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0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5月22日晚,上海交響樂團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第六場演出現場,黃北星、蘇婷和胡喆三位樂手傾情奏響海頓的《倫敦》三重奏。伴隨著動人的音符聲,舞臺側面,當晚的「賣貨」主播——上海廣播電視臺著名編導畢禕,和上海交響樂團的工作人員趙路易已嚴陣以待,演出結束鏡頭一轉,剛才還飄蕩海頓樂聲的上交演藝廳瞬間變成了「賣貨」現場直播間。
收到直播開始的信號後,兩位戴著假髮套、身穿印有樂團LOGOT恤的主播迅速進入狀態,化身「貝多芬」和「莫扎特」,開始了上海交響樂團141年歷史上的首次「賣貨」直播。他們通過穿越時空的對話戲說,將音樂小故事、小知識和「帶貨」結合起來。直播中提到的T恤衫、馬克杯、帆布包、定製海報、早餐杯等12款文創產品,均可通過上海交響樂團「一碗餛飩」小程序購買。
「我們帶的貨是有靈魂的好物!」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告訴記者,樂團推出的印有樂器箱和親盒的口罩、披著指揮棒外衣的U盤、鋼琴家阿格裡奇同款竹扇等文創產品,意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這些物品中也凝聚了上交和藝術家、和樂迷之間的點滴回憶,充盈了文藝人的情懷。」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交要做「有靈魂」的文創產品
自2014年起,上海交響樂團每年會上新精美的文創產品,每款產品的設計均從實用性角度出發,還會以特定音樂家或音樂事件為背景,讓每件衍生品有溫度。比如曾當選年度爆款的「SHANGHAI TONE 腔調」搪瓷杯,紅、白、黃的搭配讓人在視覺上倍感舒適,三種不同式樣的杯子還分別蘊含「點亮城市」「懷舊經典」「嶄新時代」特定寓意。
而「城市之光·音樂之風」竹扇,更是深得「鋼琴家中的鋼琴家」阿格裡奇的喜愛。去年她來滬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收到摺扇後,便「扇」不離手。不巧的是,阿格裡奇回國後發現心愛之物不翼而飛,又親自寫郵件給上交,詢問能否再快遞一把「私藏」竹扇。
今年正值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海交響樂團又率先推出貝多芬與其前輩莫扎特主題的T恤、馬克杯、帆布包等文創產品,讓用戶在使用這些產品的同時,也能與古典音樂大師近距離接觸。5月20日「一碗餛飩」上新,除了上述產品還有價廉物美的口罩夾、便當盒,上架一小時就賣出了100多件。
疫情期間,上海交響樂團推出「一碗餛飩」小程序,其中小程序包含「購文創」「聽音樂」「賞現場」三大版塊。如果說「聽音樂」「賞現場」板塊中囊括的大量視聽資源,滿足了樂迷隨時想要完整體驗或者回放的需求,那麼「購文創」裡的精選產品則實現了大家「買買買」的渴望。未來,上交將在文創領域進行更多品牌拓展,開拓新的文化消費的可能。
「院團、劇場如果要帶貨,應該從內容到表達上,都展現出藝術機構的特色。」在上海交響樂團工作了23年的大提琴首席黃北星,見證了中國交響樂粉絲群體逐漸茁壯成長,因此也希望樂迷可以從上交的文創產品裡,觸摸到音樂的靈魂。「這些產品不僅是大家可以隨身用到的,上面還印有上交的LOGO,樂隊成員這些年來的付出和故事,讓這些搪瓷杯、口罩夾變得不再普通。」
從音樂上雲到直播帶貨,演藝人們正在努力跳出舒適區
受到此次疫情影響,包括上海交響樂團在內的上海院團、劇場做了大量線上活動與展演。從直播到帶貨,原本以演出為主業的演藝人們,也在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更多的新可能。
上海交響樂團小提琴手蘇婷坦言,疫情期間她多次嘗試和丈夫黃北星一起直播,和樂迷們分享夫妻倆宅家期間的音樂生活。「在我直播時,黃北星從燈光、美顏、布景等方面為我助陣,而我也嘗試如何在直播時更好地與觀眾溝通,我們新學會了很多技能!」蘇婷表示,她經常看李佳琦的直播,不僅因為這位在上海的湖南小夥兒「帶的貨的確好吃、好用」,而且「他會從內到外把貨物介紹清楚,善於營造氣氛從而贏得更多屏幕前的受眾」。
「未來的演藝行業,有挑戰有機遇。」在周平看來,如何讓以古典音樂為代表的曲高和寡的傳統表演藝術,更好地與年輕人溝通、激發他們的互動和參與性,是劇場工作者共同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劇場和院團在運營模式和交互體驗上需要有更多探索」。
從最早僅僅在抖音上直播到眼下實現了推流,上海交響樂團目前注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不久前上交演藝廳迎來了疫情後復演的首批20位觀眾,很多樂手直呼「有觀眾的感覺真好」。在堅守「現場為王」理念的同時,演藝人們也期待著未來在新業態上,更好地施展拳腳。
來源:文匯報 姜方
攝影:葉辰亮
原標題:《上海交響樂團首次直播帶貨,請「貝多芬」「莫扎特」來導購》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