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田園詩解析

2020-12-05 古詩詞之家

陶淵明一生,外承五胡之擾,內繼八王之亂,還有桓溫、劉裕那樣有野心的權臣。他是一個大詩人,但他出生於哪一年,史無明文,以致生年有幾種說法(今定為365—427)。他八歲喪父,父親曾任太守,卻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麼。他自己的名字有淵明、潛、元亮三個,究竟名是什麼,字是什麼,又眾說紛紜,沈約《宋書》中就說「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宋書》寫成,上距淵明之死不過六十年,已不能明確地說了。他的詩,四言詩也寫了不少,但和他的五言詩並觀,差距很大。這一字之微,藝術上卻像是兩種水平。他的五言詩,用通常的語言,寫通常的生活,隨隨便便寫些隨時在發生的事物,不用過高的嗓音卻唱出了高妙的歌曲,不在斧鑿上過分用力,卻把一條可以讓人遊賞的山徑開出來了,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新興文體。特別是語言個性化方面,前人都沒有他那樣表現得鮮明。可是在南朝卻不被重視,《宋書》中只略稱他的志趣,對他文學上的成就未加評論。《宋書·謝靈運傳》中歷敘晉、宋詩人,也沒有提到淵明。劉勰《文心雕龍》中沒有提到他,鍾嶸《詩品》中只將他列為「中品」。這兩部書都是古代文論中的權威之作。到了唐代,才對他有所注意,但大多以詩歌形式作些即興式的紀念之詞,或借陶詩中故事如飲酒賞菊之類發揮一下,也沒有真正觸及陶詩文學上的成就。杜甫在《遣興五首》中說:「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在《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中說:「陶謝不枝梧,風雅共推激。」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以淵明之高,偏放于田園。」都是褒貶各半。到了宋代,對陶詩的賞析才形成高潮,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蘇軾第一個提出來,說「近歲俗本」有將「見南山」作「望南山」的,「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卷一)。同時也體現了蘇軾自己的欣賞水平。又如「刑天舞幹戚」,一作「形夭無千歲」,也是南宋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提出來並予以糾正。總之,從宋代起,陶淵明詩文的聲名就大異於前代,直到清代和民國。但有的言過其實,有的強作解人,如說《閒情賦》是在「傷故主」。晚清的錢振鍠在《快雪軒全集》卷上中,卻有這樣說法:「淵明詩多不過百餘首,即使其篇篇佳作,亦不得稱大家,況美不掩惡,瑕勝於瑜,其中佳詩不過二十首耳。然其所為佳者,亦非獨得之秘,後人頗能學而似之。」這恐怕是對陶詩評論中最嚴的一個了。他說得是否完全正確,是另一問題,但這種多少帶些「異眾」精神的立論,卻是應該用青眼來看的。在學術上的諾諾連聲的時候,何妨有寥落的諤諤之聲呢。

宋代對陶詩這樣重視,一是隨著詩話數量上之增多,對詩的評論的機會也增加了。二是陶詩的衝淡質樸、時雜議論的那種風格,和宋人的口胃也有共通處。三是南渡以後,中原淪亡,而後人又對淵明有恥事二姓之說,即所謂義熙甲子之說,雖然有些人對這說法並不同意,但他棄官就隱,不願同流合汙,這一點卻是大家都承認的,因而南宋人對淵明的品格志節也就特別尊重。清朝亡後,連遺老中的漢人,也效法「義熙甲子」,不肯書寫漢人統治下的民國名號。這當然是怪事,卻說明陶淵明每逢動亂時代影響便越來越大。

鍾嶸說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曾引起好些人的非議,因為淵明在棄官後仍有他不忘時政的一面。其實,這話對絕大部分的隱士都適用的。朱自清先生在《陶詩的深度》中說:「朱熹雖評《詠荊軻》詩『豪放』,但他總論陶詩,只說:『平淡出於自然』,他所重的還是『蕭散衝淡之趣』,便是那些田園詩裡所表現的。田園詩才是淵明的獨創;他到底還是『隱逸詩人之宗』,鍾嶸的評語沒有錯。」就淵明的本願說,他也確實是想隱不想仕。其次,陶詩固然有魯迅先生說的「金剛怒目式」,甚至還有被蕭統譏為白璧微瑕的《閒情賦》,但他的主要傾向,他的整體,還是衝淡、恬靜和自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舉陶詩《讀山海經》的「亭亭明照(指竹),落落清瑤流(指水)」兩句,說:「豈無雕琢之功。」這兩句是否可看作「雕琢之功」,固一疑問,即使如此,畢竟只是個別而非全貌。

如果說,陶淵明有什麼偉大地方,那麼,他的偉大就在於真實,他的隱居確是連靈魂一同隱居的。田園詩裡說的話,都可以使人相信不是假話,不是賣弄清高,不像看某些隱士的作品,還要讓人想一想:是不是老實話?鍾嶸說:「每觀其文,想其人德。」這話是對的。許顗《彥周詩話》說:「陶彭澤詩,顏、謝、潘、陸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賦之於詩,無一點愧詞,所以能爾。」也就是不虛假的意思。隱逸並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行為,它的本身終究是消極的,但在陶淵明的隱逸生活中,還是能表現出他的本色。

這裡試以《歸園田居五首》中前三首為例。

這一組詩是他辭去彭澤令的次年所作,時年四十二,也是陶詩中最有層次之作。他對朝夕相見的普通事物,都是從感情上來評論它們。

第一首中,有地幾畝,屋幾間,後簷有哪些樹木,前堂有哪些花果,遠望村落,近看墟煙成何景色,狗在哪裡叫,雞在何處啼,門庭沒有塵雜,所以虛室才有餘閒。前因後果,左顧右盼,「大舍細入」,瑣瑣寫來,不慌不忙,卻又顯得大氣盤旋。詩是千百年前的人寫的,但這些景物,卻又活動在我們的可見性之中。

第二首,因為地處野外,人跡稀少,由靜到動,便將門關上,來到田頭去找鄉人。相見之下,要說的便是桑麻已經長大。「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無雜言」是說沒有世俗的客套話,三字中有人情,有性格。接下來「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將桑麻長重提一筆,加強詩人聞語後的內心感受,並由桑麻想到土地,自然極了。一切有個性的作品都是不帶做作痕跡的。末兩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補足他的欣慰心情。因為他老是擔心霜霰會傷害桑麻,和雜草一同零落,如今桑麻日長,才始了卻心願。元人劉履以為這是憂朝廷將有傾危之禍,未免熱心過頭,實也是一種標籤。

第三首,草盛苗稀,生怕豆不能長,只好早夜都到田間治草鋤土。道狹露多,務農本是苦事,但能和自己的志願不違反,還是人生一樂。末兩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卻要從深一層去理解。衣服上沾著一點露水,本來談不上惜與不惜,但詩人在這裡是和惜衣沾作為對立概念而存在的,即與不違願形成矛盾:要麼是為了惜衣沾而離開田園,要麼是任憑露水沾衣而安居田園。詩人選擇了後者。這兩句詩就有更高的哲理上的意蘊。蘇軾在《東坡題跋》卷二中說:「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意思說,為了不肯隱居而在濁世中做了愧負操守的事情的人太多了。雖是借題發揮,比上述劉履的話要貼切些。

這首中的「常恐」兩句和第二首中的「衣沾」兩句,前者是願望經過恐懼而實現,寫情緒;後者是願望從無恐懼中去獲得,寫意志。

如果從歷史的真實看,陶淵明時代的農村當然極其殘破黑暗,天災人禍決不會放過它,因而要說他「美化現實」也可以。但作為詩人的陶淵明是在寫詩,詩總是傾向美的。他對當時的那種政治生活是厭惡的,對農村生活卻有感情,因而在寫他的周圍世界時,總是要把注意力主動地集中在能使他得到穩定、和諧的快感的對象上,並把它們馴服於自己的欣賞趣味上來完成。他的田園詩所以具有平衡性的特色,就因為他在歸隱後願望既已實現,因而精神生活上得到安寧從容的保證的緣故,因而一些與此相反的雜質也就被剔除,如同他寫「野老」時總是寫他淳樸可愛的一面。魯迅先生在《這也是生活》中曾說畫家不會畫毛毛蟲、癩頭瘡、鼻涕、大便。儘管在生活裡是很普遍的。

陶淵明的時代是病態的、醜惡的,但他在田園詩裡表現的感情、趣味還是健康的、高潔的,給予我們的感染作用還是正大於負,還不至於把人引導到庸俗淺薄、邪惡油滑的那種趣味上去。我們太需要談得上高尚的趣味了。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風格特點是(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風格特點是( )。 A.衝淡 B.華麗 C.典雅 D.清剛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另一貢獻,就是創造了情味極濃的衝淡之美。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惱,在精神上真正到達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試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 一、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
  • 陶淵明的田園詩和散文的藝術特徵。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自然」是陶淵明思想的核心概念,田園生活是陶詩的主要題材,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徵:第一,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後恬淡的心境與情趣。第二,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第三,陶淵明的田園詩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包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第四,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
  • 葛曉音: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但意境的產生與山水田園詩的題材密切相關,可以說就是從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認為意境主要的特徵是以有限表現無限,講究通過虛實、動靜、疏密等關係的處理,構成能夠提供最大想像餘地的空間境界,表現出豐富的象外之趣。這種意境的產生有一個很長時間的發展過程,經過宋、齊、梁、陳山水詩逐步解決情與景的關係之後,到盛唐才達到最完美的階段。
  • 人生歸處是田園:對陶淵明一首詩的解讀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回歸田園生活」一直是眾多讀書人的理想。所以,「告老還鄉」、「葉落歸根」、「魂歸故裡」等成語,都是用來表達這一思想的。人為什麼會有鄉愁?其實鄉愁的本質,還是與「人生歸處」有關。即便到了今天的現代社會,「回歸田園生活」仍然是無數人埋藏在心底的夙願。當然真正去實踐這樣的夙願,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初期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是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他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名士。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塑造了這樣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生活境界,很多人會隨口念叨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恬淡疏樸,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 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中國田園詩 的開創者。他以自然簡潔的語言描寫田園風光, 從而達到 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不凡境界, 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陶淵明的田園詩猶如一幅情韻天成的田園鄉 村畫卷, 他把田園風光和田園閒居生活大量引入詩歌創作 中, 以此為詩歌創作的表現內容, 從而擴大創新了詩歌題 材的表現領域 。
  • 為何陶淵明的詩,為後世田園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田園詩的作者主要是那些隱居起來不願為官的人或是從官場退居田園的文人。到了盛唐,田園詩與山水詩匯合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在唐代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年。東晉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連綿,政權頻繁地更換。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學者葛曉音在《山水田園詩派》一書中發現,比陶淵明稍小,後來以「山水詩」出名的詩人謝靈運,雖然擁有連山帶湖的莊園,其中農田、果園、山林、澤陂一應俱全,但他卻鄙視耕稼,「既笑沮溺苦」「耕稼豈雲樂」,對田園風光視而不見。這也成就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
  • 居所之象,陶淵明田園詩的隱逸居所
    退隱官場後,陶淵明歸至鄉村,直接走向園圃。對於居所,陶淵明在田園詩中一直用「園田」「南村」「草屋」「吾廬」等詞指代。居所本是一個自然化的表述,但在陶詩中,它承載著詩人充滿愛意的描繪。陶淵明居於茅廬,居處環境十分優美,簡約中又不乏詩意。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文小洛小妹【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陶淵明是晉宋之際的偉大詩人和思想家,他的詩賦廣泛流傳於世間,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在東晉末期和宋朝的初期。這個時期的社會典型特徵就是分裂動蕩。短時間的天下太平又會被動蕩不安所取代。
  • 陶淵明一位寫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的詩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陶淵明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陶淵明:別名陶元亮,陶潛,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最喜歡的花是菊花,他也是田園詩派創始人,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文學史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縱情山水,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雖經歷坎坷,但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抱有極高的熱情,與之相應地,其田園詩的創作也一直貫穿於隱與歸的過程之中,而且「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陶淵明的詩作,今存120多首。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其中「屬于田園詩的約有三十首左右」基於上述廣義田園詩的內涵,筆者在反覆閱讀和深入理解後,統計出陶淵明田園詩作共52首。
  • 陶淵明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詩派的創始人
    世人提到陶淵明,只知他的田園詩,殊不知他還有其它詩歌類型,那就是飲酒詩和詠懷詩,我們今天來看一下他的飲酒詩有哪些和詠懷詩有哪些?又有什麼樣的寫作特點?接下來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走進陶淵明的飲酒詩。陶淵明,我們來簡單的說一下,他生性淡泊,不喜歡什麼名利官場,官場的黑暗已經被他看透了,他也不屑於再去做官,實現什麼偉大抱負之類的,他只想做一名隱士,歸隱田園,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他這樣在,鄉村裡面生活的舒服自在,不會為誰去低頭,阿諛奉承之類的,他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所以在他的詩歌當中,很多都能體現出來他,淡泊名利性格高潔的特點。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陶淵明一生都戀于田園。陶淵明雖愛田園卻也因志向和生計的原因謀求過官職,「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五次的官場經歷讓陶淵明對這個黑暗的地方徹底失去了信心,他憎惡爾虞我詐,不屑向高官卑躬屈膝,自辭去彭澤縣令這個官職後就一心奔向了田園。他辭官後的生活異常拮据,親戚朋友都曾勸阻過陶淵明重新出仕卻都被一一拒絕,他高尚的品行令世人尊敬。
  • 章繼剛: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文/章繼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一生不以進為榮,不以退為辱,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喜歡他的詩,喜歡他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 陶淵明,狼狽的田園詩人
    這是陶淵明《飲酒》詩集中的一首,把一種恬淡閒適的美好心境,一副悠然自得的田園美景躍然紙上。然而大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卻一世落魄,狼狽之極。陶淵明也曾當過政府官員。不過他出仕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因為家裡窮,掙點生活費。用他自己的話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就是姑且出任官職,賺點歸隱田園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