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

2020-12-1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語」,是夫子在交流談論時說的話。

「從」。何註: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史記孔子世家》記「從」作「縱」。《四書湖南講》:從讀如字,是接連始作,不間歇也。

「翕,純,皦,繹」。朱子集註:翕,合也。從,放也。純,和也。皦,明也。繹,相續不絕也。成,樂之一終也。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論語講要》:純如者,宮商角徵羽和諧如一也。皦如者,鐘鼓笙瑟等無相奪倫也。繹如者,餘音嫋嫋,相續不絕也。成者奏樂完成。吳季札聞各國之樂,而知各國之興亡。

《論語發微》:孔子世家記此節於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反魯後,知語魯大師者,即樂正雅頌得所之事。始作是金奏頌也。考儀禮大射儀,納賓後乃奏肆夏,樂闋後有獻酢旅酬諸節,而後升歌,故曰從之。「從」同「縱」,謂縱緩之也。入門而金作,其象翕如變動。緩之而後升歌,重人聲,其聲純一,故曰純如,即樂記所謂「審一以定和」也。繼以笙入,笙者有聲無辭,然其聲清別,可辨其聲而知其義,故曰皦如。繼以間歌,謂人聲笙奏間代而作,相尋續而不斷絕,故曰繹如。此三節皆用雅,所謂「雅頌各得其所」也。有此四節而後合樂,則樂以成。

樂,和禮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60、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注釋】①語(yù):告訴,作動詞用。太(tài)師:太師,樂官名。②翕(xī):意為合,聚,協調。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從之純如、皦如、繹如三者而成。
  • 《論語·八佾篇第三》3.23:子語魯大師樂。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原文】子①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從之③,純如也④,皦如也⑤,繹如也⑥,以成⑦。」【注釋】①語(yù):告訴,作動詞用。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子語魯大師樂,曰 樂其可知也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譯文孔子告訴魯國的太師關於音樂演奏的問題。孔子說:「音樂是可以掌屋的:開始演奏時,翕翕然和諧;繼續演奏展開之時,音調純正,節奏分明清晰,抑揚不斷,這樣,一部樂章就完成了。」語,告訴。魯大師,魯國負責樂教和詩教的樂官之長。
  • 《論語》求知|子語魯大師樂
    3.23 子語(1)魯大師(2)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從(4)之,純如(5)也,皦如(6)也,繹如(7)也,以成。」【注釋】(1)楊伯峻:語,去聲,告訴。(2)楊伯峻:大師,大音泰,樂官之長。(3)翕,音西。陳曉芬:翕如,形容樂聲始起的熱烈。(4)陳曉芬:從,音縱。放縱,展開。(4)陳曉芬:純如,形容樂聲和諧。(6)陳曉芬:皦(音皎)如,形容樂聲清晰。
  • 「論語的啟示之6」妙在何處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接下來,各種樂器加入,聲音繁美,且很純正,高潮部分,慷慨激昂,或莊嚴肅穆,一曲奏完,餘音繚繞,似有未盡之意。 (一部音樂作品如能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洗禮,)這篇作品就算完成了。」啟示: 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後,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
  • 《論語·八佾篇》3.23 子語魯大師樂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大[tài]師:大通「太」,大師指古代樂官之長。▲始作,翕[xī]如也: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鍾。翕,合義。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振奮,是為樂之始。▲從[zòng]之,純如也:從,亦可讀為縱。鐘聲既作,八音齊奏,樂聲自此放開。純,和諧。其時器聲人聲,堂上堂下,互相應和,純一不雜,故說純如也。
  •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同樣的大家經歷了男女之事,如果一開始動作很大,你不但不會愉悅,甚至有疼痛的感覺,就會不爽了。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調/情/的過程,慢慢的進入狀態,達到高潮,你才能夠酣暢淋漓,對不對?我們應在親子教育當中,也是這樣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長,跟孩子的互動交流,剛開始,你得親身細語,得到他的認可。
  • 成功者一生節奏,猶如孔子之言樂,亦如華夏復興事業。
    成功人生蓋有下述四步驟:一、人生始作,與人親和而友善,即有合眾之德也。二、事業始定,酸甜苦辣鹹嘗盡,不尤不怨,相濟而和,即有和之德也。三、合而和矣,未可以苟同,必有己之專業,出類拔萃,鏗鏘有聲,明而確的,然後可脫穎而出也。四、其明確之事業,非與它業他人相牴觸,乃其相輔相成,相連成體,方有己之小成也。
  •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又在身老始受三歸之賜,則非娶三姓女。惟依韓非子謂其所歸之家有三處,庶幾近之。然不若從三歸為三庫藏之說為愈。武億群經義證謂臺為府庫之屬,古以藏泉布,甚符桓公之賜。故可從。官事不攝者,管氏家臣各有專職,不兼餘事也。此皆奢侈。三歸是國君所賜。依禮,長者所賜,不能不受。或人又以為管仲知禮。孔子遂辨其不知禮。國君為別於內外,樹屏於門以蔽之,謂之塞門。
  • 琴之純 | 鈞天坊「四如」古琴,只為遇見你
    與 有 琴 人    做 有 趣 事  琴之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