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華:誓將蠟染手藝更好的傳承並發揚光大

2020-12-14 澎湃新聞

蠟染,中國古老的印染手藝,以貴州、雲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最為擅長。作為中國三大印花技藝之一,蠟染因其圖案繁複多變但又不失和諧秀美而延續千年。

說到蠟染,就不能不提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黃果樹鎮石頭寨,一個布依村寨,這裡因石頭聞名於世。又因每家每戶都製作蠟染,也被稱為布依蠟染之鄉。石頭寨村的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她們製作的蠟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許多,不僅花紋精細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澤經久不變。現在蠟染布已經走出貴州的大山,很多到黃果樹旅遊的外國客人,還專程到石頭寨來欣賞布依族姑娘是怎樣將白布變成漂亮蠟染布的。當然,他們也都會購買一些蠟染布,作為珍貴的手藝品帶回國去饋贈親友或是自己收藏。

「如今,傳承這門手藝的人為數不多,最擔心的是這門手藝失傳!」黃果樹旅遊區黃果樹鎮石頭寨村蠟染傳承人伍德華感慨良深的說道。「以前布依族的祖先都是男耕女織,所以女性就在家裡做蠟染,而且布依族的蠟染技藝自古只在女性中流傳。為了將蠟染繼續傳承下去,他主動接下這個重擔,成為蠟染技藝第一位男性傳承人,努力將蠟染與現代時尚相結合。

伍德華的童年是在有著"蠟染之鄉"美譽的石頭寨這條街度過的。他回憶說,白天,母親勞作一天後,到了深夜還會點起蠟燭,製作蠟染,他耳濡目染,也學起了蠟染。他接觸蠟染時,只有8歲。

「太神奇了!」他笑著說,母親的技藝令他痴迷,他試圖畫上幾筆,但母親卻擔心他畫不好,便阻止了他。

不錯!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年齡大些後,他開始慢慢學畫蠟染。

實際上,和他年齡相當的孩子,大多有同樣經歷。這裡每家每戶都會蠟染。

蠟染,已在石頭寨傳承了數百年。在伍德華記憶中,以往,婦女們總是穿著布依族服飾,坐在家門前畫蠟染。

這裡也曾經引來無數外國遊客聚集,他們對這項神奇技藝驚嘆不已。在2000年,這裡因蠟染的興盛被命名為蠟染一條街。

2007年,從貴陽女子職業學院設計班畢業後,因家庭貧困,他就背井離鄉到沿海城市去打工,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外面「混得」還算不錯!

2013年,伍德華回家鄉時,看見石頭寨的鄉親們基本都沒有人做蠟染了,從前響噹噹的「蠟染藝術之鄉」已然變成了「燒烤之鄉」,伍德華心裡五味雜陳,非常難受!心想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民族手藝到自己這輩就瀕臨失傳的厄運,令人扼腕嘆息。「如果不做這個,就像對不起自己祖先一樣。」他說,他不想這項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在自己的手中消亡。

說幹就幹,伍德華毅然決然的辭去了自己在廣東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在創業初期,遇到了資金的困難,好在親戚朋友的幫忙下籌措到了10多萬元,2013年11月,他成立了安順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六月六布依蠟染坊,然後就帶著寨子裡的人一起做蠟染產品,還特招一些精準扶貧戶到公司來務工,他們做的一些產品我們幫他們銷售,給他們做培訓,在技術上進行專業指導,再教他們做一些好的設計。」

「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就遭到了一些鄉親的冷嘲熱諷,說一個大男人做什麼不行!非要去學做蠟染,蠟染都是女人做的活!」伍德華不去領會,他在內心默想,走自己路,讓別人去說吧!絲毫動搖不了他做下去的決心。

尤其令伍德華不解的是,一向很疼愛他的父親為何一直不同意他開蠟染店。父親總是常常抱怨地說,「大家都在搞燒烤、做餐飲、建客棧,就你搞蠟染!」

每當下雨的時候,他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就會漏雨,父親更是會一陣抱怨!伍德華總是默不作聲,時間久了,父親也沒再多說什麼。

他也想過放棄。但他表示,蠟染,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從祖輩傳下來的,不能在自己手裡失傳,否則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為了更好的做好傳承和保護工作,他通過走村串寨,或是奔走於鄉場,收集散落於民間的那些蠟染或是刺繡手藝品。

然而,令伍德華感到驕傲和欣慰的是,今年四月份,彌留之際的父親還特地到他即將開業的六月六布依蠟染體驗館來看看,算是父親對自己當初決定的一個肯定罷!

無論時間如何變化,不變的是初心。如今,伍德華的石頭寨蠟染作坊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左右,有獨立的生產車間、銷售點、陳列室和辦公室。為擴大銷售規模,2019年10月,在黃果樹旅遊區黨工委、管委會及區婦聯、黃果樹鎮等相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伍德華以特優惠的價格在位於黃果樹旅遊區高速收費站斜對面租用了700平方左右房屋,投資了100萬元,主要用於黃果樹旅遊區所有企業產品展銷售示及現場製作和遊客非遺體驗中心培訓、作坊內置畫案,桌椅板凳,畫蠟工具,一應俱全,可供從事蠟染手藝者操作和外來人員參觀。截至目前,已有11戶貧困戶、30位手手藝師到他的公司務工,帶動就業人員300人,均是從事蠟染行業多年的高級技師。

「我們的產品是把傳統的手藝跟市場的需求相結合,讓傳統手藝和現代手藝融合。比如說做一件蠟染的衣服,像以前我們就是做傳統的圖案等,然後我們現在也會做一些時尚化的改良。」伍德華高興的說到。

對於蠟染手藝的未來,伍德華信心十足!他將竭盡全力做好一名堅守者和傳承者,將民族民間文化通過蠟染、刺繡手藝品呈現出來,在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堅信這個民間傳統技藝不僅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揚光大,而且最關鍵的是能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既傳承了文化又能帶民脫貧致富。

來源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

記者 陳澤贇

原標題:《伍德華:誓將蠟染手藝更好的傳承並發揚光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石頭寨布依蠟染傳承人伍德華的執念與奮鬥
    伍德華 在安順當地,傳統蠟染工藝有個習俗:傳女不傳男。而在深圳工作的90後青年伍德華卻毅然回到家鄉,做起了蠟染手藝。父親伍登禮一時難以接受,但伍德華毫不在意,他不贊同將做蠟染的手藝人用「性別」區分。在他看來,只要喜歡都可以去做,而他這次回鄉是真想把家鄉石頭寨的蠟染工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 安順90後非遺蠟染傳承人伍德華:為蠟染,向前一步
    「在外面再久,終歸是要回家來嘛,再說了,我有老媽幫忙,這麼好的手藝還怕賠本不是哦。」伍德華嬉笑著給父親賠笑臉,頓了頓,又說,「我們村雖然是蠟染之鄉,但是現在做蠟染的人不多了,我把『老祖宗』手藝撿起來搞,沒準能紅火起來呢。」「紅火?怎麼紅火?
  • 美國人:中國人最厲害的是,將三千年前技術保留至今,並發揚光大
    就像是算盤這種2600年歷史的老物件了,如今的中國開專門有開設珠算課,或者是歷史更加久遠的筷子,甚至影響到了亞洲的很多個國家,而就有我們都美國友人表示:中國人最厲害的就是,將3000年前技術保留至今,並發揚光大。
  • 「傳女不傳男」的布依族蠟染布藝,他是第一位男性傳承人
    「傳女不傳男」的布依族蠟染布藝,他是第一位男性傳承人 2018-12-12 09:14   布依族的蠟染技藝自古只在女性中流傳。伍德華為了將蠟染繼續傳承下去,主動接下這個重擔,成為蠟染技藝第一位男性傳承人,努力將蠟染與現代時尚相結合。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黃果樹旅遊區返鄉農民工民族民間工藝品蠟染技能...
    10月24日,2020年貴州省「中小企業星光培訓工程」第二批黃果樹旅遊區返鄉農民工民族民間工藝品蠟染技能提升扶貧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六月六布依蠟染坊舉行。現場,「90後"蠟染非遺傳承人伍德華等蠟染技師手把手傳授,為授訓婦女出手工技能,只見蠟刀沾上熱蠟,一筆一划在棉布上勾勒出圓弧、直線等,繪成一幅富有規律的民族圖騰圖案。
  • 蠟染守藝人伍德芬:靠手藝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在貴州,苗繡、皮紙製作、布依族蠟染、屯堡花燈、屯堡地戲等非遺技藝將一項項的在採風隊員們的面前揭開神秘的面紗。在採風過程中,伍德芬的蠟染技藝和傳承故事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訪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期間對伍德芬來說是最為關鍵的5年,她一方面將畫蠟的技術練得爐火純青,一方面打開眼界,暗暗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把蠟染這件小事做大、做好。「那時候我雖然年紀小,但是一點不覺得累。當時工廠裡不僅有蠟染這種傳統工藝,還有手編草鞋、製作挎包等生產線,我也非常感興趣。我記得那時候下班以後,大人們都休息了,我不願意休息,跑去學編草鞋,後來手藝學會了,還靠這個賺到了額外的收入。」
  • 「90後」貴州六盤水苗家繡娘的蠟染人生
    在她看來,傳承好蠟染、蠟畫、刺繡等苗族傳統技藝要有工匠精神。  1990年出生的熊兆美,是馬壩村土生土長的歪梳苗姑娘。在她8歲那年,慈祥的外婆便把這項手工技藝傳承於她,興許是天資聰慧,興許是骨子裡就有這股血脈,熊兆美一學就會,在13歲可以獨立完成作品後,便開始把這項技藝不斷挖掘、創新、直至發揚光大。
  • 蠟染拼出吸金路
    蠟染拼出吸金路 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 石頭寨以石屋和蠟染聞名 有「石頭王國」和「蠟染之鄉」的美譽
  • 光大造句和解釋_光大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光大參考例句: 1、王師傅毫不保留的將衣缽傳給學徒,希望這門巧藝永遠傳承,並發揚光大。 2、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應該加以發揚光大。 3、對於既有的文化,應當善加保存,並且進一步發揚光大。
  • 苗家蠟染:指尖上的記憶
    、浸染、脫洗、晾曬……苗族的蠟染構思奇特,印製精美,田園氣息濃厚,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 「30歲以下的苗族女子大多都不會蠟染這門手藝了,她們認為這門手藝沒什麼用,不能掙錢,所以都不願意學。」金海湖新區中匯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建萍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苗家蠟染手藝在傳承中面臨著困境,但也依然有人願意去傳承。「我參加過多次苗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知道蠟染是我們苗家一門重要的手藝,我們應該繼承下去。」
  • 「蠟染大師」藝術保護傳承的守望
    「我要把民族傳統的蠟染藝術傳承下去,讓它也能成為世界的藝術。」平日裡,王月圓除了照顧小孫子之外,更多的時間則專注於蠟染。 「蠟染不僅具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價值。」王月圓說,她一生摯愛的蠟染藝術,蠟染與她似乎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值得讓她把它傳承下去。
  • 雲上丹寨:蠟染裝點生活
    長大後,除了傳承長輩們教授的圖案,還會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創作新的圖案,蠟染技藝就這樣傳承和創新。技藝越來越成熟,線條越來越流暢,圖案也越來越靈動。直到她們有了自己的後輩,再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丹寨苗族蠟染流程之點蠟。在丹寨蠟染中,螺旋紋是比較常見的圖案,當地人稱為「窩妥」。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在外打工的王方周返鄉與人合作創辦了千年傳蠟染製作坊。後來,他們又在丹寨萬達旅遊小鎮開辦歐報浪蠟染體驗館。蠟染製作坊和蠟染體驗館在今年已接待遊客6000多名,創收3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也為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13名村民提供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的就業崗位。
  • 儋州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保護與技藝傳承引關注
    」為主題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暨生態蠟染技藝合作洽談會」在儋州市召開。活動通過對以儋州南豐鎮馬嶺排村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與技藝為樣本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展開,探討了蠟染技藝「活態傳承」、面向未來開發其潛在的價值,推動包括南豐鎮馬嶺排苗族在內的海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的有效途徑。
  • 手藝雲課堂|如何用蠟染布做一件首飾?
    在暫時不能相見的日子裡,我們的手藝雲課堂開課啦!02蠟染戒指裁剪,固定兩邊先裁剪戒面合適的圖案和尺寸。基於戒面的弧度,初學者可先將裁剪好的蠟染布用膠水先固定一邊在戒託上,便於後期填充與固定。>丈量手鐲量尺寸,對蠟染布料進行裁剪02將蠟染布料摺疊並進行縫合按照手鐲面的寬度摺疊蠟染布。
  • 貴州鎮寧聯社:助力布依族蠟染手藝人實現夢想
    中新網貴州新聞10月13日電(胡春琳)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扁擔山鎮有這樣一群布依婦女,用心傳承傳統手工藝蠟染藝術,憑藉一臺臺傳統織布機讓這個布依文化濃鬱的小山區老百姓擁有了一針一線帶來的幸福感。
  • 讓移民婦女學蠟染 荷包鼓 住心安
    蠟染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一幅蠟染成品的形成,經過畫稿初擬、用工具蘸熔蠟繪於布、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等步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等多種寓意美好的圖案。培訓為期7.5天,期間邀請貴州唐人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長順民族民間手工藝傳習人,為移民安置點婦女教授民族民間手工技藝文化知識、蠟染構圖、上蠟、脫蠟等技巧,讓婦女們能夠迅速掌握學習技能,精進蠟染技術,更好的提升自身技能素質並適應市場的需求,助推移民婦女增收。
  • 蠟染繪畫之父劉子龍:千年蠟染的傳承路【圖】
    1982年,劉子龍的進修時間即將結束,他帶著自己的蠟染作品與導師袁運甫告別,導師看到他的蠟染作品後極為驚嘆,並毫不猶豫地留下了劉子龍。之後,劉子龍真正走上了現代蠟染之路。之後,劉子龍對中國傳統蠟染進行大膽創新,將傳統蘭白基調發展成多色調,將傳統蠟染僅限於棉織物上的使用,發展成棉、毛、麻、絲、化纖等多類織物上的運用。
  • 探訪海南苗族蠟染刺繡:原始技藝引圍觀
    當天,瓊中在縣文化館舉辦黎族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該縣黎族苗族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給民眾。  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來自瓊中縣長徵鎮煙園村的鄧梅玉等四人,為民眾展示著蠟染技藝。現場引來不少民眾圍觀。鄧梅玉告訴記者,她從小就開始學習蠟染技術。  據了解,蠟染技藝,是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從此蠟染技術就在我們苗族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傳承下來。蠟染不僅僅考驗一個人的手藝,更考驗耐心。蠟染在工序上是非常有講究的,用草木灰將手工蠶絲布漂白之後洗淨,再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蠶絲布的反面,然後將其晾曬在陽光下,使其自然風乾,待風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我們家門前的石板就是天然的磨熨臺。之後的點蠟、染色、去蠟都才完成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