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一支擁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歌舞、節日、婚戀、喪葬、建築等習俗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毗連地帶。臨酉水、澧水、清江、烏江而居。
作為一個生活在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流域邊的土家人,已很少聽到土家族獨有的語言了。如今土家族通用漢語,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土家族獨有的文字。聽老一輩人說,土家族沒有特有的文字,有的只是土家語,而如今大家都不會說了。
我熟知的土家族特色大概就是山歌、擺手舞、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出嫁的一種婚禮習俗。
在舉辦婚禮之前,男方和女方家需要提前籌備婚禮。對於女方而言最重要就是姑娘在婚禮進行的幾天內會唱出嫁歌。
根據傳統禮儀,姑娘哭嫁的時間長短是有不同的。女方雙親健在時是哭四天四夜,如果女方是單親時則是哭三天三夜。
一般來說女方開聲第一天早上第一次就是哭自己的父母,此後幾天都是第一次哭自己的父母,之後就哭其他家人和前來道賀的客人。
由於是地方重要習俗,老人們會評價哭嫁時姑娘的表現,將姑娘的音量、音調、歌詞作為衡量新娘才智的標準。
在哭嫁正式開始前,女方家需提前準備一些婚禮上用的東西,新娘則主要學習哭嫁歌和準備哭嫁時會用到的東西。
在學哭嫁歌時,家裡會請村裡幾位有經驗的閱歷豐富的婦女來幫助新娘記歌詞。
在記歌詞時,準新娘也會開始請人做自己唱哭嫁歌時需要的「躲臉帕」。
「躲臉帕」是根據新娘的臉型以及她的喜好來做的,一般是用竹片做一個十字形的支架定形,再用較大的方巾在下,小方巾在上。
「躲臉帕」最大的作用是使新娘在哭嫁過程中不讓客人看見她流淚和擦淚的情景。
哭嫁歌的內容很多,有「哭爹娘」、「哭姐妹」、「哭叔伯」、「哭哥嫂」、「哭陪客」、「哭八仙」等。
歌詞有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的,也有新娘、「陪哭」的姑娘(伴娘)和教新娘哭嫁歌的婦人即興創作加進去的。
歌詞有固定的結構,對歌形式較多,哭腔較重。如「哭媽媽」時一般情緒感染的力度頗大,唱完新娘已泣不成聲,其中歌詞之一就是:
「蒿枝關門葉又多,為你女兒睡邊坡,人人說你坡上懶,說你女兒事情多,一歲二歲抱著我,時時刻刻手中摸,三歲四歲背著我,滾茶滾水順手摸,五歲六歲教著我,教我讀書又唱歌,七歲八歲教著我,教我洗碗就洗鍋。」
「哭爸爸」時則會有「油菜開花油菜黃,先把爸爸哭一場,油菜開花油菜青,爸爸生來受苦心,橙子開花起層層,爸爸是個苦命人,桐子開花十二朵,又養弟弟又養我。」
在遊席的時候,遇到做生意的客人時,就可以唱「辣椒開花葉又細,你在北京做生意,南瓜開花起壩壩,你們生意做得大,楊柳開花起段段,身穿名牌衣腳穿名牌鞋,鑽石手鐲帶回來。」
土家族在常年接觸漢族並且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情況下依舊將哭嫁的習俗保留了下來,通過哭嫁我們還能更多地接觸到很多土家族的民間音樂、領會哭嫁歌的巨大歷史價值。
哭嫁是土家族具有重要意義的民族特色,是先人留下的具有自己民族風情的習俗,是長期以來積澱的文化藝術的結晶。
你還知道哪裡的婚嫁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