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嘉偉
北宋是一個文化盛世,作為文人,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是願意生活在北宋的,可能不為別的,就憑宋太祖的那句「世世代代不殺士大夫」足矣。所以,這一時期盛產了諸多文化大家,有晏殊、晏幾道,有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有三蘇、四學士,當然還有一位叫範仲淹的。
範仲淹塑像
範仲淹是這燦爛星河中耀眼的一顆,文壇領袖歐陽修曾評價範仲淹說,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後來,我們知道,「以天下為己任」,可是范文正公畢生的追求。
他的忘年好友東坡先生在讚譽他時說:出為名相,處為明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諡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這算是東坡先生對范文正公最中肯的評價了,說到「樂在人後,憂在人先」自然讓我想到范文正公在《嶽陽樓記》中所說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
在我們看來,這種「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的思想,就已經是聖人之心了。範仲淹先生認為,更需要追尋的是「古仁人之心」,這古仁人之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說古聖賢之人,不會因外物好壞、個人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大概是一種極致的生命境界了吧。
要探尋古仁人之心,我想大抵盛唐的杜甫身上有古仁人之影。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談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與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如出一轍嗎?
杜甫成都草堂
北宋時期有個叫張載的鴻儒說過這樣四句話,因為張載號橫渠,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就將其稱作「橫渠四句」。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為張載與範仲淹交好,我曾一度認為這就是張載對範仲淹的讚譽之詞。不論事實與否,我認為范文正公大抵是做到如此的。
從范文正公的文來看,大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的古聖賢之心。而再細品他的詞作品來看,又有另一番情懷。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裡有這樣一段詞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有誰知道這樣的錦詞佳句,原化自於范文正公筆下?范文正公在《蘇幕遮·懷舊》一闕中寫道: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明月樓高休獨倚
清鄒祗謨在《遠志齋詞衷》中品這闕詞時說,範希文《蘇幕遮》一闕,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我們讀來,前段麗語,皆是情語,而一切景語皆是情語。所以,秦少遊寫「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裡柔情」,范文正公這闕詞中當屬「秋夜逆旅難夢,相思難解柔情」。
我特別喜歡這闕詞的後兩句,「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登高勢必懷遠,明月飽含相思,獨飲註定愁腸,無奈唯有泣淚。這是最深情的錦詞佳句,讓我們看到聖人之後的多情。
明月,這個意向總是滿懷深情,比如「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在這裡范文正公說「明月樓高休獨倚」,滿懷相思難解,無奈不敢登樓望月,把一個逆旅之人的心境,展現的鮮活無比。
清代的許昂宵在《詞綜偶評》中品范文正公的這闕《蘇幕遮》時說,鐵石心腸人亦作此銷魂語。我原先並不太認可許先生這裡講的「鐵石心腸人」,是像真正的鐵石心腸人,又怎麼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呢?後來,我認為許先生這裡所說的「鐵石心腸人」並非有貶毀范文正公之意,相反應該是對范文正公這種「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精神的一種反向推崇。
詞綜偶評
那麼,我今天就要講一講追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範仲淹,怎麼在詞作中又飽含深情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文」與「詞」這兩種文體在當時那個時代的地位。「文」一直以來都作為正式文體而存在,不能說正式文體就是假大空,但起碼它與隨筆、日記等比起來要顯得官方得多。所以,在「文」中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會深邃、高遠些,如當時北宋的文壇泰鬥歐陽修,他在「文」中寫,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而他的「詞」中卻可以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這樣的詞句;東坡可以在《前赤壁賦》中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他也可以在詞中寫「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詞」這種形式,自南朝到北宋以來,一直算不上是正式的文體。很多現當代學者把「詞」看作詩類似於現今的流行歌曲,當然它的文學藝術性是當今流行歌詞無法比擬的。所以,我倒是更願意把「詞」比作現今我們寫的日記、隨筆一類形式。
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都知道,語文上的寫作文和自己私下裡的寫日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有真摯的感受,多會寫進日記,而並非作文。「詞」和「文」大抵就是如此關係。
範仲淹
再之,天地之間何來絕對的聖人呢?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嚮往、去探尋的古仁人之心。日常中的閒情多半不會寫進文賦,然而人多是情感豐富的生物,情總得抒懷出去,恰好「詞」就機緣巧合的充當了這一載體。
《蘇幕遮》這闕詞,也並非全然都乃「銷魂之語、相思柔情」。我認為,它是在蒼涼悲壯之中見精神。上闕之麗句,實乃為下闕的銷魂語作鋪墊。縱然羈旅相思難解,在家國利益之前,他始終是「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的存在。範仲淹把逆旅中的別恨、離愁寫得悽神寒骨,使得整闕詞的意境空前闊大,在無限蒼涼悲壯之中,彰顯出一代名臣的氣節、精神。
毛主席在品范文正公時說,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範仲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的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主席的評價也算是很好的解答了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個問題了。
范文正公,蒼涼悲壯中的柔情,你喜歡麼?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 ‖ 版權所有,頭條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本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