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毛猴展示二十四孝故事

2020-12-12 人民網北京頻道

市民近距離欣賞毛猴製作的二十四孝故事。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裡負米、齧指痛心……二十四孝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毛猴製作技藝您也許聽說過,但是,通過毛猴製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來展示二十四孝的故事,您可能是第一次聽說,10月21日上午,由西城區第二圖書館和萬壽公園舉辦的「敬老、孝老、愛老」主題活動在萬壽公園進行。

活動現場,市民在聽介紹二十四孝故事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由毛猴製作的二十四孝的展示 ,活動的組織者、西城區第二圖書館館長李金龍介紹說,在重陽節舉辦這次活動,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敬老文化,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社會風氣的同時,還能讓老人們近距離欣賞毛猴這一非遺技藝。

「毛猴」工藝對於很多市民來說很熟悉,但是真正近距離了解「毛猴」的機會並不多,此次活動上,來自西城區的非遺傳人「毛猴」藝術家張鳳霞老師歷時幾個月精心製作的「二十四孝」故事毛猴展示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讚嘆不已。

張鳳霞介紹說:「毛猴」又名昆塑,北京毛猴又名「中國蟬蛻」,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源自清代道光年間。通過毛猴的各種肢體語言,再現中國市井文化;同時蘊藏豐富的幽默與詼諧,演繹人生的喜、怒活動還沒開始,住在附近的老年人絡繹不絕、興趣盎然來到展示現場,欣賞毛猴。

李金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還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而圖書館作為「非遺」保護與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擔負著「非遺」宣傳、教育、保護以及傳承的文化使命,先後舉辦了多次非遺以及傳統文化的展覽展示活動,影響巨大,此次通過毛猴的形式來展示「敬老、孝老、愛老」這一主題還是第一次。(通訊員 張海濤)

相關焦點

  • 非遺傳人指尖塑毛猴「七十二變」 渴盼後繼有人
    濟南市毛猴非遺傳承人楊鳳巖塑造毛猴「七十二變」的形態,圖為楊鳳巖創作的「毛猴打籃球」。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4月25日電 (趙曉)「大聖娶親」「毛猴拉二胡」「毛猴打籃球」「毛猴賣西瓜」……濟南市毛猴非遺傳承人楊鳳巖塑造毛猴「七十二變」的形態,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家中已變身「花果山」。「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今年52歲的楊鳳巖每天工作之餘就坐桌前拿出剪刀、鑷子等工具創作形態各異的毛猴。
  • 「手中的非遺」暑期系列活動——毛猴體驗活動在鄭州圖書館舉辦
    8月11日下午,「手中的非遺」暑期系列活動——毛猴體驗活動在鄭州圖書館舉辦,15組親子家庭一同學習毛猴相關文化知識,並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製作毛猴。毛猴製作技藝傳承人「手中的非遺已經舉辦泥塑、麵塑、葉貼畫、皮影、剪紙、宋室風箏、毛猴等非遺體驗活動,近期還將舉辦陶笛、汴繡等非遺體驗活動。
  • 濟南有個毛猴楊 半寸毛猴濃縮百態人生
    山東知多少 【濟南有個毛猴楊 半寸毛猴濃縮百態人生】濟南有個「毛猴楊」,他以蟬蛻與辛夷為材料,做出的毛猴只有手指大小,個個活靈活現、憨態可掬。「毛猴楊」名叫楊鳳巖,研究做毛猴30多年,他把毛猴從單一的表現形式擴展為體現老濟南的市井文化和社會百態。 毛猴又叫半寸猢猻,起源於晚清,因其渾身披毛,長相、形態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稱之為「毛猴」,是一種民間工藝品。
  • 毛猴手藝人:任何細節要經得起推敲和琢磨
    十幾年的時間,張鳳霞在這一片空間內,打造出一個毛猴的小世界。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手藝人張鳳霞展示毛猴作品。「現在這些手藝叫非遺,在我們小時候,這都是尋常人家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張鳳霞說,或許是因為在家庭裡耳濡目染,讓她對手工藝品一直偏愛。45歲退休後,她一次生病住院,認識了一位製作毛猴的病友。
  • 北京通州:猴年看毛猴 賞非遺中的新年味兒
    猴年說猴,通州區張家灣鎮就住著一位「毛猴」非遺傳人,她的名字叫張鳳霞。春節期間,張鳳霞還帶著「毛猴」們一起亮相廠甸廟會,「賽龍舟」、「老數錢」……一件件題材各異的作品,將老北京的絕活兒彰顯得淋漓盡致。
  • 「毛猴之王」邱貽生向中科國醫贈中藥材藝術珍品《毛猴車夫》。
    8月15日,在北京同萬堂集團總部,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猴曹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邱貽生先生向中科國醫、同萬堂、福興康品牌創始人孫興旭先生贈《毛猴車夫》藝術珍品。毛猴藝術文化簡介毛猴起始於一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又名「中國蟬蛻」,屬於老北京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 你知道老北京有個「毛猴」嗎
    「毛猴」是老北京的傳統手工藝品,它起源於晚清,據說一個藥鋪的夥計因為貪玩兒發現的。他看到蟬蛻的頭部很像猴頭,爪子又像是猴子的四肢,毛茸茸的辛夷可以做小猴兒的身子,於是乎就突發奇想將它們拼湊到了一起。沒想到一時的童心,卻成就了今日的這項非遺傳承。
  • 濟南非遺產傳人「毛猴楊」:融入麵塑紙雕技藝,用毛猴復現老濟南的...
    身為第三代「毛猴楊」,楊鳳巖在手指尖大小的方寸之地,用「蟬蛻」與「辛夷」這兩味常見中藥為材料,鑽研三十多年。他製作的毛猴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他本人也被親切的稱為「猴哥」。毛猴又叫半寸猢猻,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起源於晚清,因其渾身披毛,長相、形態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稱之為「毛猴」。
  • 武威非遺文化專著《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出版發行
    中國甘肅網4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 文/圖)近日,武威非遺文化涼州賢孝研究專著《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 京聲京視 | 獨特視角下的非遺魅力 冬奧情緣中的北京時間
    《指尖上的冬奧情緣》片長30分鐘,以即將舉辦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為主題,通過講述「北京毛猴」非遺傳承人郭福田、崔玉蘭夫婦和「面人郎」麵塑傳承人張寶琳創作冬奧題材作品的經歷,既展示了北京獨特而深遠的非遺文化,又傳遞了北京全城上下熱切盼望冬奧盛會召開的激動和熱切心情,還呈現出北京悠久的冰雪運動歷史和市民旺盛的冰雪運動熱情。
  •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2016年06月30日14:02 人民網呼和浩特6月30日電 (王慧)首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呼和浩特市隆重開幕,本次展會上的非遺展演項目——「北京毛猴」讓人眼前一亮。
  • 非遺展演、傳統遊藝接連亮相,海澱區鳳凰嶺國慶中秋非遺遊園會多元展現傳統文化
    此次遊園會結合鳳凰嶺資源優勢,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非遺展示、非遺展演、傳統遊藝體驗、民間文學故事會講堂等文化活動,進行一場集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歡樂金秋盛會。據悉,在海澱非遺展示方面,包括彩塑京劇臉譜、麵塑、團扇、京繡、京式旗袍、剪紙、毛猴、彩燈工藝、蒙鑲、絨布唐工藝等十餘項非遺手工藝品均將在遊園會上亮相,同時非遺傳承人也將在現場展示製作技藝,令市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國家
  • 非遺現場製作、交響樂名家表演……這個暑期「打開藝術之門」
    伴隨著北京太陽青少年樂團小琴童的優美琴音,來自京津冀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現場製作並展示非遺作品。今年適逢保利院線新成立京津冀區域事業部,天津大劇院、保定關漢卿大劇院、衡水保利大劇院、唐山大劇院特別推薦了9個本土非遺項目來到北京,有王習三內畫鼻煙壺、武強年畫、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工藝毛猴、唐山皮影戲、包頭剪紙等。非遺製作和展覽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
  • 首博首次舉辦春節廟會,非遺新國潮共展示,開放時間要注意
    拍攝地點:首師大附屬雲崗中學 劉平 攝首博春節廟會等您嘗鮮 非遺新國潮共展示展非遺絕活兒、匯國潮文創、亮出中式美學作品……今年春節期間1月17日至2月24日(1月24日休息、每周一閉館),首都博物館將第一次舉辦「天下福」迎春文化廟會,實景展示繁盛北京城。
  • 老人手繪「二十四孝」
    近日,葑門片區(雙塔街道)定慧寺巷社區書畫達人孫以鏗老伯帶著一套手繪的《二十四孝圖》來到社區展示,表達了對老年人的美好祝願和對年輕人的期待。記者注意到,孫老伯創作的這組《二十四孝圖》為工筆設色國畫,雖然每幅畫只有巴掌大小,但畫中人物表情毫髮畢現,栩栩如生。每幅畫旁邊還用工整的隸書題寫了介紹文字。「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的故事傳承了千百年,我希望年輕人能傳承下去。」孫老伯說。
  • 夏正俊-二十四孝的故事
    今天,我們從二十四孝的故事說起,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孝敬父母,傳承孝道。1二十四孝故事拾零二十四孝故事中第一個就是孝感動天。這個故事乍一看挺感人的,讓人覺得舜不愧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怪不得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選他做繼承人。姑且不論當時未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重婚罪。我們僅從他的父親、繼母及異母弟多次想害死他,不惜縱火、活埋。這些行為,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謀殺,涉嫌故意殺人罪。
  • 「傳承非遺 民俗益康」——堤口路街道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
    為弘揚傳統文化,宣傳非遺傳承人物,豐富社區文化生活,7月31日上午,堤口路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傳承非遺 民俗益康」公益展示活動,天橋區文化館館長吳國華及相關科室人員、堤口路街道辦事處人大工作室主任李連臣、堤口路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吳娜參加。
  • 非遺進社區 「高冷」接地氣
    (常魁星 郝月霞)9月11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二裡社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攜手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文化永傳承」活動,剪紙、毛猴、豆塑和活動現場老師教授和居民體驗的形式開展,四位非遺傳承人陳玉梅(剪紙)、肖靜(毛猴),孫格麗(豆塑)、楊帆(麵塑)現場分組教學、指導,讓剪紙、毛猴等非遺項目走進廣大社區居民,
  • 二十四孝故事:魯迅反感"郭巨埋兒"
    此為《二十四孝》中第九則故事。不過對於這則故事,歷史上也是褒貶不一。  故事  郭巨為母親要捨棄兒子  漢代有個叫郭巨的人,或說是今山東長清縣人,或說是隆慮(今河南林縣)人,或說是溫縣(今河南溫縣)人。當年分家產的時候,他把家產都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守護著母親。
  • 阜新市圖書館:小編帶你一起了解阜新非遺傳統文化
    日前,阜新非遺展我館二樓共享大廳舉行。活動旨在發揮圖書館文化宣傳陣地作用,讓全市人民感受阜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了解阜新非遺傳統文化本次活動在通過宣傳板集中展示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等各類54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的基礎上,還從中邀請了阜新瑪瑙雕、北派玉雕、傳統藥香手工製作技藝、蒙古勒津服飾、 蒙古文哈旺體書法、馬頭琴製作技藝、傳統胡琴製作技藝、阜新滿族刺繡、張文根雕、阜新毛猴製作技藝等17個項目來到我館進行了現場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