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是醫者的終身必修課

2021-01-08 大洋網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大幅擴大麻醉、兒科研究生招生規模,將中醫藥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程,將醫德醫風作為醫務人員必修課……未來的醫學教育將發生這些重大改變!

師者與醫者,都是很看重職業道德的職業。關於師道,祖師爺孔子多有論述。至於醫者,杏林名家們也有許多名言傳世。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一視同仁,「皆如至親」道盡中國傳統醫德之精髓。

醫德為什麼重要?皆因醫務人員面對的是人,是患了病的人,而不是出了故障的機器;醫療服務是和人打交道,而不是修理機器,所以用技之外,還要用心、用情、用德。跑偏了的醫學實踐往往容易出現科學與人文斷裂、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疏離的現象,這一現象不但不利於疾病治療,也讓醫患鴻溝越來越深。假如醫者都能「醫德服人」,何愁醫患關係不和諧?

當然,醫德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醫患關係上,在某個特殊時刻和危急關頭,高尚醫德還有拯萬民於水火之功。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對於病毒傳染性問題,鍾南山直言存在「人傳人」現象,給政府迅速做出防控決策提供了依據,避免了疫情繼續擴散的風險。此情此景,求真務實的醫德,善莫大焉。

將醫德醫風作為醫務人員的必修課,並非要將醫務人員推向神壇,更不是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道德綁架,而是因為醫德是一劑良藥,不僅對患者有效、對社會有功,對醫務人員亦有益處。作為醫務人員,誰不希望有更良好的職業聲譽、更和諧的醫患關係?

在醫學教育中增加醫德教育內容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必須提醒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走過場、放空炮。醫學院校要遵循醫學教學和學生成長規律,不斷創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把醫德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學人才。              

(廣州日報評論員 連海平)

相關焦點

  • 醫風醫德成必修課,為優質醫療服務吹進一股新風
    在《指導意見》中,醫德醫風的建設也被列為了一項重要內容。文件明確提出,要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救死 扶傷精神。要將醫德醫風、法律法規、急診和重症搶救、感染和自我防護,以及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知識與技能作為醫務人員必修課。
  • 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醫德楷模」「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頒出
    白髮醫者,心有大愛;白衣逆行,感動中國。10月16日,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醫德楷模」「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頒獎活動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王振義等11位80周歲以上、從醫50年以上,德高望重的醫界泰鬥榮膺「醫德之光」獎項,萬小平等10位醫務工作者獲「醫德楷模」獎項,丁新德等10位醫務工作者獲「醫德楷模」提名獎,張文宏等15位抗疫先鋒獲本屆「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
  • 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醫德楷模」「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揭曉
    10月16日,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醫德楷模」「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頒獎活動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復旦上醫沈鎮宙、陳灝珠、顧玉東等11位80周歲以上、從醫50年以上、德高望重的醫界泰鬥榮膺「醫德之光」獎項,華克勤、邵志敏等10位醫務工作者獲「醫德楷模」獎項,龔輝等10位醫務工作者獲「醫德楷模」提名獎,張文宏、鐘鳴、禹寶慶等15位抗疫先鋒獲本屆「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向獲獎的復旦人致敬!
  • 《大醫精誠》,醫者必讀
    醫德對於醫生至關重要。沒有高尚的醫德,成不了大醫。沒有精湛的醫術,也成不了大醫。這就是大醫精誠。《大醫精誠》一文出自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醫者所必讀。大醫精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高尚的醫德,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普救眾生的仁心。無論病人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病人是親人,還是仇人,一律一視同仁。
  • 妙手回春求真濟世,醫者醫德醫民,神醫聖手華佗的一生
    妙手回春求真濟世,醫者醫德醫民,神醫聖手華佗的一生華佗,何許人也,大家應該都知道,被譽為醫聖的他,自稱元化,他通曉養生的方法,而且對醫方具有獨特的見解,更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在治療病人時,用藥的種類及其稀少,但卻十分有效,並且,華佗對針灸及其的擅長,華佗扎針的時候,只扎病人身體的那幾個地方
  • 醫者應該所具備的醫德和化解矛盾的利器,讀《大醫精誠》有感
    醫生日常工作也非常辛苦,勞動強度也大,雖然各有各的難處,但作為醫者,先做好自己。讀到孫思邈的這篇文章,讓我們知道我們醫者的先輩是怎樣救死扶傷的,怎樣去培養一顆慈悲心的。醫者的行醫是一個很好的道場,上天給予了一個體驗疾苦,慈悲為懷的地方,醫者是不能將其向反方向去做的,如果那樣,就正如孫思邈所說:那是「含靈巨賊」。
  • 儒家文化醫德培訓中心運轉,曲阜這些人爭當儒醫
    7月20日至21日,「爭當儒醫先鋒忠誠乾淨擔當」第二期醫德培訓班舉行。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範吉平教授、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雷瑞鵬,復聖顏子第78代嫡孫、曲阜孔子文化學院顏廷淦等多名知名專家教授授課。
  • 「爭當儒醫先鋒 忠誠乾淨擔當」,曲阜舉辦第二期醫德培訓班
    日前,「爭當儒醫先鋒 忠誠乾淨擔當」第二期醫德培訓班在儒家文化與醫德培訓(基地)中心舉行。曲阜市衛生健康系統管理人員、重點崗位從業人員,涉及行政幹部、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及鄉村醫生代表等80餘人參加了培訓。
  • 【最美基層好醫生】馮桂瓊:「懂得患者之痛,是醫者必修課」
    本期推薦展示的參選者:馮桂瓊 馮桂瓊 從醫年限:27年 1989-1992年,就讀於成都中醫藥大學 1992年-2001年10月,在四川當地醫院工作 2002年至今在當地馮氏診所工作 「懂得患者之痛,是醫者必修課
  • 從古代醫德淺談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
    幾千年的傳承中,中醫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唯一不變的每一個師父對徒弟「醫者仁心」的諄諄教誨。醫者仁心傳承至今,具體有哪些方面的表現?在疫情防控情況下,醫者的醫德又是何表現?古老中國,古老中醫,醫德的傳承醫者有仁心,慈悲濟世人。懸壺輕己利,德品勝黃金。
  • 中醫「醫德」的真正涵義
    與此同時,他們還特別提出,要對所有的人予以關愛和尊重,「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老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表現了「普同一等、同仁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  仁善立業 醫德屬於倫理學範疇。在我國古代,名醫大家們首先將醫學定位為「仁術」,賦予醫學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內涵,同時也強化了醫生職業的神聖與高尚。
  • (高知訪談)醫者仁術──訪醫學家裘法祖(圖)
    他不僅在醫術上達到了一個巔峰,而且其醫德更是令人仰止。2001年他獲全國「醫德風範終身獎」。去年,省政府授予其「人民醫學家」稱號。  如果你是業內人士,肯定熟悉甚至景仰裘法祖,因為上醫科大學,讀的就是他主編的教材;就是業外人士,應該對他也不會陌生,因為幾十年來,人們常常會傳誦他的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
  • 濟南章丘有位年輕的女中醫,用大醫精誠詮釋醫者仁心,你認識她嗎
    圖文/鄭中運濟南章丘雙山醫院新世紀社區服務站中醫科門診室裡,懸掛著一幅字畫,上邊寫著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大醫精誠。這幅字畫是一位患者贈送給中醫科主治醫師、女中醫苗燕的。據苗燕講,送這幅字畫的是患者楊某。
  • 中醫「信者醫,不信者不醫」的觀點為何被誤會歪曲?
    個人認為,中醫看重的「信者醫,不信者不醫」被當代不少人誤會歪曲了。古代神醫扁鵲曾跟徒弟說:「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徒弟不解:醫者不就是救人的麼?扁鵲說:信者,患者本人意願強烈,配合治療,身體機能恢復快;不信者,內心潛意識就暗示這肯定不行,他又怎麼能配合治療?還有一種說法,神醫扁鵲變成了藥王孫思邈,但大體意思相當。
  • 成功的醫改離不開醫德教育
    筆者找了一圈,在報告裡並沒有發現「醫德」二字。那是不是說搞醫改不用提醫德建設了呢?顯然不是!筆者認為,醫德建設是新醫改應有的題中之義。  醫改的最終目標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讓咱們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最終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給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個過程中除了需要醫務人員精湛的醫術,也需要醫生救死扶傷、勇於奉獻的高尚醫德。
  • 祁門御醫文化之十:祁門醫家的醫德風範
    縱觀古今中醫各家,大凡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德藝雙馨之醫家,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詮釋著醫乃仁術,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衛著醫道尊嚴!
  • 古代醫者
    王慶從幾個俗語來認識一下古代醫者,也許有助於今天醫患雙方的溝通。醫者「易」也。「易」指易學,以《周易》為源頭,是古代醫者的必修課。早在《左傳》中,醫生就用《周易》中的「蠱卦」來分析晉侯的病情——「近女室,疾如蠱」,意為荒淫之病不可治。
  • 新民晚報數字報-醫德
    子衡先生十九歲遵父命拜在吳門望族,蘇州人汪逢春門下,入室第一件事,汪先生就讓他背誦清代徐靈胎大椿先生的詩句《行醫嘆》:「嘆無聊,便學醫,唉!人命關天,此物難知。救人心,作不得謀生計。不讀方書半卷,只記藥味幾枚,無論臌膈風勞,傷寒瘧痢,一般的望聞問切,說是談非……」汪逢春之所以開宗明義就讓弟子先背下《行醫嘆》,就是給學生上的醫德第一課!
  • 醫者不妨多一些「等一等」的心態
    感動之餘,更引起了我對醫德的思考。患者花錢去醫院看病,希望在享受到醫生高超的醫術水平這樣的「有償服務」之餘,更希望得到醫生對於病人病情的詳細詢問、對於病人家屬的安慰,甚至是一句溫暖人心的「我等一等你們」這樣的「附加服務」。一句「我等一等你們」折射的不僅僅是醫生的素質,更加是對「醫者仁心」的初心拷問。
  • 古代醫生的醫德有多高
    單論醫療手段,或許比從前進步不少,但說到醫德醫風,誇張點說,江河日下也不為過。今天要聊的這位古代的名醫,可是位了不起人物。不經醫術高超,妙手回春。其醫者仁心,更是光照日月。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孫思邈。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歷經千年依然是學醫之人精研的典籍,而他的另一篇專談醫德修養的文章《大醫精誠》更是被歷代名醫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