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2020-11-2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

  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

  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這是典型的鄉村住戶的樣子,草屋宅院,綠柳映襯桃紅,雞犬之聲相聞。其次,詩中的農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歸園田居》其二)春種秋收,播豆除草,渴望收成,這些都是田園生活的主要內容。再者,陶淵明詩中的人事往來也是田園鄉土人情的真實寫照。「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歸園田居》其五)「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飲酒》其九)「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歸園田居》其四)「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遊。」(《酬劉柴桑》)閒時與子侄輩床前嬉戲、登高臨遠,酒熟與鄰曲交相來往,但道桑麻。陶淵明田園詩首先讓人感覺到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耕田種地,衣食無憂,才是生存的前提。

  陶淵明田園詩中呈現了貌似耕耘者的生活狀態,但他怎麼可能是農夫。他的詩中除了明顯的現實人生賴以生存的田園環境外,處處充滿了隱喻、意味和象徵。當揭開那些象徵形象的意義之後,便會體味到另一層理想中的詩意的人生境界。那境界是不會存在於一個農夫的精神世界中的,而且常常是以一個矛盾的對立面來呈現的。

  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是一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每一首表達的主要內容都是對世俗的厭棄和對田園自由的嚮往。陶淵明開創的田園,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園,而是精神的家園,是心靈的憩園。所以,裡面有很多現實農事詩和田家詩不必具備的屬於象徵和意義層面的因素。

  比如「歸鳥」。鳥是陶淵明田園詩中出現頻次較高的一個形象,而且與「失群鳥」「籠中鳥」「羈鳥」相對,陶淵明特別熱衷塑造的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的歸鳥形象。除一首專題四言《歸鳥》詩外,還有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飲酒》其七)「洌洌氣遂嚴,紛紛飛鳥還。」(《歲暮和張常侍》)「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詠貧士》)陶淵明把誤落塵網「三十年」的自己比作失群鳥、羈鳥,而那個舒翮高舉、翩翩歸來的鳥,則是詩人擺脫拘役、追求自由心志和理想的象徵。

  再如「酒」。陶淵明有《飲酒》組詩二十首,皆借酒抒懷之作。「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歸園田居》其五)「壺將遠見候,疑我與時乖。」(《飲酒》其九)「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雜詩》其一)這是與鄉鄰父老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飲酒》其十四)「放歡一遇,既醉還休。」(《酬丁柴桑》)這是與舊友新朋飲。更多的時候是獨酌孤飲:「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連雨獨飲》)「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飲酒》其八)「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飲酒》其七)

  人說陶詩篇篇有酒,但陶淵明的酒可不是鄉野醉漢口中的濁物。正如蕭統《陶淵明集》序中所說:「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是其不同凡俗、遺世獨立的心跡所寄,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偽我獨真。

  再如「詩書」。如果說酒還不能絕對地把田園和農園區分開來,那麼詩書就可以了。書暗示了陶淵明理想的人生境界,不是屬於一個農人的,而是屬於一個士人、隱者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其一)、「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同前)的不可能是一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夫。「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和郭主簿》其一)「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甚至刻意宣告,與世俗塵雜相比,詩書只是餘閒。

  還有一個更具隱逸文化意味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田園詩中那扇常常關閉或半掩的「門」。門本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極普通的物象,但陶淵明卻把它意象化了。在陶淵明田園詩中,門的樣子是特別的:「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歸園田居》其二)「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長吟掩柴門,聊為壟畝民。」(《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止酒》)柴門、荊扉、衡門、蓽門,皆窮巷陋室之門,都在刻意與達官顯貴之家的朱門、豪門相區分。門的狀態也是別有深意的:晝常閉、掩荊扉。常言道,開門納客。閉門則是一種拒絕。「野外罕人至,窮巷寡輪鞅。」(《歸園田居》其二)「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讀山海經》其一)是對繁文縟節的拒絕,是對凡塵俗務的拒絕。督郵駕臨,也得轉向回車,無須再「束帶見之」,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

  陶淵明那個時代,沒有電,日入後即使秉燭也是昏暗的;沒有暖氣,冬日是陰冷的;沒有砂石水泥,雨後是泥濘的;沒有機械幫助,勞作是艱辛的;農人是社會的最底層,人情是冷漠閉塞的。可我們在他的田園詩中,完全看不見這些內容,恰恰相反,陶淵明以畫家的手筆,描繪了田園美麗的風光;以文學家的情感,展現了田園淳樸溫暖的人情;以哲學家的思想,悟透了人生的真諦。陶淵明田園詩包含的第三層境界,則是具有創作高度、審美追求和哲理深度的藝術境界。

  先看田園美麗怡人的風光。「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歸園田居》其一)「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我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其一)花紅柳綠、樹繞鳥棲中的草屋,已成為田園的基本模式。「新葵鬱北牖,嘉穟養南疇。」(《酬劉柴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遼闊的原野,碧綠的新苗,無不在召喚著漂泊疲憊的心靈。

  陶淵明田園詩中是有那麼幾扇門,向著他來時的地方關閉著,但當田園中人迎來送往的時候,詩人卻雞黍相待,倒裳相迎。「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飲酒》其九)「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移居》其一)「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這種「倒裳」的熱情與「閉門」的拒絕形成強烈對比,其實是作者對田園醇厚質樸的人情美的一種創造,也是詩人對兩種不同人生態度的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的前提是對人生真諦的領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陶淵明是在田園中找到真諦的,因此,我們在田園詩中時時聞得見回歸自然、委運任化、自在快樂的笑聲:

  歡來苦夕短——《歸園田居》其五

  日夕歡相持——《飲酒》其一

  得歡當作樂——《雜詩》其一

  且共歡此飲——《飲酒》其九

  秉耒歡時務——《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歡言酌春酒——《讀山海經》其一

  樂與數晨夕——《移居》其二

  閒飲自歡然——《答龐參軍》

  一個詩人開創了一種文化,一類詩歌創造出多重境界。農園、田園、家園,人生的,理想的,藝術的。難怪蘇軾讀陶詩,給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讚美。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9日 13版)

[ 責編:李方舟 ]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風格特點是(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風格特點是( )。 A.衝淡 B.華麗 C.典雅 D.清剛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另一貢獻,就是創造了情味極濃的衝淡之美。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作了很多詩,他也因此成了田園詩的開創者,在宋代以後這些詩也逐漸被推崇。陶淵明的田園詩用詞清新自然,語句通俗易懂且極具畫面感,其中的意境卻往往需要人們去細細品味。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 淺談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獨特的浪漫,落盡豪華見真淳
    淺談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獨特的浪漫,落盡豪華見真淳有人說:人無癖好不可與交。大概是因為有癖好的人比較率真可愛吧。陶淵明有癖好,除了詠詩作文,他還有三樣喜歡的東西。安貧樂道的陶淵明事實上他對於自然的體味和描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客觀的生活狀態來講,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除了悠閒,還有貧困。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來,一直很清貧,對於鄉居的熱愛是窮且益固,老而彌堅。義熙四年,他們的住地上京失火,遷到了慄裡,生活入困苦。
  • 文學鑑賞: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精神風貌的比較,看完長知識了!
    摘要:陶淵明、王維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田園詩最傑出的代表,均對山水田園生活進行了細緻描寫,在淡泊寧靜之餘,筆者以為二人詩歌風貌存在諸種差異,尤其在詩歌表現出的精神風貌方面尤為明顯,體現出山水田園詩發展過程中詩風嬗變的不同風貌。
  • 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中國田園詩 的開創者。他以自然簡潔的語言描寫田園風光, 從而達到 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不凡境界, 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陶淵明的田園詩猶如一幅情韻天成的田園鄉 村畫卷, 他把田園風光和田園閒居生活大量引入詩歌創作 中, 以此為詩歌創作的表現內容, 從而擴大創新了詩歌題 材的表現領域 。
  •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初期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是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他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名士。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塑造了這樣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生活境界,很多人會隨口念叨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恬淡疏樸,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 陶淵明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詩派的創始人
    世人提到陶淵明,只知他的田園詩,殊不知他還有其它詩歌類型,那就是飲酒詩和詠懷詩,我們今天來看一下他的飲酒詩有哪些和詠懷詩有哪些?又有什麼樣的寫作特點?接下來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走進陶淵明的飲酒詩。那只能是自己心在其他處兒境界,也就比住得偏僻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境界高了,你思緒飄的到哪裡,心就到哪裡,處在喧囂當中,自己的心境也是一樣安靜平和的。山上的夕陽,光輝已經逐漸散去,出去覓食的小鳥已經一起歸巢,這當中有什麼意境呢,想講出來,但是已經忘記了。這首詩講的是他一種精神狀態,超然脫俗,遠超室外的精神狀態。這也正契合了他的性格特點,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 陶淵明田園詩解析
    他自己的名字有淵明、潛、元亮三個,究竟名是什麼,字是什麼,又眾說紛紜,沈約《宋書》中就說「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宋書》寫成,上距淵明之死不過六十年,已不能明確地說了。他的詩,四言詩也寫了不少,但和他的五言詩並觀,差距很大。這一字之微,藝術上卻像是兩種水平。
  • 田園詩的開創者,「忘我」灑脫「真」性情的擁有者——陶淵明
    這是蘇軾給陶淵明的評價之一,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一生過得自然灑脫,他以詩酒自娛,縱浪大化,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抱樸含真,任情自得,這位最真誠的詩人獲得了最藝術化的人生。
  • 為何陶淵明的詩,為後世田園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田園詩的作者主要是那些隱居起來不願為官的人或是從官場退居田園的文人。到了盛唐,田園詩與山水詩匯合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在唐代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年。東晉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連綿,政權頻繁地更換。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然而在這種環境之中,造就了一代田園詩人 ,述成了千古詩句。同其他詩人一樣,陶淵明也有為國效力的理想。也有興國為民的壯志,也有飛黃騰達的展望,於是他自幼便學習儒家經典。才思敏捷,當時莊子的道教盛行於世。陶淵明同時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響。所以他的詞作之中既有自然閒適之情,又有尊禮之道。寫過表達閒適之情的。
  • 田園、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但是,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晉以來名士傳統的影響,尤其東晉士人清虛恬淡心態的影響,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陶淵明的人生境界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賞析】《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通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通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仿前賢,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的決心。第二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論山水田園詩,陶淵明和範成大有何異同?
    陶淵明和範成大兩位詩人,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有異有同,自成特色。在這裡我想簡單寫一寫自己對陶詩和範詩作品異同之處的比較。首先,我們先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人們常言「知人論世」,要分析詩人自身作品的流光溢彩之處,必須得對其人生經歷有大致的了解。
  • 陶淵明的田園詩和散文的藝術特徵。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自然」是陶淵明思想的核心概念,田園生活是陶詩的主要題材,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徵:第一,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後恬淡的心境與情趣。第二,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第三,陶淵明的田園詩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包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第四,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
  • 陶淵明詩詞歌賦造詣極高,除田園詩外竟還有飲酒詩
    他嚮往田園,不喜歡熱鬧的市井,他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他喜歡種菊花,他也喜歡畫畫。他應該是中國田園詩人,成就最高的,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五柳先生陶淵明。陶淵明在三歲的時候,他的家境也算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她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小小的她失去了父親,而且從此之後,他的家道開始逐漸中落。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學者葛曉音在《山水田園詩派》一書中發現,比陶淵明稍小,後來以「山水詩」出名的詩人謝靈運,雖然擁有連山帶湖的莊園,其中農田、果園、山林、澤陂一應俱全,但他卻鄙視耕稼,「既笑沮溺苦」「耕稼豈雲樂」,對田園風光視而不見。這也成就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