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關照——山水畫的回歸
文\於曉君
山水畫表現要情感天然流露。發於無意者,有禪靜之境,一切情趣自然流露無矯揉造作之態。這實際上反映了山水畫對「自然」境界的最高追求。
研究自然,是繪畫美學的需要。山水畫從理念、程式向視覺回歸,如何理解自然,就決定繪畫會向哪一個方向發展。自然,被人類賦予了精神的內涵,在古代思想中,「自然」的含義就包含著今人所講的「自由」的概念。
山水寫生是我們用視覺去認識自然與社會的一種藝術方式。回歸自然與感受自然,決不意味著一般遊山玩水的休閒賞興,而是對自然的艱難的思想和認識,這是身與心在自然中的勞動和洗鍊。山水畫的形式隨著視域的擴大而多樣化,我們不但需要古人的單純和真誠,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在生活中鍛鍊視覺觀察的力度。通過對自然的研究和親近,不但可以復活古代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山水畫的現實生活源泉也將不會枯竭。[1]
文獻記載的古人寫生的事例很多。據《寫山水決》中黃公望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宣和畫譜》說:「範寬喜畫山水,始學李成。既悟,乃嘆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
元代之前的山水有許多對實景參照的作品。趙孟順的《鵲華秋色圖》和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宋朝名畫評》謂李成「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作品《茂林遠岫》這些比較成熟的對景創作。山水寫生是引導中國山水畫向自然的回歸之路。研究寫生,能夠避免導致追逐,重複古人的筆墨之跡,完善山水圖式的筆墨內容。「古人的山水圖式與理論思想給今天的啟示是,讓我們的眼光儘可能地從案臺程式化圖式裡轉向自然,這樣可以使我們在以後的多種創作中,更習慣於參照自然而不是程式。無論從何種角度講,山水寫生都是形式、技法和山水意義的最高層次。」[2]畫山水畫的意義之一就是與自然的親近。自然中那些鮮活的視覺感受,是寫生中要關注和表現的對象,在自然中發現新的表現母題,才能使「圖式中存在的特徵進入」,才能使樣式象媒介一樣,創造一種心理定向。
尼採在他對現實主義主張作的諷刺評論中,概括了樣式與偏愛的表現技巧的相互作用。
「忠實地掌握自然的一切——但憑什麼偽裝
自然能屈服於藝術的壓制?
她最小的元素都乃是無限的。
因此他是在作畫而不是喜歡自然中的什麼,他喜歡的是什麼?
他喜歡的,是他能畫的!」[3]
藝術以技巧掌握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有方法的地方,意志(願)才能顯現。藝術家越偉大就會越本能地迴避他掌握的技巧不能完成的任務。張仃先生說:「程式就是形象符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裝飾性。程式化畫法,怎麼來的呢?是不是可以作這樣一個公式:首先從自然來,經過主觀的再創造,最後的結果又回到自然,這自然不是原來的自然本來面貌,而是再加了主觀成分,是第三次還原的自然。」[4]繪畫的形式探索要求藝術家自我探索自創程式,而不是照搬。打破一些傳統筆墨的方法和圖式,接受一些多樣的形式,「能夠使寫生成為真正寫意方式的對意象的追求,拓展和豐富中國山水畫的內涵。」
師法自然造化,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在很長的時間內如清末,山水畫沒有研究自然。整個西方現代藝術是從研究自然開始的,塞尚就是一個始終面對自然進行研究的現代繪畫開創者。當代中國山水畫,是通過研究自然重新接續傳統,並進一步與自然建立直接的子母關係。師法自然,不是對自然的摹仿,而是接受自然的啟示,組合構想繪畫的形式意義。高更曾說過,不要過多地照抄自然,藝術是一種抽象。只有在自然面前冥思夢想的時候,才能從自然中得到這種抽象。[6]
[1]胡應康《復歸自然——中國山水畫視覺心理研究》。[2]同上。[3]《藝術與幻覺》岡布裡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180頁。[4]《張仃談藝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同[1]。[6]同[1]。
於曉君
中國美協會員,山東美協理事,山東省青年美協副主席。青島市美協副主席、山水畫藝委會主任。青島市青聯副主席。青島市青年美協主席,青島市拔尖人才。九三學社青島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畫院成員。青島畫院創作部主任。青島農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1998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曾獲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金獎;獲「泰山文藝獎」;《琴嶼飄霞》由上合峰會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