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長試圖讓我們認真學習的時候,有的會選擇說:「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回老家種田!」整體來講,種田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工作,收入高低先不論,所謂「粒粒皆辛苦」,種田的辛勞已經深入人心。
相反,提到文學提到文人,應當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那麼,當文學與種田碰撞,又是什麼樣的呢?出於什麼情況才會讓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己任的古代文人們選擇遠離官場的種田生活呢?
說到山水田園,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陶淵明為人剛正,不願觸及官場黑暗,拒絕了官職俸祿,帶著一身傲骨,選擇了走入田園,留下了無數詩文。陶淵明選擇種田,是不願同流合汙的抗爭,也是追求自己內心桃花源的抉擇。拿起農具後,陶淵明也沒有放下筆,而是在這種隱居的環境下,成為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那麼,陶淵明的種田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有句說笑,說的是,即使畢業了沒工作回家種田,也絕不能學陶淵明。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在文學上造詣極深的大家,在種田上的技能確實是比較缺乏,種田能種成他那個樣子,也可以說是一種天賦了。
陶淵明寫過一組組詩《歸園田居》,好幾首都收入了課本,這幾首詩描寫的是他悠然自在的田園生活,有花草柴扉,有青山綠水,有雞鳴犬吠,有無數最樸素的人間煙火;不過——也有他失敗的種田寫照。
比如《其二》中的「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雖然突然降溫對于田地是很大的打擊,不過一般有經驗的農人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而陶淵明只能弱小可憐又無助地祈禱一下。還有直接表達他種田結果失敗的句子:「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三》),種個田雜草長得比作物還多,真的是令人頭禿的技術,估計等到收穫也沒多少。然後還得祈禱一下能收點東西用於吃穿:「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其六》),著實是令人感嘆陶淵明真是太難了。
而且他不僅種不出來,種的過程也很辛苦,《其三》中寫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每天早出晚歸,艱難刨地種田,結果還是雜草叢生,可見種田都需要天賦,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拯救不了陶淵明家的菜地。
不過雖然種啥沒啥,天天擔心沒吃沒穿,但是遠離官場的生活還是給陶淵明帶來了自由放鬆的快樂。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飲酒,賞菊,四處遊歷,賞天下美景,品人世風華,這樣的愜意自在,可能就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吧。
陶淵明因為厭惡官場而遠離塵世喧囂,接下來這一位,則是「佛」,他是真佛,人佛,而且信佛,導致詩文也無比佛系。這個人就是王維。
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又一代表,王維最初其實也並不是一佛到底的,他也曾年少輕狂,也曾跌落山崖,也曾痛失親愛,走過一生,最終走進田園山水,明悟四大皆空。
王維非常有名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看起來帶著愁緒,不過實際上這首詩成詩很早,王維時年只有十七歲。十七歲的少年,文採風華,肆意瀟灑,此時的王維顯然不可能佛,他的愁也不過是少年愁,思鄉思親人罷了。此時的他,還不知道以後會有如何的愁。
大佬落榜可能是個必要操作,所以王維也落榜了,不過他還是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走上了仕途,卻又被貶。等到王維面對家庭的重擔,終於找到了再次回到京城的機會時,命運絲毫不憐惜地又拿走了他的摯愛。王維的妻子逝世,只留下他一首「此物最相思」,從此之後,王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舊唐書·王維傳》)。
失去青梅竹馬的妻子的王維隨後又經歷了喪母之痛,早年已經喪父的他如今終於孑然一身,只能於宦海沉浮,走過了大唐盛世,走過了安史之亂,看自己從年少輕狂到人世悲歡,看國家從盛世繁華到戰亂紛飛。王維此刻也終於明白,何為四大皆空,因此他買了個院子,視野開闊,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不再追名逐利,似乎也燒了不少麻煩,寄情山水吧,就有了「詩佛」王維。
等到王維寄情山水,他的詩就成了畫,有人物畫:「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風景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每一首每一句都透露著閒適,都仿佛讓人看到了「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王維,那樣隨性,那樣自然,卻又那樣孤獨。
佛系的人交佛系朋友,王維的好基友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一大代表,不過孟浩然某種意義上是被迫的:科舉失意,惹怒龍顏,孟浩然確實沒有更多的機會再去為自己的抱負爭取機會了。於是就成了一位率性而為,遊走自然的人。
雖然時常感慨自己「欲濟無舟楫」,不過孟浩然日常生活還是很快樂的,約友人來家裡坐坐喝喝酒看看花,隨性走一走尋覓深山裡的晨鐘暮鼓……孟浩然同王維一起,把這大唐的好山好水、芸芸眾生繪成了一幅幅畫卷,留給後人賞評。
還有李白,失意後放歌縱酒,山山水水,快意恩仇,波瀾壯闊……
縱觀以上幾位,無論緣何隱世,遠離宦海的他們都選擇了最質樸的種田或者遊歷的生活,將自己的目光從信念抱負聚焦到了自然之間。心境變了,風格自然有所改變,山水田園不僅僅是一方田地一草一木,更是獨屬於這些行走山水間的詩人們的一份心境。
文/特約作者 元氣爆破少女乖醬
圖/網絡
參考資料/《歸園田居》、《舊唐書·王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