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特產傳說(120)丨璧山東橋兔的前世今生

2020-12-16 上遊新聞

重慶美食如林,而以東橋兔為代表的璧山兔為什麼能夠縱橫江湖,遍地開花?

原來,這裡面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

建文帝避難藏璧山

重慶這麼大,歷史上這麼長,但就是沒有出個真正的皇帝。

重慶和皇帝勉強沾得上邊的,有兩個皇帝。

一個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稱帝後建都重慶,國號「大夏」,沒玩幾年就遭朱元璋給滅了,所以影響不大。

一個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他是正而八經的明太祖朱元璋孫子,在位後年號建文,所以世稱建文帝。

據說,建文帝跑到重慶躲了幾年。

重慶的好多地名,譬如建文廟、御臨河、來龍巷、化龍橋等等,都和這位皇帝有關。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奪了皇位。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變後,建文帝神秘失蹤,下落不明,成為明朝第一懸案。

朱棣登上皇帝後,整日惶恐不安,派人到處去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為什麼?

很簡單,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合法繼承人,而朱棣是歪的。

只要建文帝還活著,朱棣的皇位就不牢靠,所以朱棣一直想要找到建文帝把他滅掉。

據傳建文帝剃了頭,換上僧衣,拿著度牒,帶了九個人逃出皇宮。

之後,建文帝隱名易服,雲遊四方,並於永樂元年在重慶東躲西藏,最後在璧山隱居。

重慶有上千個帶「龍」的地名,也是和建文帝有關。

明朝萬曆年間,璧山人在天子崗修建天子橋,以資紀念。

如今,在秀湖公園建設時,璧山人對天子橋進行了復建,並在橋旁的石頭上鐫刻文字,記載這段歷史。

李聞舉落水贈秘籍

文革期間,在重慶大渡口大渡村火車站的家屬區裡,有一位叫潘名義的老人,在鐵路局退休後,經常給鄰居們講故事。

這片家屬區是鐵路局修的房子,面朝長江,都是幹打壘的平房,一到夏天就特別悶熱。

傍晚的時候,用水把門口的三合土地壩澆透,搭上自己做的楠竹涼板,一家人就在涼板上面擺龍門陣歇涼,一直到下半夜熱浪退盡,大家才紛紛回到家裡睡覺。

潘名義的父親叫潘福堂,解放前在璧山鹿鳴一帶講聖諭,相當於現在的脫口秀。

他也給戲班子做演出的服裝,人稱「潘裁縫」。

潘名義從小就聽父親潘福堂講故事,對《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的段子,早就爛熟於心,張口就來。

那個時候每家每戶都沒有電視、電扇,家家都是靠手搖一把大蒲扇納涼。

坐在一起聽故事,是那時最好的休閒方式。

小孩子最喜歡聽的,是像《一隻繡花鞋》這樣 的恐怖故事,聽裡面的梅花黨、女特務,感覺比007特工的故事還精彩。

有一次,潘名義講了一個關於建文帝在璧山的故事。

他說,建文帝真的沒有死,還到過璧山。

丁家的那個皇廟,就是他逃難氏時住過的。

清代《璧山縣誌》載,登雲坪,縣南七十裡,上有寺名毗盧,明建文帝遜跡於此,有坊曰「隱帝流光」,秀峰羅列,四面朝拱,名區之列。

話說建文帝,為什麼偏偏要逃到璧山呢?

首先,這和璧山的區位有關。

璧山南臨長江、北倚嘉陵,它地處重慶西部和北部要衝。

古時候由重慶到成都,有三條陸路和一條水路可走。

除了水路由重慶到四川瀘州入岷江轉道成都外,其餘三條陸路都要經過璧山。

因此,璧山素有「扼渝州之咽喉」的說法,逃跑起來非常方便。

其次,是明朝時候一直到清初,地處川渝之地的璧山,因為常年鬧戰亂、災荒、瘟疫和虎竄,這裡是滿目瘡痍,荒野千裡,地廣人稀,便於躲藏。

建文帝從小在皇宮長大,生活自理能力當然很差,他能生存,必須得有舊臣或忠於他的人來幫助,不然幾乎寸步難行。

在璧山的時候,建文帝因為不熟悉路,又偷偷摸摸的怕被人看見,經常是晝伏夜行。

一天晚上,他們幾個人走到璧山城東的時候,突然遇到山洪暴發,建文帝和隨臣在迎恩橋落水,差點遭淹死了,後來被打漁船上一個姓謝的謝大爺發現,才及時救起躲過一劫。

皇廟、迎恩橋、東橋,都是後來改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他這位皇帝。

在當時,這可是不能說的天大秘密,要是讓朝廷曉得了,是要遭殺頭的。

建文帝從南京皇宮逃出鬼門的時候,身邊一共帶了九個人,包括七歲的太子朱文奎、翰林院編修程濟、翰林院待詔鄭洽和兩位貼身大內侍衛寒清、寒潔。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聞舉。

作為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李聞舉始終侍奉其左右形影不離。

李聞舉當時年僅35歲,之前在神樂觀任職,還「職兼膳夫之任」,分管光祿寺的「御膳房」。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對廚子和理髮匠特別的信任。

謝大爺當時從河裡救上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建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李聞舉。

為了報答謝大爺的救命之恩,李聞舉以一本關於光祿寺迎霜兔製作的秘籍相贈,裡面詳述了迎霜兔的做法:「兔肉切條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薑汁,花椒末,豆粉收湯」及其細節。

李聞舉神秘的告訴他,你按此書所言如法炮製,如此這般這般,方可學得一門絕世的手藝,從此方可衣食無憂。

但切記一點,學會這門手藝之後,萬萬不可對外洩露,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光祿寺大權管御膳 

明朝那個時候,還沒有我們熟悉的「御膳房」。

「御膳房」這個專管皇帝吃飯的機構,是清朝才設立的。

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祿寺為皇上做飯。

到了後期,則是由太監們來做,稱為「內庖」。

這李聞舉來頭不小,就是光祿寺「內庖」的頭兒。

光祿寺雖然只管御膳、筵席之類事務,但因為是在皇帝身邊最受信任的人,權利不小,地位極高,在明朝是貴為「小九卿」之一的大官,光祿寺的主管即光祿寺卿,是從三品的官。

光祿寺不光負責皇上的夥食,還負責朝廷的宴會,有時候還和其他部門聯合,負責國家的祭祀,祭天啦,祭神啦,祭祖宗啦,祭山川五嶽日月星辰啦,活動特別多,只要有吃喝的地方,他們都要管。宮中的飲食之事由光祿寺掌管,除去大的喜慶壽宴外,每月都有不同的飲食內容和特定的進食習俗。

正月初一,內臣宮眷們飲椒柏酒,吃水餃。

立春,吃蘿蔔,名為「咬春」,還要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二月二,要吃油煎的黍面棗糕和稀麵攤的煎餅, 叫做「燻蟲」。

三月十八,東嶽廟進香,吃燒筍鵝、涼糕、餈巴、雄鴨腰子。

四月要賞牡丹花、芍藥花,用葦葉包方糯米食之。

五月初五午時,飲硃砂酒、雄黃酒、菖蒲酒,吃粽子。

夏至伏日,吃馬齒莧,時人稱為吃長命菜。

六月六、初伏、中伏、末伏日,都要吃過水麵、嫩藕。

七月十五,甜食房進供蜂蜜,還要賞荷花吃鰣魚。

九月九重陽節,吃迎霜兔,飲菊花酒。

據《明會典》記載:凡歲派光祿寺牲口十萬隻,其中生豬就有兩萬頭,活雞活鴨四萬隻,活兔四萬隻。 

 光祿寺做的飯菜,雖然陣仗大,但卻不好吃,為什麼呢?

明朝人謝肇淛曾經說:「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意思是說,如今光祿寺做給皇上吃的「御膳」,也沒什麼山珍海味的稀奇東西,不過是大魚大肉,然後猛燒猛煮猛加調料罷了。按照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東東,不就是一個機關食堂的菜麼?

在民間,也流傳著光祿寺做飯難吃的傳說。

《萬曆野獲編》中,也記載了當時流行的諺語,叫「京城四大不靠譜」:

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光祿寺的茶湯,太醫院的藥方。

《酌中志》的記載:「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明朝後來真正負責操辦御膳的,是太監手下的家廚們。明朝的太監,手握大權,又沒了把家財留給子孫的念想,只好把大筆的銀子用在滿足口腹之慾上。所以,明朝的太監都醉心於美食,他們口味刁鑽,可不是平常廚子能滿足的。

正因為此,太監們承辦的御膳,往往就比較符合皇上的心意。 

皇帝最愛迎霜兔

兔子肉好吃又健康,我國自古就有「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的說法。

迎霜兔,是建文帝最喜歡吃的一個菜。 

所謂迎霜兔,就是重陽宴會上所食之兔。

「迎霜兔肉」是經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據說此時的兔子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明朝宦官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九日重陽節,駕幸 萬歲山,或 兔兒山,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飲菊花酒。」

又據《日下舊聞考·風俗三》記載:「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兔,謂之迎霜兔。」

由此可見,明朝皇帝在霜降時節要到兔兒山,登高賞秋,飲菊花酒,吃迎霜兔肉。

咱明朝的宮廷菜口味重,偏鹹、濃、厚,光祿寺為皇上準備的無非是大魚大肉,各位想想,皇上天天吃這麼油乎乎的不膩嗎?吃來吃去,皇帝覺得只有吃兔還不錯,挺喜歡。      

迎霜兔的做法,在那時是朝廷機密,秘不外傳,以此確保皇室獨享其味。

《調鼎集》裡關於迎霜兔的介紹,也不過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

後人按此製作當年的深宮的味道,難於上青天。

迎霜兔的製作過程,外人也一律不許觀看,有些朝官得到賜賞,也只能嘗到美味而不知其秘方,所以它的名稱被載於史冊而秘方卻不得而知。

明代的宮廷食單,也是秘不示人,流傳在外的只不過是一鱗半爪,難窺全貌,不得要領。

在學者阮葵生寫的《茶餘客話》裡,記錄了一份明朝深宮漏傳宮外的大內食單,名字取得十分古怪,叫一了百當。

其製作過程,也十分的古怪:

豬、牛、羊各一斤剁爛成餡;

蝦米半斤搗成碎末;

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紅豆各半兩,搗成末;

十兩細絲生薑;

臘糟一斤半;

麥醬一斤半;

蔥白一斤;

鹽一斤;

蕪拂細切二兩。

先用好香油一斤煉熱後,將肉料一齊下鍋炒熟,然後都下鍋。

放冷以後,裝入磁器,封貯收藏,隨時食用。

吃時可以調以湯汁食用。

據說朱元璋最愛吃這道菜,據說可以補腎壯陽,但「一了百當」的製作過程如此粗野,怎麼看都像只是一個肉醬。

想必是朱元璋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的緣故,明朝建國初年,宮廷飲食雖繼承了唐宋,卻提出「筵不尚華」的要求。身為開國之君,他的吃喝也經常是青菜豆腐紅燒肉,不改平民本色。

朱元璋出身安徽,開國將領也多是淮揚一帶人氏,所以當時官場和朝廷上流行淮揚風味的菜餚,比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之類。

但淮揚菜有個問題,就是比較清淡,吃久了就沒有胃口,讓人生厭。

明朝後來經濟逐漸發達,食材也更加豐富,崇尚享樂之風開始抬頭,各地的食材和廚藝也開始進入皇宮。南方的牡蠣,北方的熊掌,東海的鰒魚,西域的馬奶,成為流行的美食。

各地的土特產也大行其道,如北京產的蘋果、黃鼠、馬牙松,山東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福建的牛皮糖、福橘餅、紅腐乳;蘇州的山楂糕、橄欖脯;南京的地粟團、山楂糖、桃門棗;杭州的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菜;台州的瓦楞幹、江珧柱;山陰的破塘筍,河蟹、白蛤,鰣魚等等……  

四川、重慶最著名的回鍋肉,就是在明朝定型的,最早它叫叫「油爆豬」,源于于宋代爆肉的升級,爆肉就是回鍋肉的原型,在清朝以後才改名回鍋肉。

回鍋肉的出現,說明在明朝的時候,淮揚菜已經不再一枝獨秀,以回鍋肉、迎霜兔為代表麻辣川菜,已經登入大雅之堂。

川菜以麻辣著稱,百菜百味,變幻無窮。

辣椒的興起,對於明朝的飲食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沒有辣椒,就沒有麻辣迎霜兔的產生。

在明代的宮廷名菜中,總共有22道,它們分別是:

迎霜兔、燒香菇、蟠龍菜、炙蛤蜊、炒大蝦、田雞腿、筍雞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燒鹿肉、鑲肚子、帶凍姜醋魚、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鰍、酢腐、水母燴、油煎雞、炙鴨、一捻珍、水煠肉。

重慶菜屬於渝派川菜,業內又稱其為下河幫川菜,它的特點就是豪放粗獷,麻辣鮮香,變化多端,回味無窮,尤其善用泡椒與酸菜調味。

重慶川菜由於碼頭文化的影響,菜品皆帶有濃鬱的江湖特色,形成了重慶特有的江湖菜。

 辣子系列的有:辣子雞、辣子田螺、辣子肥腸、香辣蝦、香辣蟹等;

泡椒系列的有:泡椒牛蛙、泡椒墨魚仔、泡椒兔、泡椒黃喉等;

乾菜燉燒系列的有:美蛙魚頭、石鍋魚等(多以幹豇豆為主);

酸菜系列的有:酸菜魚、酸菜雞、酸菜鴨等;

水煮系列的有:水煮肉片,水煮魚;

幹燒系列的有:泉水雞、燒雞公、芋兒雞、啤酒鴨;

雙椒系列的有:青(尖)椒雞、青(尖)椒兔、青(尖)魚;

烤魚系列的有:萬州烤魚、紙包魚等。

小吃系列的有:麻辣小面、酸辣粉、涼麵、萬州格格、涪陵油醪糟、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忠縣豆腐乳、江津桃片、江津米花糖、燈影牛肉、鬼城麻辣雞塊、吳抄手、雞絲涼麵、碗雜麵、老麻抄手、泡椒鳳爪等等。

涼拌系列的有:蒜泥白肉、白砍雞、口水雞、東橋兔等。

謝家有女承祖業

李聞舉贈送給謝家的秘籍,謝家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著,一代代流傳下來,做滷兔的手藝也一代代的流傳下來。但為了保守秘密,一直不敢對外宣稱所做的滷兔就是迎霜兔。

到了謝長齡這一輩,已經是謝家第九代。他們在璧山福綠鎮一帶做點小買賣,靠賣滷兔養家餬口。

謝長齡傳給謝大和這一輩,已經是謝家第10代。謝大和於1957年參加工作,在璧山做一名小學教師,其妻是公社婦女主任,都是璧山來龍的人。由於賣滷兔屬於「資本主義的尾巴」,他們不敢重操舊業,只是把那本秘籍珍藏起來,直到在文革期間破四舊,謝大和一家擔心它招來禍害,放在家裡怕別人看到,甩了、燒了又不忍心,把這個寶貝東藏西藏,最終失傳不知道放在哪裡去了。

謝大和膝下養有一女,名叫謝榮,生於1972年,從小聰明好學,與廚師這個行業特別有緣。家裡偶爾打牙祭,父親就會悄悄滷兔改善夥食,謝榮則在旁邊看父親如何操作,長期耳濡目染,漸漸就對廚藝產生興趣,並對滷兔的流程瞭然於心。

1988年,高中畢業的謝榮進入廚師行業,在成都省公安廳餐廳學習烹調技術,尤其擅長雕刻和涼菜。

一直到1995年回到璧山,謝榮和哥哥在糧食局嘉糧餐廳上班,主要負責涼菜滷菜系列,她滷的兔肉特別受人歡迎。為專心練好滷兔技藝,除了向父親請教外,謝榮還專程到璧山白砍兔的發源地之一——丁家鎮,虛心向當地的滷兔大師學習白砍兔製作,博採眾長,兼收並蓄,最終形成獨創的特色風味。

2015年,謝榮在北濱路鎏嘉碼頭開了一家錦霖私廚中餐館至今。

經過近30年的磨練,謝榮已經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川菜廚師,並成為了重慶烹飪協會會員,尤其擅長兔肉的烹製。這時,她想到,作為謝家迎霜兔的第11代傳人,應該將這門祖傳600多年的手藝發揚光大,於是把迎霜兔改名為東橋兔,開始在重慶創業。

2017年,謝榮在大學城開了重慶第一家東橋兔滷菜店,主要經營璧山特色白砍兔—東橋兔,並獲得重慶烹飪協會頒發的重慶地方特色和重慶名菜兩個稱號。

從此,東橋兔在重慶美食行業裡,成為一款獨具特色的菜品。

 作者:潘克武 (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美食家、《重慶美食》文化顧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開幕
    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在璧山南門唐城冷酒夜市啟動新華網發 璧山宣傳部供圖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在璧山南門唐城冷酒夜市啟動。新華網發 璧山宣傳部供圖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在璧山南門唐城冷酒夜市啟動。
  • 開在綿陽的重慶江湖菜,老闆是璧山人,招牌菜是來鳳魚璧山兔
    說起重慶的江湖菜,很多人都已經開始流口水了吧,今天我們來帶大家吃一下分量特別足的重慶江湖菜館,他們家雖然是渝菜,卻開在四川綿陽,來到川菜的地盤依然很受歡迎,真是讓人感到意外。這家叫做渝味江湖的渝菜館,盤子足足有半米長,場面非常壯觀。
  • 來鳳魚璧山兔,來了就是璧山人!巴適得很!
    到璧山,重慶崽兒第一反應是:來鳳魚璧山兔的嘛,巴適得很!But!小夢要跟你們說的不止是美食喲!來都來了,採點果子走你造嗎,璧山還是重慶規模最大的葡萄種植基地哦所以我們不妨可以一起去採摘點葡萄帶回家顆粒大果肉飽滿香甜,再放冰箱裡凍一會兒別攔著,我可以吃一整盤!
  • 璧山兔來鳳魚廚藝決賽讓觀眾口水直流
    首屆璧山兔·來鳳魚的決賽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著,經過兩輪過關斬將,12名選手進入決賽的選手PK璧山兔、來鳳魚的製作技藝。 本屆大賽由重慶市璧山區人民政府主辦,區商務委、服務業發展區管理委員會承辦,從9月30日持續至10月6日,上百名選手經過層層PK來到了總決賽。
  • 鳳驛酒肆來一鍋正宗璧山兔
    大坪英利大融城5樓「鳳驛酒肆」——璧山兔來鳳魚風情餐廳。經歷多年風吹雨打,老闆憑藉自己從廚幾十年的紮實功底和真實誠信的經營把「來鳳魚」「璧山兔」等璧山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色江湖菜帶給主城市民。除了有聞名天下的來鳳魚,還有一道美食璧山藤椒兔。
  • 金山銀山,不如璧山!
    作為重慶第一個通軌道交通的區縣 璧山的大可愛們請驕傲起來吧! 還是璧山美食代表璧山兔、來鳳魚?
  • 重慶城市新「引力」,璧山鎖定向西發展新地標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而作為重慶西部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璧山這個版塊是距重慶主城極近、面積較大、基礎條件極好的都市拓展區域,更是重慶主城西進的主要載體,一些重要的市政設施,重要城市能量節點都可能安放於此順勢而為,璧山發展成時代強音除了科學城「智能谷」建設,那麼,提起璧山,你還會想到什麼?是大大小小的公園,還是璧山美食代表璧山兔、來鳳魚,亦或是中國西部鞋都,其實璧山的好、璧山的美遠不止於此。
  • 涪陵榨菜、南川方竹筍、綦江草蔸蘿蔔、大足冬菜尖、璧山兔、榮昌...
    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十一月二十六日,重慶國博中心,即將開幕的中國農交會現場,商家們正在布展。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十一月二十六日,重慶國博中心,即將開幕的中國農交會現場,商家們正在布展。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第二十屆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西部農交會」)總展出面積約1.15萬平方米,位於重慶國際博覽中心S1館,設有巴味渝珍展區、重慶特色品牌農產品展區和重慶數字鄉村展區三大展區。三大展區組織了重慶各區縣組團參展,展示展銷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特色農產品和「巴味渝珍」授權農產品7000餘種,面向廣大市民提供更多新穎、豐富的優質農產品。
  • 聚焦「雙高賽」丨與7大項目現場對接 重慶璧山高新區助推高價值...
    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 實習生 李茂佳借賽提升全社會對智慧財產權,特別是高價值專利的認識;發掘一批技術領先、市場潛力大、高價值專利優勢明顯的科技創新項目;為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區縣文旅精品薈璧山篇|璧山 田園都市迎客廳
    比如,璧山之於重慶! 璧山,這座以玉璧為名的城市,千載以來一路風塵,跨古越今,但始終無愧於玉的品質。美麗山水與千年文脈經過精心琢磨愈發光彩照人,猶如一位晨曦中的少女,溫柔婉約,美麗精緻。璧山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等眾多國家級招牌和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國家級開放開發平臺,承擔著城鄉融合發展等國家級改革試驗任務,肩負著建設產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西部(國際)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等重要使命……這一張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恰似一個個耀眼光環鑲嵌在璧山這座城市的「桂冠」上,讓小城璧山享譽世界、聞名海內外。
  • 新聞發布會丨璧山:「一輪明月」「滿天繁星」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要戰略產業承載地,璧山將如何進一步抓住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17)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科技璧山 創新璧山」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相關情況。
  • 重慶璧山:小城講述創新故事
    此前,康佳集團重慶光電技術研究院量產Micro LED,比亞迪在璧山發布全球首款「刀片電池」,國家量子通信網絡「成渝幹線」開工建設……「青山美美,綠水美美,鄉也美、家也美,歡迎到璧山走一回……」曾經創作了《小城故事》的著名曲作家莊奴讚嘆璧山是座「小而美」的城市。
  • 重慶特產傳說(100)丨150年手工北泉面,被遺忘的重慶味道
    {"title":"重慶特產傳說(100)丨150年手工北泉面,被遺忘的重慶味道", "url":"/hot/2017-12-23/609781.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7-12-23/30da9c3e2653ef4677c84e00edfa9462
  • 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30日開賽,萬元大獎等你拿!
    中國網9月25日訊 璧山不只人文山水給人印象深刻,提起璧山的美食,璧山兔、來鳳魚也是讓人垂涎三尺。9月30日至10月6日(每天15:00—17:00)首屆璧山兔·來鳳魚廚藝大賽,在璧山區南門唐城「璧山冷酒」夜市熱鬧登場。
  • 重慶渝中區老街道,歷史悠久底蘊豐厚,見證城市前世今生
    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遊的經濟、金融商貿物流中心的重慶,是一座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城市,其它不說,就憑其先後3次成為直轄市這一點,也值得重慶人驕傲,第一次直轄是1939年,當時還在與日本人打仗,再就是1949年到1954年,最後一次是1997年開始,這在全國幾千座城市中,絕對是絕無僅有
  • 重慶楓香湖兒童公園擠爆棚,其實璧山還有這些免費公園……
    璧山區方面建議前往璧山的市民,可錯峰體驗楓香湖兒童公園。楓香湖兒童公園旅遊攻略1、璧山楓香湖兒童公園的具體位置在哪裡?交通狀況怎麼樣?楓香湖兒童公園位於璧山黛山大道旁,成渝高速、渝蓉高速、九永高速等全線暢通,方便快捷。2、楓香湖兒童公園的門票價格如何?全年免費開放。3、璧山都有什麼好吃的?
  • 璧山正式納入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規劃
    接下來,璧山將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區、城市高端配套服務區,讓璧山成為「一城多園」共建科學城的重要支撐點。「一城多園」打造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4月20日,市規劃委員會和市城市提升領導小組會議召開,會上審議了《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
  • 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吹響建設號角
    重慶市璧山區科技創新空間示意圖 璧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號角已經吹響,璧山如何參與建設?10月12日,隨著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投用以及璧山區科技創新大會暨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全面吹響號角。按照西部(重慶)科學城規劃和璧山區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由北向南依託黛山大道,輻射串聯璧城、璧泉、青槓、來鳳、丁家等鎮街,形成「一廊四組團」規模。
  • 重慶特產傳說(97)丨吃了多年的北渡魚,原是江津吳氏家族密傳菜
    說起「北渡魚」,重慶吃貨都不陌生,這道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國家菜譜》的地方美食到底發源於哪裡,卻鮮有人知。12月16日,江津區廣興鎮舉辦的「首屆廣興北渡魚美食季」活動,請來了多位北渡魚技藝傳承人,為大家講解北渡魚的前世今生:這道美食起源於綦河邊上的江津廣興鎮,是當地吳氏家族的密傳菜。文獻記載北渡魚八十多年歷史據廣興鎮有關負責人透露,經多方印證,江湖傳說的綦江「北渡魚」發源於廣興鎮彭橋村。
  • 重慶珍檔丨炸不死的重慶之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前世今生
    不過,日本人卻弄錯了詛咒的對象,那個「炸不死的重慶之蛙」,並不是中央電臺,而是呼號為「XGOY」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而今這座有近80年歷史電臺僅存的遺蹟——電力廠舊址,已修復完工對外開放。讓我們走進最早向世界發出「Voice of China」的國際電臺,探尋這座誕生於戰火中的短波電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