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築作為民族聚落和居住空間的歷史遺存,已成為詮釋各民族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習俗的空間文本,其文化價值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在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當代人越來越嚮往自然、傳統、古樸的生活氣息,而民族建築的神秘性、原始性、奇特性恰好的滿足了旅遊者休閒、求異、求知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廣闊的文化旅遊市場造就了民族建築這一獨特地文化旅遊資源,使民族建築旅遊成為一種可能。
(一)民族建築旅遊資源特點
1.異質性
民族建築的異質性由民族文化所決定,不同的民族信仰、生活方式及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民族建築形式正是由於注入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具有了旅遊核心吸引力。民族建築的異質決定了其不能被完全模仿、完全替代和完全流動,純正濃厚的民族建築文化只有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才能被體驗和感受到,因此那些有價值的異質性民族建築資源能夠為民族地區旅遊帶來競爭優勢。
2.稀缺性
民族建築的異質性同時也決定了它具有稀缺性。我國民族眾多,除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人數少,分布範圍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部分民族的文化特徵越來越不鮮明,同化越來越嚴重,使部分民族建築稀缺,瀕臨消失。例如鄂倫春族,作為全國人數最少地民族之一,全面禁獵後,鄂倫春民族的原始生活狀態正在被取代消失,原住民離開原有生活環境,進行農耕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因為生活方式的轉變正在逐漸消失,民族建築也由傳統地木克楞變為現代普遍民居。類似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他們的建築文化也在逐步被侵蝕,越來越稀缺。
3.多樣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發展歷程不同,建築文化也不同,因此我國民族建築文化具有多樣性。例如布依族石頭寨、摩梭人木楞房、哈尼族蘑菇房、傣族竹樓、哈薩克族氈房、土家族水上集市、蒙古族蒙古包、彝族土掌房等,不同民族的建築形式、材料以及文化都各不相同,多樣性特點鮮明。
(二)民族建築文化價值地旅遊優勢
民族建築傳達給旅遊者的不僅僅是一種固態形象,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信息,能夠滿足旅遊者高層次地精神需求。旅遊者往往是通過建築物的形式達到對建築美學所包涵地歷史文化、風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地欣賞和了解。建築的文化性必須以建築物為載體來表現,旅遊者通過對於建築美學地理解,從而補充和提高自身地文化素養,滿足旅遊者對於建築所在地的生活閱歷、文化素質等精神需求。文化旅遊被看作為當下傳統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所以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的開發中相對於其他旅遊資源而言更具有市場地主動權。
民族建築極具個性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環境,具有豐富悠久的文化內涵,通過合理適當的文化資源挖掘,更能使建築所在地富有韻味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使文化更好的融入旅遊中來。
民族建築旅遊把握現代社會人們希望通過旅遊去貼近歷史、追求文化、增長知識、提高品位地心態要求,把建築文化與旅遊景觀巧妙的結合起來,更能給旅遊者帶來一種震撼和驚嘆,令旅遊者感受境界的升華,在休閒中使精神得到充分享受,這正是民族建築文化所體現的價值和作用。
二、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利用現狀
(一)文化元素缺失,承載不足
民族建築文化底蘊深厚,資源潛力巨大。根據國內民族文化體驗類型的景區景點來看,無論是建築方面還是服裝服飾、文字符號、生活習俗等文化顯性元素缺失,整體的文化氛圍不足。而且對建築資源的開發基本停留在觀光層面,缺少體驗性產品,文化承載不足。例如雲南地民族村,聚集了雲南地區的全部少數民族,規模巨大,表面上是一個各民族生活的村寨,但實際上只是一堆民族建築的軀殼,散落在景區各處不同風格的民族建築對遊客而言也只是看看,過度地商業化、面子工程衝淡了真正的民族文化。
(二)保護意識淡薄,盲目攤大
民族建築旅遊可以帶來比較高的利益,部分開發商、運營者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保護意識淡薄,過度開發民族建築旅遊資源,以謀取當下利益為主要目的。為接待更多的遊客,賺取最大效益,旅遊區內擴張建設大量的商業化設施,嚴重破壞了民族建築的原始風格和整體協調性,商業氣息濃厚,失去了民族建築原有的文化價值。
(三)強勢文化衝擊,特色淡化
現代旅遊發展速度日益強大,對於特色民族文化旅遊景區而言繁榮發展的背景下還伴隨著文化衝擊,不僅是社會現狀背景的衝擊,還有外地遊客帶來的文化衝擊。部分景區的民族建築為了刻意迎合旅遊需要,被改造的面目全非,人文氣息淡化,建築文化變得旅遊化。
信息多元化促進不同民族的文化出現了融合同質現象,面對旅遊帶來的強勢文化衝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被衝淡,新一代的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外來文化,對本民族的建築文化持否定和懷疑態度。
三、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中的價值
(一)打造民族文化旅遊品牌
深挖文化賣點,凝練文化價值,研判文化導當下民族建築的開發方向。通過以品牌資源開發為導向,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支撐。在文化旅遊開發中傳統民族建築中的部分文化元素常被作為重要的創作素材應用,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化素材的應用,凝練文化核心,打造一個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塑造一個文化形象,為地方旅遊樹立一個文化標識,突出文化與旅遊產業合二為一的溢出效應和疊加效應。
(二)傳承千年民族文化記憶
結合旅遊發展弘揚傳承工作,保護好、傳承好民族文化,通過建築文化的活化,來傳承民族建築精髓。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建築,因為各種原因在地面上消失,但具有很高地文化旅遊價值。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消失的建築進行重修,重現以往風貌,傳承千年文化記憶。
(三)創新文化體驗旅遊新業態
旅遊開發中可依託建築文化底蘊,以市場為導向,注入多媒體、活動演藝、工坊等新型業態,打造區域主題性、文化性的旅遊品牌支撐。旅遊業態的創新核心是創意,而創意需要結合民族建築資源特色和潛力進行針對性開發,比如山西建築資源與當地民間建築資源相結合搭配銷售,如漆器、麵塑、剪紙藝術等都可以作為創意素材。建築旅遊的創新應以民族建築文化為導向創新多種體驗業態,從建築的文化典故、山水美景、民俗風情等為創意開發基礎,吸引遊客,打造出一條完整地文化創意產業鏈,給遊客帶來難忘的文化體驗。
(四)構建區域旅遊發展新熱點
以文化旅遊為契機,依託民族建築文化,圍繞全域旅遊發展大目標,積極融入到旅遊建設中,助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各區域應以發展旅遊產業作為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舉措,結合各民族特色建築打造民族文化建築風格,使其具有濃鬱地地方民族特色,打造受遊客青睞的旅遊亮點,以點帶面,促進區域旅遊全面發展。
四、總 結
隨著社會發展,產業的升級,對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現代社會對於民族建築既需要從保護發展的角度看待,有要做到讓民族建築文化永存於世,更要讓建築文化產生新的利用價值。民族建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對於我國民族建築的保護與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詮釋了文化在當代旅遊中的地位與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族建築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旅遊資源,適度有效的開發將為當前旅遊市場資源開發提過一種新途徑。民族建築是當地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和體現,其文化價值不僅對本民族意義重大,對整個國家的振興也具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關於作者
於曉劍 高級城市規劃工程師,資深策劃大師。集前期策劃,空間規劃,實施計劃三劃合一模式的綜合複合型專家。
北京佳木青和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
託尼獎•中國文旅產業規劃研究院 院長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智庫 專家顧問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宗教建築專委會 秘書長
華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研究員
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休閒農業專家顧問
多個城市全域旅遊 智庫專家顧問
一帶一路政企平臺 城市會客廳專家顧問
致力於實現區域文化旅遊資源轉換文化旅遊資產和諧共生研究,以獨創的C+服務模式,將自身定義為「客戶(Client)+資源(Customer)+消費(Consumption)之間的價值整合者」,研於項目運營模式策劃與項目策劃規劃設計相結合,用心創造出更具符合時代的解決方案,多年來落地於對頂層架構,政策研究,商業模式,產業資源,產品定位,空間規劃,建築景觀,營銷運營,推廣傳播,文化傳媒,融資跟進等專業領域的研究和實踐。
(本文首發《中國民族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