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獨特的浪漫,落盡豪華見真淳

2020-12-21 一路伴你看天下

淺談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獨特的浪漫,落盡豪華見真淳

有人說:人無癖好不可與交。大概是因為有癖好的人比較率真可愛吧。陶淵明有癖好,除了詠詩作文,他還有三樣喜歡的東西。

陶淵明的癖好

其一,愛菊,這是後世讀書人都知道的。明代的周敦頤寫過一篇著名的《愛蓮說》,篇首就言「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的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膾炙人口。

其二,好酒。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飲則必醉。他先醉了,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獨自醺醺然的欣悅中體味醉的妙趣。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相會飲酒。顏延之臨走時贈陶淵明兩萬錢,淵明竟然將此全部送到酒家,為飲酒之用。

其三,愛樂。陶淵明極為喜歡音樂卻不懂技法,他在家中畜有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當與朋友們飲酒歡會之際,他便撫此無弦琴助興,並風趣地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其實這句話說出了陶淵明美學的真諦,對於「琴中之趣」的解悟遠遠要比對「弦上之聲」的演練更加真切。

安貧樂道的陶淵明

事實上他對於自然的體味和描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客觀的生活狀態來講,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除了悠閒,還有貧困。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來,一直很清貧,對於鄉居的熱愛是窮且益固,老而彌堅。

義熙四年,他們的住地上京失火,遷到了慄裡,生活入困苦。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實在斷炊之時,他也勉為其難地上門求貸。義熙末年(418年),有老農勸他出仕以求溫飽,他謝絕了勸告。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去他家看望,正值他病餓交加臥病在床,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之不受。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當他病體不支,感覺到死神的召喚時,提筆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其中有句云:「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淡淡地言明了他面對死亡的從容無懼和長歸自然的無上欣然。

落盡豪華見真淳

陶淵明這位傑出的詩人,終於在他行世六十三之後,在《輓歌》的餘音之中溘然長逝,為我們留下了125首詩和從晉宋至清代屢次增刪修訂的不同版本的幾種文集。

在他的詩文中,我們看到了安寧恬靜、無有紛爭、與大自然最為親近的鄉居生活,也感覺到了其心與自然的泯合為一。陶淵明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自然的生存方式。

他不象早期的隱士居巖穴間,完全與世隔絕;相反,他於「人境」結廬而居,生活在普通人之間,耕田、讀書、遊冶、賦詩、飲酒。他逃祿歸耕,遠離了上層社會的政治鬥爭,以樸素的純真熱愛著大自然和最平實的日常生活。

他自覺地遠離了政治鬥爭,在自然的清境和對藝術的追求中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在寧靜的田園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生活的真諦,並且在這種無為自足的田園生活之中創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韻味深厚的田園詩歌,元好問對陶詩的評價「豪華落盡見真淳」,非常恰切。陶詩的境界,即是藝術的高境界,也是人格的高境界。其「任真」的天性,使他的人生和詩歌都蘊涵著一層清遠而親柔的光芒。

陶淵明的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深贊陶詩中的「無人之境」,乃是美學中的高境界。陶淵明的人生和他的詩文,都是他與自然和諧為一地體現。他對山水文化的推進,表現在人生境界的純自然化,表現在個體生命與自然環境的和而為一。

在他的身上,士人的情感依託與審美取向合而為一,玄思與對自然山水的欣賞並詩文的表達合而為一,人生、藝術及自然三者亦合而為一。

他的境界,昭示了中國藝術美學關於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最明確的宣言。他的獨到之美,是其作品中無處不在的一種「心境」:親切、衝淡、自得。他對藝術的貢獻亦在於這種心境的融通與貫徹。

這種對自然的零距離感觸和傾注身心的親和關愛,穩定地滲透在後世的創作理念中,不僅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影響,對後世的山水畫亦有很大啟發。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的橫空出現,仿佛是給乾枯的大地降下一場甘霖,讓詩壇湧現出新的生機和力量。用元好問的話來說那就是:論詩三十首·其四金·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讀來情真意切,不得不讓人為他脫去枷鎖之後的輕鬆自在而歡欣鼓舞,一派真情就是元好問所謂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作了很多詩,他也因此成了田園詩的開創者,在宋代以後這些詩也逐漸被推崇。陶淵明的田園詩用詞清新自然,語句通俗易懂且極具畫面感,其中的意境卻往往需要人們去細細品味。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 他是隱者,是田園詩祖,是精神偶像,也是凡人——立體解讀陶淵明
    把陶淵明發揚光大的要數王維和孟浩然,「王孟」將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和肇始於謝靈運的山水詩合流交融,形成了盛唐詩壇中的山水田園流派,豐富了中國山水田園的美學內涵。尤其是孟浩然既學陶淵明的人格,又學其詩歌。在以王孟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的推動下,陶淵明的地位越來越高。
  • 田園、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陶淵明博學,好讀書,性情任真,脫穎不羈,不慕榮利。曾數次出任小官,後辭官歸田,退隱不仕。陶淵明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併流傳於世,有集八卷。
  •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且看詩人陶淵明的率真與自然
    元代的元好問就曾讚賞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是說陶淵明的詩天然質樸、不加修飾,剝盡鉛華、直見真情,具有萬古常新的魅力。在詩詞的率真自然這方面,陶淵明確實可以說是古今第一人。這是因為常人作詩,總會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不同程度地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杜甫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總想出奇句,難免就會逞才使氣。
  • 古代最負盛名十首「論詩的詩」:豪華落盡見真淳,轉益多師是汝師
    古代最負盛名十首「論詩的詩」:豪華落盡見真淳,轉益多師是汝師「什麼樣的詩才是好詩?」古人的「以詩論詩」,就是用詩歌的形式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這些「論詩的詩」,數量多得驚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萬首論詩絕句》一書,就收錄唐至清論詩絕句近萬首,蔚為大觀。
  • 歸田園居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淵明八歲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是較好的注本。
  • 人生歸處是田園:對陶淵明一首詩的解讀
    畢竟今天的我們已經走在了城市化、現代化的快車道上,傳統的「田園牧歌」式的浪漫生活,事實上正遠離我們而去了。但文學,特別是詩歌,卻可讓時間倒流,讓歷史重現,讓我們的記憶復活。尤其是對於我們思考「人生歸處」這樣既玄妙,又現實的人生問題的時候,重溫我們曾經熟悉又陌生的經典古詩詞,當是極美的精神享受。
  • 胡傳海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素淡自然、情真意遠,他的田園詩是這樣的美
    說到田園詩,我們會想到陶淵明、王維、孟浩然、謝靈運、謝脁……也時常會把山水詩和田園詩相混淆,其實山水詩和田園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山水詩主要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名山大川,詩人主體和山水客體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而田園詩則主要以農村的景象作為描寫對象,詩中常常出現農村的各種生活場景、農夫和農耕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歸園田居》其一)這是典型的鄉村住戶的樣子,草屋宅院,綠柳映襯桃紅,雞犬之聲相聞。其次,詩中的農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歸園田居》其二)春種秋收,播豆除草,渴望收成,這些都是田園生活的主要內容。再者,陶淵明詩中的人事往來也是田園鄉土人情的真實寫照。「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這是典型的鄉村住戶的樣子,草屋宅院,綠柳映襯桃紅,雞犬之聲相聞。其次,詩中的農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正式隱居之初,他帶著解脫而愉快的心情寫下《歸田園居五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研究者發現,陶淵明這裡的「三十年」有誇飾的成分,實則從他29歲第一次出仕擔任江州祭酒算起,為官時間不過十來年。只是,人們從這首詩中不難發現,陶淵明在少年時代便與世俗不同,渴望山林的退隱生活。
  • 淺析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堪吏職歸去來
    淺析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堪吏職歸去來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至公元427年間的東晉時期,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文學潮流。我們熟知他的《桃花源記》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也能隨口念出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煩惱,在精神上真正到達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創造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試論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 一、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
  •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初期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是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他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名士。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塑造了這樣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生活境界,很多人會隨口念叨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恬淡疏樸,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的田園詩賞析
  • 陶淵明,狼狽的田園詩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飲酒》詩集中的一首,把一種恬淡閒適的美好心境,一副悠然自得的田園美景躍然紙上。然而大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卻一世落魄,狼狽之極。陶淵明也曾當過政府官員。用他自己的話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就是姑且出任官職,賺點歸隱田園的本錢。但他的仕途很短暫,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而是他受不了這種約束。在彭澤縣令任上,因不願束帶去見督查官員,就掛印自去,不為「五鬥米」折腰。還寫了首辭《歸去來兮辭》以作紀念,詩中寫道:「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田園都荒了怎麼還不歸去?富貴權力都不是我的期願。
  • 偷得浮生半日閒,帶孩子在最美的山水田園詩裡,感受田園之美
    不如我們避開人群,走進廣袤的大自然,帶孩子去附近鄉間,一邊吟詠經典的田園詩,一邊感受田園詩意吧。一.享受登山的樂趣01.《題鶴林寺僧舍》(唐)李涉終日昔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孟浩然的田園詩清新淡雅,不是沒有意蘊的平淡,而是一種返樸歸真的平淡——「豪華落盡見真淳」。綠樹環繞的小村旁邊,有青山隱隱,故人準備好了美味,邀我共享,一起把酒臨風,閒話桑麻,還約定重陽節重聚,這份深情厚誼,多麼令人感動!04.
  • 元好問崇尚陶詩的自然境界,而淡泊悠然,是陶淵明一貫的詩風
    論詩三十首·其四(金)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豪華」,此處特指華麗的辭藻,自然也包括刻意雕鏤紋飾的手段。「真」與「淳」,不只是指詩歌內容(思想感情)的真率、淳厚,更是指它所包含與體現的陶淵明的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