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精神一一山水畫的起點

2020-11-09 明一堂

魏晉精神—山水畫的起點

於曉君

任何的歷史實際上都是文化的歷史,對人文的關注旨在揭示人性發展之規律及歷程。中國歷代的文人從來未放鬆對傳統的研究。有傳承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中國文人繪畫傳統,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相傳的連結性,而今天理論上和創作上的討論離不開對傳統的回眸。

魏晉時期是遙遠而神秘的,人們之所以推崇它的光芒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它文化、藝術、哲學等方面勃勃生發之累累碩果,更多的是人們對那種欲言不達、欲罷不能的魏晉情結的陶醉。任何一種留傳下來的魏晉歷史物件都暈染了那個時代迷離的光彩。當中國畫由對人物事件的關注擴張到對自然山河的探討研究時,便是傳統哲學對人與自然互生關係的思辨論述的結果。此時期產生的幾個重要的莊學氣質的畫論,為表現大氣象的山水畫的獨立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觀念依據。晉宋的宗炳把佛道引入山水畫論,賢者「澄懷味像」,為山水畫的創作打開了一扇通向遙遠天穹的窗戶。實際上這是一個突破世俗意識、將超驗之「道」與自然山水相結合的裡程碑。其標誌的恰是人的覺醒——個人存在的思考。即:如何把握短暫而苦難的一生使其變得豐富而多彩。「正由於人的覺醒,才使這種內容具備美學深度。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為這一歷史時期哲學和文藝的中心。」[1]自曹氏父子破壞了東漢以來的倫理價值標準,曹王確定九品中正制以來,對人的評議從東漢的道德操守到此時的才情氣質。人的內在精神性便成了最高的標準和原則。於是,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哲意構成了超然自得、無為而無不為的魏晉風度,因此,蘊藏精神內涵的自然和人物的聲色、形質及山水景色,也就成為彰顯這個時代的必要的光環。「三玄」(《老子》、《莊子》、《周易》)對「有無」、「言意」等哲學問題的思辨和對自然的崇尚、生命體驗的揭示,奠定了魏晉時期名士們對審美品評的前提,如,提出「氣韻生動」這一中國古典藝術的核心理念。由於這一精神性的追求,引發了中國繪畫諸如繪畫美學標準、格調、筆墨等的產生。

中國畫承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知行合一」,既有精神嚮往,又有審美實踐方法。這也是「悟」與「體」的必往之路。對傳統這一領域的理解和思考,是中國畫創作者心裡欲放不能的文化情結。漢以前的繪畫者依繪畫手藝謀生活,因為他們按照宮廷、寺院等的需要去作畫,帝王將相、美女、神佛之類不可能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畫自己愛好的內容,其功利性是不言而喻的。後來,漢末蔡邕、張衡等少數士大夫畫家出現,至東晉大量文人加入繪畫隊伍,「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充裕的物質條件,可以完全自由地進行創作,充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不必根據宮廷和寺院的需要去作畫,而可以主動地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2]。他們根據自己的審美需要去創作藝術本身的價值,使繪畫進入徹底自覺的階段。老莊思想的盛行,「致虛極,守靜篤」和小國寡民生活觀的宣揚,也使崇尚「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的高士文人們在參悟清靜、自然的哲理時有一種旨趣相近的表現形式。「登山臨水,竟日忘歸」(《晉書·阮籍傳》竹林七賢)。他們的半退半隱的不執著確立了孤獨冰冷中的魏晉藝術火花。(臺灣學者南懷謹在他的著作中把道家的東西喻為藥店,只有在頭痛求醫的時候才會光顧它,而每一次的理會都有一次變革。)田園詩、山水詩的大量出現,山水畫的產生,宗炳的一篇「山水以形媚道」的山水論,指明山水形象是玄理的最合適表達媒介,使山水詩和山水畫成為言玄悟道之工具。此畫論,在當時是畫通於道之論,但卻給後世的山水畫帶來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實質上,它奠定了後來山水畫精神性和理性的起點,為以後的「氣韻」「骨法」等美學標準的提出以及筆墨、形神等技術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通向虛無幻想空間的連接。

「只有具備了潛在的無限可能性,才可發為豐富多樣的現實性,所以『以無為本』『崇本息末』『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王弼《莊子》三十八章注)『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成乎無名,無形無名者,事物之宗也。』(王弼《老子略例》),外在的任何功業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窮盡的,只是內在的精神本體,才是無限和不可窮盡的,有了後者才可能有前者。而這也就是『聖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何邵《王弼傳》引王語)這不正是那種魏晉風度的哲理思辨化嗎?無為而無不為,或於神明而同有哀樂,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業活動,而是具有無限可能潛在性的精神、格調、風貌,便成了這時期哲學中的無的主題和藝術中的美的典範」。

中國思想中「道」的觀念,作為中國人認識論的核心,是中國古代宇宙認識和知識理性觀念性的產物。後來道學與詩性文化結合,成為中國山水畫生發之處,山水詩和山水畫產生。道的自然律向自然界的概念轉移,便是詩性文化帶給中國人對社會意識形態理態壓抑的逃逸,這些都表示著中國人信仰中的自由維度。中國人自然美的含義中,首先包含著對道的自由的追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天下》),然後是對美的投射—範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圖畫見聞志》)。

以藝術的方式體會「道」的內涵;在藝術中探求道,這是中國山水畫從一開始就具有內涵,古人並非只是說說而己,古人在繪畫中積極地探求出繪畫之道,也通過山水畫詩意地體會著自然之道,將自然之道的個性賦予繪畫,並溶於繪畫之道中,這就是自然感和自由。所謂中國山水畫的「道」性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那種讓山水畫的意境成為體察自然造化之道的媒介。再就是遵循自然的本性去實現藝術的人生。老莊的道論思想認為,通向道的方式——道路,即是道的引向本身。山水畫家都強調作畫時精神的臨境狀態的重要意義,後來文人更認為暢神、意會、品賞、遊戲比繪畫作品本身更重要。這就是中國人更多的注重藝術的表現與自娛,忽略了視覺認識功能——而這正是山水畫「媚道』,的本性之一。

魏晉山水所寫的「嵩華之秀,玄牝之靈」,其作品今雖不能得見,但其山水景致應於目,會於心,升為理,則是可以想見的。山水所託之物是作者所悟之感,也是觀者、鑑者需超脫塵濁之外尚可感通感知的。山水畫中對山、水、樹木、雲靄的提煉表現,是作者對自然景致體悟的縮影,它們承載著人的精神、理想和追求,皆因其樹石萬物都要傳神。山水和玄理在人的主觀意識中的相通讓宗炳的畫論都有濃重的玄言氣氛,無論是「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還是「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山水畫使他感到愉快之極,山水畫的作用就是暢神。山水萬物在道的參悟中溢滿神明靈光,就已非此即彼了,對山水的感通、精神的超脫就趨於與道冥合的精神境界。王微說:「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矽璋之深,豈能仿佛之哉!」山水所含納的精神成份,在他看來非音樂寶玉可比。故王微、宗炳強調要傳山水畫之神:

「嵩華之秀,玄牝之靈。」

「神本無端,棲形感類。」

相關焦點

  • 魏晉以前中國畫只有人物畫,魏晉時代醞釀出了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種,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後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畫科。而到了魏晉時期,雖然人物畫依舊佔據主流地位,但是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山水畫的功用性不斷降低,自然之美也不再被賦予『比德』的道德教化功能。
  • 楊必位:在魏晉詩風轉型中成長的山水畫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在魏晉詩風轉型中成長的山水畫,就伴隨著詩風的轉變,從詩性美的特殊文化形態中衍化而出,在「辨名析理」學風的影響下,實現了對繪畫理論的構建,將意趣表達的真誠性貫穿於整個山水畫創作活動中,並努力去追求高尚的人格情操,建立生活體驗的價值體系,提振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品格,最終讓山水畫成為了中國文藝發展中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 魏晉南北朝文人山水畫萌芽——顧愷之與《洛神賦》
    今天介紹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山水畫的一位畫家——東晉顧愷之(約345—406),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人,著名畫家和繪畫理論家。根據《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記載,他一生畫跡甚多,其中山水有《廬山》《雲臺山》《雪霽望五老峰》等圖,如今已無跡可尋。
  • 山水畫與山水文化精神
    作者:祁自強(陝西省國畫院畫家、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始於魏晉,成於隋唐,鼎盛於兩宋之際,至元、明、清山水畫南北各派體系已日臻完善。在山水畫上千年的繪畫發展史中,中國山水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審美標準和創作規律。
  • 兵荒馬亂的魏晉時代,成就了藝術文學大繁榮,中國山水畫就此萌芽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中國山水畫是對中國人情思中那份厚重的積澱的反映,它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期獨立並得以發展,到宋朝達到頂峰並佔據統治地位,自宋以後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最能展現中國氣象的畫科。
  • 山水畫審美標準來自哪裡?誕生於魏晉,又與道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種,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後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畫科。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在山水畫濫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 魏晉南北朝山水畫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追其根本始於道家哲學
    『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種,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後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畫科。由於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本真,產生了山水的獨立審美和山水畫創作的自覺,因而,在探索山水畫的美學根基時,自然會追本溯源地回到老莊生命哲學上。
  • 中國山水畫,古人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不過古人最開始對山水的崇拜與熱愛,是寄托在其他的藝術媒介上,山水被古人正式入畫,是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不過那時山水畫還沒有正式出現,只是出現了一個雛形,它多作為背景而出現,獨立的山水畫還很少。這個時期的山水畫一般附屬於人物畫,用以增添人物的性格情緒。
  • 構建精神家園——讀趙朝政的山水畫
    文/徐恩存閱讀趙朝政的山水畫,確實留下較深的印象,特別是在當前山水畫盛行復古的感傷情調時,趙朝政以特異的文化氣息和清新悅目的抒情風格而引人注目。趙朝政的山水畫大多以故鄉皖南為藍本,進行增刪變化和演繹,使之呈現為湖光山色、煙樹重巒、汀洲斜渚、雲濤林舍、瀑布湖塘等,一一呈現在筆下,當然,我們也注意到,趙朝政的山水畫並未沿襲古人的符號程式,他有自己的感受和處理,以及勇於把自我生活經歷入畫,作品因而又多了些雄渾沉厚。
  • 萬鼎山水畫丨於墨彩秦韻間重幟山水精神
    1990年畢業幹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教授。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到日本、美國舉辦畫展和進行學術交流,並應邀於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為中央領導同志作畫。出版《萬鼎山水畫技法》《萬鼎1997》《萬鼎扇面畫集》等專集。
  • 萬鼎山水畫丨於墨彩秦韻間重幟山水精神
    199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教授。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到日本、美國舉辦畫展和進行學術交流,並應邀於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為中央領導同志作畫。出版《萬鼎山水畫技法》《萬鼎1997》《萬鼎扇面畫集》等專集。
  • 立象以盡意:山水畫中的寫意精神
    #文化傳承#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山水畫並不是獨立的畫種;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拓寬了繪畫題材的選擇範圍,山水畫發展已初具規模;五代時期,山水畫出現皴染法,有了不同的山水派系,這一階段名家輩出;宋代各個畫種全面發展,盛極一時,觀念和手法也各有不同,山水畫至此達到高峰;元代隨著文人畫發展,書法與繪畫相互融合,在注重描繪自然景色的同時,更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山水畫趨於寫意;明清時期的山水畫派系眾多,風格多變,畫壇百花齊放,
  • 心空野望一一於曉君山水畫賞析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水畫藝委會主任。青島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青島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青島市拔尖人才。「泰山文藝獎」獲得者。青島農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青島市高級專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中央畫院成員,九三學社青島畫院副院長。青島畫院創作部主任。1998年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一記著名山水畫大家曲勝利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範寬
  • 何為中國山水畫的古意之美?
    在他們極具個性的筆墨之中表現的是個人的感受和時代精神,但蘊含在筆墨和畫面深處的是高品位的審美——古意。藏在傅抱石先生瀟灑筆墨之中的是魏晉風流,李可染先生深沉的畫面之中矗立的是五代北宋中正的山水審美,這就是趙孟頫倡導的「古意」。
  • 取法乎上——研習中國山水畫的古意之美
    在他們極具個性的筆墨之中表現的是個人的感受和時代精神,但蘊含在筆墨和畫面深處的是高品位的審美——古意。藏在傅抱石先生瀟灑筆墨之中的是魏晉風流,李可染先生深沉的畫面之中矗立的是五代北宋中正的山水審美,這就是趙孟頫倡導的「古意」。
  • 魏晉莊園:《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精神雛形
    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妙玉斟茶、湘雲醉眠、劉姥姥醉遊、賈太君悲月……多少小說中經典的畫面都是以大觀園為舞臺,斯人、斯事、斯情、斯景一一融入斯園。它是太虛幻境在紅塵中的化身,是以十二釵為代表的千紅萬豔薈萃的會芳園、女兒國,是寶玉以「絳洞花主」自居對女兒們行意淫之教宗的道場,是濁臭凡世裡小兒女們至情至性、至真至美的清淨地、理想國。
  • 山水畫注重底蘊,畫中需有精神,什麼是山水畫的精神?
    山水畫注重底蘊,畫中需有精神,什麼是山水畫的精神?文/秋香雖然繪畫是一種人為的藝術,建立在對於自然景致的感知之上,但是從山水畫的要求當中能夠看到,傳統繪畫追求的是意境的表達。其實不難看到,山水畫當中蘊含著精神,這一點是不可缺少的。什麼是山水畫的精神?
  • 孫書正 | 無聲鄉情湧毫楮一一孫雲霖雪景山水畫談
    無聲鄉情湧毫楮一一孫雲霖雪景山水畫談由於民族文化、哲學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精神上和形態上有著很大區別作為這種區別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前者致力於細膩的官能感受,旨在營造某種逼近於自然的幻想,滿足其或佔有客體對象或展示主體力量的欲望;而後者卻築基於華夏民族傳統的山河之戀、鄉關之情,將山水畫作為超越塵世困擾,擺脫功利羈絆的精神園圃,表現為或完善人格或抒發情志的需要。換言之,作為第二自然的山水畫,乃畫家們寄託人生情懷的林泉高致,表達憧憬理想的追憶補充。
  • 自然的關照一一山水畫的回歸
    自然的關照——山水畫的回歸文\於曉君山水畫表現要情感天然流露。這實際上反映了山水畫對「自然」境界的最高追求。研究自然,是繪畫美學的需要。山水畫從理念、程式向視覺回歸,如何理解自然,就決定繪畫會向哪一個方向發展。自然,被人類賦予了精神的內涵,在古代思想中,「自然」的含義就包含著今人所講的「自由」的概念。山水寫生是我們用視覺去認識自然與社會的一種藝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