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消息,截止7月底,有超過1600家在華日企申請撤離中國。
數據統計,申請補貼總額超過1.7萬億日元,是日本預算的8倍。但是,消息人士稱,日媒大肆炒作的話題,嚴重與事實不符。
受美國施壓?日媒大肆炒作
近段時間,由於中美關係的緊張,美國的一些親密盟友也受到一定影響。川普大肆渲染"中國威脅",開展對華貿易戰,企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脫鉤"。
同時,也發布一系列命令,要求在華的美國企業回歸本土。該項措施的實施,也波及到一些日本企業。
報導稱,今年4月,日本曾推出一項關於國內供應鏈的補助政策,補助資金規模為2200億日元。報導稱,日本共有1700多家企業申請資金補貼,僅佔在華企業總數的5%。
據悉,一些在華日企大都是因為自身經營狀況,從而撤離中國市場,這屬於正常現象。目前,日本政府還未公布第二批獲得資金補助的企業名單。
消息稱,首批獲得補助的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一些主力企業,例如汽車製造產業、金融和商貿類企業,並沒有出現在該名單中。
真相大白!日企並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
事實上,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日本並未減少對華投資。反而,一些日本企業更加意識到在華發展的重要性。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顯示,去年,日本對華投資高達140多億美元,增幅超過20%。雖然疫情也給日本經濟帶來影響,但並沒有使對華投資受影響。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日本的對華投資也超過60億美元。以資生堂為例,已經宣布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也將會加大投資推進轉型。
同時,日本企業已經越來越依賴中國的消費市場,尤其是汽車市場。消息稱,2019年,在華日系車企銷售量已經突破500萬,超過了其本土的規模。
疫情當下,本田和豐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創新高。從這一系列的數據來看,日企並未因為中美關係的緊張而放棄在華市場。
而且,日本經濟界已經意識到一個趨勢,全球創新中心正在向亞洲地區轉移。因此,他們十分關注中國的科技企業,意圖開展聯合創新。
這一決定,似乎與美國打壓中企的策略大相逕庭。如此看來,日本也不會完全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也會著重考慮國家的自身利益。
菅義偉剛上任,就遇難題
近日,日本政壇的變動引起世界高度關注,報導稱,"後安倍時代"已經重新開啟,菅義偉正式就任日本首相。剛上任第一天,就對中日關係發表意見。
他表示,將與中國保持相對穩定的關係。此外,他還提到,將更加重視國內的經濟安全。這一言論發表後,被一些日媒大肆炒作。
很多日媒稱,菅義偉將繼續推動大量日企撤離中國。報導稱,今年4月,安倍初步強調供應鏈的安全性。目前,菅義偉已經將問題上升於國家安全方面。
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各國也越來越重視供應鏈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外媒的渲染存在很多不真實的地方。
調查顯示,超九成的日企宣布將會擴大在華業務。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對華政策並未真正確定。在美國的施壓下,日本國內的一些政治勢力也對中國不懷好意。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發放的補貼資金幾乎微不足道。對於在華的大型日企來說,起不到重要作用。
日本經濟新聞稱,政府並沒有增加預算的準備。如此看來,日媒炒作的"日企加速撤離中企"這一話題,的確有些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