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手藝人:任何細節要經得起推敲和琢磨

2020-12-1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康佳 實習生 蔡賢傑)臘月二十五,年味漸濃,北京通州的張家灣鎮齊善莊村也熱鬧起來。村民們開始忙著備年貨,年味兒瀰漫。沿著村內的小路左拐右拐,一個吊著大紅燈籠的中式捲簾門下,張鳳霞熱情地把人迎進院兒中。

一張小桌子上整齊排列著十多個小碟,裡邊分別裝著辛夷(木蘭花骨朵兒)、蟬蛻、紙棍等各式材料。十幾年的時間,張鳳霞在這一片空間內,打造出一個毛猴的小世界。

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手藝人張鳳霞展示毛猴作品。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半平米內見風情

毛猴是北京特色的藝術品。相傳道光年間,宣武門外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夥計被帳房先生罵了,因為這個夥計晚上擺弄藥材時,用辛夷和蟬蛻做出一個相貌人不人、猴不猴的東西,很像尖嘴猴腮的「帳房先生」,第一個毛猴就此誕生。

此後,毛猴逐漸在北京的廟會上開始流行,尤其受到小孩子們的喜愛。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曾題詩,「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

描繪老北京的生活風情和習俗,是傳統毛猴的主要創作題材。住在大運河畔,張鳳霞的代表作是一副描繪大運河風情的作品。在半平米見方內,完整地呈現出了古塔凌雲、長橋映月、柳蔭龍舟、柳蔭龍舟等「通州八景」,場景內的幾十個毛猴雖然只有兩釐米高,但活潑靈動神態各異,讓這一副靜止的畫面充滿了「人氣兒」。

微縮版永通古橋上的石板清晰可見,橋上兩隻毛猴扶著欄杆看著橋下的水,另外一隻則斜倚著欄杆眺望遠處,顯得怡然自得。岸上,四隻毛猴兩兩一組抬著木材,送往碼頭。一隻毛猴挺著肚子,吃力地推著一車粗大的木材。周圍賣冰棍兒的、吃西瓜的、喝茶看書的、夾著公文包坐洋車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中都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毛猴們運送的「木材」是張鳳霞用紙定型上色製作的。張鳳霞說,她之前看過一本書《漂來的北京城》,講述的是北京城所用的建築材料均是從大運河運輸而來,通州還有一個名為皇木廠的地方,專門給皇家運輸木料。「碼頭上的木料要體現出區別,其中包括許多又粗又沉的名貴木材。所有內容儘量做足細節,經得起推敲和琢磨。」

無意間入「猴門」

張鳳霞在工作檯上製作毛猴,臺子上整齊排列著十幾個小碟,分別裝著辛夷、蟬蛻等材料。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回憶起小時候跟著家人逛廠甸廟會,張鳳霞見識過老一輩手藝人創作的神態各異的毛猴,但從未想過,自己會與此結緣。

張鳳霞幼時家住琉璃廠附近,父親擅長寫字、雕刻、畫畫和裝裱,家裡筆墨紙硯一年四季都攤在桌上。母親也是巧手,有時候為了哄她,隨手就能剪個窗花、捏個麵人兒。「現在這些手藝叫非遺,在我們小時候,這都是尋常人家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張鳳霞說,或許是因為在家庭裡耳濡目染,讓她對手工藝品一直偏愛。

45歲退休後,她一次生病住院,認識了一位製作毛猴的病友。老人閒聊時說,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老手藝的興趣不高,賺不到什麼錢,沒人學習,傳承人十分稀缺。老人的話讓張鳳霞很受觸動,「一下子喚起了我童年的記憶。」回到家後,她開始在網上查詢資料,購買了辛夷、蟬蛻等幾種材料後,自己鼓搗開始弄出一個個簡單的毛猴。

但做一個毛猴與做好毛猴這門子手藝,仍相距甚遠。張鳳霞的丈夫說,本以為只是簡單的玩一玩,沒想到張鳳霞卻動了真格。開始做毛猴後,「簡直像『著了魔』」,花很長時間四處打聽,幾乎拜見過絕大多數北京城裡做毛猴的老手藝人,甚至還想過為這些人整理出一本書。

拜師學藝 找到自己路數

張鳳霞向記者展示尚未完成的作品《歡歡喜喜過大年》。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2011年,張鳳霞正式拜師在毛猴大師姜守煜的門下。除了學習專業的技藝外,師傅也讓她明白一個道理:好的作品不是單純地去複製,而是建立在創作者長期的經歷和知識儲備上、富有精神內涵的作品。

「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給自己開了張方子,缺什麼補什麼唄」。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工藝美術博物館都成了她的常去之處,得空兒還會去北京人藝話劇院學習舞臺布景……家裡書架上的書也越堆越多,《老北京民俗風情畫》、《老北京的趣聞傳說》、《舊時行業》幾本書幾乎成了她的「專業課」。

除了自己鑽研、琢磨,張鳳霞也開始不斷走出去參加交流活動。「做毛猴,本來就是要掌握包括紙藝、麵塑、繪畫多種行業的『雜家』。參加交流活動,我可以將別人的用色或者技法嫁接到我的創作中來,實現我的想法。」張鳳霞說,通過長時間的打磨,她開始從傳統毛猴的京味文化中脫離出來,尋找屬於自己的特色。

最初試水的作品是《京都往事之茶館系列》,雖是一個關於茶的「命題作文」,但張鳳霞想與市面上的內容做出區別。她找出介紹民國時期的書籍,取出每本書中關於茶館的部分再歸類合併,發現每種茶館內的陳設、客人身份、形式作派等都不盡相同。野茶館多是露天經營,相對粗獷;書茶館兒裡有藝人說書,客人到此為一樂呵;清茶館裡的裝飾考究,客人斯文……通過各類茶館的不同場景,融入各色人等的生活細節,最終以6件作品呈現6種茶館。

作品展出現場,火熱程度超出她的預期,幾件作品她一件都未能帶回,均被愛好者收藏了去。

張鳳霞終於感覺到自己的路數對了。

傳承技藝需添新

張鳳霞作品《美麗大運河》。半平米見方內,完整呈現了古塔凌雲等「通州八景」。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作品被喜愛,張鳳霞也享受著被人贊同。

2015年,張鳳霞關於孝文化的系列作品在萬壽公園展覽。她回憶起,當時看見一位母親半跪著,花了很長時間給五六歲的兒子逐個講解故事。「當時我開始意識到,雖然擺弄來擺弄去都是這麼幾個小毛猴,但承載了許多傳統文化和內涵。但是如果不與時俱進,那毛猴真的要被放進博物館裡了!」

在張鳳霞的影響下,海外留學十年學設計的兒子加入她的「隊伍」。宋磊也認為,毛猴作品大多都是費時、費力、又不時尚,很難討年輕人的喜歡。「年輕人喜歡的是流行歌曲、電視劇、滑板、說唱……他們對這些非遺手工藝的認識是存在斷層的。」宋磊說,若想要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必須要用傳統手工藝與年輕人的生活相契合,用毛猴來講述當下的故事。

在兒子的影響下,張鳳霞手下的毛猴有了一些變化,它們也開始穿上時尚的花裙子、闊腿褲,有的毛猴戴上了頭盔,有的腳下踩上了滑雪板……因冬季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宋磊和母親合力用毛猴創作包含各個競賽項目在內的《冬奧系列》。

最初做毛猴不過是想「給時間填空」,但多年下來,小小的毛猴給張鳳霞的生活帶來了百態人生。「往淺了說讓我的退休生活充實又有價值,往深了說提升了我做人的境界。」

無心插柳掌握了這門技藝,張鳳霞希望能夠將它傳承下去。對於做毛猴,她會敞開大門對所有的毛猴愛好者進行幫助。「因為只有痴迷和投入,才會堅持守住匠心。」

新京報記者 康佳 實習生 蔡賢傑

攝影 實習生 陳婉婷

編輯 程磊 校對 郭利琴

相關焦點

  • 揭秘廟會上的老手藝人 張鳳霞:做出的東西要經得起琢磨
    退休後她偶然從一位老藝人那裡接觸到毛猴藝術,從此對它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2011年,張鳳霞拜在民間工藝大師姜守煜門下,立志要為民間藝術的發揚光大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別看只是小小一隻毛猴,它卻凝聚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單是製作它的原材料就有很多講究。
  • 北京通州:猴年看毛猴 賞非遺中的新年味兒
    張鳳霞說,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藥:蟬蛻(知了殼)做頭和四肢,辛夷(玉蘭花骨朵)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劑,木通做道具。這些東西雖小,卻不容易找,一般都要到中藥店去專門預定。每到暑伏,張鳳霞和老伴兒還要到蕭太后河邊去親自找蟬蛻。雖然不指著自己找的能供得上使,只不過是當做一種夏日休閒的樂趣。  毛絨絨的玉蘭花骨朵粘上知了殼的頭和肢腳就成了個有頭有臉、四腳俱全的毛猴了,再搭配不同的動作、道具和場景,就可以模仿五行八作各式各樣的人物了。
  • 老北京傳統手藝毛猴:惟妙惟肖的微觀世界,卻鮮為人知
    毛猴最早在琉璃廠出售,後來紅遍北京大小的市集廟會,又稱「半寸猢猻」,這可真是多虧了抓藥夥計的一顆玩兒心。四味「猴料」(辛夷、蟬蛻、白芨和木通)雖然很常見,但選料十分講究。蟬蛻要沒有殘損、沒有斷裂,尤其是蟬蛻的頭,要晶瑩明亮才行。辛夷則更講究,要不發黴、不畸形、毛茸效果好、飽滿不易碎裂。
  • 濟南非遺產傳人「毛猴楊」:融入麵塑紙雕技藝,用毛猴復現老濟南的...
    身為第三代「毛猴楊」,楊鳳巖在手指尖大小的方寸之地,用「蟬蛻」與「辛夷」這兩味常見中藥為材料,鑽研三十多年。他製作的毛猴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他本人也被親切的稱為「猴哥」。毛猴又叫半寸猢猻,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起源於晚清,因其渾身披毛,長相、形態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稱之為「毛猴」。
  • 豪爵靈迪125華麗升級電噴國四,國產摩託第一品牌經得起推敲
    而憑藉與鈴木多年合資的經驗和技術以及對產品高標準嚴要求的態度,旗下自己的國產品牌摩託車也得到廣大車友的肯定,豪爵宇鑽、豪爵悅星,豪爵海王星都是耳熟能詳的產品,而今天說的豪爵靈迪,上市至今也七八年了,也是歷經數多年的的經典車型,如今當然也率先升級到國四,而且外觀更時尚靈動。
  • 鑰匙鏈上掛小刀被拘 規定是否經得起推敲?
    雖然只是玩笑,但網民心中的牴觸和不滿卻顯而易見。  實事求是地說,「我家廚房是兵器庫啊」之類的感嘆,顯然是有些多慮了。按照《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刀尖角度大於60度的單刃刀具,只有刀身長度超過220毫米才會被認定為管制刀具,對照之下,大多數菜刀並不在此列。同樣是按照《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吳偉春所攜帶的水果刀已然涉嫌違禁——凡是帶有自鎖裝置的摺疊刀具,都被認定為管制刀具。
  • 濟南有個毛猴楊 半寸毛猴濃縮百態人生
    山東知多少 【濟南有個毛猴楊 半寸毛猴濃縮百態人生】濟南有個「毛猴楊」,他以蟬蛻與辛夷為材料,做出的毛猴只有手指大小,個個活靈活現、憨態可掬。「毛猴楊」名叫楊鳳巖,研究做毛猴30多年,他把毛猴從單一的表現形式擴展為體現老濟南的市井文化和社會百態。 毛猴又叫半寸猢猻,起源於晚清,因其渾身披毛,長相、形態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稱之為「毛猴」,是一種民間工藝品。
  • 非遺毛猴展示二十四孝故事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裡負米、齧指痛心……二十四孝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毛猴製作技藝您也許聽說過,但是,通過毛猴製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來展示二十四孝的故事,您可能是第一次聽說,10月21日上午,由西城區第二圖書館和萬壽公園舉辦的「敬老、孝老、愛老」主題活動在萬壽公園進行。
  • 王路:嗩吶,變革,手藝人
    不過,這個細節精準地詮釋了傳統藝人對待手藝的態度,以及學習手藝的方法論。這非常值得琢磨,裡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傳統手藝人理解內功的重要,知道花裡胡哨的招數都是建立在內功的基礎上。假如我開班教三四歲的小朋友學書法,入學篩選,我不會讓他們拿毛筆比誰寫得好,而會讓他們比賽「連連看」和「找茬」,以及穿針引線。這是為了了解小孩的稟賦。稟賦決定他在這條路上的第一個天花板在哪裡。
  • 「毛猴之王」邱貽生向中科國醫贈中藥材藝術珍品《毛猴車夫》。
    8月15日,在北京同萬堂集團總部,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猴曹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邱貽生先生向中科國醫、同萬堂、福興康品牌創始人孫興旭先生贈《毛猴車夫》藝術珍品。毛猴藝術文化簡介毛猴起始於一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又名「中國蟬蛻」,屬於老北京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 非遺傳人指尖塑毛猴「七十二變」 渴盼後繼有人
    濟南市毛猴非遺傳承人楊鳳巖塑造毛猴「七十二變」的形態,圖為楊鳳巖創作的「毛猴打籃球」。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4月25日電 (趙曉)「大聖娶親」「毛猴拉二胡」「毛猴打籃球」「毛猴賣西瓜」……濟南市毛猴非遺傳承人楊鳳巖塑造毛猴「七十二變」的形態,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家中已變身「花果山」。「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今年52歲的楊鳳巖每天工作之餘就坐桌前拿出剪刀、鑷子等工具創作形態各異的毛猴。
  • 4本十分難得的無限流爽文,邏輯經得起推敲,高智商的人不看會後悔
    今天來給大家推薦4本十分難得的無限流爽文,邏輯經得起推敲,高智商的人不看會後悔!希望大家能夠喜歡。1、死亡名單 作者:饕餮居士書籍簡介:邯鄲首府發生了一樁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一對中年夫婦在聖誕前夕慘遭殺害,現場只留下全身浴血的八歲繼子。
  • 三環旁的這個樓盤,任何時候都經得起你的偏執和挑剔!
    但今年市場行情持續轉冷,政策限價嚴格,加上成品房細節尚未落實,7月份以來,精裝改毛坯項目越來越多。2.大戶型唱主角的區域,小戶型肆虐諸如純改善定位的濱河新城,向來以120平以上戶型為主,但如今88平小三房開始蔓延。
  •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2016年06月30日14:02 毛猴是老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猴子作為自然界的小精靈,它的機敏、活潑,透著一種天然情趣。這裡講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漢族傳統藝術品,將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藥按照人體的肢體特徵,巧妙粘接而成猴子形象的手工技藝,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毛猴」周身由中藥製作而成。
  • 你知道老北京有個「毛猴」嗎
    「毛猴」是老北京的傳統手工藝品,它起源於晚清,據說一個藥鋪的夥計因為貪玩兒發現的。他看到蟬蛻的頭部很像猴頭,爪子又像是猴子的四肢,毛茸茸的辛夷可以做小猴兒的身子,於是乎就突發奇想將它們拼湊到了一起。沒想到一時的童心,卻成就了今日的這項非遺傳承。
  • 古詩裡有哪些經不起推敲的細節?
    其實,細細想來,劉震雲這句話本身也是經不起推敲的。畢竟,事情一般都帶有主觀性,在下判斷時全然肯定或者否定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今天不談那些或心靈雞湯或無病呻吟的文案,只談那些經不起推敲的細節。說到經不起推敲,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歌詞。
  •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情節和細節都經得起推敲的良心劇
    該劇群星齊聚、幕後班底陣容頂尖,在服化道等方面更須於細節處見真功。目前愛奇藝播出十集後可見,《琅琊榜2》依然是秉著嚴謹的態度用一種儒雅而又有力度的方式講述了關於戰爭與和平、權謀和情誼的故事。無論是對人物角色、服裝服飾、戰國時代的風俗,還是配樂,都做到了精雕細琢,力圖精益求精,絕對稱得上年度良心大劇。時隔兩年,《琅琊榜2》在製作上也可以說是上了一個臺階,服化道精益超越前作。
  • 幾本值得一直收藏的經典架空歷史小說,經得起推敲,值得反覆讀
    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幾本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本本經典深淺適中,經得起推敲,當得起神作,是幾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不知道你們看過了嗎?用香蕉自己的話來說,《贅婿》只是一本試驗文,要實驗高高在上的文學做不到的東西,我們試著跪下,能不能讓人踩上去。而由於是實驗文,它不能定論。 在小編看來,作者香蕉是一位對文學和網絡文學有著獨到見解的創作者,不然也不會創作出這樣一本既飽含深度,又能帶來爽感的小說。對於一本想要精雕細琢的作品來說,更新慢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知道你們是不是贊同小編的看法呢?
  • 「手中的非遺」暑期系列活動——毛猴體驗活動在鄭州圖書館舉辦
    8月11日下午,「手中的非遺」暑期系列活動——毛猴體驗活動在鄭州圖書館舉辦,15組親子家庭一同學習毛猴相關文化知識,並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製作毛猴。已經舉辦泥塑、麵塑、葉貼畫、皮影、剪紙、宋室風箏、毛猴等非遺體驗活動,近期還將舉辦陶笛、汴繡等非遺體驗活動。
  • 讀經典,會診脈,能炮製,這樣的毛猴你見過嗎?
    我們知道完成這個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要把古老深奧的中醫藥理論知識,通過多種形式變得通俗易懂,能讓更多的社會大眾所理解和認同。 於是我們想到了它---毛猴,它的機敏、活潑透著一種天然情趣,我這裡講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富有濃鬱民間特色的藝術品。它由兩位中藥製作而成,用一種中藥的「頭」和「腿」分別做毛猴的頭和四肢,用另一種中藥做身體,將猴子的天然靈動與我們的創意相結合,擬人化地表達我們中醫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