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2020-12-08 中國青年報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再到長沙市馬欄山文創園,習近平總書記9月的湖南考察路線其實也正是一條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對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文化發展要傳承紅色文化和堅守主流價值觀

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內核是相耦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紅色文化的時代發展。在紅色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關於愛國、敬業、誠實、友愛等事例不勝枚舉,它們彰顯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兢兢業業,辛勤勞動等品質,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屬性。重視紅色文化,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溯源,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

文化發展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弘揚正能量,為大眾不斷提供精神支撐和信念來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遍訪西柏坡、井岡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義等革命聖地,這次又來到了「半條被子」的發源地郴州汝城。正如11年前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所說,」這些革命傳統資源是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發展要把握正確導向,堅守主流價值觀,這也是當今時代提出的要求。近年來,文化產業高速發展,一些文化產品只著眼於市場和經濟效益上,偏離主流價值觀,不利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行業背景下,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文化發展正確方向,將正能量傳遞給大眾。

文化發展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文化發展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參訪的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這裡是湖湘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有過很多的重要論述,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由於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前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設的根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了靈魂,民族就無法延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歷史星河中那顆最燦爛的明星,至今仍然閃耀著生生不息的光芒。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只有繼承和發揚好了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當代文化建設才能有深厚的根基和源泉。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棄優秀傳統文化,則割斷了國家的精神命脈。對於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加以繼承和發展,將其內化於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內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優秀的文化作品,離不開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運用。只有紮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化產品才能接地氣、增底氣、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建設的軟實力,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中國民眾重要的精神財富。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加以繼承和發展,使其煥發出蓬勃生機。

文化發展要鼓勵創新和實現產業化

文化產業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守正創新,確保持續健康發展。守正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指引,是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其所生產的文化產品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發揮著引導社會、服務大眾的社會效益。同時,文化產業也是以文化的生產和消費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具有鮮明的市場屬性,市場經濟效益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目標。在文化產業的活動中,必須以社會效益和意識形態屬性為本,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做到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創新技術使其在新時代迸發全新文化活力,是文化產業的時代使命,也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基本物質生活的滿足之外,新時代的人民需要更高層次的文化生活,需要進行高水平的文化精神消費。人民全新的文化需求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高要求,促使我國文化產業創新,進行供給側改革,將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方向由增量改為增質。

文化產業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重視科技和文化的結合。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技術,實現「網際網路+文化」。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這些都深刻改變著人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鑑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賦予了內容新的價值,催生了直播、網文等文化新產業的誕生和發展。另一方面,鼓勵文藝創作者進行優質內容生產,既可以結合時代精神創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新故事,也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取經,進行創造性轉化產出優秀作品,為科技應用提供內容支撐。

把握好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市場屬性,將「守正」與「創新」相結合,既要堅持正確意識形態導向,也要推陳出新,為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不論是傳承抑或是創新,都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樣才能確保文化產業健康長足發展,才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來源: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守正創新 強化使命擔當——淺析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傳承與創新
    守正創新 強化使命擔當——淺析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傳承與創新中共邵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劉永格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才能把握社會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主導。 (三)要強起來,必須做到「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的。堅持「守正」,「創新」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不斷「創新」,「守正」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
  • 守正創新 彰顯「最長壽」藥廠陳李濟新時代風採
    走進陳李濟中藥博物館,進門的櫃檯後方寫著一個大大的「壽」字,既凝聚著這家最長壽藥廠的沉厚沉澱,也蘊藏著中國人民幾千來最質樸的期望——健康長壽。廣州白雲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石洪超表示:「陳李濟419年屹立不倒的長壽秘訣,概括起來就是守正和創新。」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至今鮮活的印記。
  • 湖南中醫藥大學校長寄語2020新生:做守正創新的新時代中醫藥人!
    同學們,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確實,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然而,在當下,中醫藥發展仍存在困境,也是不爭的隱痛。
  • 接續傳承、守正創新 國粹京劇與時代共鳴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了繼梅、程、荀、尚之後京劇旦行的新流派——張(君秋)派京劇藝術,在中國京劇發展史和現當代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年適逢張君秋誕辰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在陸續舉辦。  守正:專攻青衣廣受青睞  1920年,張君秋出生於北京。15歲首次登臺便以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技巧廣獲觀眾好評。
  • 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根本遵循
    這一重要指示,高度評價了中醫藥事業的歷史地位,充分肯定了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極大增強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和動力,是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這一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擘畫了中醫藥的發展戰略和前進方向。
  • 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堅定傳承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把黨對中醫藥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譜寫新的篇章;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 全媒體時代紅色經典出版的守正創新
    面對以上種種疑問,新版的《星火燎原》精選本(融媒書)作為目前國內出版界少有的集多種融媒產品於一身的融媒書,正是在尋求紅色經典圖書的全新再版方面做了一些新探索。新時代呼喚紅色經典,紅色經典也需要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紅色基因需要傳承,但絕不能搞「轉基因」式的傳承。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 中醫藥抗疫 彰顯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疫總體戰、阻擊戰中,中西醫聯手共同鑄就了一道牢固的生命防線,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其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推薦使用的抗疫利器「清肺排毒湯」成為使用面最廣、使用量最大、使用效果最好的方劑,彰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方向的正確性。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精神文明建設與守正創新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與守正創新發展前言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但要想不流於形式,真正落地、深入人心和取得長久、可持續性的實效和良性發展。關鍵在於:精神文明建設應該站在什麼高度?什麼是精神文明?什麼是守正、創新、發展?心明自有道。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南京同仁堂走進臨深片區!
    復興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 全媒體時代版權守正創新之道
    原標題:全媒體時代版權守正創新之道 來源:中國智慧財產權報 在印刷品時代、廣播影視時代、網際網路時代到全媒體時代的順次迭代中,著作權人這個龐大的群體的特徵愈加多樣複雜。
  • 專家建言新發展格局下儒學的傳承創新 開啟尼山論壇學術預熱
    孫宏瑗 攝中新網濟南9月8日電 (孫宏瑗)由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新發展格局下儒學的傳承創新與使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關於傳統文化重要論述學習研討會」8日在山東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與會學者共同研討新發展格局下儒學的傳承創新與使命。該會議也是即將於今年9月底舉辦的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學術預熱活動之一。
  • 守正創新,砥礪前行
    「守正」是「強起來」的基礎。所謂「守正」,就是要遵循發展規律,尊重和堅守光榮傳統,恪守正道,弘揚正氣。」善於把握規律,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也是我們黨領導推動工作的制勝法寶。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面對挑戰和困難,就需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中保持戰略定力。
  • 論道丨守正創新不斷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鑑、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推進各方傳統醫藥互學互鑑,攜手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貢獻。
  • 推廣普及繁體字,促傳統文化傳承守正創新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滋養潛流,是傳承發展的載體。其每一個字較簡體字,更能反映中華文化祖先最智慧的文化體驗和偉大的哲學追求。金庸先生在《俠客行》中對石刻文俠客行詩句領悟武道,不同人不同理解,整篇也分角度、心態等不同也領悟各異。其主題表達一個道理,中國古文字從單字、結構、行篇布局等都可能含有豐富的涵義和哲理。
  • 學界共議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根植傳統、守正創新
    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表示,文藝工作者要做到守正創新和服務人民,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一定要堅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去徵服觀眾。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江蘇龍鳳堂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江蘇龍鳳堂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2020-11-05 09:10:22來源: 新華財經  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  龍鳳堂堅守「為父母製藥、為親人製藥」的初心,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理念,不斷探索中藥材基地、溯源和質量的融合,在道地產區布局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