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一生都戀于田園。青少年時因家道中落,陶淵明早早地就接觸了耕種,可是他並不討厭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相反,陶淵明往往樂在其中,田園仿佛就是他放鬆的場地,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就像他筆下曾寫過的「世外桃源」,那種安逸閒適與和平的生活是他心中的歸屬,對陶淵明來說,一壇美酒,一把板鋤,一生足矣。
陶淵明雖愛田園卻也因志向和生計的原因謀求過官職,「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五次的官場經歷讓陶淵明對這個黑暗的地方徹底失去了信心,他憎惡爾虞我詐,不屑向高官卑躬屈膝,自辭去彭澤縣令這個官職後就一心奔向了田園。他辭官後的生活異常拮据,親戚朋友都曾勸阻過陶淵明重新出仕卻都被一一拒絕,他高尚的品行令世人尊敬。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作了很多詩,他也因此成了田園詩的開創者,在宋代以後這些詩也逐漸被推崇。
陶淵明的田園詩用詞清新自然,語句通俗易懂且極具畫面感,其中的意境卻往往需要人們去細細品味。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歸園田居》其一就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他筆下的田園寧靜質樸又純粹,這與「人間」的喧囂、黑暗和虛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喜愛田園本就是天性,卻被官場生活困擾了十三年,擺脫了塵世叨擾的陶淵明就猶如「羈鳥」回歸了「舊林」,「池魚」回到了「故淵」,而那種屋前坐觀桃李,臨近夜幕時在雞犬相吠的場景中帶鋤而歸的場景本身就是陶淵明所視為的一種理想境界,清人潘德興評此詩說:「陶公『依依墟裡煙』,斯入於化,以此求『三百篇』,風旨不遠矣。」
《飲酒》其五也是陶詩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首,陶淵明似乎不避理趣,此詩的開頭和結尾飽含「言盡」的意味,「心遠地自偏」是此詩的詩眼,因為心遠所以在人境也不會感到車馬的喧器,在東籬採菊之時,舉首見山,營造出一種「無我之境」,悠然而閒適。夕陽西下之時在氤氳朦朧的山氣中看見結伴而歸的鳥兒輕盈地飛過,此中的「真意」是一種語言永遠都描繪不出的境界,超然脫俗,情、事、理融為一體。
但是詩人雖喜愛田園,熱愛農業,這種耕作的辛苦和生活的貧苦也難以忽略,「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在田裡忙碌一天後「四體誠乃疲」,但是飲酒歇息在房簷下時又是開心和閒適的,一切的疲勞似乎都能瞬間掃除。農民們的日子過得辛苦卻無法避免,他們的願望都是簡單的,只希望每一年都能有所收穫罷了,詩人不僅和這些農民一樣,在出現火災「一宅無遺宇」和「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的狀況時也能堅守信念則不得不令人敬佩。
田園在陶淵明的世界既是可親可感的勞作棲息之所,也是詩酒耕讀的理想寄託之地,他親自參加勞動並將躬耕甘苦寫入了詩中,這是其他詩人所不能企及的,同時陶淵明也影響了後世無數的詩人去追尋心中的寧靜,他以其獨具的素心和超凡的詩筆創造了一首首佳作,他不追求「洞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空寂禪趣,他的詩中有人,人中有景,他追尋那份和諧熱鬧的氛圍,互幫互助的灑脫,陶淵明把自己在田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寫進了詩中,他的詩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詩化的。
感謝您的到來,我是作品推薦小亭子,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就快來關注我吧。
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