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康佳 實習生 蔡賢傑)臘月二十五,年味漸濃,北京通州的張家灣鎮齊善莊村也熱鬧起來。村民們開始忙著備年貨,年味兒瀰漫。沿著村內的小路左拐右拐,一個吊著大紅燈籠的中式捲簾門下,張鳳霞熱情地把人迎進院兒中。
一張小桌子上整齊排列著十多個小碟,裡邊分別裝著辛夷(木蘭花骨朵兒)、蟬蛻、紙棍等各式材料。十幾年的時間,張鳳霞在這一片空間內,打造出一個毛猴的小世界。
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手藝人張鳳霞展示毛猴作品。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半平米內見風情
毛猴是北京特色的藝術品。相傳道光年間,宣武門外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夥計被帳房先生罵了,因為這個夥計晚上擺弄藥材時,用辛夷和蟬蛻做出一個相貌人不人、猴不猴的東西,很像尖嘴猴腮的「帳房先生」,第一個毛猴就此誕生。
此後,毛猴逐漸在北京的廟會上開始流行,尤其受到小孩子們的喜愛。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曾題詩,「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
描繪老北京的生活風情和習俗,是傳統毛猴的主要創作題材。住在大運河畔,張鳳霞的代表作是一副描繪大運河風情的作品。在半平米見方內,完整地呈現出了古塔凌雲、長橋映月、柳蔭龍舟、柳蔭龍舟等「通州八景」,場景內的幾十個毛猴雖然只有兩釐米高,但活潑靈動神態各異,讓這一副靜止的畫面充滿了「人氣兒」。
微縮版永通古橋上的石板清晰可見,橋上兩隻毛猴扶著欄杆看著橋下的水,另外一隻則斜倚著欄杆眺望遠處,顯得怡然自得。岸上,四隻毛猴兩兩一組抬著木材,送往碼頭。一隻毛猴挺著肚子,吃力地推著一車粗大的木材。周圍賣冰棍兒的、吃西瓜的、喝茶看書的、夾著公文包坐洋車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中都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毛猴們運送的「木材」是張鳳霞用紙定型上色製作的。張鳳霞說,她之前看過一本書《漂來的北京城》,講述的是北京城所用的建築材料均是從大運河運輸而來,通州還有一個名為皇木廠的地方,專門給皇家運輸木料。「碼頭上的木料要體現出區別,其中包括許多又粗又沉的名貴木材。所有內容儘量做足細節,經得起推敲和琢磨。」
無意間入「猴門」
張鳳霞在工作檯上製作毛猴,臺子上整齊排列著十幾個小碟,分別裝著辛夷、蟬蛻等材料。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回憶起小時候跟著家人逛廠甸廟會,張鳳霞見識過老一輩手藝人創作的神態各異的毛猴,但從未想過,自己會與此結緣。
張鳳霞幼時家住琉璃廠附近,父親擅長寫字、雕刻、畫畫和裝裱,家裡筆墨紙硯一年四季都攤在桌上。母親也是巧手,有時候為了哄她,隨手就能剪個窗花、捏個麵人兒。「現在這些手藝叫非遺,在我們小時候,這都是尋常人家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張鳳霞說,或許是因為在家庭裡耳濡目染,讓她對手工藝品一直偏愛。
45歲退休後,她一次生病住院,認識了一位製作毛猴的病友。老人閒聊時說,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老手藝的興趣不高,賺不到什麼錢,沒人學習,傳承人十分稀缺。老人的話讓張鳳霞很受觸動,「一下子喚起了我童年的記憶。」回到家後,她開始在網上查詢資料,購買了辛夷、蟬蛻等幾種材料後,自己鼓搗開始弄出一個個簡單的毛猴。
但做一個毛猴與做好毛猴這門子手藝,仍相距甚遠。張鳳霞的丈夫說,本以為只是簡單的玩一玩,沒想到張鳳霞卻動了真格。開始做毛猴後,「簡直像『著了魔』」,花很長時間四處打聽,幾乎拜見過絕大多數北京城裡做毛猴的老手藝人,甚至還想過為這些人整理出一本書。
拜師學藝 找到自己路數
張鳳霞向記者展示尚未完成的作品《歡歡喜喜過大年》。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2011年,張鳳霞正式拜師在毛猴大師姜守煜的門下。除了學習專業的技藝外,師傅也讓她明白一個道理:好的作品不是單純地去複製,而是建立在創作者長期的經歷和知識儲備上、富有精神內涵的作品。
「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給自己開了張方子,缺什麼補什麼唄」。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工藝美術博物館都成了她的常去之處,得空兒還會去北京人藝話劇院學習舞臺布景……家裡書架上的書也越堆越多,《老北京民俗風情畫》、《老北京的趣聞傳說》、《舊時行業》幾本書幾乎成了她的「專業課」。
除了自己鑽研、琢磨,張鳳霞也開始不斷走出去參加交流活動。「做毛猴,本來就是要掌握包括紙藝、麵塑、繪畫多種行業的『雜家』。參加交流活動,我可以將別人的用色或者技法嫁接到我的創作中來,實現我的想法。」張鳳霞說,通過長時間的打磨,她開始從傳統毛猴的京味文化中脫離出來,尋找屬於自己的特色。
最初試水的作品是《京都往事之茶館系列》,雖是一個關於茶的「命題作文」,但張鳳霞想與市面上的內容做出區別。她找出介紹民國時期的書籍,取出每本書中關於茶館的部分再歸類合併,發現每種茶館內的陳設、客人身份、形式作派等都不盡相同。野茶館多是露天經營,相對粗獷;書茶館兒裡有藝人說書,客人到此為一樂呵;清茶館裡的裝飾考究,客人斯文……通過各類茶館的不同場景,融入各色人等的生活細節,最終以6件作品呈現6種茶館。
作品展出現場,火熱程度超出她的預期,幾件作品她一件都未能帶回,均被愛好者收藏了去。
張鳳霞終於感覺到自己的路數對了。
傳承技藝需添新
張鳳霞作品《美麗大運河》。半平米見方內,完整呈現了古塔凌雲等「通州八景」。新京報實習生陳婉婷攝
作品被喜愛,張鳳霞也享受著被人贊同。
2015年,張鳳霞關於孝文化的系列作品在萬壽公園展覽。她回憶起,當時看見一位母親半跪著,花了很長時間給五六歲的兒子逐個講解故事。「當時我開始意識到,雖然擺弄來擺弄去都是這麼幾個小毛猴,但承載了許多傳統文化和內涵。但是如果不與時俱進,那毛猴真的要被放進博物館裡了!」
在張鳳霞的影響下,海外留學十年學設計的兒子加入她的「隊伍」。宋磊也認為,毛猴作品大多都是費時、費力、又不時尚,很難討年輕人的喜歡。「年輕人喜歡的是流行歌曲、電視劇、滑板、說唱……他們對這些非遺手工藝的認識是存在斷層的。」宋磊說,若想要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必須要用傳統手工藝與年輕人的生活相契合,用毛猴來講述當下的故事。
在兒子的影響下,張鳳霞手下的毛猴有了一些變化,它們也開始穿上時尚的花裙子、闊腿褲,有的毛猴戴上了頭盔,有的腳下踩上了滑雪板……因冬季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宋磊和母親合力用毛猴創作包含各個競賽項目在內的《冬奧系列》。
最初做毛猴不過是想「給時間填空」,但多年下來,小小的毛猴給張鳳霞的生活帶來了百態人生。「往淺了說讓我的退休生活充實又有價值,往深了說提升了我做人的境界。」
無心插柳掌握了這門技藝,張鳳霞希望能夠將它傳承下去。對於做毛猴,她會敞開大門對所有的毛猴愛好者進行幫助。「因為只有痴迷和投入,才會堅持守住匠心。」
新京報記者 康佳 實習生 蔡賢傑
攝影 實習生 陳婉婷
編輯 程磊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