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始皇可以說是正兒八經的千古一帝,其歷史功績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歷來評價褒貶不一,基本上是貶大於褒,其中最為詬病的就是焚書坑儒。我們在課本上都了解到的就是秦始皇以暴力的手段,將對他有意見的儒生坑殺。為了堵住民眾的悠悠之口,讓民眾將無用的百家思想的書全部銷毀。
這件事被後人載入了史冊中,秦始皇因而被很多人批判。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成功的徵服了六國,重新恢復了大統一。他繼位之後,為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採取了很多鞏固統治的措施,其中不乏地方上的郡縣制,中央上的三公九卿制度。但焚書坑儒為什麼會遭到詬病,秦始皇的這項措施真的做錯了嗎?
焚書事件
焚書坑儒雖然我們常常沿用,但是如果單純的從事件上看,其實是單獨的兩件事。因為教科書上將其連用,以至於很多人將其誤解為是一件事。筆者大致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秦始皇統一秦朝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13年舉辦了一次宴會,邀請眾位大臣喝酒,其中有70位博士也應邀參加。宴會上,其中就有大臣就對秦始皇拍馬屁,誇讚秦始皇的功勞,統一了六國,怎麼怎麼牛逼。秦始皇聽了之後自然是喜上眉梢。
但是其中有一個叫做淳于越的博士卻反其道而行,給秦始皇潑冷水。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早在周朝時期地方上實行的是分封制。都說不像古人學習,國家也就不能長久。並且還反將一軍,認為前面溜須拍馬的博士並非忠臣。
秦始皇聽了這番話之後,若有所思,就讓群臣談一談淳于越這個觀點,究竟應該是師古還是師今?這時當朝宰相李斯就站出來了,他認為現在的情況已經和春秋時代不一樣了,當時正處於時代的重大變革之中。為了尋求社會的變革,以儒家為代表的私學盛行。同時,各個學派發表各自挽救時局的主張。
但是,按照現在的時局來看已經不適用了,根本不必照搬前人的做法。因為私學的盛行,一些人就開始隨意發表言論,這是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於是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這就是「焚書」。
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秦始皇在聽了李斯的一番發言之後,便欣然同意,並且吩咐文武百官將其實行下去。
坑儒事件
而坑儒呢,又是另外一碼事,發生在焚書事件的後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以盧生為首的方士在秦始皇面前忽悠,他聲稱自己能夠找到長生不老的靈藥,秦始皇聽說有這等好事,想也沒想,就給了這些人一大筆錢去尋找靈藥。
但是其中幫忙尋找靈藥的方士盧生和侯生收了秦始皇的錢,不僅沒有積極的尋找靈藥,反而還在背地裡黑他,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根本聽不進去忠臣的金玉良言。像秦始皇這樣的皇帝,自己根本不能為他找靈藥。這段言論放出去之後,水軍就大量傳開了。而這兩人也就攜款潛逃了。
秦始皇知道這件事之後,氣不打一處來,感覺自己的智商被這群儒生受到了侮辱。便派人揪出其中的元兇,抓了一大批人。在經過嚴加審訊之後,460多名儒生供認不諱,參與了水軍。最後,這460多人全部被坑殺。
秦始皇的大兒子,也就是扶蘇看到父親的做法,心中甚是不安,就向秦始皇上諫。現在天下才剛剛穩定,這些儒生都是以儒家的孔子作為榜樣。但是父親這樣對待讀書人,可能更會使這些標榜仁義的讀書人所詬病。
秦始皇這時還正在氣頭上,對兒子扶蘇的言論非常不爽,於是便讓他和蒙恬去上郡打仗去了。這麼看來,秦始皇的坑儒最後還是反坑了。
焚書坑儒的真實用意
整個事件最終是被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整的記錄下來。從史料的真實性來看,司馬遷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完全是可信的。
先看焚書這件事,是丞相李斯提出來的。李斯的建議,整體歸納就是要統一思想。那麼,李斯的建議僅僅是自己的空言,有沒有前人的借鑑呢?答案是有的。在秦朝建立之前,影響力最大的事件就是商鞅主持的變法。
要知道,秦國一脈相承的是韓非子所在的法家。因此,商鞅就向當時在位的秦孝公提出了統一思想的焚書政策,但是因種種原因,秦孝公並沒有將其採納。所以,李斯所提出的主張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來的,並非空穴來風。
李斯為什麼要堅決的反對淳于越,實行焚書的政策呢?淳于越提出的主張是廢除郡縣制,實行分封制。但是淳于越提出反對的聲音,郡縣制已經從秦始皇推行這項政策的第八個年頭了。而且郡縣制的源頭,就是秦孝公商鞅變法已經開始推行的縣制,也就是說郡縣制在歷史上已經推行近一個世紀之久。
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好孰壞,早在秦朝建立之初,李斯和另一位臣子王綰之間早已經進行過爭論,而兩人之間的爭論,明眼人也能看出來這並不是所謂的政見之爭,其實也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上考慮。最終,秦始皇採納了郡縣制。
這麼看來,秦朝建立實行的郡縣制完全是歷史所推動的結果。淳于越再一次表示反對,是舊事重提,完全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淳于越為什麼突然提出反對呢,其中的所蘊含的深意,如果不是當時的人,是很真正揣摩其中的用意的。
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是借鑑周朝的歷史教訓來看,雖然打敗了商朝,但是其後裔武庚還是發動了三監之亂,周朝發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得以解決。
而秦朝建立,雖然表面上是統一了,但是六國原來的勢力仍然蠢蠢欲動。要想完全控制六國,不僅是從制度上,更重要的還是思想上控制群眾。而李斯正是法家的衛道者,所以才表示反對,並且還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自古以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尤其是讀書人更不好惹。再說,秦始皇真的把所有的書全部銷毀了嗎?
其實從當時的執行效力來看,這項措施推行下去,完全銷毀是很困難的。後世像宋代的史學家鄭樵就認為,秦始皇在位期間,根本沒有完全的將六國的書銷毀。反倒是到了漢朝時期,一些經文經學者將原來的著作給糟蹋了。
就拿坑儒這件事來說,秦始皇真的有錯嗎?秦始皇幹的完全是沒錯的,錯的也僅僅是情急之下將自己的兒子扶蘇給攆走了,這才讓胡亥有了可乘之機。
結語
就連坑儒這件事的真實性,也有學者對其真實性表示質疑。歷來的史學家將兩件事結合在一起,添油加醋,也就成為了攻擊秦始皇的箭靶子。直到東漢時期,學者王充才將兩件事分開。
但是關於其真相併沒有被澄清。就其當時的真實狀況上看,「焚書」和「坑儒」,完全是秦始皇為了維護大統一應該採取的政策。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韓非子:《韓非子.和氏》
李開元:《秦謎》
李殿元:《關於「焚書坑儒」研究的幾個問題》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