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發展中的價值

2020-12-15 二牛網

民族建築作為民族聚落和居住空間的歷史遺存,已成為詮釋各民族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習俗的空間文本,其文化價值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在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當代人越來越嚮往自然、傳統、古樸的生活氣息,而民族建築的神秘性、原始性、奇特性恰好的滿足了旅遊者休閒、求異、求知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廣闊的文化旅遊市場造就了民族建築這一獨特地文化旅遊資源,使民族建築旅遊成為一種可能。 


(一)民族建築旅遊資源特點


1.異質性

民族建築的異質性由民族文化所決定,不同的民族信仰、生活方式及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民族建築形式正是由於注入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具有了旅遊核心吸引力。民族建築的異質決定了其不能被完全模仿、完全替代和完全流動,純正濃厚的民族建築文化只有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才能被體驗和感受到,因此那些有價值的異質性民族建築資源能夠為民族地區旅遊帶來競爭優勢。


2.稀缺性

民族建築的異質性同時也決定了它具有稀缺性。我國民族眾多,除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人數少,分布範圍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部分民族的文化特徵越來越不鮮明,同化越來越嚴重,使部分民族建築稀缺,瀕臨消失。例如鄂倫春族,作為全國人數最少地民族之一,全面禁獵後,鄂倫春民族的原始生活狀態正在被取代消失,原住民離開原有生活環境,進行農耕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因為生活方式的轉變正在逐漸消失,民族建築也由傳統地木克楞變為現代普遍民居。類似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他們的建築文化也在逐步被侵蝕,越來越稀缺。


3.多樣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發展歷程不同,建築文化也不同,因此我國民族建築文化具有多樣性。例如布依族石頭寨、摩梭人木楞房、哈尼族蘑菇房、傣族竹樓、哈薩克族氈房、土家族水上集市、蒙古族蒙古包、彝族土掌房等,不同民族的建築形式、材料以及文化都各不相同,多樣性特點鮮明。


(二)民族建築文化價值地旅遊優勢

民族建築傳達給旅遊者的不僅僅是一種固態形象,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信息,能夠滿足旅遊者高層次地精神需求。旅遊者往往是通過建築物的形式達到對建築美學所包涵地歷史文化、風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地欣賞和了解。建築的文化性必須以建築物為載體來表現,旅遊者通過對於建築美學地理解,從而補充和提高自身地文化素養,滿足旅遊者對於建築所在地的生活閱歷、文化素質等精神需求。文化旅遊被看作為當下傳統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所以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的開發中相對於其他旅遊資源而言更具有市場地主動權。


民族建築極具個性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環境,具有豐富悠久的文化內涵,通過合理適當的文化資源挖掘,更能使建築所在地富有韻味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使文化更好的融入旅遊中來。


民族建築旅遊把握現代社會人們希望通過旅遊去貼近歷史、追求文化、增長知識、提高品位地心態要求,把建築文化與旅遊景觀巧妙的結合起來,更能給旅遊者帶來一種震撼和驚嘆,令旅遊者感受境界的升華,在休閒中使精神得到充分享受,這正是民族建築文化所體現的價值和作用。


二、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利用現狀


(一)文化元素缺失,承載不足

民族建築文化底蘊深厚,資源潛力巨大。根據國內民族文化體驗類型的景區景點來看,無論是建築方面還是服裝服飾、文字符號、生活習俗等文化顯性元素缺失,整體的文化氛圍不足。而且對建築資源的開發基本停留在觀光層面,缺少體驗性產品,文化承載不足。例如雲南地民族村,聚集了雲南地區的全部少數民族,規模巨大,表面上是一個各民族生活的村寨,但實際上只是一堆民族建築的軀殼,散落在景區各處不同風格的民族建築對遊客而言也只是看看,過度地商業化、面子工程衝淡了真正的民族文化。


(二)保護意識淡薄,盲目攤大

民族建築旅遊可以帶來比較高的利益,部分開發商、運營者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保護意識淡薄,過度開發民族建築旅遊資源,以謀取當下利益為主要目的。為接待更多的遊客,賺取最大效益,旅遊區內擴張建設大量的商業化設施,嚴重破壞了民族建築的原始風格和整體協調性,商業氣息濃厚,失去了民族建築原有的文化價值。


(三)強勢文化衝擊,特色淡化

現代旅遊發展速度日益強大,對於特色民族文化旅遊景區而言繁榮發展的背景下還伴隨著文化衝擊,不僅是社會現狀背景的衝擊,還有外地遊客帶來的文化衝擊。部分景區的民族建築為了刻意迎合旅遊需要,被改造的面目全非,人文氣息淡化,建築文化變得旅遊化。


信息多元化促進不同民族的文化出現了融合同質現象,面對旅遊帶來的強勢文化衝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被衝淡,新一代的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外來文化,對本民族的建築文化持否定和懷疑態度。


三、民族建築文化在旅遊中的價值


(一)打造民族文化旅遊品牌

深挖文化賣點,凝練文化價值,研判文化導當下民族建築的開發方向。通過以品牌資源開發為導向,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支撐。在文化旅遊開發中傳統民族建築中的部分文化元素常被作為重要的創作素材應用,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化素材的應用,凝練文化核心,打造一個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塑造一個文化形象,為地方旅遊樹立一個文化標識,突出文化與旅遊產業合二為一的溢出效應和疊加效應。


(二)傳承千年民族文化記憶

結合旅遊發展弘揚傳承工作,保護好、傳承好民族文化,通過建築文化的活化,來傳承民族建築精髓。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建築,因為各種原因在地面上消失,但具有很高地文化旅遊價值。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消失的建築進行重修,重現以往風貌,傳承千年文化記憶。


(三)創新文化體驗旅遊新業態

旅遊開發中可依託建築文化底蘊,以市場為導向,注入多媒體、活動演藝、工坊等新型業態,打造區域主題性、文化性的旅遊品牌支撐。旅遊業態的創新核心是創意,而創意需要結合民族建築資源特色和潛力進行針對性開發,比如山西建築資源與當地民間建築資源相結合搭配銷售,如漆器、麵塑、剪紙藝術等都可以作為創意素材。建築旅遊的創新應以民族建築文化為導向創新多種體驗業態,從建築的文化典故、山水美景、民俗風情等為創意開發基礎,吸引遊客,打造出一條完整地文化創意產業鏈,給遊客帶來難忘的文化體驗。


(四)構建區域旅遊發展新熱點

以文化旅遊為契機,依託民族建築文化,圍繞全域旅遊發展大目標,積極融入到旅遊建設中,助推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各區域應以發展旅遊產業作為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舉措,結合各民族特色建築打造民族文化建築風格,使其具有濃鬱地地方民族特色,打造受遊客青睞的旅遊亮點,以點帶面,促進區域旅遊全面發展。 


四、總 結


隨著社會發展,產業的升級,對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現代社會對於民族建築既需要從保護發展的角度看待,有要做到讓民族建築文化永存於世,更要讓建築文化產生新的利用價值。民族建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對於我國民族建築的保護與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詮釋了文化在當代旅遊中的地位與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族建築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旅遊資源,適度有效的開發將為當前旅遊市場資源開發提過一種新途徑。民族建築是當地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和體現,其文化價值不僅對本民族意義重大,對整個國家的振興也具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關於作者


於曉劍  高級城市規劃工程師,資深策劃大師。集前期策劃,空間規劃,實施計劃三劃合一模式的綜合複合型專家。

 

北京佳木青和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

託尼獎•中國文旅產業規劃研究院 院長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智庫  專家顧問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宗教建築專委會 秘書長

華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研究員

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休閒農業專家顧問

多個城市全域旅遊 智庫專家顧問

一帶一路政企平臺 城市會客廳專家顧問


致力於實現區域文化旅遊資源轉換文化旅遊資產和諧共生研究,以獨創的C+服務模式,將自身定義為「客戶(Client)+資源(Customer)+消費(Consumption)之間的價值整合者」,研於項目運營模式策劃與項目策劃規劃設計相結合,用心創造出更具符合時代的解決方案,多年來落地於對頂層架構,政策研究,商業模式,產業資源,產品定位,空間規劃,建築景觀,營銷運營,推廣傳播,文化傳媒,融資跟進等專業領域的研究和實踐。 

(本文首發《中國民族建築》雜誌)

相關焦點

  • 民居建築大師朱良文:民族建築的傳承發展任重而道遠
    不過有兩點也應該總結反思:一是雲南省設計院早期開創的以地方民族建築研究帶動建築創作、形成設計院自身優勢的傳統,在後來的歲月中堅持不足,未能發揚光大、推動包括自己的各設計單位形成雲南有影響的設計派別與風格;二是雲南長期在民族建築的研究中缺乏有力的合作與交流,一般性成果重複較多,未能在民族文化大省的建築發展理論上有所建樹。
  • 民族文化旅遊發展的「西江模式」實踐及意義
    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自2008年正式進行旅遊開發以來,迄今已走過了近10年的的發展歷程,通過旅遊開發,這個世界最大苗寨從一個經濟滯後、貧困面較廣、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村落,一躍成為經濟旺、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保護與彰顯的現代民族村寨。
  • 關於加強海南民族地區鄉村旅遊民族文化開發和保護的建議
    在鄉村旅遊發展中,我省獨特的黎苗少數民族文化憑藉其特有的村寨景觀、民族風俗、民族歌舞、民族工藝、民族節慶等資源,在鄉村旅遊中綻放異彩,受到遊客的親睞,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不過從民族地區鄉村旅遊開發的現實情況來看,民族地區鄉村旅遊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存在開發層次比較低、產品單一、雷同、缺乏文化內涵、在開發中民族文化資源被破壞,少數民族文化同化和異化等問題。
  • 李先逵:新時代中國民族建築保護傳承與發展
    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是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結合當前形勢和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所開設的,在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上展示我國民族建築行業知名的專家、學者, 就中國民族建築行業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闡述觀點,提出看法和建議。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不僅是專家學者們的精神風採之窗,更是其傳播智慧的講壇。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東方風格的古代建築
    本文乃作者馬娟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東方風格的中國古代建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我國人文旅遊資源的基礎。古代建築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是從旅遊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只有那些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觀賞和體驗價值、並且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古代建築,才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有目的地選擇討論了古城建築、宮殿建築、陵寢建築宗教建築、橋梁建築等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古代建築。在討論過程中,我們亦涉及到建築結構的本身,但其目的是為了探索其包容的文化意義。
  • 陳瑞峰在黃南州調研時強調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8月26日至27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瑞峰深入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尖扎縣,調研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在熱貢龍樹畫苑,陳瑞峰詳細了解唐卡的製作、銷售,當地貧困群眾學藝脫貧並實現穩定增收的情況。
  • 論貴州民族文化與旅遊融合機制及法治保障
    在歷史發展和民族融合過程中,貴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則造就了貴州優質的旅遊資源。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在確保其傳承性的同時,必須發掘其經濟價值,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如果過度開發,會破壞民族文化獨特性,使其「去民族化」;如果開發不夠,民族文化可能因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而逐漸消失。
  • 民族文化的國家意義與教育價值
    在這樣的傳達過程中,不論是社會宣傳還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不是讓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傳統的民族文化,而是在學習、研究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立能力,不僅使受教育者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且形成對民族文化的鑑賞能力,從民族文化的內容到它發展的歷史,從民族文化的表達到文化形式的審美演進,都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動態理解。
  • 為什麼說新時代中國民族建築文化復興是必要的、可行的?
    ,華夏文明五千年來,中國民族建築的形式從原始的窩棚中誕生,經歷了隋、唐、元、明、清的發展,從簡單實用到多元化與精美繁複的結構與形式,因此,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民族建築的典範。但這部分建築僅佔社會總建築保有量的1%以下。近幾年來大力開展的以旅遊開發和文化傳承為服務對象的古城、古鎮、古街、古寨,約佔社會建築保有量的5%以內。而佔社會建築保有量達95%中約40%左右的城鄉建築群,更需要營造中華民族建築形態,以達到展現大中華的建築風韻,立足於世界民族前列的目標!
  • 新形勢下,中國民族建築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學者, 就中國民族建築行業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闡述觀點,提出看法和建議。原建設部總工程師 姚兵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的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建築是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建築蔚為大觀、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寶庫。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
    項目內容包括特色民居保護、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特色民居保護在項目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其主要做法有:原樣保護有價值的古舊民居、用傳統建築形式局部裝飾一般民居(穿衣戴帽)、用原材料原工藝新建傳統民居、用傳統建築符號和新材料新工藝創建特色新民居。項目實施後,這些村寨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民居特色得到顯著提升,有些特色村寨很快成為當地的旅遊名村。
  • 弘揚齊魯海洋文化 發展藍色旅遊產業
    一、山東海洋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徵    山東海洋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具有獨立的文化脈絡和發展軌跡。早在一二萬年前,就有先民生活在長島上以及半島沿海地域。膠東的史前農業文明、建築文化、手工業製造都處於當時的領先水平。
  • 關公文化的旅遊價值之我見
    關公文化作為一種信仰的傳承,已成為維繫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橋梁和紐帶,彰顯民族精神的寄託,是一個多層次多文化的複合體。作為關公文化物化的載體,全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解州關帝祖廟和全國最早的常平關帝祖祠,其旅遊價值不可估量,開發、保護、發展前景可待。
  • 旅遊途中拍攝什麼圖片有價值意義?
    旅遊攝影是指人們在旅途中所進行的一種攝影活動。旅遊攝影豐富了旅遊者的旅遊生活,陶冶了旅遊者的精神情操。還為觀賞攝影作品的人,提供了視覺盛宴,開闊了眼界,飽覽大千世界和芸芸眾生。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會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力,或者帶來藝術享受。
  • 非遺「花兒」在促進多民族文化認同中的價值意蘊
    開展「花兒」保護與研究,是我省參與黃河文化遺產、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 、 促進多民族文化認同的具體實踐,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一、 「花兒」在促進民族團結、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花兒」是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發揮著維繫河湟地區多民族團結統一的紐帶作用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驅動作用。一是促進文化互通。
  • 關於建設「中國南通民族建築裝飾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議
    自2016年5月26日中國民族建築裝飾專委會和中國民族建築裝飾研究院成立以來立足南通,為建築裝飾領域的產業發展研究、建築裝飾領域的企業資源整合以及國家層面的民族建築裝飾領域的理論體系研究和新產品創新研發提供了驅動力,為南通地區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並帶來十三五國家重點課題,和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同成立了綠色建築產業研究院。
  • 彝族樹文化的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
    彝族樹文化的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摘要]論文旨在通過自然觀念與文化表現形式的關係,探索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策略。文章以彝族樹木觀念與文化表現關係的揭示,對彝族樹文化的現代價值及其文化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索。
  • 挖掘奇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事業發展
    這是「十三五」期間福州產業援疆、文化潤疆的重要成果。影片全長97分鐘,由新疆閆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攝製,取景地在風景如畫的新疆奇臺縣江布拉克景區。《我不是老師》以「教育援疆」「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講述了福州一位有夢想的歌手厲娜為創作更好的音樂來到新疆奇臺,誤打誤撞成了支教教師,在給奇臺孩子上課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困難和挫折,也傾注了真情與大愛,與奇臺縣少數民族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 藏族建築文化展暨中歐山地民族建築文化論壇在維也納舉行
    新華社維也納10月20日電(記者 潘旭)藏族建築文化藝術展暨中歐山地民族建築文化論壇20日在奧地利維也納歐洲時報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來自中國青海玉樹的藏族建築師與奧地利建築業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與阿爾卑斯山的高原山地建築風格、藝術性與實用性等內容進行了探討交流。
  • 貴州「十大文化旅遊街區」、「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揭曉
    根據《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2020年貴州省十大康養度假旅遊基地等申報評選工作的通知》(黔文旅辦發〔2020〕79號)等文件精神,按照2020年《貴州省十大文化旅遊街區評分細則》、2020年《貴州省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評分細則》,由市(州)文化和旅遊局申請推薦,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專家組評定,現將擬確定的貴州省十大文化旅遊街區、貴州省十大民族民間特色美食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