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語」,是夫子在交流談論時說的話。
「從」。何註: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史記孔子世家》記「從」作「縱」。《四書湖南講》:從讀如字,是接連始作,不間歇也。
「翕,純,皦,繹」。朱子集註:翕,合也。從,放也。純,和也。皦,明也。繹,相續不絕也。成,樂之一終也。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論語講要》:純如者,宮商角徵羽和諧如一也。皦如者,鐘鼓笙瑟等無相奪倫也。繹如者,餘音嫋嫋,相續不絕也。成者奏樂完成。吳季札聞各國之樂,而知各國之興亡。
《論語發微》:孔子世家記此節於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反魯後,知語魯大師者,即樂正雅頌得所之事。始作是金奏頌也。考儀禮大射儀,納賓後乃奏肆夏,樂闋後有獻酢旅酬諸節,而後升歌,故曰從之。「從」同「縱」,謂縱緩之也。入門而金作,其象翕如變動。緩之而後升歌,重人聲,其聲純一,故曰純如,即樂記所謂「審一以定和」也。繼以笙入,笙者有聲無辭,然其聲清別,可辨其聲而知其義,故曰皦如。繼以間歌,謂人聲笙奏間代而作,相尋續而不斷絕,故曰繹如。此三節皆用雅,所謂「雅頌各得其所」也。有此四節而後合樂,則樂以成。
樂,和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