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
唐代: 孟浩然
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予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歸來當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採芝南澗濱。因聲謝同列,吾慕潁陽真。
本詩中,孟浩然道出了最欣賞陶淵明的原因:「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孟浩然所欣賞的,是陶淵明能夠安心過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唐代: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
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
當時李白訪問歷陽縣,正值大雪紛飛,縣丞設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間頻頻舉杯,讚賞歷陽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沒有人陪他喝酒。於是席中賦詩,豪情萬丈,景象怡人。從此詩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淵明。他嘲笑王歷陽表面上以陶淵明為榜樣,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虛名。
封丘作
唐代: 高適
封丘作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天寶八載(749年),高適將近五十歲時,才因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中「有道科」。中第後,卻只得了個封丘縣尉的小官,大失所望。沒有聖明的君主在位,一個小小的縣尉不可能有什麼作為。漢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誠效忠,屢次上書,結果還是徒勞,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賦《歸去來兮辭》的陶淵明了。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代: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對陶淵明這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其實,陶淵明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唐代這些著名詩人各自的性情與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