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源頭可追憶到先秦的詩經,若談論到中國山水田園詩,陶淵明肯定是繞不過的坎。他是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他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自少年即喪父,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努力學習,常常抒發己志:一方面他說「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自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到晉代門閥制度已然十分嚴格,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看透了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陶淵明認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在官場一度混跡,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辭官歸田。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隱居期間他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在田園生活中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隱居田園期間,陶淵明描寫了大量的田園派詩歌,他被後世名人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詩歌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邈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
兩晉時盛行玄言詩,思想內容空虛狹隘,浮淺乏味。而陶詩異軍突起,平淡自然,為當時沉悶的文壇吹進清新的春風,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詩表現了淳樸的農村生活情趣,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農村風光,既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表現出堅決與汙濁政治決裂的情操。他的詩描寫鄉居生活,謳歌勞動和躬耕自給,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學中所沒有的,如《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
陶淵明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作不了汙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己。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羨慕田園生活的愜意,可誰又能甘於寂寞隱逸呢?
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