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揭秘」你知道美麗的土家族哭嫁習俗嗎?

2020-09-03 走街串巷一壺酒

土家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一支擁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歌舞、節日、婚戀、喪葬、建築等習俗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毗連地帶。臨酉水、澧水、清江、烏江而居。

作為一個生活在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流域邊的土家人,已很少聽到土家族獨有的語言了。如今土家族通用漢語,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土家族獨有的文字。聽老一輩人說,土家族沒有特有的文字,有的只是土家語,而如今大家都不會說了。

我熟知的土家族特色大概就是山歌、擺手舞、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出嫁的一種婚禮習俗。

在舉辦婚禮之前,男方和女方家需要提前籌備婚禮。對於女方而言最重要就是姑娘在婚禮進行的幾天內會唱出嫁歌。

根據傳統禮儀,姑娘哭嫁的時間長短是有不同的。女方雙親健在時是哭四天四夜,如果女方是單親時則是哭三天三夜。

一般來說女方開聲第一天早上第一次就是哭自己的父母,此後幾天都是第一次哭自己的父母,之後就哭其他家人和前來道賀的客人。

由於是地方重要習俗,老人們會評價哭嫁時姑娘的表現,將姑娘的音量、音調、歌詞作為衡量新娘才智的標準。

在哭嫁正式開始前,女方家需提前準備一些婚禮上用的東西,新娘則主要學習哭嫁歌和準備哭嫁時會用到的東西。

在學哭嫁歌時,家裡會請村裡幾位有經驗的閱歷豐富的婦女來幫助新娘記歌詞。

在記歌詞時,準新娘也會開始請人做自己唱哭嫁歌時需要的「躲臉帕」。

「躲臉帕」是根據新娘的臉型以及她的喜好來做的,一般是用竹片做一個十字形的支架定形,再用較大的方巾在下,小方巾在上。

「躲臉帕」最大的作用是使新娘在哭嫁過程中不讓客人看見她流淚和擦淚的情景。

哭嫁歌的內容很多,有「哭爹娘」、「哭姐妹」、「哭叔伯」、「哭哥嫂」、「哭陪客」、「哭八仙」等。

歌詞有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的,也有新娘、「陪哭」的姑娘(伴娘)和教新娘哭嫁歌的婦人即興創作加進去的。

歌詞有固定的結構,對歌形式較多,哭腔較重。如「哭媽媽」時一般情緒感染的力度頗大,唱完新娘已泣不成聲,其中歌詞之一就是:

「蒿枝關門葉又多,為你女兒睡邊坡,人人說你坡上懶,說你女兒事情多,一歲二歲抱著我,時時刻刻手中摸,三歲四歲背著我,滾茶滾水順手摸,五歲六歲教著我,教我讀書又唱歌,七歲八歲教著我,教我洗碗就洗鍋。」

「哭爸爸」時則會有「油菜開花油菜黃,先把爸爸哭一場,油菜開花油菜青,爸爸生來受苦心,橙子開花起層層,爸爸是個苦命人,桐子開花十二朵,又養弟弟又養我。」

在遊席的時候,遇到做生意的客人時,就可以唱「辣椒開花葉又細,你在北京做生意,南瓜開花起壩壩,你們生意做得大,楊柳開花起段段,身穿名牌衣腳穿名牌鞋,鑽石手鐲帶回來。」

土家族在常年接觸漢族並且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情況下依舊將哭嫁的習俗保留了下來,通過哭嫁我們還能更多地接觸到很多土家族的民間音樂、領會哭嫁歌的巨大歷史價值。

哭嫁是土家族具有重要意義的民族特色,是先人留下的具有自己民族風情的習俗,是長期以來積澱的文化藝術的結晶。

你還知道哪裡的婚嫁習俗呢?

相關焦點

  • 土家族習俗之哭嫁
    土家族在少數民族中,並不是一個很能讓人記住的民族!土家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有一些口口相傳的習俗,但那些,在現在的民族大融合中,土家族許多習俗都被湮滅了。土家族人口不到1000萬;仍然保留傳統習俗的土家族人更少,在我們那裡,去酒店結婚的也越來越多,或許,許多年後,傳統也就慢慢消失了。除了電視裡或者景區的表演了。 哭嫁應該算是土家族女兒出嫁較為傳統的習俗,並且不哭不行,不哭不吉利,必須得哭,記得我表姑出嫁時,她不哭,我舅奶奶就告訴她:必須得哭,她說出嫁我高興,為什麼要哭?但最後還是舅奶奶把她擰疼了,嚎了幾聲,也算是應了景。
  • 金桔逸遊詳說哭嫁習俗
    金桔逸遊湘西土家族位於湘西北,飲食,服裝,婚禮等民俗風情濃厚。土家族的婚姻習俗是所有土家民俗中儀式最為繁瑣、步驟最為齊全、細節最為精巧的民俗之一。其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婚嫁前奏曲:託媒、合八字、定婚、認親、報期、哭嫁;第二部分則是婚禮進行曲:過禮、女方花圓酒、踩鬥、露水傘、坐床、出拜。婚嫁前奏曲:託媒如果男孩和女孩要結婚,男方會找一個熟悉且健談的媒人,帶上事先準備的糖,酒,臘肉等,去女方家說親,取得對方的父母的同意。
  • 湘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元—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風情
    一、湘西民俗風情概述  湘西州民俗風情濃鬱。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等等,是文化部2010年5月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2014年3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實施。
  • 年關將近農村嫁娶頻繁,哭嫁習俗值得了解,如今婚姻自由來之不易
    而說到農村的婚嫁,就不得不提一下農村的哭嫁習俗,下文就通過3點來和大家介紹一些這種傳統婚嫁習俗吧~~~一、農村哭嫁「哭」的習俗農村結婚一般是新郎在屋外接新娘,新娘出門前要拜天地拜祖先,有的還需要叩拜自己的父母。
  • 最美湖北:來恩施土司城,感受土家族獨特婚俗習慣
    #帶你去旅行#>土家族特有「哭嫁」民風,比「哭」,比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湖北省恩施市,有一座現今保留完好規模宏大的土家族土司古城。這裡有一座白虎山,山下有一個深溝叫白虎溝,上面建有一座鐵索橋,橋高22米,下面是峭壁有河水緩緩流過,走在上邊橋身不停地晃動,非常的驚險刺激,膽小的人需要俯臥在橋面上才可以通過,這裡的人們把這座橋稱為臥虎橋,也許是想告訴經過這裡的人即使你再勇猛,該低頭的時候也要低頭。
  • 土家族的哭嫁習俗,湖南的基本情況,在這裡一一為您解釋!
    導語: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湖南這個地方的一些東西,這個地方大家了解嗎?大家又了解多少呢,小編認為大家對它的了解一定不是非常多的,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來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湖南也有土家族,土家族的嫁閨女要哭的習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這些女子在結婚的時候都會大哭,誰哭的聲大就表示個他們自己家裡的兄弟姐妹們關係好,哭的越大關係越好。他們的婆家都經常以她們的哭嫁水平來衡量這個人的聰明程度,也就是說誰哭的比較大,誰就就比較聰明。
  • 武陵山區農村,土家族人家嫁女,跳擺手舞哭嫁、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土家族以勤勞勇敢、智慧聰明、能歌善舞著稱,土家族的婚嫁習俗作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亦蔚為大觀,奪人眼目。在出嫁的時候,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男女老少跳著歡快的土家擺手舞。土家族女孩出嫁要哭嫁,表現的是土女孩在出嫁前特別捨不得父母、兄妹等親戚的一種情感,新娘由人扶著在堂屋哭拜一番,辭別祖先。女方家將全部嫁妝都擺出來,擦乾淨,梆扎打點。同時對新娘進行打扮,「開臉」、「女上頭」、「戴花」。繞上紅頭繩,插上銀別簪,帶上銀首飾,頭包青絲帕,手戴銀鐲子,銀戒子。穿過堂屋時,再讓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個方鬥上,踩上一雙腳印,名曰:「踩鬥」。
  • 土家族的起源是什麼?身為盤瓠後裔的土家族,有哪些古老習俗?
    起源眾說紛紜的土家族,傳承千年的古老習俗,有什麼重要意義?在我國湘、鄂、渝、黔交界地帶,有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少數民族。他們從古至今一直都以土家話作為民族語言,雖然他們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卻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代流傳著土家族的文化習俗與民族精神。
  • 巴土文化,是一種浪漫的文化,哭嫁歌、跳喪舞、擺手舞,充滿靈性
    巴人後裔土家族的薅草鑼鼓即是一例:幾十人在山坡除草,鑼鼓隊擊鼓而唱,山歌號子此起彼伏,藉此解除勞作疲乏和心情鬱悶,富有樂觀主義的浪漫色彩。你聽:「想妹想得發了慌,煮飯忘記濾米湯,吃飯忘記抽筷子,洗澡忘記脫衣裳,時時把妹掛心上。」這種唱法和巴歌唱法相似,是巴歌的繼承和發展。一唱一樂,薅草人就身心鬆快了。
  • 土家族最美和聲:扎扎朵組合,她們的民俗音樂追夢路
    在土家族聚居區,人們對美麗討喜的年輕女孩子,稱之為「么姑兒」。扎扎朵組合分別象徵著花、風、月、火么姑兒。花么姑兒王琴像「三千奇峰」所叢生的花兒般芳香;風么姑兒陳海英像「八百秀水」所滋生的風兒般清涼;月么姑兒廖亞萍像「土家村寨」來相會的月兒般舒爽;火么姑兒向華像「歌舞結緣」來相守的火兒般溫暖。
  • 《重慶特色民俗地圖》出爐 一圖帶你玩遍獨有巴渝民俗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點此圖看大圖)    華龍網3月11日15時25分訊(記者 周夢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獨具特點的民俗文化。今(11)日,重慶市規劃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推出《重慶特色民俗地圖》,對秀山花燈、酉陽哭嫁、榮昌嘗新等10個民俗進行展示。這些你或許知道、又或許從未耳聞的民俗,究竟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 走近湘西土家族
    但我更為湘西土家族的民俗風情所深深吸引……這是源於是我們的那位土家族女導遊小李。她大概還不到30歲,身材略微瘦小,完全是漢族人穿戴,普通話說得挺好,非常幹練健談。她與大家一見面,就說自己是土家族,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女兒,丈夫本就是導遊,她原在同一旅行社做內勤,現在主動改作導遊,為的是多賺些錢養家。
  • 哭婚習俗:結婚本是高興事,為什麼哭得越悲傷越吉利?
    在出嫁前一晚上,舅舅的女兒哭得更傷心,聲音整個村子都可以聽見,甚至一度失控,如果是不了解這個習俗,真以為出什麼大事了呢。而且父親說,這是習俗,新娘子哭不能去勸說,哭聲越大越吉利,這是怎麼回事呢?後來我才了解到,在南方三峽地區,這樣的「哭婚」習俗流傳甚廣,整個結婚的流程與我國大部分漢族婚禮大同小異,只有土家族等一些民俗習俗中的「哭婚」最為著名。哭婚寓意在土家族等一些民俗特色中,哭婚又稱為「哭嫁」,但是在結婚過程中,新郎也會哭。
  • 川東北的哭嫁習俗,原來還有這麼多講究!
    以哭為歌、以歌言情、以情催聲、以聲感人的哭嫁如同女孩人生的一場大考,牽動著父母、親友和鄉鄰的心。哭嫁也是鄉親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對哭嫁表現品頭論足。談論最多的是哭嫁場面的大小,哭嫁內容是否感人和時間是否長久。
  • 恩施女兒城,不一樣的民俗風情!
    土家女兒城位於湖北省恩施市區七裡坪,作為全國第八個人造古鎮,土家女兒城合理且精心的謀劃了整體建築風格,仿古與土家吊腳樓相結合,完美的體現了土家族的民風民俗。恩施土家最負盛名的特色民俗相親活動-女兒會,也將永久落戶土家女兒城!
  • 郴州傳統習俗大觀:伴嫁哭嫁歌曲調淳樸優美
    郴州傳統習俗極為豐富,計有安仁趕分社、瑤族起春節、瑤族團圓節、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   ──安仁趕分社,始於宋朝,是為紀念炎帝神農而流傳下來的民間盛會,屬全國獨有的民俗節日
  • 盤點世界上8種奇特的婚禮習俗
    世界如此之大,各國民族文化的不同,導致民俗風情的差異也非常的大,不同民族之間的婚禮形式也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十種獨特的婚禮習俗:1.土家族的哭嫁傳統的土家族有這樣一個習俗,那就是女兒在出嫁前要提前一個月準備哭嫁,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哭,這種哭並不是表現悲傷,而是以哭的形式來代替歌唱。
  • 福州婚禮習俗:挑選日子很重要,哭嫁更是成為了一種時尚!
    福州婚禮習俗:挑選日子很重要,哭嫁更是成為了一種時尚!哈嘍大家好,歡迎閱讀歷史說三農帶來的精彩內容,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為:福州婚禮習俗:挑選日子很重要,哭嫁更是成為了一種時尚!因為4月的「4」與「死」同音;5月的「5」與「無」同音;6月是一年之半,如在這個月結婚,就有「半年新娘」之稱;7月是民俗中的「鬼月」,如在這個月結婚,就如娶到「鬼新娘」;福州方言9月的「9」與「狗」同音,因而也儘量避免,以免有「狗新娘」之稱。一些地方忌無春之年嫁娶。無春之年,指當年無立春日,有些地方稱之為「寡年」。
  • 土家族最著名的遺址唐崖土司城,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讓人不虛此行
    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土家族最著名的遺址是鄂西山區的唐崖土司城。認真算起來,迄今已有三百七十餘年了。刀刀槍槍的,風風火火的,剩下來的就是殘殘缺缺的。好在街還在,牆垣還在,土王墓還在,田氏夫人墓還在,石牌坊還在,石人石馬也還在。也就是說,部分建築尚保存完好。
  • 贛州市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婚嫁哭嫁習俗
    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定南客家婚嫁哭嫁習俗」,是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客家妹子出嫁時,新娘為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姐妹手足情深與親友鄰裡情感的深情哭唱文化形式習俗,傳承450多年來,已形成了其獨特的思想理念與文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