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2020-12-03 人間小住

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源頭可追憶到先秦的詩經,若談論到中國山水田園詩,陶淵明肯定是繞不過的坎。他是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他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自少年即喪父,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努力學習,常常抒發己志:一方面他說「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自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到晉代門閥制度已然十分嚴格,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看透了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陶淵明認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在官場一度混跡,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辭官歸田。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隱居期間他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在田園生活中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隱居田園期間,陶淵明描寫了大量的田園派詩歌,他被後世名人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詩歌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邈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

兩晉時盛行玄言詩,思想內容空虛狹隘,浮淺乏味。而陶詩異軍突起,平淡自然,為當時沉悶的文壇吹進清新的春風,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詩表現了淳樸的農村生活情趣,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農村風光,既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表現出堅決與汙濁政治決裂的情操。他的詩描寫鄉居生活,謳歌勞動和躬耕自給,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學中所沒有的,如《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

陶淵明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作不了汙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己。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羨慕田園生活的愜意,可誰又能甘於寂寞隱逸呢?

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相關焦點

  • 歸園田居!閒說詩人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生活!
    說到山水田園,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陶淵明為人剛正,不願觸及官場黑暗,拒絕了官職俸祿,帶著一身傲骨,選擇了走入田園,留下了無數詩文。陶淵明選擇種田,是不願同流合汙的抗爭,也是追求自己內心桃花源的抉擇。拿起農具後,陶淵明也沒有放下筆,而是在這種隱居的環境下,成為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大語文賞析:陶淵明和《歸田園居》
    陶淵明是一個行動的個人主義者,一個實踐的田園詩人,一個用生命來驗證心靈自由高於權勢地位的勇士,一個真誠面對內心並依照自我的願望建立生活的真隱士。(《乞食》)在物質生活極端匱乏的狀況下,詩人對家人有所歉疚,自身卻恬淡自如,他躬耕隴畝,踏踏實實做一個農民,不是紙上的田園詩人。「復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與父老鄉親共話桑麻,同土地唇齒相依。他在勞作之餘,寫下大量田園詩,傳統的山水詩帶上了汗水味和泥土氣,詩人由自然的旁觀者、欣賞者變成自然的參與者、生活者,田園詩因此完全獨立於山水詩之外,成為一個新的品種。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  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這是典型的鄉村住戶的樣子,草屋宅院,綠柳映襯桃紅,雞犬之聲相聞。其次,詩中的農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歸田園居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淵明八歲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是較好的注本。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的田園詩賞析
    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陶淵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滿著物慾與名利之爭的,而他懷揣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選擇歸隱山林,《桃花源記》和以上詩篇都流露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田園、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陶淵明博學,好讀書,性情任真,脫穎不羈,不慕榮利。曾數次出任小官,後辭官歸田,退隱不仕。陶淵明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併流傳於世,有集八卷。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私諡靖節,世人都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到南朝宋初的著名詩人,在最後一次出仕縣令之後,才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在陶淵明八歲的時候其父去世,家境也開始落魄,後來在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庶母也過世了。
  • 晉代最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作的《歸園田居》開古代田園詩派先河
    陶淵明是晉代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作,開創了古代田園詩派的先河,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歸園田居》五首,為作者四十二歲時即歸田園後次年所寫,堪稱陶詩的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一,全詩二十句,可分為三段。前八句為第一段,「方宅」以下八句為第二段。末四句為第三段。第一段,追敘誤落塵世和返歸田園。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中華經典 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一)
    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本領,而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直率的人,作者的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接下來作者訴說了人生的不得已。
  • 也許陶淵明並非全然地喜歡田園生活
    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田園詩最為出名,深受後世喜愛。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本詩也是作者陶淵明在歸隱之後所作,從詩中的語言可以感受到,作者身在田園,自得其樂。開篇先描繪了作者身處的優雅環境,孟夏時節,草木繁盛、綠樹環屋、鳥語花香。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 回不去的鄉愁,吟不出的田園詩
    想過慢生活,喜吟田園詩。然而,誰又能回到過去?還好,近年拍了一些田園照片,配上古代詩人的田園詩,藉此回味一下。>唐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 陶淵明歸田園與現代人的自然嚮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同學們都覺得她好有水平,境界高得不得了。不知道她再讀這首《歸去來辭》,是何感觸呢?其實誰不想生活得好一點呢,要想生活得好一點就得有更多的錢、更多的物質資料,這些東西還是在城裡容易搞到些。陶淵明家裡窮,孩子多,都等著吃飯穿衣,常常捉襟見肘。他想去當個官,掙點生活物資。好不容易當了個小吏,卻發現當官就得迎來送往,阿諛奉承,違背本心。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龔斌便這樣對我說到他的觀點:「陶淵明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有了田園詩,成就了一個偉大詩人,如果他不隱居參加勞動,就不存在後來的陶淵明。」或許可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正是當時遊歷山水之風與歸耕田園結合的產物,唯此,田園不再是中國古詩傳統中那個表現農事悲辛的對象,第一次具有了審美的意義。那麼,陶淵明在他的田園中又發現了什麼呢?剛剛回歸田園的陶淵明,有一種復返自然的喜悅,他筆下集中體現在《歸園田居》中的鄉村景致,看上去也有了一種理想的色彩。「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帶你回歸簡單樸素的田園生活
    說到陶淵明大家應該還是很熟悉的,他是南宋初期的詩人,而今天要和大家講的這首詩《歸園田居》其三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必備詩詞。《歸園田居》整首詩短小精悍,只有八句,而且每句都是五個字。這應該就是老師經常跟大家講的排版工整,五字短詩。
  • 詩詞中的田園生活很美好,詩人種田會種成啥樣?看陶淵明就知道了
    他們都喜歡這種隱逸的生活方式,比如陶淵明,叫他去彭澤當縣令,幹了沒幾天發現還是沒有隱居田園舒服又回到了田間地頭。這些詩人們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描繪的這麼好,他們自己會不會種田呢?來看看陶淵明、蘇東坡、孟浩然是怎麼做的吧。
  • 陶淵明《讀山海經》的主旨在於一個樂字,詩人對田園生活頗為陶醉
    讀山海經(選一首)——陶淵明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