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田園詩,我們會想到陶淵明、王維、孟浩然、謝靈運、謝脁……也時常會把山水詩和田園詩相混淆,其實山水詩和田園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山水詩主要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名山大川,詩人主體和山水客體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而田園詩則主要以農村的景象作為描寫對象,詩中常常出現農村的各種生活場景、農夫和農耕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
陶淵明的生平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淵明時,家道中落,少年時代便是生活在貧困中。「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陶淵明29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辭官歸隱。後來任鎮軍參軍,在任時間也很短。最後一次出仕是做彭澤縣令,已入不惑之年,時值41歲。不過為官僅81天即辭官歸田。從此隱居躬耕,過著「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田園生活。其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歌頌勞動,嚮往自由,讚美純樸恬靜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園詩平淡自然,樸實率真,洗淨鋁華,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遠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文學價值在不同時代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東晉陶淵明的詩,在問世後長期僅獲得蕭統等少數人的首肯,鍾嶸《詩品》也只把陶詩列為「中品」。到了唐代,他的影響逐漸擴大,高適、李白、杜甫等詩人紛紛賦詩稱頌其詩品與人品。如高適有「轉憶陶潛歸來」(《封丘作》)之句,李白有「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感通四首》)之句,杜甫有「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春日江村五首》)其一)之句,白居易因「夙慕陶淵明其為人」,有「效陶體詩十六首」(《訪陶公舊宅小序》)。自宋代起,陶詩的巨大價值被進一步發掘,評價越來越高,特別是蘇軾盛讚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以後,陶淵明以「真詩人之冠冕」而著稱於世。
陶淵明田園詩的產生和發展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思想形態中,崇自然、尚清談的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漸漸沒落。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因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基礎。 他出身於一個沒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時生活在農村,家鄉田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鋪墊。他的後半生更是長期生活在一個小小的村莊中,接觸的多是農耕村民,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著粗衣淡食的生活。閒暇的務農生活讓陶淵明有了自在愜意的寫作環境,使得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流傳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歸園田居五首》。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真真切切的農業勞動中,那顆受到世俗薰染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啟發,他仿佛回到了少年時那個純真、樸實的自己。看著自己辛勤勞動所獲得的滿目的農作物,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天面對清新的田園風光,所感受到的是重返自然的喜悅和自由。生活給了陶淵明創作的靈感,這首詩樸實直白的話語,直擊人心深處,其中容納了詩人三十年的坎坷經歷,磊落坦蕩。在《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他的詩作不尚藻飾,不經雕琢,而是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表達了陶淵明對淳樸的田園勞動生活的熱愛,對虛偽、險惡的仕宦生活的厭惡。流露出詩人寧願早出晚歸、夕露沾衣地去開荒種地,也不願在黑暗官場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激勵著後人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歸田園居五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代表了陶淵明歸隱前期的田園詩歌風格。這些詩,直抒胸臆,恬淡自然,樸實直白。全面細緻地描繪了田園生活的悠閒愜意和詩人身處鄉村生活中的樂趣。歌頌了作者與鄉鄰之間建立起的真摯濃厚的友情。展示了一個曾經五次出仕又五次歸隱的詩人的複雜心理的路程。這組詩是陶淵明剛剛脫離官場,家庭物質生活寬裕,對未來的田園生活有著無限的樂觀和新鮮感時寫的,表現了陶淵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千百年來,這些詩句撫慰了許多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文人士大夫們的心靈。後人評價陶淵明的詩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義熙十三年(417年)的秋天,正是晉宋交替前夕。面對即將覆亡的東晉王朝,陶淵明的心情沉重悲憤。不過陶淵明的好友龐遵、羊松齡等時常來給他送些酒,他便天天飲酒,很快就喝醉了。喝醉之後,就寫幾句詩自我寬慰。所以有了《飲酒二十首》。
《飲酒·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少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這首詩既有對世事的感慨,又有詩人對個人命運的感嘆。以東陵侯的遭遇,暗示自己的生活道路,抒發了對執政者的不滿。陶淵明詩作中最膾炙人口、流傳百世的一首佳作便是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當詩人沉醉在大自然帶給他的美好勝景中,他為高山仰止的廬山而陶醉,他為自由自在,翱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所陶醉,他為這和諧寧靜的田園環境所陶醉,更為悠閒平淡、超脫自然的田園生活所陶醉。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它語言淺近、寫景如畫,還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後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 陶淵明在最後一首飲酒詩《飲酒·其二十》中寫道: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這首詩是對前面二十首飲酒詩的總結,陶淵明通過寫飲酒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心聲。這二十篇篇篇有酒。其意卻不在酒,而是借飲酒寄情寫志。《飲酒二十首》從多個方面、不同的層次反映了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嚮往的生活。從語言到寫作手法,都代表了陶淵明詩歌創作成熟時期的風格。
陶淵明田園詩的價值
陶淵明的田園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陶淵明的田園詩,有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與歸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的思想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複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以後,也並未忘情政治,心情並未真正平靜下來。
他的詩文,平易樸實,自然淳厚,語言真切,通俗而精練,獨樹一幟,創作出的那些質樸優美,生動活潑並富有情韻的作品,具有非常進步的意義。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那直率的生活態度、熱愛勞動和田園生活的情操,以及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生活的精神,成為歷代無數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知識分子的榜樣。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遇見陶淵明,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心靈的慰藉,願你我的心中永遠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