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淡自然、情真意遠,他的田園詩是這樣的美

2020-12-05 小元說詩詞

說到田園詩,我們會想到陶淵明、王維、孟浩然、謝靈運、謝脁……也時常會把山水詩和田園詩相混淆,其實山水詩和田園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山水詩主要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名山大川,詩人主體和山水客體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而田園詩則主要以農村的景象作為描寫對象,詩中常常出現農村的各種生活場景、農夫和農耕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

陶淵明的生平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淵明時,家道中落,少年時代便是生活在貧困中。「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陶淵明29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辭官歸隱。後來任鎮軍參軍,在任時間也很短。最後一次出仕是做彭澤縣令,已入不惑之年,時值41歲。不過為官僅81天即辭官歸田。從此隱居躬耕,過著「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田園生活。其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歌頌勞動,嚮往自由,讚美純樸恬靜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園詩平淡自然,樸實率真,洗淨鋁華,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遠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文學價值在不同時代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東晉陶淵明的詩,在問世後長期僅獲得蕭統等少數人的首肯,鍾嶸《詩品》也只把陶詩列為「中品」。到了唐代,他的影響逐漸擴大,高適、李白、杜甫等詩人紛紛賦詩稱頌其詩品與人品。如高適有「轉憶陶潛歸來」(《封丘作》)之句,李白有「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感通四首》)之句,杜甫有「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春日江村五首》)其一)之句,白居易因「夙慕陶淵明其為人」,有「效陶體詩十六首」(《訪陶公舊宅小序》)。自宋代起,陶詩的巨大價值被進一步發掘,評價越來越高,特別是蘇軾盛讚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以後,陶淵明以「真詩人之冠冕」而著稱於世。

陶淵明田園詩的產生和發展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思想形態中,崇自然、尚清談的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漸漸沒落。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因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基礎。 他出身於一個沒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時生活在農村,家鄉田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鋪墊。他的後半生更是長期生活在一個小小的村莊中,接觸的多是農耕村民,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著粗衣淡食的生活。閒暇的務農生活讓陶淵明有了自在愜意的寫作環境,使得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流傳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歸園田居五首》。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在真真切切的農業勞動中,那顆受到世俗薰染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啟發,他仿佛回到了少年時那個純真、樸實的自己。看著自己辛勤勞動所獲得的滿目的農作物,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天面對清新的田園風光,所感受到的是重返自然的喜悅和自由。生活給了陶淵明創作的靈感,這首詩樸實直白的話語,直擊人心深處,其中容納了詩人三十年的坎坷經歷,磊落坦蕩。在《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他的詩作不尚藻飾,不經雕琢,而是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表達了陶淵明對淳樸的田園勞動生活的熱愛,對虛偽、險惡的仕宦生活的厭惡。流露出詩人寧願早出晚歸、夕露沾衣地去開荒種地,也不願在黑暗官場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激勵著後人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歸田園居五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代表了陶淵明歸隱前期的田園詩歌風格。這些詩,直抒胸臆,恬淡自然,樸實直白。全面細緻地描繪了田園生活的悠閒愜意和詩人身處鄉村生活中的樂趣。歌頌了作者與鄉鄰之間建立起的真摯濃厚的友情。展示了一個曾經五次出仕又五次歸隱的詩人的複雜心理的路程。這組詩是陶淵明剛剛脫離官場,家庭物質生活寬裕,對未來的田園生活有著無限的樂觀和新鮮感時寫的,表現了陶淵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千百年來,這些詩句撫慰了許多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文人士大夫們的心靈。後人評價陶淵明的詩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義熙十三年(417年)的秋天,正是晉宋交替前夕。面對即將覆亡的東晉王朝,陶淵明的心情沉重悲憤。不過陶淵明的好友龐遵、羊松齡等時常來給他送些酒,他便天天飲酒,很快就喝醉了。喝醉之後,就寫幾句詩自我寬慰。所以有了《飲酒二十首》。

《飲酒·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少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這首詩既有對世事的感慨,又有詩人對個人命運的感嘆。以東陵侯的遭遇,暗示自己的生活道路,抒發了對執政者的不滿。陶淵明詩作中最膾炙人口、流傳百世的一首佳作便是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當詩人沉醉在大自然帶給他的美好勝景中,他為高山仰止的廬山而陶醉,他為自由自在,翱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所陶醉,他為這和諧寧靜的田園環境所陶醉,更為悠閒平淡、超脫自然的田園生活所陶醉。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它語言淺近、寫景如畫,還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後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 陶淵明在最後一首飲酒詩《飲酒·其二十》中寫道: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這首詩是對前面二十首飲酒詩的總結,陶淵明通過寫飲酒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心聲。這二十篇篇篇有酒。其意卻不在酒,而是借飲酒寄情寫志。《飲酒二十首》從多個方面、不同的層次反映了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嚮往的生活。從語言到寫作手法,都代表了陶淵明詩歌創作成熟時期的風格。

陶淵明田園詩的價值

陶淵明的田園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陶淵明的田園詩,有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與歸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的思想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複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以後,也並未忘情政治,心情並未真正平靜下來。

他的詩文,平易樸實,自然淳厚,語言真切,通俗而精練,獨樹一幟,創作出的那些質樸優美,生動活潑並富有情韻的作品,具有非常進步的意義。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那直率的生活態度、熱愛勞動和田園生活的情操,以及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生活的精神,成為歷代無數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知識分子的榜樣。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遇見陶淵明,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心靈的慰藉,願你我的心中永遠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相關焦點

  •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名作,只有短短20個字,卻將自然之美寫到了極致
    作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詩作向來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著稱。在這些山水田園詩中,詩人不僅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美麗幽靜的自然山水,還表現了自己閒居生活的閒逸蕭散,極有情趣。對很多中國人而言,王維的詩歌是學習古典詩詞時的必背篇目。
  •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名作,只有短短20個字,卻將自然之美寫到了極致
    作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詩作向來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著稱。在這些山水田園詩中,詩人不僅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美麗幽靜的自然山水,還表現了自己閒居生活的閒逸蕭散,極有情趣。不過,與其他山水田園詩人的詩作不同的是,王維的詩歌不僅極有畫面感,內容豐富,而且充滿了禪意,寧靜悠遠,韻味十足。讀王維的田園詩,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其中,他在長安南郊的輞川別業中所寫的組詩更是其山水田園詩的典範之作,幾乎首首都是經典。
  • 把平淡的生活過成詩:中國古典田園詩之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自古以來,無論是居於廟堂之高,還是處在江湖之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古代文人們更是把平淡的田園生活過成了一首唯美的詩。陶淵明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為我們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這些田園詩語言質樸清新,意境恬淡閒遠,情感純樸自然,即使到了現在,我們再次翻讀這些田園詩時,我們依然能在一字一句中看到那美麗的田園光景,依然能夠體會到詩人所寄託的真摯情感。相信很多人都想問,與轉瞬即逝的現代詩相比,為什麼古代的詩歌,尤其是田園詩能夠流傳千年而不衰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在于田園詩的獨特之美。
  • 田園詩風:追求自然之美,回歸自然悠閒自適的藝術境界
    大家好,當人類脫離了渾沌狀態,當人的審美意識開始甦醒時,大自然就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審美享受。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有關的田園詩風。老子「尊道貴德」、「法自然」的價值準則,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化為了一種理性的自覺。
  • 煩躁時,讀讀王維的田園詩:淡看人間煙火,細品歲月靜好
    煩躁時,讀讀王維的田園詩,淡看人生煙火,細品歲月靜好。早年的他雖寄情山水,來往于田園阡陌中,心中還是不免孤獨落寞,因為他對仕途還抱有希望。但他享受這種獨自一人的孤寂,所以他才能發現山居田園之美。夕陽西下,他百無聊賴地關上了柴扉,站在木窗前,久久地凝視著那蒼茫暮色中的一縷殘照。簡陋破舊的門前少有來人,松林間卻遍布了棲息的白鶴。
  • 煩躁時,讀讀王維的田園詩:淡看人生煙火,細品歲月靜好
    煩躁時,讀讀王維的田園詩,淡看人生煙火,細品歲月靜好。1.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這一句出自他的《山居即事》。這是王維隱居山林時所寫,他這一生一直在入仕和隱居之間徘徊。早年的他雖寄情山水,來往于田園阡陌中,心中還是不免孤獨落寞,因為他對仕途還抱有希望。但他享受這種獨自一人的孤寂,所以他才能發現山居田園之美。夕陽西下,他百無聊賴地關上了柴扉,站在木窗前,久久地凝視著那蒼茫暮色中的一縷殘照。
  • 蘇軾與黃庭堅:真正的交情,一定是素與淡
    在總是談論友情大多要漸行漸遠的今天,黃庭堅與蘇軾那保持一生的友誼,猶讓人覺得心馳神往。蘇軾一見,大為欣賞,「這世上真的好久都沒有出現過這樣好的作品了。」大腕就是大腕,話一出口就是熱點,就這樣黃庭堅就這樣從小透明成了文壇網紅。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導語:他布衣一生卻青史留名,他才華橫溢純真自然,他好友遍天下卻自得田園之樂,他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文獻典籍《新唐書》中是這樣說的: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
  • 7首經典山水田園詩,感受自然風光的美!
    7首經典山水田園詩,感受自然風光的美。1、《水檻遣心二首》杜甫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這首詩境界恬淡優美,刻畫細膩精微,描摹真切自然,而且對仗工整,遣詞精妙,2、《村居》張舜民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 李白傲世獨立,沒想到其田園詩竟恬靜雅淡,有陶潛遺風但和而不同
    王維領軍的山水田園詩派,細緻入微,恬靜雅淡,意境幽深;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派,雄渾壯美,情辭慷慨濃鬱,意境雄渾。杜甫開創的現實詩派,平易樸素,沉鬱頓挫,深沉蘊蓄,憂時傷世,悲天憫人;李白獨領風騷的浪漫詩派,豪邁激昂,灑脫不羈,傲世獨立,吞吐山河,氣勢宏大。觸景生情,敘事白描,託物言志,直抒胸臆,婉約隱晦,風格迥異,百家齊放,盛狀空前。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面對人生的苦患,以老莊的無為的玄學人生觀去對待,還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惱,在精神上真正到達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試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 孟浩然最經典的田園詩,聞一多贊其「淡到看不到詩」
    孟浩然是田園詩的代表詩人,他最經典的田園詩就是《過故人莊》。這首《過故人莊》歷來為評家讚賞。清人黃生評:(此詩)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孟浩然的這首《過故人莊》,寫於他隱居鹿門山之時,詩中用清淡自然的筆調,將田園生活寫得親切有味。詩題中的「過」,是探訪的意思。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具,置辦,準備。雞黍,雞和黃米飯,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菜。
  • 醉美山水田園詩
    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一直是無數山水詩人所濃墨描寫的對象。是的,懸泉飛瀑、茂林修竹、小橋流水、樹陰荷塘、長河落日,這些美麗的自然景觀本來就充滿了誘人的意境,再經過山水詩人那獨具匠心的妙筆粉飾,一處處靈動的山水田園景象便會輕易地躍然紙上,變成了一首首醉美的田園詩,輕柔地滌蕩著讀者的內心。今日我略作幾首山水拙詩,用以表達我內心對山水田園風光的熱愛,同時也盡情緬懷一下古代詩人的山水情懷。
  • 葛曉音: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他早年曾擔任過一些低級官職,四十一歲時從彭澤令任上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劉裕建立宋朝後曾徵他為著作郎,他堅辭不出,死後被稱為「靖節先生」。他以躬耕田園的方式實踐回歸自然的理想,歌頌自食其力的生活和鄉村的淳樸寧靜,成為中國田園詩的創始人。
  • 呤唱自然,抒寫田園之美 — 大寫意畫家尹大山
    ,抒寫田園之美——大寫意畫家尹大山的花鳥畫文/高玉生大自然的美陶冶藝術家的情操,自然之美在畫家筆下表達得尤為鮮活,芳草鮮美的田園生活又成為畫家呤唱自然的抒寫內容,樸素、淡雅、清幽、厚拙的田園美景,化入寧靜與安逸之中,承載著畫中之境,達到如詩如畫的美麗,其活力與朝氣漾溢著田園生活本真的純樸與土色土香。
  • 山水與田園詩在詩風方面的差異:意境方面
    這樣的意境猶如「逸 鶴任風,閒鷗忘海」,絕無一般士大夫的矯揉造作,事真、景真、 情真、意真。平淡自然的藝術境界的創造源於他心靈與自然 的契合,源於他「任真」的人生態度。當真人與真境實現和諧 的統一時,平淡自然成了詩人創造的主要藝術境界之一。 謝靈運在景平元年初春,失意辭去水嘉太守歸家時寫就 《登池上樓》。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作了很多詩,他也因此成了田園詩的開創者,在宋代以後這些詩也逐漸被推崇。陶淵明的田園詩用詞清新自然,語句通俗易懂且極具畫面感,其中的意境卻往往需要人們去細細品味。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的田園詩賞析
    簡單賞析:  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
  • 田園詩,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首詩是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代表作,也是田園詩的開山之作。詩一開始就表達了他的理想,這就是他從小就養成習慣,不流俗,不從世俗的習慣,不喜歡在官場上混。他的本性是熱愛山野生活的。過去的生活就像長久居住在憋屈的籠子裡一樣壓抑,鬱悶,如今終於返回了自然。作者先表達他的理想,再敘述他來到鄉村後置辦房屋田產,開始過舒適愜意的農村生活,再從視覺著墨,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在極素淡的景象中,顯出山村的寧靜;後兩句改從聽覺下筆,狗吠雞鳴,遠近高低,寂無人聲,進一步反襯出鄉間的安謐。
  • 王績:他是王勃的叔公,也是寫詩徵婚第一人,更是田園詩的先驅
    就這樣,一直到了到了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國局逐漸穩定下來,國勢也開始繁榮昌盛。酒足飯飽之餘,大家又開始寫詩。李世民這個人吧,特別有反抗精神,都說宮體詩不好,那咱就一改前風,帶領唐詩走向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