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關照一一山水畫的回歸

2020-11-05 明一堂


自然的關照——山水畫的回歸

文\於曉君

山水畫表現要情感天然流露。發於無意者,有禪靜之境,一切情趣自然流露無矯揉造作之態。這實際上反映了山水畫對「自然」境界的最高追求。

研究自然,是繪畫美學的需要。山水畫從理念、程式向視覺回歸,如何理解自然,就決定繪畫會向哪一個方向發展。自然,被人類賦予了精神的內涵,在古代思想中,「自然」的含義就包含著今人所講的「自由」的概念。

山水寫生是我們用視覺去認識自然與社會的一種藝術方式。回歸自然與感受自然,決不意味著一般遊山玩水的休閒賞興,而是對自然的艱難的思想和認識,這是身與心在自然中的勞動和洗鍊。山水畫的形式隨著視域的擴大而多樣化,我們不但需要古人的單純和真誠,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在生活中鍛鍊視覺觀察的力度。通過對自然的研究和親近,不但可以復活古代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山水畫的現實生活源泉也將不會枯竭。[1]

文獻記載的古人寫生的事例很多。據《寫山水決》中黃公望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宣和畫譜》說:「範寬喜畫山水,始學李成。既悟,乃嘆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

元代之前的山水有許多對實景參照的作品。趙孟順的《鵲華秋色圖》和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宋朝名畫評》謂李成「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作品《茂林遠岫》這些比較成熟的對景創作。山水寫生是引導中國山水畫向自然的回歸之路。研究寫生,能夠避免導致追逐,重複古人的筆墨之跡,完善山水圖式的筆墨內容。「古人的山水圖式與理論思想給今天的啟示是,讓我們的眼光儘可能地從案臺程式化圖式裡轉向自然,這樣可以使我們在以後的多種創作中,更習慣於參照自然而不是程式。無論從何種角度講,山水寫生都是形式、技法和山水意義的最高層次。」[2]畫山水畫的意義之一就是與自然的親近。自然中那些鮮活的視覺感受,是寫生中要關注和表現的對象,在自然中發現新的表現母題,才能使「圖式中存在的特徵進入」,才能使樣式象媒介一樣,創造一種心理定向。

尼採在他對現實主義主張作的諷刺評論中,概括了樣式與偏愛的表現技巧的相互作用。


「忠實地掌握自然的一切——但憑什麼偽裝

自然能屈服於藝術的壓制?

她最小的元素都乃是無限的。

因此他是在作畫而不是喜歡自然中的什麼,他喜歡的是什麼?

他喜歡的,是他能畫的!」[3]

藝術以技巧掌握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有方法的地方,意志(願)才能顯現。藝術家越偉大就會越本能地迴避他掌握的技巧不能完成的任務。張仃先生說:「程式就是形象符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裝飾性。程式化畫法,怎麼來的呢?是不是可以作這樣一個公式:首先從自然來,經過主觀的再創造,最後的結果又回到自然,這自然不是原來的自然本來面貌,而是再加了主觀成分,是第三次還原的自然。」[4]繪畫的形式探索要求藝術家自我探索自創程式,而不是照搬。打破一些傳統筆墨的方法和圖式,接受一些多樣的形式,「能夠使寫生成為真正寫意方式的對意象的追求,拓展和豐富中國山水畫的內涵。」

師法自然造化,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在很長的時間內如清末,山水畫沒有研究自然。整個西方現代藝術是從研究自然開始的,塞尚就是一個始終面對自然進行研究的現代繪畫開創者。當代中國山水畫,是通過研究自然重新接續傳統,並進一步與自然建立直接的子母關係。師法自然,不是對自然的摹仿,而是接受自然的啟示,組合構想繪畫的形式意義。高更曾說過,不要過多地照抄自然,藝術是一種抽象。只有在自然面前冥思夢想的時候,才能從自然中得到這種抽象。[6]

[1]胡應康《復歸自然——中國山水畫視覺心理研究》。[2]同上。[3]《藝術與幻覺》岡布裡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180頁。[4]《張仃談藝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同[1]。[6]同[1]。




於曉君

中國美協會員,山東美協理事,山東省青年美協副主席。青島市美協副主席、山水畫藝委會主任。青島市青聯副主席。青島市青年美協主席,青島市拔尖人才。九三學社青島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畫院成員。青島畫院創作部主任。青島農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1998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曾獲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金獎;獲「泰山文藝獎」;《琴嶼飄霞》由上合峰會永久收藏。

相關焦點

  • 山水畫的自然之境
    宗炳之外,王微也認為「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山水畫的創作並非只是對山水景致的機械再現,好的山水畫將自然山水的諸般變化繪於紙上,能夠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通。可見,山水畫之於宗炳、王微,具有一種舒暢心神、天人相通的作用。這樣的作用,正是源於尺幅畫作中所營造出的、能與「真山水」萬般靈趣相呼應的自然之境。
  • 魏晉南北朝山水畫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追其根本始於道家哲學
    『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種,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後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畫科。由於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本真,產生了山水的獨立審美和山水畫創作的自覺,因而,在探索山水畫的美學根基時,自然會追本溯源地回到老莊生命哲學上。
  • 邱漢橋山水畫:超然物外的詩情畫意,回歸田園的淡泊逸思
    邱漢橋山水畫《彩霞萬裡》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在前人「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吸收儒、釋、道等諸家思想觀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借自然之物象,表達畫家思想和審美取向。看邱漢橋的山水畫,你能感受到濃鬱的意境之美。畫中所表現出的超然物外的清雅幽靜與詩情畫意,是畫者內心回歸田園的淡泊逸思。其對自然景物的認識與理解都包涵著濃厚的文化修養和個人情思。
  • 孫書正 | 無聲鄉情湧毫楮一一孫雲霖雪景山水畫談
    無聲鄉情湧毫楮一一孫雲霖雪景山水畫談作為這種區別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前者致力於細膩的官能感受,旨在營造某種逼近於自然的幻想,滿足其或佔有客體對象或展示主體力量的欲望;而後者卻築基於華夏民族傳統的山河之戀、鄉關之情,將山水畫作為超越塵世困擾,擺脫功利羈絆的精神園圃,表現為或完善人格或抒發情志的需要。換言之,作為第二自然的山水畫,乃畫家們寄託人生情懷的林泉高致,表達憧憬理想的追憶補充。
  • 魏晉精神一一山水畫的起點
    當中國畫由對人物事件的關注擴張到對自然山河的探討研究時,便是傳統哲學對人與自然互生關係的思辨論述的結果。此時期產生的幾個重要的莊學氣質的畫論,為表現大氣象的山水畫的獨立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觀念依據。晉宋的宗炳把佛道引入山水畫論,賢者「澄懷味像」,為山水畫的創作打開了一扇通向遙遠天穹的窗戶。實際上這是一個突破世俗意識、將超驗之「道」與自然山水相結合的裡程碑。其標誌的恰是人的覺醒——個人存在的思考。
  • 李國勝國畫竹子山水畫欣賞:竹林山水間的詩意自然
    今略精選了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國勝老師的國畫竹子山水畫10幅(真跡),邀你一起品賞他的竹韻山水畫。在他的竹子山水畫作品中,你能感受到的是畫中的山山水水竹林亭臺,宛如一幅又一幅動人心弦的長長畫卷巍巍不知其始,蕩蕩不明所終。竹林依偎著山水,山水映照著竹林,靜靜的和諧美好。
  • 畫家張佩藝術鑑賞 | 山水畫境中的人文關照
    張佩, 原名張傳沛,字希夷,號三山庵主,男,1953年生於山東棗莊,現居北京,1989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中國畫研究生班,2005年進修於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山水畫高級創作研究班觀中國山水畫,可以感觀,可以心觀,可以畫觀,因為筆墨中有人的投射,有人關照自然的種種心跡。孔子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論,老子有「上善若水」之說,禪修者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參悟,如此等等皆涉及人與自然的命題,皆有觀看過程的種種體證。
  • 當代山水畫的趨勢是什麼 仿古山水畫是當代山水畫的清流
    山水畫就傳承中國畫的一大分支,山水畫隨人生畫而生,最初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在隋唐才獨立成類。山水畫是文人崇山自然,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感知,是「山水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如果問當代山水畫的趨勢是什麼?要先分析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當代人的心境,在當代過度商業化社會環境下,都市的人們開始嚮往山水,渴望回歸自然。
  • 幽林深處聽潺湲一一讀周石峰山水畫
    幽林深處聽潺湲——讀周石峰山水畫文/源 父 早年讀到一首題畫詩,有「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來船是家」句,頗不理解。我想其中的江南應是煙雨迷朦而別於北方山水的流泉飛動,詩中一「酒」字更令人悵然!如今,隨著閱歷的漸廣與豐富,才感覺到近年客居異鄉應與「船是家」的遊子是相同的。久凝於心的這團結卻是在我讀到周石峰的輕煙淡彩山水畫後,眼前一片開闊。
  • 古意的回歸——畫家陳偉的山水畫創作
    名稱:北京胡同系列一 (紙本重彩)尺寸:39x37cm名稱:北京胡同系列二 (紙本重彩)尺寸:39x37cm古意的回歸文 / 陳偉不過,這與其說像同時代美術院校學生那樣的一次交通的寫生,不如說是為研究傳統山水畫的法則、源流而進行的一次考察活動。為了明了石濤、浙江畫格由來的奧秘,張氏兄弟『出資請十餘工人,在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行行止止,在山中寓居數月方歸』。」
  • 情系故土,回歸本心——品讀黎越常山水畫
    文|博雲編輯|立青明代董其昌借禪宗論畫,以唐代為分水嶺,將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宗,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到:「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董其昌認為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的山水畫為「行家畫」,是北宗一派,而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畫為「文人畫」,是南宗一派。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是「貶北崇南」,推崇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畫,對後世中國畫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 中國山水畫論理與技法一一秦國健
    論文第一篇《論中國山水畫創作構圖中的辨證法》 本文主要論述辨證法,並通過自身創作的作品作為論據,來研究分析辨證法與中國山水畫創作構圖的關係,再具體深入研究山水畫構圖中的辨證法。 一,辨證法的核心理念。
  • 忠誠傳統 縱情生活——略談蔣勇的山水畫創作
    其實,傳統只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關照,只是一種古典技法的傳遞,而不是不求前進的固守。只有在傳統精神的感召之下和傳統技法的引導之下而積極創建自我的理想家園,才是歷代國畫家的努力方向和終極目標。青年畫家蔣勇正是朝著這樣的方向和目標快步走去的人。
  • 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他們的山水畫作受到自然的點染,頗具靈氣,更多的受到禪風薰染,獲得頓悟的感覺。他們作為生命個體,脫離社會、官場、人際關係,到了自然山水面前,感覺自己很渺小,而自然山水廣大無邊。他們在對身外的自然山水注入了主觀情感觀照,經歷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個階段,力求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袁學君畫論」寫生:回歸與重彰山水畫學真義
    袁學君《高榜山寫生》45 x 68cm 2020年寫生:回歸與重彰山水畫學真義反觀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山水畫發展,山水內涵的日益蒼白,寫意精神的逐漸失落,不得不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歸咎於西式「寫生」的流行與泛濫。 本論文無意糾纏於概念的是非曲直,而是意圖在西式「寫生」依然風行的今天,發掘被西式「寫生」遮泯已久的「師造化」精神,以在寫生實踐中回歸與重彰中國山水畫學之真義。
  • 黃賓虹的山水畫是新世紀之初中國畫向傳統回歸的一座燈塔!
    黃賓虹的山水畫是新世紀之初中國畫向傳統回歸的一座燈塔。眾所周知,中國畫在經歷了20世紀向西方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歸攏之後,表現現實的寫生性山水以及凸顯畫面視覺形式感的山水幾乎成為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畫學的變革大勢。但此種山水畫變革,雖具有貼近生活的親近感與視覺感官上的新穎性,但山水畫超越現實的精神體驗與情感釋放卻日漸式微或消損。
  • 畫家魏志永 學習宋元 回歸自然
    現為河北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書法研究會會員,中國山水畫學會會員,一級美術師。玄成堂院長,1982生於河北石家莊晉州(魏徵故裡)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擅長傳統山水、青綠山水,海派花鳥走獸,黃派人物。1987年5歲開蒙受家學,能畫彩墨虎、兔、熊貓,松,竹等。1989年開始拜入黃胄弟子、著名連環畫家、雕塑家杜雙銀門下,開始系統研習國畫、西畫、雕塑。
  • 從「六遠」到「七觀」一一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蝸,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從「六遠」到「七觀」一一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遠近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法。因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
  • 桂山神秀——張賢山水畫
    2004年就讀於中國國家畫院首屆人物畫高研班;2005年就讀於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高研班。 作品獲獎2014年作品《桂山神秀》獲《城市表情——中國大城市專業畫院優秀作品聯展》優秀作品獎。2010年榮獲桂林市人民政府頒發第八屆文藝創作最高獎——金桂獎。
  • 心空野望一一於曉君山水畫賞析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水畫藝委會主任。青島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青島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青島市拔尖人才。「泰山文藝獎」獲得者。青島農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青島市高級專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中央畫院成員,九三學社青島畫院副院長。青島畫院創作部主任。1998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獲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