重慶美食如林,而以東橋兔為代表的璧山兔為什麼能夠縱橫江湖,遍地開花?
原來,這裡面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
建文帝避難藏璧山
重慶這麼大,歷史上這麼長,但就是沒有出個真正的皇帝。
重慶和皇帝勉強沾得上邊的,有兩個皇帝。
一個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稱帝後建都重慶,國號「大夏」,沒玩幾年就遭朱元璋給滅了,所以影響不大。
一個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他是正而八經的明太祖朱元璋孫子,在位後年號建文,所以世稱建文帝。
據說,建文帝跑到重慶躲了幾年。
重慶的好多地名,譬如建文廟、御臨河、來龍巷、化龍橋等等,都和這位皇帝有關。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奪了皇位。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變後,建文帝神秘失蹤,下落不明,成為明朝第一懸案。
朱棣登上皇帝後,整日惶恐不安,派人到處去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為什麼?
很簡單,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是歪的。
只要建文帝還活著,朱棣的皇位就不牢靠,所以朱棣一直想要找到建文帝把他滅掉。
據傳建文帝剃了頭,換上僧衣,拿著度牒,帶了九個人逃出皇宮。
之後,建文帝隱名易服,雲遊四方,並於永樂元年在重慶東躲西藏,最後在璧山隱居。
重慶有上千個帶「龍」的地名,也是和建文帝有關。
明朝萬曆年間,璧山人在天子崗修建天子橋,以資紀念。
如今,在秀湖公園建設時,璧山人對天子橋進行了復建,並在橋旁的石頭上鐫刻文字,記載這段歷史。
李聞舉落水贈秘籍
文革期間,在重慶大渡口大渡村火車站的家屬區裡,有一位叫潘名義的老人,在鐵路局退休後,經常給鄰居們講故事。
這片家屬區是鐵路局修的房子,面朝長江,都是幹打壘的平房,一到夏天就特別悶熱。
傍晚的時候,用水把門口的三合土地壩澆透,搭上自己做的楠竹涼板,一家人就在涼板上面擺龍門陣歇涼,一直到下半夜熱浪退盡,大家才紛紛回到家裡睡覺。
潘名義的父親叫潘福堂,解放前在璧山鹿鳴一帶講聖諭,相當於現在的脫口秀。
他也給戲班子做演出的服裝,人稱「潘裁縫」。
潘名義從小就聽父親潘福堂講故事,對《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的段子,早就爛熟於心,張口就來。
那個時候每家每戶都沒有電視、電扇,家家都是靠手搖一把大蒲扇納涼。
坐在一起聽故事,是那時最好的休閒方式。
小孩子最喜歡聽的,是像《一隻繡花鞋》這樣 的恐怖故事,聽裡面的梅花黨、女特務,感覺比007特工的故事還精彩。
有一次,潘名義講了一個關於建文帝在璧山的故事。
他說,建文帝真的沒有死,還到過璧山。
丁家的那個皇廟,就是他逃難氏時住過的。
清代《璧山縣誌》載,登雲坪,縣南七十裡,上有寺名毗盧,明建文帝遜跡於此,有坊曰「隱帝流光」,秀峰羅列,四面朝拱,名區之列。
話說建文帝,為什麼偏偏要逃到璧山呢?
首先,這和璧山的區位有關。
璧山南臨長江、北倚嘉陵,它地處重慶西部和北部要衝。
古時候由重慶到成都,有三條陸路和一條水路可走。
除了水路由重慶到四川瀘州入岷江轉道成都外,其餘三條陸路都要經過璧山。
因此,璧山素有「扼渝州之咽喉」的說法,逃跑起來非常方便。
其次,是明朝時候一直到清初,地處川渝之地的璧山,因為常年鬧戰亂、災荒、瘟疫和虎竄,這裡是滿目瘡痍,荒野千裡,地廣人稀,便於躲藏。
建文帝從小在皇宮長大,生活自理能力當然很差,他能生存,必須得有舊臣或忠於他的人來幫助,不然幾乎寸步難行。
在璧山的時候,建文帝因為不熟悉路,又偷偷摸摸的怕被人看見,經常是晝伏夜行。
一天晚上,他們幾個人走到璧山城東的時候,突然遇到山洪暴發,建文帝和隨臣在迎恩橋落水,差點遭淹死了,後來被打漁船上一個姓謝的謝大爺發現,才及時救起躲過一劫。
皇廟、迎恩橋、東橋,都是後來改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他這位皇帝。
在當時,這可是不能說的天大秘密,要是讓朝廷曉得了,是要遭殺頭的。
建文帝從南京皇宮逃出鬼門的時候,身邊一共帶了九個人,包括七歲的太子朱文奎、翰林院編修程濟、翰林院待詔鄭洽和兩位貼身大內侍衛寒清、寒潔。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聞舉。
作為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李聞舉始終侍奉其左右形影不離。
李聞舉當時年僅35歲,之前在神樂觀任職,還「職兼膳夫之任」,分管光祿寺的「御膳房」。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對廚子和理髮匠特別的信任。
謝大爺當時從河裡救上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建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李聞舉。
為了報答謝大爺的救命之恩,李聞舉以一本關於光祿寺迎霜兔製作的秘籍相贈,裡面詳述了迎霜兔的做法:「兔肉切條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薑汁,花椒末,豆粉收湯」及其細節。
李聞舉神秘的告訴他,你按此書所言如法炮製,如此這般這般,方可學得一門絕世的手藝,從此方可衣食無憂。
但切記一點,學會這門手藝之後,萬萬不可對外洩露,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光祿寺大權管御膳
明朝那個時候,還沒有我們熟悉的「御膳房」。
「御膳房」這個專管皇帝吃飯的機構,是清朝才設立的。
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祿寺為皇上做飯。
到了後期,則是由太監們來做,稱為「內庖」。
這李聞舉來頭不小,就是光祿寺「內庖」的頭兒。
光祿寺雖然只管御膳、筵席之類事務,但因為是在皇帝身邊最受信任的人,權利不小,地位極高,在明朝是貴為「小九卿」之一的大官,光祿寺的主管即光祿寺卿,是從三品的官。
光祿寺不光負責皇上的夥食,還負責朝廷的宴會,有時候還和其他部門聯合,負責國家的祭祀,祭天啦,祭神啦,祭祖宗啦,祭山川五嶽日月星辰啦,活動特別多,只要有吃喝的地方,他們都要管。宮中的飲食之事由光祿寺掌管,除去大的喜慶壽宴外,每月都有不同的飲食內容和特定的進食習俗。
正月初一,內臣宮眷們飲椒柏酒,吃水餃。
立春,吃蘿蔔,名為「咬春」,還要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二月二,要吃油煎的黍面棗糕和稀麵攤的煎餅, 叫做「燻蟲」。
三月十八,東嶽廟進香,吃燒筍鵝、涼糕、餈巴、雄鴨腰子。
四月要賞牡丹花、芍藥花,用葦葉包方糯米食之。
五月初五午時,飲硃砂酒、雄黃酒、菖蒲酒,吃粽子。
夏至伏日,吃馬齒莧,時人稱為吃長命菜。
六月六、初伏、中伏、末伏日,都要吃過水麵、嫩藕。
七月十五,甜食房進供蜂蜜,還要賞荷花吃鰣魚。
九月九重陽節,吃迎霜兔,飲菊花酒。
據《明會典》記載:凡歲派光祿寺牲口十萬隻,其中生豬就有兩萬頭,活雞活鴨四萬隻,活兔四萬隻。
光祿寺做的飯菜,雖然陣仗大,但卻不好吃,為什麼呢?
明朝人謝肇淛曾經說:「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意思是說,如今光祿寺做給皇上吃的「御膳」,也沒什麼山珍海味的稀奇東西,不過是大魚大肉,然後猛燒猛煮猛加調料罷了。按照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東東,不就是一個機關食堂的菜麼?
在民間,也流傳著光祿寺做飯難吃的傳說。
《萬曆野獲編》中,也記載了當時流行的諺語,叫「京城四大不靠譜」:
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光祿寺的茶湯,太醫院的藥方。
《酌中志》的記載:「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明朝後來真正負責操辦御膳的,是太監手下的家廚們。明朝的太監,手握大權,又沒了把家財留給子孫的念想,只好把大筆的銀子用在滿足口腹之慾上。所以,明朝的太監都醉心於美食,他們口味刁鑽,可不是平常廚子能滿足的。
正因為此,太監們承辦的御膳,往往就比較符合皇上的心意。
皇帝最愛迎霜兔
兔子肉好吃又健康,我國自古就有「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的說法。
迎霜兔,是建文帝最喜歡吃的一個菜。
所謂迎霜兔,就是重陽宴會上所食之兔。
「迎霜兔肉」是經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據說此時的兔子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明朝宦官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九日重陽節,駕幸 萬歲山,或 兔兒山,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飲菊花酒。」
又據《日下舊聞考·風俗三》記載:「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兔,謂之迎霜兔。」
由此可見,明朝皇帝在霜降時節要到兔兒山,登高賞秋,飲菊花酒,吃迎霜兔肉。
咱明朝的宮廷菜口味重,偏鹹、濃、厚,光祿寺為皇上準備的無非是大魚大肉,各位想想,皇上天天吃這麼油乎乎的不膩嗎?吃來吃去,皇帝覺得只有吃兔還不錯,挺喜歡。
迎霜兔的做法,在那時是朝廷機密,秘不外傳,以此確保皇室獨享其味。
《調鼎集》裡關於迎霜兔的介紹,也不過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
後人按此製作當年的深宮的味道,難於上青天。
迎霜兔的製作過程,外人也一律不許觀看,有些朝官得到賜賞,也只能嘗到美味而不知其秘方,所以它的名稱被載於史冊而秘方卻不得而知。
明代的宮廷食單,也是秘不示人,流傳在外的只不過是一鱗半爪,難窺全貌,不得要領。
在學者阮葵生寫的《茶餘客話》裡,記錄了一份明朝深宮漏傳宮外的大內食單,名字取得十分古怪,叫一了百當。
其製作過程,也十分的古怪:
豬、牛、羊各一斤剁爛成餡;
蝦米半斤搗成碎末;
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紅豆各半兩,搗成末;
十兩細絲生薑;
臘糟一斤半;
麥醬一斤半;
蔥白一斤;
鹽一斤;
蕪拂細切二兩。
先用好香油一斤煉熱後,將肉料一齊下鍋炒熟,然後都下鍋。
放冷以後,裝入磁器,封貯收藏,隨時食用。
吃時可以調以湯汁食用。
據說朱元璋最愛吃這道菜,據說可以補腎壯陽,但「一了百當」的製作過程如此粗野,怎麼看都像只是一個肉醬。
想必是朱元璋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的緣故,明朝建國初年,宮廷飲食雖繼承了唐宋,卻提出「筵不尚華」的要求。身為開國之君,他的吃喝也經常是青菜豆腐紅燒肉,不改平民本色。
朱元璋出身安徽,開國將領也多是淮揚一帶人氏,所以當時官場和朝廷上流行淮揚風味的菜餚,比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之類。
但淮揚菜有個問題,就是比較清淡,吃久了就沒有胃口,讓人生厭。
明朝後來經濟逐漸發達,食材也更加豐富,崇尚享樂之風開始抬頭,各地的食材和廚藝也開始進入皇宮。南方的牡蠣,北方的熊掌,東海的鰒魚,西域的馬奶,成為流行的美食。
各地的土特產也大行其道,如北京產的蘋果、黃鼠、馬牙松,山東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福建的牛皮糖、福橘餅、紅腐乳;蘇州的山楂糕、橄欖脯;南京的地粟團、山楂糖、桃門棗;杭州的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菜;台州的瓦楞幹、江珧柱;山陰的破塘筍,河蟹、白蛤,鰣魚等等……
四川、重慶最著名的回鍋肉,就是在明朝定型的,最早它叫叫「油爆豬」,源于于宋代爆肉的升級,爆肉就是回鍋肉的原型,在清朝以後才改名回鍋肉。
回鍋肉的出現,說明在明朝的時候,淮揚菜已經不再一枝獨秀,以回鍋肉、迎霜兔為代表麻辣川菜,已經登入大雅之堂。
川菜以麻辣著稱,百菜百味,變幻無窮。
辣椒的興起,對於明朝的飲食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沒有辣椒,就沒有麻辣迎霜兔的產生。
在明代的宮廷名菜中,總共有22道,它們分別是:
迎霜兔、燒香菇、蟠龍菜、炙蛤蜊、炒大蝦、田雞腿、筍雞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燒鹿肉、鑲肚子、帶凍姜醋魚、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鰍、酢腐、水母燴、油煎雞、炙鴨、一捻珍、水煠肉。
重慶菜屬於渝派川菜,業內又稱其為下河幫川菜,它的特點就是豪放粗獷,麻辣鮮香,變化多端,回味無窮,尤其善用泡椒與酸菜調味。
重慶川菜由於碼頭文化的影響,菜品皆帶有濃鬱的江湖特色,形成了重慶特有的江湖菜。
辣子系列的有:辣子雞、辣子田螺、辣子肥腸、香辣蝦、香辣蟹等;
泡椒系列的有:泡椒牛蛙、泡椒墨魚仔、泡椒兔、泡椒黃喉等;
乾菜燉燒系列的有:美蛙魚頭、石鍋魚等(多以幹豇豆為主);
酸菜系列的有:酸菜魚、酸菜雞、酸菜鴨等;
水煮系列的有:水煮肉片,水煮魚;
幹燒系列的有:泉水雞、燒雞公、芋兒雞、啤酒鴨;
雙椒系列的有:青(尖)椒雞、青(尖)椒兔、青(尖)魚;
烤魚系列的有:萬州烤魚、紙包魚等。
小吃系列的有:麻辣小面、酸辣粉、涼麵、萬州格格、涪陵油醪糟、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忠縣豆腐乳、江津桃片、江津米花糖、燈影牛肉、鬼城麻辣雞塊、吳抄手、雞絲涼麵、碗雜麵、老麻抄手、泡椒鳳爪等等。
涼拌系列的有:蒜泥白肉、白砍雞、口水雞、東橋兔等。
謝家有女承祖業
李聞舉贈送給謝家的秘籍,謝家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著,一代代流傳下來,做滷兔的手藝也一代代的流傳下來。但為了保守秘密,一直不敢對外宣稱所做的滷兔就是迎霜兔。
到了謝長齡這一輩,已經是謝家第九代。他們在璧山福綠鎮一帶做點小買賣,靠賣滷兔養家餬口。
謝長齡傳給謝大和這一輩,已經是謝家第10代。謝大和於1957年參加工作,在璧山做一名小學教師,其妻是公社婦女主任,都是璧山來龍的人。由於賣滷兔屬於「資本主義的尾巴」,他們不敢重操舊業,只是把那本秘籍珍藏起來,直到在文革期間破四舊,謝大和一家擔心它招來禍害,放在家裡怕別人看到,甩了、燒了又不忍心,把這個寶貝東藏西藏,最終失傳不知道放在哪裡去了。
謝大和膝下養有一女,名叫謝榮,生於1972年,從小聰明好學,與廚師這個行業特別有緣。家裡偶爾打牙祭,父親就會悄悄滷兔改善夥食,謝榮則在旁邊看父親如何操作,長期耳濡目染,漸漸就對廚藝產生興趣,並對滷兔的流程瞭然於心。
1988年,高中畢業的謝榮進入廚師行業,在成都省公安廳餐廳學習烹調技術,尤其擅長雕刻和涼菜。
一直到1995年回到璧山,謝榮和哥哥在糧食局嘉糧餐廳上班,主要負責涼菜滷菜系列,她滷的兔肉特別受人歡迎。為專心練好滷兔技藝,除了向父親請教外,謝榮還專程到璧山白砍兔的發源地之一——丁家鎮,虛心向當地的滷兔大師學習白砍兔製作,博採眾長,兼收並蓄,最終形成獨創的特色風味。
2015年,謝榮在北濱路鎏嘉碼頭開了一家錦霖私廚中餐館至今。
經過近30年的磨練,謝榮已經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川菜廚師,並成為了重慶烹飪協會會員,尤其擅長兔肉的烹製。這時,她想到,作為謝家迎霜兔的第11代傳人,應該將這門祖傳600多年的手藝發揚光大,於是把迎霜兔改名為東橋兔,開始在重慶創業。
2017年,謝榮在大學城開了重慶第一家東橋兔滷菜店,主要經營璧山特色白砍兔—東橋兔,並獲得重慶烹飪協會頒發的重慶地方特色和重慶名菜兩個稱號。
從此,東橋兔在重慶美食行業裡,成為一款獨具特色的菜品。
作者:潘克武 (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美食家、《重慶美食》文化顧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