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F大調第五「春天」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810年,作品24,樂曲共有四個樂章。
《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別名,「春天」的名稱,並非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後人根據作品內容所賦予的。這部奏鳴曲屬於貝多芬的早期創作,在風格上繼承了海頓、莫扎特同類作品的傳統,樂曲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和樂觀的情緒,音樂明快而恬美,輕鬆而活潑,猶如絢麗燦爛的春光,樂曲雖然是在描寫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記錄了貝多芬青春時代對生活的感受。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並非是小提琴為主,鋼琴為輔,或鋼琴只是起到伴奏的作用,而是二件樂器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兩者對樂曲的表現是平分秋色,同樣精彩,因此,兩者的交織、融合都別有洞天,這也是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特色之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全曲共4個樂章:1.快板,F大調,奏鳴曲式,此樂章迷人的是其轉調處理,通過轉調,小提琴與鋼琴的位置出現變化,而不斷蕩漾出層次豐富的浪漫性。 2.極富情感的慢板,降B大調。唯—一個抒情優美的旋律構成全樂章,這個主題與它的變奏,形成自由的變奏曲,其中兩件樂器的對答充滿「春天」的溫暖感。 3.諧謔曲,很快的快板,F大調,混合三段體。其中中段鋼琴、小提琴以三度或六度平行音階,音階動機構成相反的聲部。音階動機構成的音樂主題與旋律式的諧謔主題,形成極佳的對比。 4.迴旋曲,從容的快板,F大調,是3個主題的迴旋曲,迴旋主題的變奏方式亦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