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丨東營市利津縣黃河三角洲首個麥茬耐鹽鹼花生新品種試種成功

2020-12-19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0日訊10月30日,東營市利津縣黃河三角洲首個麥茬耐鹽鹼花生新品種試種成功。

有史以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花生一直都是選擇非鹽鹼的沙質地塊播種。去年九月份,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選派第一書記入駐鳳凰城街道大高村展開幫扶工作,為解除上千畝鹽鹼化沙質土壤給群眾帶來的困擾,工作組聯合中科院遺傳所、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展開科研攻關,終於實現了突破,成功培育出耐鹽鹼高產花生——「鹽花9號」。

在駐村工作組的幫扶下,大高村以黨支部領辦形式,成立了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併購進花生播種、田間管理、採收等機械,配套建立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實現了花生種植採收的全程機械化。通過不懈努力,今年大高村首次試種迎來了豐收時刻。畝產都達到500多斤以上,根據現在的市場價格,這種產量畝產收入可達到2000元以上,群眾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

隨著試種成功,大高村黨支部、駐村工作組聯合中科院遺傳所、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加快了研究中心的籌備建設,通過研發試驗平臺,招引更多的才智和項目、資金參與開發,推動產業擴規提檔,升級發展。

利津臺 劉明陽 豐永梅 呂金虎 王洪娜

相關焦點

  • 耐鹽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觀摩會在利津縣汀羅鎮成功舉辦
    9月24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主辦,利津縣汀羅鎮人民政府協辦的「耐鹽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觀摩會」在利津縣汀羅鎮毛坨村成功舉辦。活動期間,參會人員現場觀摩了青島農業大學王晶珊教授團隊培育的宇花4號、9號、32號、33號等耐鹽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的試驗種植情況,並聽取了王晶珊團隊研究成果和在東營市示範推廣情況的介紹。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利津縣汀羅鎮毛坨村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地鹼、水鹹、乾旱,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大片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不是個例,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普遍現象。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國家戰略,學校迅速認準了制約黃河三角洲農業發展的最大難題「鹽鹼地」。
  • 「重點報導」精耕鹽鹼地 服務黃河三角洲脫貧攻堅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的毛坨村曾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地鹼、水鹹、乾旱,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都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在黃三角地區,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並不是個例。最終王晶珊教授團隊在鹽鹼地上篩選鑑定出花生耐鹽新種質132份,其中耐鹽性極強的種質26份,培育的「宇花2號」和「宇花21號」花生新品種表現出較強耐鹽性,成為優質良種。
  • 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科技服務鄉村振興
    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的毛坨村曾是個有名的貧困村,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都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在黃三角地區,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並不是個例。2008年10月,青島農業大學與利津縣政府籤署協議,在毛坨村建立「黃河三角洲重鹽鹼地改良及生態農業試驗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成立5個專業實驗室,選派專家教授組成7個團隊入駐。
  • 中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平均畝產超三百公斤
    光明日報11月5日消息,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 報告文學《黃河入海千頃綠》講述黃河三角洲的生態故事
    黃河入海口的人,有多麼愛鳥?東營市德州路與東二路交叉口,德州路在這裡向北拐了個慢彎兒,繞開了一片小樹林。樹林裡,棲息著6000多隻白鷺。7月28日,東營市觀鳥協會秘書長單凱,向我們講起「道路讓白鷺」的故事。德州路向西建設延長線,規劃線路穿過這片樹林。觀鳥協會找政府反映,很快,施工即被叫停。
  • 耐鹽鹼水稻新品種「東稻4號」創超高產紀錄
    從吉林省農業委員會水稻品種高產競賽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評審會議獲悉,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種「東稻4號」(吉審稻2010005)在2010年度吉林省水稻新品種高產競賽中喜獲一等獎。
  • 水更美 天更藍 草更綠——東營市全力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
    一項項政策在落實,一個個工程正推進,東營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河排汙口排查,排查排汙口2506個,並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較去年大幅提升,5月份為74.80%、8月份為73.60%,同時東營市加快編制水生態環境保護
  • 鄉村振興·東營策|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基地:從吃飽到吃好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2018年11月,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與東營市政府籤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基地
  • 美麗富饒的黃河三角洲———國家戰略「助飛」黃河三角洲
    圖為黃河入海口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黃河兩岸,林場、蘆葦、牧草帶植被種類層次分明,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蔚藍大海,堪稱天下奇觀。夕陽西下、長河落日的迷人風情,令人神往。近現代黃河三角洲,大致包括山東省濱州地區的一部分和差不多東營市的全部。這是黃河送給渤海灣的禮物,這片新生的三角洲溼地是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是中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護最完整的溼地。
  • 利津縣18件作品榮獲第九屆東營市「黃河口文藝獎」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0日訊 日前,第九屆東營市「黃河口文藝獎」評選工作圓滿結束。全市共評選出12個門類93件獲獎作品,其中利津縣獲獎作品共計18件,獲獎作品總量居各縣區之首。東營市「黃河口文藝獎」是中共東營市委、東營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全市文學藝術成果最高獎,旨在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和推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弘揚主旋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利津縣推薦的作品中,李豔紅的剪紙作品《兒童散學歸來早》獲民間文藝類一等獎、利津縣文化館申報的歌曲《黃河人家》獲音樂類一等獎,王愛軍的小品《選我?
  • 中科院高耐鹽經濟植物團隊:讓鹽鹼荒漠變綠洲—新聞—科學網
    邢軍武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僅我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未利用土地面積就達800多萬畝,其中濱海鹽鹼地加高鹽灘涂面積更是多達500萬畝,內陸鹽鹼地面積則超過16億畝。 「這些鹽漬化地區往往因缺乏淡水資源而形成鹽鹼荒漠,引發鹽鹼塵暴、鹽鹼灰霾和鹽漬化擴散,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和環境汙染,危害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邢軍武說。
  • 第八屆黃河三角洲(濱州·惠民)綠化苗木交易博覽會開幕
    第八屆黃河三角洲(濱州·惠民)綠化苗木交易博覽會4月21日在皂戶李鎮中國北方花木博覽園開幕。展會吸引了天津、河北、河南、江蘇遠至新疆等國內多家苗木展商和園林設計單位、大型施工企業、知名苗圃、行業協會組織、苗木經紀人、電商平臺參加。
  • 60秒|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加快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建設 激發農業農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日訊東營市利津縣全力加快鄉村振興各重點項目建設,以高質量的項目育產業、促融合、樹亮點、強保障,奮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陳莊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日前竣工,園區建設高溫大棚117個、玻璃幕智能溫控大棚2個,全部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特別是高科技智能農業展示區,探索引入國內外多種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概念,使園區具備了規模化生產和旅遊觀光的雙重功能,為沿黃2萬多畝灘區農業升級發展樹立了樣板。其中,「魚菜共生」展示區錦鱗遊泳、瓜菜飄香,最為搶眼,生動展示了閉鏈循環種養模式的魅力。
  • 雲南省農科院選育富含亞麻酸花生新品種
    近日,由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培育的優質食用花生新品種雲花生15號通過專家評價。科研人員利用雲南省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和豐富的種質資源,系統研究了提高花生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含量的品種培育技術,在不同海拔高度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同步多代鑑定,培育出了脂肪酸組成顯著優於現有花生品種的「雲花生15號」。
  • 「動態」東營市舉辦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建設專題研討班
    9月18日,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東營市第一期生態文明建設專題研討班開班。學習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陣地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兩水論」的戰略思想,與「兩山論」的科學論斷各有側重、相輔相成,與其他相關論述共同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對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具有特殊重要的指導意義
  • 助力鄉村振興,新品種赤松茸在隘子試種成功
    小編從隘子鎮的香菇種植基地了解到這裡的新品種赤松茸試種成功近年來始興縣隘子鎮通過打造香菇種植生產基地香菇基地的負責人官鈺告訴記者,去年他通過品種選擇和市場調查,了解到赤松茸不僅種植技術環保,而且市場供不應求,決定試種赤松茸這一新品種。【採訪】隘子香菇種植基地負責人 官鈺:我們利用廢棄香菇菌棒培育赤松茸,既可以減少對食用菌行業的汙染,又可以最大化利用資源,減少對環境汙染,打造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八六團首次試種花生喜獲豐收
    花生收穫機緩緩作業。孟瑞麗 攝 目前,正值秋季作物收穫的大忙季節,然而與往年不同的是,在地處中哈邊境一線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六團三連職工閆獻生的地裡,他們一家正欣喜的對今年首次試種的花生進行收穫。 據了解,該團年初共試種花生300畝,經過科學管理,精心培育,目前,300畝花生粒大飽滿,喜獲豐收。隨著近期溫度驟降,該團積極調配花生收穫機,確保職工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