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黃庭堅:真正的交情,一定是素與淡

2020-12-17 墨客島

說起黃庭堅,我們就會想到他的字。

他和蘇軾、米芾和蔡襄,在書法史上,合稱「宋四家」。

他的《砥柱銘》,2010年的時候賣了將近4.4億人民幣,是中國藝術品的最高成交記錄。

|黃庭堅《砥柱銘》

會想到二十四孝——滌親溺器。

因母親受不了馬桶的異味,

他從小便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

不管身份如何變化,

一直到母親壽終,從不假手他人。

還會想到他的詩詞,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說盡了內心的滄桑與荒涼;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不管世事如何,永不放棄

對山水、對美、對清涼世界的希望

……

黃庭堅身上還有一個標籤,

就是和秦觀、晁補之、張耒一起,

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蘇,便是蘇軾,

說是他們的師長,實則是知己。

在總是談論友情大多要漸行漸遠的今天,

黃庭堅與蘇軾那保持一生的友誼,

猶讓人覺得心馳神往。

01

真正的交情

是「不必刻意」

黃庭堅與蘇軾的緣份,

從一個忠實小粉絲的默默喜歡開始。

當時,蘇軾已是文壇巨星,

並以其全才的能力,

瀟灑倜儻的個人魅力,圈粉無數。

深宮中的太后,士林中的學子,

鄉野中的百姓,青樓中的歌姬,

處處皆見他的粉絲,

名氣之大,波及整個東亞文化圈。

黃庭堅則不然,

雖然有五歲熟讀五經,

七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種句子,

十八歲全省鄉試第一,

二十二歲考上進士,

這樣令一般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履歷,

但那個時代實在是大神太多:

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柳永、蘇軾,

理學宗師程顥、程頤兄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張載

……

眾星閃爍下,

還是顯得十分透明。

|北宋汴梁城(《清明上河圖》局部)

一次偶然的機會,

蘇軾出差公幹,

遇到了黃庭堅的嶽父孫覺。

孫覺就順便拿出女婿的作品,

希望大名士給提下意見,

提高下女婿的知名度。

蘇軾一見,大為欣賞,

「這世上真的好久都沒有出現過這樣好的作品了。」

大腕就是大腕,

話一出口就是熱點,就這樣

黃庭堅就這樣從小透明成了文壇網紅。

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宋史》

|今日的江西修水黃庭堅紀念館

按理說,偶像都這樣講了,

作為小粉絲還不表示下感謝,

說不定結交成功,

自己也能更快地成名成腕。

但黃庭堅什麼都沒做,

默默繼續著自己單方面的仰慕。

02

真正的交情

是「滿心歡喜」

又過幾年,

社交達人蘇軾到新工作地的途中,

與齊州太守李常結伴遊玩了數日。

這李常不是別人,

正是黃庭堅的舅舅。

黃庭堅14歲時父親去世,

此後全賴舅舅撫養,

可算是他半個父親。

於是蘇軾又看了一波黃庭堅的作品,

對他的為人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這次更是大為誇讚,

並有幾分神交的意思了。

蘇軾的人品才華、超然曠達,

黃庭堅早已是心之所期,

聽說蘇軾有結交之意,

很快便親自向蘇軾去信

遞交了自己的作品,請其指點。

還附上了專門寫給蘇軾的兩首詩,

及《上蘇子瞻書》一文,

來訴說自己長久以來的崇拜之情,

和偶像變成知己的那種欣喜。

「蓋心親則千裡晤對,情異則連屋不相往來,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書於下執事……心之所期,可為知者道。」(都說,心性相近的人相隔千裡也沒有距離感,性情不同的人住隔壁也可能老死不相往來,所以才敢冒昧打擾您,因為我知道心中期望的,可以和知音說。)

蘇東坡

其實,那時蘇軾因為才華突出

又口無遮攔,屢遭排擠,

都已經有一貶再貶的跡象了。

黃庭堅知道蘇軾的處境,

卻毫不做他想。

一收到蘇軾回信,

就開始自來熟了。

蘇軾寫《春菜》,

他就寫《次韻子瞻春菜》;

蘇軾寫《薄薄酒》,

他就寫《薄薄酒二章》;

蘇軾寫《除夜病中贈段屯田》,

他讀完後就寫了首《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次韻寄彭門三首》,

然後感慨:

「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和人談起蘇軾,

也是一臉迷醉,滿心歡喜:

「君聞蘇公詩,疾讀思過半。譬如聞韶耳,三月忘味嘆。」

03

真正的交情

是「不問利弊」

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

被用來攻擊蘇軾的詩文裡,

便有蘇軾與黃庭堅的唱和之作。

當時情況尚未明朗,

挺蘇的有,倒蘇的也不少;

還有急於撇清關係的,譬如沈括,趕緊拿出他那存有的蘇詩,

作為犯罪證據交給朝廷。

官微言輕的黃庭堅,

無法為蘇軾做些什麼,

自己也要接受別人的審問。

兩人當時從未見過面,

頂多也就是個筆友,

他完全可以說「我跟蘇軾不是同黨」免罪。

可他偏要說:

蘇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

蘇子瞻是忠君愛國的,

蘇子瞻無罪。

幸好,宋朝有不殺文人的傳統;

幸好,蘇軾有眾多的粉絲為其奔走,

幸好,以王安石代表的部分新黨,

還保持著士大夫的操守,

君子之爭不為一己之私。

最後,以蘇軾被貶黃州結束此案,

傳唱千古的《赤壁賦》便在那裡誕生。

黃庭堅本人,

則得到了「罰金」處分。

04

真正的交情

是「我是我,你是你」

神宗去世後,舊黨重新得到啟用,

蘇軾、黃庭堅終於在京城相見。

在京城的三年,

他們朝夕相伴、講道論藝,

單是想互唱和的詩詞都達百篇之多。

在蘇軾的提點下,

黃庭堅也逐漸走向了大宋文壇的一線,

時人開始將其與蘇軾作比,

並稱「蘇黃」。

但黃庭堅依然保持對蘇軾最初的仰慕之情,

卻也不盲目隨從,

不管是詩文還是書法一道,

他都是自成一格。

|黃庭堅《花氣燻人帖》

比如他學杜詩,講究詩的鍊字、用典,

開創了江西詩派;

他的書法在運筆、結構等方面,

皆有所創新,

和蘇軾一起成為一代書風的開創者。

|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帖》

兩人還相互調侃。

蘇軾說黃庭堅的字太瘦,像樹梢掛蛇;

黃庭堅卻說蘇軾的字有些肥扁,像石壓蛤蟆。

05

真正的交情

是「超越生死」

蘇軾的一生大家都知道,

後期幾乎是一貶再貶。

黃庭堅因每次都和他同一陣線,

同樣也是一貶再貶。

那一年,蘇軾被貶到了海南島,

貶到戎州的黃庭堅和人一起到無等院遊覽,

突然看到了蘇軾的題字,

頓時心裡像被砸了一拳

「見東坡老人題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 。

|戎州——四川宜賓」蘇軾黃庭堅「雕塑

兩年後,蘇軾在從海南北歸的途中去世。

蘇軾去世前,

黃庭堅剛剛收到蘇軾的《寒食帖》,

他為《寒食帖》寫了跋文: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帖》)

|《寒食帖》又被稱作是「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帖》

很無奈的是,

還沒等到蘇軾見到這篇跋文,

兩人就無重逢之期。

黃庭堅知道後悲痛難言,

為解思念之重,他在家中高懸東坡畫像,

每天早上都要衣冠整齊的獻香致敬。

只要身逢勝景,

還總會不自覺地念叨:

可惜東坡不在。

1102年,蘇軾去世第二年,

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

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

看景生情,提筆寫下名傳千古的

《松風閣詩帖》

寫著寫著,悲從中來,

一句「東坡道人已沈泉」

其中苦澀幾可突破千年。

|黃庭堅《松風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06

真正的交情

是素與淡

古語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

很多人都以為是指感情淡得像水一樣。

實則不然,這句話的本意是,

君子之間的交往

不含任何功利之心,

他們的交往是純粹的感情,

長久而親切。

錢鍾書也曾說:

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

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

素是不含雜質的基礎色,

淡是純潔如水的自然美,

一個「素淡」,

把乾淨而純粹的交情,形容盡致。

黃庭堅與蘇軾相交,

沒有刻意,所以自然;

心之所向,所以歡喜;

不問利弊,所以不生怨恨;

各有天地,所以不懼分離。

就像黃庭堅自己所說:

「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於是,就有了超越生死的況味。

相關焦點

  • 錢鍾書:真正的交情,向來素淡
    真正的交情,向來素淡錢鍾書在我一知半解的幾國語言裡,沒有比中國古語所謂「素交」更能表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著七色。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假使戀愛是人生的必需,那麼,友誼只能算是一種奢侈。
  • 錢鍾書 | 真正的交情向來素淡
    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著七色。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西諺云:「急需或睏乏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不免膚淺。我們有急需的時候,是最不需要朋友的時候。朋友有錢,我們需要他的錢;朋友有米,我們缺乏的是他的米。那時節,我們也許需要真正的朋友,不過我們真正的需要並非朋友。我們講交情,揩面子,東借西挪,目的不在朋友本身,只是把友誼作為可利用的工具,頂方便的法門。
  • 錢鍾書:真正的交情,向來素淡
    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本體,形容盡致。 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著七色。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 假使戀愛是人生的必需,那麼,友誼只能算是一種奢侈。所以,上帝垂憐阿大(Adam)的孤寂,只為他造了夏娃,並未另造個阿二。
  • 蘇軾:淡(深度好文)
    蘇軾說: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淡,是人生最真的滋味。 01 淡,是君子的交情 好的關係,不必刻意。
  • 蘇軾和黃庭堅,還有誰和北宋的大文豪、書法家一起來仿寫過詩詞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北宋的蘇軾和黃庭堅都對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崇拜不已,於是紛紛仿寫。蘇軾自己的《浣溪沙》完全承襲了張志和詞種漁夫淡然隱居的風格,而黃庭堅寫的漁夫則被蘇軾調侃為浪子漁夫。寫漁夫的詩句其實不少,但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往往又是孤獨而非熱鬧的。就如我曾經用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作為微信的籤名。但即便如此,我覺得自己的境界還是差得很遠。所以蘇軾作為大文豪,即便仿寫了張志和的詞,也很難表現出那種韻味。
  • 與蘇軾齊名「蘇黃」的黃庭堅,他的十大詩詞名句你讀過幾句
    黃庭堅,與蘇軾齊名為「蘇黃」,但今人對他的詩詞了解卻相對較少,比起「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相比仿佛相差甚遠,他的那點名氣仿佛還要感謝蘇軾《前赤壁賦》的推廣。其實在學術界卻不然,學術界對黃庭堅的評價絲毫不亞於蘇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裡沒有入選黃庭堅的作品!
  • 董其昌的高級,在於「淡」
    北宋後期,蘇軾、黃庭堅等重新審視書法藝術的價值,他們一反唐朝確立的盡善盡美的書法藝術準則,對書法的意義重新作出解釋。蘇、黃的主導思想是尊重個性,輕視工夫,破除法障,以真為美。他們對依靠簡單的模仿來達到目的的創造方式表示輕視,而認為真正的書法作品如同每一個生命一樣不能雷同。這種藝術觀念尊重了書寫者個人的意志,把個體從強大的傳統中解放出來。
  • 黃庭堅說蘇軾的字像石壓的蛤蟆,那蘇軾怎麼形容黃庭堅的書法呢
    自晉唐以後,宋朝的書法呈現出全新的風貌,著名的宋四家作為書壇代表,他們的作品已經和晉唐有所區別,一改晉唐端莊正統的書風,他們更喜歡趣味靈性富有生動的書體,追求書法的韻味,這種韻味還引出一段佳話,黃庭堅就說蘇軾的字扁平肥胖,像石壓蛤蟆,那麼蘇軾怎麼說黃庭堅的書法呢
  • 詩壇知己:蘇軾·黃庭堅·米芾
    米芾聽了蘇軾的話,「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一躍成為和蘇軾齊名的「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跟蘇軾的關係就更不用說了,幾乎算是榮辱與共、不離不棄。隨著蘇軾的官場沉浮,黃庭堅也受到牽連。可他並沒有放棄和蘇軾的情誼,二人仍然頻繁地詩文相和,談笑風生。
  • 黃庭堅寫給蘇軾的一首詩,詼諧幽默用心良苦,蘇軾還是沒聽進去
    有一種友誼叫黃庭堅和蘇軾。蘇軾比黃庭堅大8歲,兩人相識時,蘇軾已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而黃庭堅只小有名氣。蘇軾第一次聽說黃庭堅,是在黃的嶽父家裡,老嶽父拿出黃庭堅的詩作讓蘇軾評上一評。蘇軾看完,直呼黃庭堅大才!
  • 宋代大文豪黃庭堅詩詞十首,首首都有一名句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登快閣》 宋·黃庭堅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蘇軾和黃庭堅:朋友一生一起走
    12018年四川宜賓的一場洪水,讓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成為了「網紅」。蘇軾和黃庭堅的雕像,本來是放置在江岸上的,可後來因為洪峰來襲,他們倆被淹了。一開始,蘇軾和黃庭堅雕像只是被洪水淹到了腰部。那麼,黃庭堅在酒桌上掙扎了那麼久,到底喝酒沒有?我認為是沒有的。我估摸著,他真正下決心想喝酒的時候,酒桌上的人已經散了,月亮都下去了。黃庭堅酒癮很大,晚年才開始戒酒。他寫的這首詞,把一個戒酒後饞酒的人的心理,臨摹得活靈活現。
  • 蘇軾黃庭堅都是制香高手
    蘇軾7年調製「雪中春信」  為什麼宋代文人如此愛香?  也許在嫋嫋的青煙和暗湧的香氣中,無論是讀書寫文還是彈琴作畫,都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所以,在宋代,焚香代表的是一種品位與雅致,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更有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  蘇軾是香事的「骨灰級」粉絲,在其詩詞作品中,有不少描寫焚香的句子。
  • 宋朝審美,超越世界一千年|山水畫|馬遠|蘇軾|黃庭堅|範寬|夏圭...
    宋代著名書法家「蘇黃米蔡」,即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合稱「宋四家」。  其中黃庭堅比蘇軾小八歲,非常欣賞蘇軾的人品和才華,兩人是至交。  蘇軾的字略顯寬扁,柔和溫暖,黃庭堅就笑言是「石壓蛤蟆」;黃庭堅的字相對細瘦,曲直相間,蘇軾就打趣是「樹梢掛蛇」。生動地體現了兩人書法的特點。
  • 蘇軾和黃庭堅,到底是啥關係?
    熙寧五年(1072),蘇軾到杭州出任杭州通判,與故舊孫莘老相談甚歡,莘老將黃庭堅的詩文示以蘇軾,希望其給予點評,蘇軾讀過黃庭堅的文章後,認為他非常厲害。其後至熙寧十年(1077)蘇軾在赴徐州任上途經濟南,於李常(字公擇)處見到更多黃庭堅的墨寶,「而得其為人益詳」。
  • 蘇軾與黃庭堅的一些趣聞軼事
    蘇軾對黃庭堅說:「庭堅啊,你近來寫的字雖然清勁,但有時寫得太瘦,簡直就像掛在樹梢上的蛇。」​蘇軾的《東武小邦》黃庭堅的《花氣燻人帖》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黃庭堅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蘇軾的《歸去來兮辭》黃比蘇小九歲,蘇門四學士之一,蘇於他亦師亦友,詩與蘇並稱&39;。
  • 從《花氣薰人帖》 看黃庭堅與蘇軾的筆墨心情
    和門人兼好友黃庭堅一樣,宋代最天才的文人蘇軾也在遠謫的遭際中度過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蘇軾的樂天性格是那樣的「無可救藥」,他非凡的性情化解了不少厄運和悲苦,他甚至在晚年自題小像的詩句中得意地宣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即便心理素質足夠強大,在「烏臺詩案」之後左遷黃州的蘇軾,仍時時被焦慮、悲傷甚至悽愴等心情所折磨。
  • 董其昌用「淡」勾勒了一條書法正宗脈絡
    北宋後期,蘇軾、黃庭堅等重新審視書法藝術的價值,他們一反唐朝確立的盡善盡美的書法藝術準則,對書法的意義重新作出解釋。蘇、黃的主導思想是尊重個性,輕視工夫,破除法障,以真為美。他們對依靠簡單的模仿來達到目的的創造方式表示輕視,而認為真正的書法作品如同每一個生命一樣不能雷同。這種藝術觀念尊重了書寫者個人的意志,把個體從強大的傳統中解放出來。
  • 蘇軾、黃庭堅、李公麟,如何成就美好的詩畫故事
    蘇軾(1037 -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蘇軾是一代文豪,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方面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在詞方面與辛棄疾齊名,合稱「蘇辛」;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蘇軾一身才華,再加上他性格又比較率真,所以願意跟他交往的人很多。另一個是黃庭堅。
  • 黃庭堅這首寫給紅顏的詞,淡而情深,亦莊亦諧,令人魂飛心醉
    今天要說的這首黃庭堅的詞正是這樣一首亦莊亦諧,淡而情深的佳作。驀山溪-黃庭堅鴛鴦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近十三餘,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尋花載酒,肯落誰人後。只恐遠歸來,綠成蔭、青梅如豆。心期得處,每自不由人,長亭柳。君知否。千裡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