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風:追求自然之美,回歸自然悠閒自適的藝術境界

2020-12-06 吳海花聊一聊

大家好,當人類脫離了渾沌狀態,當人的審美意識開始甦醒時,大自然就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審美享受。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有關的田園詩風。

老子「尊道貴德」、「法自然」的價值準則,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化為了一種理性的自覺。莊子進一步將審美的目光投向了自然,謳歌了大自然之美,將充盈於天地之間的自然美視作美的極致,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發出了「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的讚嘆欣悅之情。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瑰寶之一的詩歌,其山水詩與田園詩則集中地體現了老莊追求自然之美以及回歸自然、悠閒自適的藝術境界。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已經有了對山川日月、草木鳥獸的描寫,但它們尚只是作為人的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而被認識感受,並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在漢代,開始零星出現了一些讚揚返歸自然、忘情物外生活的詩文,如張衡的《歸田賦》等,但也尚未形成一種廣泛的思潮。在中國詩歌史上,真正將自然作為一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風光為題材作詩抒情,並形成了清新獨特的「田園詩」、「山水詩」,則是從魏晉六朝時代開始的。

魏晉六朝之時,王朝更迭,幹戈擾攘,人命危淺,朝不保夕,為了全身避禍,許多有覺醒意識的文人不得不遠離喧囂的都市和政治,而藏身匿跡於山林之間,並由此發現了一個「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新天地。使得他們苦悶無著的感情在這青山綠水之間覓得了一個依託之所。同時,魏晉之時,玄學興起,清談之風興盛,在許多富於思辯興趣的詩人那裡,山川景物都成了他們體悟大道,發露玄理的契機和媒介,大自然也因此得到了詩人們更多的關注。隨著陶淵明、謝靈運兩位大詩人的出現,田園詩風終於蔚然興起。

陶淵明曾被後人推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詩自然、真樸、平和的心境與衝淡的物境融為一體,充滿了一種超然物外、悠閒適性的生活情趣和恬淡安然的愉悅之情。陶淵明在詩文中一再聲稱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這明顯的是老子「道法自然」精神的顯現,所以朱熹指出:「淵明所說(悅)者莊、老。」對道家人生哲學及其藝術精神的深刻解悟,使陶詩勾畫出了一幅幅平淡自然,融和淳樸,而又充滿生機、富有情趣的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

在魏晉玄風炫盛之時,西晉以後興起了玄言詩,但因其「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很快衰敗下去,隨之興起的則是對山水意象的描寫,其中謝靈運是描山畫水的成功代表。同作為山水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謝靈運與陶淵明不同,其詩是摹象,而不是寫意。他所追求的是對山姿水態、花容月貌、昏曉陰晴精雕細琢的描摹。謝詩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顯示了他對自然景象的刻意描寫。同陶詩相比,謝詩所重視的不是內在精神的和諧自然,而是對外在細部描寫的精確具體,並由之而達到了一種「追琢而返於自然」之境。

魏晉六朝山水田園詩的出現,表明自然山水已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淘、謝的詩歌使人看到了自然上水、田園風光不僅可以寄寓情懷,而且也可由之引發詩情畫意。詩歌之外,當時的散文、駢文也深受田園詩風的影響。像酈道元的《水經注》,吳均、陶弘景的書信,也都注重對自然風光的描寫,極盡形容之能事。

六朝之後,山水田園風光作為一新的審美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詩人去歌吟詠唱。到唐王朝,山水田園詩終於蔚為大觀,形成了一個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唐代詩人,以至其後歷代詩人,可以說沒有人未曾寫過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作,並且佳篇名作迭出。在那些詩篇中,我們既可見到山川的清幽秀美,江河的浩渺奔湧;也可體味到人與自然融合為一的意境和詩人們或雄渾奔放,或衝淡平和的情操。

山水田園詩從其產生到發展,都與道釋玄禪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山水田園詩中我們可體味到詩人們所寄寓於其中的超脫淡泊、清高飄逸、自然真樸的人格理想,山水田園詩所體現的這種人格理想和藝術精神,我們可以由魏晉玄學、魏晉風度,直至老莊哲學中發現其根源。可以說,老子的「道法自然」,正是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的靈魂,從其內容到精神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法自然的藝術追求:自然之美——崇尚自然的精神
    大家好,我是陸二薇,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法自然的藝術追求。追求美,追求情感的交流和表達乃是人類共同的要求,但落實於具體的文學藝術中,不同的民族卻形成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一種藝術精神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藝術中的一般表現。哲學作為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集中體現了該民族的價值取向、心理氛圍和審美意識,從而決定了一個民族的藝術精神的特質,並在最高境界上與藝術相通。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80年代初,年屆不惑的他,回到老家(臺灣屏東縣新埤鄉農村),隱居田園,晴耕雨讀,亦農亦儒,自食其力,竟達30年,常人莫及,故被譽為「現代陶淵明」。《田園之秋》,寫於他回歸田園兩年後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於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進大陸,書名曾為《大地的事》。在臺灣,《田園之秋》具有熠熠生輝的光環,是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選錄,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在鑑賞自然方面,《田園之秋》呈現三方面特徵:一是工筆畫般的幽微之美。臺灣導演、作家吳念真評價《田園之秋》:《田園之秋》所提供的是一個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過《田園之秋》學習生活態度的改變。
  • 退隱田園,回歸自然,陶淵明內心世界獲得了自由與寧靜
    在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時,陶淵明毅然選擇退隱田園,回歸自然,內心世界獲得了自由與寧靜。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雖然得到重提高,但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與衝突卻依舊十分尖銳。在仕途不順屢經挫折的過程中,歐陽修深刻認識到要想獲得超脫與自由,就必須化解內心的衝突與欲望,使身心得到釋放與解脫。在這個時候,陶淵明給了歐陽修很多的啟示。歐陽修在詩歌中表達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正是受到陶淵明平淡詩風的影響。
  • 呤唱自然,抒寫田園之美 — 大寫意畫家尹大山
    ,抒寫田園之美——大寫意畫家尹大山的花鳥畫文/高玉生大自然的美陶冶藝術家的情操,自然之美在畫家筆下表達得尤為鮮活,芳草鮮美的田園生活又成為畫家呤唱自然的抒寫內容,樸素、淡雅、清幽、厚拙的田園美景,化入寧靜與安逸之中,承載著畫中之境,達到如詩如畫的美麗,其活力與朝氣漾溢著田園生活本真的純樸與土色土香。
  • 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創作中追求平淡自然詩風
    米芾注重書法基礎, 對點畫、執筆姿勢等要求甚高, 在遊戲的態度中追求表達真實性情。其詩學習唐人, 力求一種平實自然的詩風。在一片競呈才學、追逐技巧之聲中, 米芾以天真自然的語言作通俗之詩, 顯得特立獨行, 與時調格格不入。米芾個性狂放痴顛, 言行舉止任意而為, 詩歌中亦注重語言的平實自然, 極少用僻字, 且少用典故, 追求一種流暢詩風, 如《答紹彭書來論晉帖誤字》一詩, 表達自己之書法觀, 卻明白如話, 如口語, 毫不做作。
  • 素淡自然、情真意遠,他的田園詩是這樣的美
    從此隱居躬耕,過著「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田園生活。其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歌頌勞動,嚮往自由,讚美純樸恬靜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園詩平淡自然,樸實率真,洗淨鋁華,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遠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文學價值在不同時代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 楊必位:在魏晉詩風轉型中成長的山水畫
    當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以多情的方式在自然狀態下,形成了耳目一新的獨特詩風而脫穎而出時,便無形中讓詩歌創作軌跡發生了重大變化,詩人以切身實感的情意化表現,去追求著精神的釋懷與暢達,用自然樸茂的語風去打開面向生活、走向自然的大門,同時也改變了當時以空濛的「莊理」為主導的玄言詩風
  • 【這裡是公關】王春紅:一個追求自然之美的女畫家
    資深學者、著名書法家初長洲教授題 一個畫家,必須有深厚的繪畫功底;廣博的文化素養,執著的藝術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當今中國畫壇中這四方面都具備的青年畫家卻為數不多
  • 自然美,才是盆景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
    對「自然式」的追求,給盆景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盆景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也是盆景藝術由邊緣藝術或「準藝術」走向高等藝術的必由之路。——方志鵬 ——自然美,才是盆景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 文丨笑書先生
  • 追求建築的自然之道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一名句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圖景,樹林陰翳,鳥鳴山澗,一人一舍,怡然自得。無數文人墨客將其視作理想世界,許多畫家以其意境入畫,繪就不朽的林泉,如範寬《溪山行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等等,畫中之境超越現實生活,被賦予道德內涵,生發出雋永之意。
  • 元好問崇尚陶詩的自然境界,而淡泊悠然,是陶淵明一貫的詩風
    但陶詩的「天然」,卻非單純的肆口而出,而是在樸素自然的詩句中蘊蓄著濃鬱的詩情和理趣,經得起反覆咀味,久而彌新,因此說「萬古新」。「一語」與「萬古」的對照。「天然」與「新」的映發,既顯示了陶詩之「天然」的高度美學價值,又表露了作者的激賞讚美之情。次句由表及裡,進一步揭示出「天然」詩風的內在本質。「豪華」,此處特指華麗的辭藻,自然也包括刻意雕鏤紋飾的手段。
  • 人體藝術,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圖)
    誠如羅丹所說「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從遙遠的古希臘到現代漫漫數千年的藝術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閃爍著奇異光彩的、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傑作,是通過塑造人體美來實現其永恆魅力的。近日,恰逢「中外魅力人體攝影展」全國巡展在武漢舉行,記者來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目睹了江城人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反應。追求美,江城人不保守「說實話,選擇在武漢辦人體藝術攝影展,我們的壓力很大。
  • 詩人是宋代著名的九僧之一,這首禪詩風格雅靜,悠閒自適
    人活於世,自然擺脫不了名利的束縛,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是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白居易雖然很在意仕途的進退,晚年卻終於豁達地說,「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細想一下,那些浮利虛名,算來何用,都如蝸角蠅頭;更可笑勞生一夢,脆如朝露,輕若春漚。下面介紹的詩人是宋代著名的九僧之一,這首禪詩風格雅靜,悠閒自適。
  • 蔡豐名的藝術之路:從自然生活中尋靈感 用繪畫展示自然之美
    正像著名藝術評論家羅楊先生說的:「蔡豐名博士是一位以文化素養為底蘊,用繪畫來展示自然之美,解讀自然之奧秘的藝術家,以心境感知來擁抱自然的人。是一個沉浸在天緣情中不能自拔的畫家。他的繪畫血脈中流淌的是難解難分、濃鬱的自然與天籟之情。
  • 世界那麼大,享受回歸自然的慢活,過自由悠閒的生活!
    有多少人幻想有一天能拋下一切,享受回歸自然的慢活!上班不用擔心遲到,過自由悠閒的生活!每個期待偷懶一段時間的人,去小編看看,總有一個「偷懶」的地方給你。1.麗江,對於逃離城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田園牧歌的地方;對於痴迷夜生活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座城市;麗江與工作無關,與心情有關。
  •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成就,李白和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成就自然,是陶詩的整體藝術特徵,既無矯情,也無矯飾,純任感情的自然流露。將日常生活詩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情、景、理渾融。(陶詩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統攝。)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雞犬、豆苗、窮巷都是生活常常所見所說之物,雖然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中可見綺麗)語言雖經錘鍊,但不露痕跡。
  • 物哀,自然之美.
    幽玄之美幽玄是一種境界較高的美感,深奧,優雅。它將物哀中的物相的美,轉化為精神的內在。,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物哀之美。,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生活的自適,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
  • 描寫生命 崇尚自然——王有政的田園自然主義
    1979年作品《悄悄話》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二等獎       描寫生命,崇尚自然是王有政藝術的基本特質和終極追求。他所描繪的人物都是傳神的,生動的,鮮活的,有生命的。他的人物畫,以人物情態的生動傳神,情感內涵的溫馨親切,形式語言的樸實無華,田園風情的自然呈現為總體特徵。
  • 自然的關照一一山水畫的回歸
    發於無意者,有禪靜之境,一切情趣自然流露無矯揉造作之態。這實際上反映了山水畫對「自然」境界的最高追求。研究自然,是繪畫美學的需要。山水畫從理念、程式向視覺回歸,如何理解自然,就決定繪畫會向哪一個方向發展。自然,被人類賦予了精神的內涵,在古代思想中,「自然」的含義就包含著今人所講的「自由」的概念。山水寫生是我們用視覺去認識自然與社會的一種藝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