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隱者,是田園詩祖,是精神偶像,也是凡人——立體解讀陶淵明

2020-08-27 月遙

陶淵明是我國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是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一提到他,我們就會想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淡泊名利,歸隱田園,創造出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園,給了許多中國人以心靈歸處。

陶淵明成為經典之路

陶淵明是六朝文壇非主流的人物,同時代的人雖然認可他是個高雅曠達的隱逸人物,但崇尚綺麗華美的文壇不認可他的文學價值,甚至還諷刺陶詩為「田家語」

最早給予陶淵明崇高評價的是學養相當精深的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慧眼識英才,非常認可陶淵明躬耕田園、不慕名利的品性,也給予陶淵明的文學以前所未有的至高評價。在《昭明文選》中,蕭統大量保留了陶淵明的作品,並為其作序、寫傳記,對於陶淵明的作品能夠留存到今日功不可沒。

把陶淵明發揚光大的要數王維和孟浩然,「王孟」將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和肇始於謝靈運的山水詩合流交融,形成了盛唐詩壇中的山水田園流派,豐富了中國山水田園的美學內涵。尤其是孟浩然既學陶淵明的人格,又學其詩歌。在以王孟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的推動下,陶淵明的地位越來越高。

到了講究守節、追求平淡的宋代,陶淵明的地位急劇上升,成為能與杜甫相提並論的聖人之一,錢鍾書認為對陶淵明文學價值的認同在宋代達到了極點

明清時期,文人備加讚賞陶詩的自然、本色、平淡,對陶淵明的評價更加細緻入微,陶淵明的事跡、形象也更深入人心。

近代更是如此,梁啓超先生對陶淵明情有獨鍾,林語堂評價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王國維認為陶是與屈原、杜甫、蘇軾相併列的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

陶淵明的「真淳」

元代詩人元好問評價陶淵明所說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普遍認為可以看作是對陶淵明人格文學的高度概括。

陶淵明在人格上追求「真」,「真」就是真淳率直,真樸自然,「任真自得」。蘇軾曾評價陶淵明是「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

仕與隱對古人來說是重要的命題,仕路可以保障身家、實現理想,而孤獨寂寞的隱也會受到讚美,很多選擇歸隱的人清楚知道這是獲得名聲的舉動,就像唐代主動隱居在長安附近終南山中的盧藏用,靠隱居走上了為官的」終南捷徑「。但蘇軾認為,陶淵明不是這樣,要仕就仕要隱就隱,不為名聲的高低;沒飯吃了就去乞食也不覺得丟臉,有飯吃就招待別人也不期望被感激,具有可貴的「真」人格

在為文上陶淵明也追求樸實、率真、淳厚。辛棄疾對陶詩愛不釋手、仰慕至深,形容為「無一字不清真」。

與後代許多田園詩人不同,陶淵明是回到鄉下親自躬耕勞作,靠種地養活一家人。這就與王維、白居易筆下的田園不同,不僅僅是閒適的田園牧歌,還有真正的鄉村生活

陶淵明以淳樸、平實、不加修飾的語言記錄下鄉村生活的片斷:「時復墟裡人,披草共往來。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這些尋常、簡樸的鄉村生活在陶淵明筆下卻不是「枯淡」的,而是富有恬淡的滋味和韻致,「田園真景,令人悠然」。

陶淵明的立體側面

在走向神壇、成為理想隱士人格的過程中,陶淵明也逐漸被完美化、神聖化,被忽視了人間性的一面。

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隱士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人格,他也有俠客的一面,也有追求建功的一面,是個活生生的人。

(1)血氣男兒,百鍊鋼成繞指柔

陶淵明少時個性剛烈,血氣方剛,他曾自述少壯時「猛志逸四海」,是個情緒強烈的人。

魯迅說陶淵明有「悠然見南山」般心如止水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般金剛怒目的一面,「並非整日整夜飄飄然」。

朱熹也曾說,陶淵明的詩,眾人皆說是平淡,他看卻是豪放,只是豪放得不易察覺罷了。

龔自珍更是直說「莫信詩人竟平淡」,認為陶淵明與諸葛亮、屈原一樣,都是露已揚才、才華璀璨、氣衝雲天之人。

陶淵明的豪放主要體現在《讀山海經》和《詠荊軻》中。《讀山海經》中,陶淵明高贊「精衛銜木填海」的精神,「刑天舞幹戚」的猛志,「夸父追日「的英雄氣息。《詠荊軻》是朱熹認為陶淵明豪氣藏都藏不住的晚看年之作,詩中大讚荊軻的英雄行為,「火氣」十足,滿是慷慨悲壯之語。

陶淵明曾自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全然一幅熱血遊俠的形象。

而血性十足的陶淵明之所以將恬淡留給後人,正是因為他對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將百鍊鋼化成了繞指柔。

(2)超世但並不絕俗

「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評價裡,我們往往只關注「真淳」,卻忽視了「豪華」。

有「顯」才有「隱」,有「豪華」才有「真淳」。陶淵明絕不是生來就真淳、不食人間煙火,而也是身處浮華中人。

這就不得不提到關於陶公的一段公案,那就史上歷來爭議頗多的《閒情賦

《閒情賦》一反陶詩為人所熟悉的衝淡自然,全篇美輪美奐、極盡鋪陳,用熾熱無比的情感展現出日思夜想、如痴如狂的男女情愛。其中高潮「十願十悲」的內容,到現在仍受到熱戀男女的熱烈追捧。

這僅是第一願,陶公一氣呵成寫就了十願十悲,想要變成美人的衣領、腰帶、發上油澤、眉上黛墨、被席、鞋履、身影、照燭、團扇、木琴,只為了親近、陪伴美人,想像之豐富,情感之濃烈,表達之大膽,讓人不覺得情思搖蕩。

因為這篇豔之又豔的豔情賦(古人將與女性相關的詩文一律歸為豔情主題),在陶淵明的著作中最獨特、不和諧,破壞了世外隱者十全十美的形象,因而後人一直在為他們的精神偶像尋找理由。

蘇軾認為,陶公寫女神類似屈原的香草美人,是種忠君愛國的寄託;有人認為,寫女神美色是賦的慣例,而陶公在賦的結尾最終超越、克制住了這種吸引,是鎮定、淨化的力量;也有人認為這只是陶公擬古潮流下的遊戲之作。

不過,不管是寄託還是練筆抑或是超脫,此賦讀罷誰能不怦然心動,不為之纏綿搖蕩,誰又能說這不是愛情的味道?

(3)儒家的思想根底

關於陶淵明的思想,後人更傾向因其「真」而更多地與道家相聯,認為他遠離俗世,灑脫清高,晉代文人又多好「三玄」,便更強調他莊子似的超脫。

實際上陶淵明兼具儒道思想,雜有一點佛家,根本上還是以儒家為基礎的。

陶淵明雖是寒門,但畢竟不是平民,曾祖父陶侃曾官居東晉大將軍,權重一時。雖然他這一脈屬於衰落的旁枝,陶淵明少年喪父、生活不富,但受當時士族極其重視家教的影響,陶淵明也從小飽讀詩書,培養了淵博的學識。

六朝的世家子弟都要接受完整規範的詩書教育,講究經學傳家,陶淵明也是自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熟讀經史子集,追求「佐君立業」的事業,懷有「大濟蒼生」的願望,有強烈的用世之志 。

據學者考證,陶淵明現存100多篇詩文中,共183次引用儒家經典經史子集的內容。

與朱熹同為南宋理學大家的象山先生陸九淵認為陶淵明也是「有志於吾道」;清代著名詩評家沈德潛評價陶淵明大用《論語》中的話,是聖人弟子。

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陶淵明說: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說的是,先師孔子留遺訓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此高論令人仰慕、難以企及,我只能轉而立志長耕耘。

這很像梁啓超先生所說的:

「淵明本是儒家出身,律己甚嚴,從不肯有一毫苟且卑鄙放蕩的舉動,……他雖生長在玄學佛學雰圍中,他一生得力處和用力處都在儒學。……他只是平平實實將儒家話身體力行。」

一句「平平實實將儒家話身體力行」,讓人肅然起敬。

陶淵明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細說不同側面,只為全面鮮活的認識陶淵明。他的那份自然狀態一直深受後人敬仰和摹仿,但卻沒有能能超越的,實在是因為陶公心與天遊而開氣象萬千

陶淵明對中國文學影響極大:

首先,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陶淵明是第一個大量描繪田園風光、以鄉村景物和農村生活入詩的作者,農舍、鄉景、務農的體驗,這些「田園」意象在陶淵明筆下改變了審美內涵,通過詩意的表達變成文學的空間。

第二,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第一位既是隱士又是詩人的人。同時代人在談陶淵明時,認為他有隱士之名,但不認可他的詩歌創作,他可以入「隱逸傳」, 但卻入不了「文學傳」。即使隱士這一點上,陶淵明也有六朝隱士中的「另類」,他不是煉丹求仙,不是求佛求道,也不是以隱逸博取浮名,他的隱反而多了一分「逸」,甚至可以說是少「隱」多「逸」,鍾嶸在《詩品》中則最早提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而後人愈發認可這種說法,認可他開闢的這條將隱逸生活詩化、藝術化的道路。

第三,開創把日常生活寫進詩中。詩歌被認為是高雅的,瑣碎的生活日常是不不登大雅、不能被詩歌所書寫。 但是陶淵明打破了這種限制,他的詩中寫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美的,也有醜的,有心情曠放,也有家庭煩惱,充滿平凡而親切的日常生活。

第四,對老年及死亡的獨特書寫。在陶淵明之前,真正描述老人的詩並不多見,就算是《古詩十九首》中,對老也不過是種虛寫。而陶淵明是第一個實寫老年狀態,書寫老年情懷的詩人。親自務農九年後,陶淵明在愈發窮困的生活中寫下了《雜詩》前八首,充滿傷老、悲志的情懷。「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盛年不再來,一日能再晨」,這些清疏樸厚的傷老詩句,可以說別具一格。

對於死亡,陶淵明也以新的方式進行書寫。在《自祭文》、《輓歌》中,他變成死者的身份,體驗著身後的送葬,做著超越對死亡恐懼的努力。《神釋》中的名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更超越了生死喜樂,將生命看作是隨自然、大化而存在的平靜狀態。

第五,創造了桃花源的樂園。南朝人雖然不接受陶淵明的詩文,但卻接受他的「桃花源」,偶爾有人提及陶淵明,便是提及他的「桃花源」。 「桃花源」觸及了中國人對樂園的追求,盛唐之後,桃花源逐漸變成了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聖地,這裡越脫世外,人人抱樸和諧,活的任真自得、與世無爭。這近乎完美的精神境界淨化了塵網世人的心靈,給了後人一份精神的嚮往和治癒的寄託。

相關焦點

  • 陶淵明,大唐詩人們的集體偶像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短短60個字,對於人生有著深刻的解讀!
    陶淵明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詩人,而且他也是後世眾多文人的偶像,即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李白和杜甫,以及蘇軾和王安石等人,那對於推崇至極。雖然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很大的動亂,可是詩人卻依舊悲憤不已,他並沒有擔任過什麼高級的職務,也只不過是做了一百多天的彭澤縣令,由於他看不慣當時的社會風氣,於是一氣之下,回到了老家,開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而他的這種隱居的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田園思想的形成
    本文通過對陶淵明家庭和社會的分析,闡述陶淵明田園思想的形成過程;通過對陶淵明田園詩的分析,來闡述他田園詩的思想和藝術成就;通過對文化發展過程的分析,來闡述陶淵明田園詩的繼承與影響;進而認識一個一千五百多年前內心苦悶而孤獨的知識分子,如何身處亂世而保持內心的「鎮靜」,如何耕讀傳家而保持精神的「高貴」。引論人作為社會存在物,首先存在於家庭之中,然後存在於社會之中。
  • 人生歸處是田園:對陶淵明一首詩的解讀
    畢竟今天的我們已經走在了城市化、現代化的快車道上,傳統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生活,事實上正遠離我們而去了。但文學,特別是詩歌,卻可讓時間倒流,讓歷史重現,讓我們的記憶復活。尤其是對於我們思考「人生歸處」這樣既玄妙,又現實的人生問題的時候,重溫我們曾經熟悉又陌生的經典古詩詞,當是極美的精神享受。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
  • 陶淵明的人生境界,靜看花開,從容半生
    公元405年,四十歲的彭澤縣令陶淵明,在上任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最後一次離開了官場,從此再未出仕,歸隱田園。 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榮華富貴,與他無關。從此之後,他成了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
  • 陶淵明的人生境界,靜看花開,從容半生
    公元405年,四十歲的彭澤縣令陶淵明,在上任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最後一次離開了官場,從此再未出仕,歸隱田園。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榮華富貴,與他無關。從此之後,他成了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熱愛自然,熱愛田園,追求自己一直想要的自由生活。靜看花開,從容半生一個讀書人,辭官歸隱,躬耕田野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陶淵明肯定承受很多異樣的眼光。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陶侃在兩晉之際,當門閥士人普遍缺乏實幹精神和實際的治軍理政能力的時候,依靠早年辛苦積累的政治資本,及時地發揮他的出群濟時之才,走上功業的頂峰,可以說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的人。而淵明卻把追求自然的個性和真、善的原則放在第一位,在亂世將臨時,他採取的是退卻而非利用。」
  • 論山水田園詩,陶淵明和範成大有何異同?
    陶淵明早年曾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也曾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後來在一次次入仕的官宦生涯中,他逐漸厭倦了這種官宦生活,面對政治、社會中的黑暗,他更願意在老莊的思想中尋找精神的寄託。義熙元年十一月,陶淵明解官印、辭彭澤令,正式開始歸隱生活,直至逝世。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如何用陶淵明的心境解讀《歸去來》
    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山村田園生活的嚮往。作品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是一篇難得的佳作,故被歐陽修稱讚為:「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電視劇借「歸去來」寓意年輕一代經過世俗紛擾,生活的洗禮,完成自我的實現與再造。
  • 安徽人文講壇周日走講陶淵明的詩意田園
    安徽人文講壇周日走講陶淵明的詩意田園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其「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氣節受歷代知識分子的高度讚賞,是歷代文人的精神偶像。
  • 古詩解讀(14)▏陶淵明《飲酒之五》
    > 陶淵明,東晉著名的散文家、辭賦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為古典詩歌開創了嶄新的田園詩境界。朱自清說,中國詩人裡影響最大的是陶淵明、杜甫、蘇軾。連李白都不在其內,可見陶淵明和他的田園詩在中國詩詞上的重要地位。 陶淵明的詩歌多歌詠隱逸和田園情趣,所以被稱為「隱逸詩人」、「田園詩人」,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他以《飲酒》為題的詩歌有20首,其中第5首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堪稱為「代表作」。
  • 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次壯舉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當時的決絕和果斷就是放到現在,也是無人可及。陶淵明在四十一歲的時候,為了生存,曾出任彭澤縣令,有一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郵前來視察。陶淵明聞言再也隱忍不了,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於是掛印而去,此時距他當彭澤縣令不過才八十多天。這是他最後一次混跡官場,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出仕為官。官場上少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縣令,可是世間卻多了一位隱者,田園裡卻多了一位詩人。
  • 2020,「田園詩人」陶淵明pk「田園女神」李子柒,誰更略勝一籌?
    公元417年,「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創作了這首耳熟能詳的田園詩,他創造了一個愜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他安於「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常生活;熱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風光。對於陶淵明來說,隱居不僅是逃避混沌的官場、黑暗的世界,更是讓自己還是保持自己。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
  • 陶淵明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詩派的創始人
    世人提到陶淵明,只知他的田園詩,殊不知他還有其它詩歌類型,那就是飲酒詩和詠懷詩,我們今天來看一下他的飲酒詩有哪些和詠懷詩有哪些?又有什麼樣的寫作特點?接下來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走進陶淵明的飲酒詩。陶淵明,我們來簡單的說一下,他生性淡泊,不喜歡什麼名利官場,官場的黑暗已經被他看透了,他也不屑於再去做官,實現什麼偉大抱負之類的,他只想做一名隱士,歸隱田園,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他這樣在,鄉村裡面生活的舒服自在,不會為誰去低頭,阿諛奉承之類的,他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所以在他的詩歌當中,很多都能體現出來他,淡泊名利性格高潔的特點。
  • 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喜歡他的詩,喜歡他的田園生活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自古文人眾多,唯獨喜歡五柳先生。自從上學時,在課本上看到陶淵明的詩開始,就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詩人,學他的詩越多就越喜歡。、簡約風格、中式風格等等,但是被稱為第一位田園詩人的是陶淵明,從他的筆下展現了一幅幅田園畫面。
  • 文學鑑賞: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精神風貌的比較,看完長知識了!
    摘要:陶淵明、王維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田園詩最傑出的代表,均對山水田園生活進行了細緻描寫,在淡泊寧靜之餘,筆者以為二人詩歌風貌存在諸種差異,尤其在詩歌表現出的精神風貌方面尤為明顯,體現出山水田園詩發展過程中詩風嬗變的不同風貌。
  • 了解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生
    歸隱山林陶淵明在當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的時候便眷戀田園生活,在他出任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時,他入仕出仕輾轉在官場和田園已有十餘年之久,他早已厭倦了官場的生活,也看透了在這個名利場上的勾心鬥角,因此在他當彭澤令時,妹妹程氏的去世讓他徹底斷了對官場的念想,他果斷的辭官歸田,去過他嚮往的田園隱居生活,雖然他成了和普通農民一樣過著耕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