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一個把生活活成詩,把苦難變成歌的詩人!

2021-01-10 小童講歷史

漫絲綢路,黃沙翩翩舞。在歷史的長廊裡,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瞬間,恍惚了多少愛恨情仇的遺願?接下來的時間,就讓小編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些歷史瞬間,穿越時空,感受不一樣的愛纏綿,恨長久,志高昂,國興亡。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當人們提起陶淵明的時候,想到的都是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但是沒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陶淵明也是一位軍旅之人。陶淵明的詩作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如閒雲野鶴一般,想要過那種田園舒適的生活,而他的身上,同時具備著道家和儒家的倆中氣節。

陶淵明的一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很多的磨難與坎坷,他有過很多的辛酸。但是他面對生活的熱情依舊是那麼的高昂,依舊是那麼的不屈服、不認輸。人們都說,人生如同苦難的源泉。苦難會不停地迸發出來,會不斷的淹沒你的生活。而這一切的結果,看的是你的選擇,你會如何選擇你所走的路,你的心態又是如何。

沈從文先生有一本書,叫做《文化苦旅》。他裡面講述的,是他的一生的遊記,他所看過的人文歷史,在那裡所經歷的一切,他把它們編寫成了一本書。而我覺得,陶淵明的一生,也可以說是一段文化苦旅。他的人生經歷很是豐富,在他從軍的途中,也一定有過很多的奇聞趣事,他也一定有過很多的、別人不曾體會過的經歷。而他,卻永遠都是那般的仙衣飄飄,永遠都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逍遙神仙。

陶淵明用苦難作歌,把悲傷化詩。他所有的創作,都給人一種悠然自得,都給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田園風的恬淡舒適,那種依靠一棵柳樹,樹前放著一個茶桌,桌子的上面放著一套茶具。一個人獨倚品茶,好不快活。在鄉村,有著草長鶯飛,有著孩童的嬉鬧和聽著夜間的娃鳴,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感到歡喜,讓人嚮往。

陶淵明,把生活活成了了一首詩,一首飽經滄桑的田園詩。他是一個把苦難變成歌,一首有著激昂慷慨的田園歌。他過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八十歲那一年,他徹底的隱居了,他終於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那是他這一生中,最快樂,最逍遙,最自在的日子吧。他一生苦難,所有的困苦仿佛都是過眼雲煙,於他而言,都是寥寥數言便可帶過。他在他晚年的歲月裡,有著一種令人羨慕的悠然自得,他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是一個灑脫,是一個懂得人生真諦的聰明之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小夥伴點關注哦

相關焦點

  • 陶淵明與杜甫,截然不同的詩與生活,詩的生活還是生活的詩?
    田園詩人筆下的生活多是美好安寧無紛擾的環境,是萬眾所期待嚮往的生活,把詩寫成生活。而現實主義詩人多是記錄生活所見所聞,把詩寫成生活。這裡拿陶淵明和杜甫來做比較。陶淵明把詩過成了生活,悠然自得;杜甫把生活過成詩,一生顛簸,他的詩成了他顛沛流離生活的寫照。陶淵明原本也試圖在官場一展抱負,但步入仕途的陶淵明發現,原來官場也是如此陰暗腐敗。剛正不阿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決定辭官歸隱。這首《歸園田居》生動的描繪了陶淵明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和嚮往田園的熱愛之情。
  • 陶淵明,狼狽的田園詩人
    這是陶淵明《飲酒》詩集中的一首,把一種恬淡閒適的美好心境,一副悠然自得的田園美景躍然紙上。然而大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卻一世落魄,狼狽之極。陶淵明也曾當過政府官員。不過他出仕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因為家裡窮,掙點生活費。用他自己的話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就是姑且出任官職,賺點歸隱田園的本錢。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雖經歷坎坷,但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抱有極高的熱情,與之相應地,其田園詩的創作也一直貫穿於隱與歸的過程之中,而且「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陶淵明的詩作,今存120多首。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其中「屬于田園詩的約有三十首左右」基於上述廣義田園詩的內涵,筆者在反覆閱讀和深入理解後,統計出陶淵明田園詩作共52首。
  • 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喜歡他的詩,喜歡他的田園生活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自古文人眾多,唯獨喜歡五柳先生。自從上學時,在課本上看到陶淵明的詩開始,就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詩人,學他的詩越多就越喜歡。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讀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一句時,就想到自己下地鋤草的經歷。記得有一年暑假時雨水特別多,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下雨,雖然每次都是雨過天晴,但是地裡有積水沒法下地勞作。這種天氣植物最喜歡,有充足的水分和陽光,不管農作物還是雜草都瘋狂的生長著。
  •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非懶即笨,是作為詩人的他不負責任?|周末讀詩
    本期我們來讀陶淵明和杜甫的幾首詩,看詩人筆下的孩子是何情態,而作為父親,詩人們對子女又是何心情。從兩位大詩人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獨屬於兒童的那份嬌憨可愛,卻也有弱小生命忍受飢餓之苦時的悲涼。而無論孩子聰穎或平庸,頑劣或馴良,都是詩人紛亂生活中最好的慰藉。
  • 陶淵明,不同流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東籬採菊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後,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於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複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 陶淵明:一個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農民!一個被餓死的詩人!
    當時一個縣令的俸祿相當於五鬥米的價錢,陶淵明此次掛冠而去,留給後人一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千古佳話。之後,陶淵明移居潯陽南邊的村莊,結識了不少新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民,也有共賞奇文的詩人,還有得道的高僧。
  • 貧苦落寞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不一樣的陶淵明。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結髮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 學者範子燁談陶淵明:對人類生活充滿憂患感的詩人
    範子燁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高凱)「陶淵明的作品絕不僅僅描繪田園之樂,更絕非『精神雞湯』,事實上,他是一位對人類生活充滿憂患感的詩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範子燁日前在相關活動上談及陶淵明作出上述表示。
  • 陶淵明,大唐詩人們的集體偶像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 陶淵明《讀山海經》的主旨在於一個樂字,詩人對田園生活頗為陶醉
    《讀山海經》也是一個組詩,共十三首,這裡選析第一首。這組詩除首篇總敘幽居耕讀之樂外,共餘十二篇分詠《山海經》、《穆天子傳》二書中的奇物異事,詩人的褒貶愛憎,約略可見。這組詩的寫作年代和內容,過去多以晉宋易代來附會,只有個別人認為「似無深旨」(見明人張自烈輯《箋注陶淵明集》卷四)。
  •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 生活於東晉末期的陶淵明,是一位性格灑脫的大詩人、辭賦家。他之所以能成為聞名於古今的歷史名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創造了「田園詩派」,以及開闢了古代文人,以「隱逸」為宗旨的生活方式。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誰更優秀——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王維和陶淵明,一個活在晉宋,一個生在唐代,其間隔了三百三十多年。而王維「掛職」朝廷,回歸山林主要是潛心修佛,修身養性;與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陶淵明完全不是同一種人。如果說王維是「貴族詩人」、「精英詩人」,那麼,陶淵明就是「鄉村詩人」和「草根詩人」。 同樣是隱居,他們之間不僅有「貧隱」、「富隱」的差別,而且,隱居的原因、背景、思想,包括兩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愛好和關注點都是不同的。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 誰更優秀 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王維和陶淵明,一個活在晉宋,一個生在唐代,其間隔了三百三十多年。他們的關係——王維是陶淵明在唐代的學生。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自幼聰穎,飽讀詩書,九歲便能作詩寫文章,十七歲就寫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樣的詩。又工草書隸書,擅長繪畫,熟諳絲竹音律,多才多藝。
  • 原創|讀陶淵明的《飲酒》詩所想到的-唐國庭作品請您欣賞
    好一首《飲酒》詩; 好一個遠離塵世,視功利為糞土的陶淵明; 好一位安貧樂道,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 好一派躬耕農田,不問世事,回歸自然和田園的詩意般的生活。這與其說在讀《飲酒》詩,不如說在欣賞令人陶醉的田園風景畫,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這畫裡,並樂在其中。
  • 章繼剛: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文/章繼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一生不以進為榮,不以退為辱,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嵇康打鐵陶淵明種地,王羲之愛鵝,魏晉名士為何能把生活過成詩?
    題記:魏晉風度的超越意識,就是將日子活成歌唱,活出哲學,活成詩與遠方的樣子。哲學的任務,不僅是讓我們擁有智慧,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擁有超越的人生態度。人的生命,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紅塵生活,但是一味在俗世中沉浮,將永遠無法超越生活。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讓現代人魂牽夢縈的「詩與遠方」
    故而,「詩與遠方」不僅僅只是憧憬,其所反映的是人的精神和心靈在物質高壓下渴望尋求解脫,這一點不僅為置身於工業時代下現代人所強烈感受和設想,即便在農耕文明時代,陶淵明亦用他的詩歌替現代人勾勒了這樣一幕「詩與遠方」。陶淵明是第一位田園詩人,號稱「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用時下之語而言,便是一位猶如梭羅一樣的自然主義者了。
  • 飲酒詩:從陶淵明、蘇軾到元好問
    元好問的集陶詩《雜著五首》表明,元好問不僅與大多數宋以後的詩人一樣熟悉陶詩,而且對陶詩中的飲酒詩特別感興趣。因此,當元好問自己寫作飲酒詩時,不可能不心存陶淵明的飲酒詩,從而受到某種形式和程度的影響。事實上,元好問不僅關注陶淵明的飲酒詩,而且注意到蘇軾對陶詩包括其飲酒詩的次韻,並指出蘇軾的和詩與陶淵明原作之間的差異。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將終南山描繪得如詩如畫如歌,美得令人心醉
    說到隱居詩人,似乎所有人都會說出陶淵明的名字,陶淵明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稱謂,而陶淵明更是中華文化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可以說是陶淵明開創了山水田園詩派。當然說到山水詩人,則不得不提及比陶淵明小二十多歲,與他算是同一個時代的另一位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謝靈運是中華詩詞文化史上,第一位全身心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更是有著山水詩鼻祖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