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傳統文化,要理解年輕人喜好

2020-12-20 環球網

原標題:專訪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業部部長阿里·阿斯加爾·穆奈桑

推廣傳統文化,要理解年輕人喜好

本報記者 李司坤

11月27日至30日,第三屆文明古國論壇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業部部長阿里·阿斯加爾·穆奈桑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訪談中,穆奈桑部長表示,中伊兩國悠久的歷史、共同的文明符號使得兩國在文化旅遊領域開展合作的潛力巨大。他同時向記者介紹,面對來自西方國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伊朗本土的傳統文化在年輕人當中重新煥發了生機。

「伊朗和中國都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文明古老的國家。」訪談一開始,穆奈桑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歷史上很久遠的時間算起,一直到現在,中伊兩國的關係都非常良好,特別是在文化和經貿關係上。「我們非常高興加入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穆奈桑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倡議對修復古老的絲綢之路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這個倡議也使得伊朗正在加強努力,改善伊朗境內古代絲綢之路的條件。古代絲綢之路這條線上的一些古代客棧,經過我們的修繕已經煥然一新。」

「伊朗人非常喜歡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對前往中國旅遊非常感興趣!」他告訴記者,伊朗同樣有著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伊朗有超過100萬個歷史和自然景觀,還有超過600個博物館,「一些古董的歷史超過1萬年」。穆奈桑相信伊朗的歷史古蹟、習俗和文化足以吸引眾多中國旅客。

除了旅遊方面的巨大潛力,穆奈桑在採訪中還表示,中伊兩國未來還可以在文物修復及保護領域加強合作。穆奈桑向記者介紹,截至201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伊朗世界遺產共有24項。在伊朗境內所有的歷史和自然景觀中,有超過3.5萬處已經登記註冊。「我們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和規定來推進文物的維護和修復工作,在這個領域,我們有非常長久的經驗。」他還表示,中伊兩國在文物修復和保護領域加強合作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兩國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交換經驗。

儘管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國,但穆奈桑承認,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流行文化盛行,尤其是美國好萊塢生產的影視作品正在強勢影響著全世界的文化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伊朗在內的文明古國相對處於弱勢地位。「很多西方國家歷史上並沒有什麼文化,但它們當下正在製造新的文化。我們古代文明國家,說實話,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抗衡)。」穆奈桑說,伊朗的傳統工藝品、傳統音樂,以及傳統的民族服裝都深受世界遊客喜愛。在電影方面,伊朗在世界上也非常出名;在詩歌方面,伊朗也湧現諸如哈菲茲、莫拉維、薩迪·設拉子等享譽世界的詩人。「以前,我們的年輕人認為,如果要追求新鮮感和時尚感,是不需要了解伊朗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他們只對西方文化包括服飾、習俗感興趣。我們需要更加理解年輕人當下的思想和喜好。」

《環球時報》記者向他介紹,在推廣本土文化方面,中國已經開始發力。一些國產電影諸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優異票房,當下很多年輕人開始越來越青睞漢服。聽完《環球時報》記者的分享,穆奈桑也興奮地告訴記者,伊朗的情況也在發生好轉。「在我們的推動和支持下,伊朗古代的文化藝術正在國內日漸走向發達。」

穆奈桑還說,如今,伊朗有很多年輕人愛上本國傳統文化研究,在大學裡,也有不少年輕人的專業是學習伊朗本土傳統文化藝術。「在工藝品領域,很多工藝品專家都是年輕人。伊朗的年輕人逐漸發現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是他們自身的身份認同。」他在採訪中呼籲,中伊兩國政府有責任進一步介紹並推動本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在當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抓住年輕人的喜好 才能讓傳統走得更遠
    關注事件:首屆東北二人轉研討會  核心觀點:對於很多傳統藝術而言,找到更適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才能更受歡迎。  6月3日,首屆東北二人轉研討會在「大城市鐵嶺」召開,文化大腕兒範曾、姜昆、趙本山、白巖松、朱軍、於丹等悉數捧場,本山大叔還拉二胡表演了《二泉映月》等曲目,足見其對這會的興致之高。
  • 傳統文化:年輕人的文化新寵
    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身邊,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螺螄粉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子柒製作螺螄粉的視頻背後,找材料、做測評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李子柒分享考察和製作過程時說,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螄粉店,也和當地的非遺老手藝人交流。有網友說,李子柒的視頻「蘊藏著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讓我們離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越來越近」。
  •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需「擁抱」年輕人
    四川省曲協副主席、哈哈曲藝社創始人田海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需「擁抱」年輕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自「十四五,文化聽你說!獻策四川文化改革發展」大型網絡建言徵集活動正式啟動以來,網友反響強烈,紛紛通過網絡通道為四川文化改革發展建言獻策。
  • 年輕人推廣古老功法 湖南中醫藥大學有支傳統保健隊
    新華社長沙5月8日電(記者帥才)湖南中醫藥大學有一支由20名年輕人組成的傳統保健隊,經常走進社區、醫院、街道傳授馬王堆導引術、華佗五禽戲等古老養生功法。這支傳統保健隊隊員基本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研習的健身功法主要有華佗五禽戲、七星功、馬王堆導引術、六字訣等。馬王堆導引術改編自2000多年前的《導引圖》,動作舒緩、柔美。在古代,這套功法有44個動作,後來改編為33個動作,更適合現代人練習。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對於「中國風」的流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當下中國流行文化本土化的深度比過去要深很多,「它的根本源於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年輕人見多識廣,反而需要心靈上有一些與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生活世界、自己的文化記憶更接近的內容。所以,他們對傳統且活潑的存在有很強的興趣。」
  • 高喊「進度條穩住」的年輕人,如何通過這部番劇愛上傳統文化
    高喊「進度條穩住」的年輕人,如何通過這部番劇愛上傳統文化
  • 年輕人新玩法:虛擬網絡影音串聯傳統文化
    對此,B站主播「納蘭尋風」解釋,「在一部分年輕人眼中,只要提到傳統藝術,就好像是遙遠的東西。這個節目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感受一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魅力。如果你只是某一個圈的粉,看了一遍不能完全理解,這時你會去了解了相關的內容,甚至回頭再來看一遍,或許你會有新的收穫。」
  • 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
    (兩會速遞)傳統文化「代言人」曾小敏:年輕人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唐貴江 索有為)「新媒體經濟大行其道,網紅經濟帶貨能力、銷售能力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熱點。在新媒體經濟環境下,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也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28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年輕人應該是傳統文化,也是戲曲藝術最真切的未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受訪者供圖曾小敏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也是廣東省「名家名人代言優秀傳統文化」代言人。
  • 推廣普及繁體字,促傳統文化傳承守正創新
    繁體字能反映出漢字的由來、演變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甚至有人說其字態美感都勝於簡體字。繁體字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滋養潛流,是傳承發展的載體。其每一個字較簡體字,更能反映中華文化祖先最智慧的文化體驗和偉大的哲學追求。金庸先生在《俠客行》中對石刻文俠客行詩句領悟武道,不同人不同理解,整篇也分角度、心態等不同也領悟各異。
  • 《夢幻西遊》:遊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非遺推廣賦能創新
    泱泱華夏歷史久遠,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對於我們炎黃子孫的意義非凡,隨著時代的更替,傳統文化的斷代遺失十分嚴重,雖然眾多的傳統文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但還是要無數的傳統文化因為當代年輕人的忽視而遺失,無法傳承。
  • 當遊戲遇上傳統文化 讓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原標題:當遊戲遇上傳統文化 前不久,一款文物製作的遊戲吸引了很多玩家。遊戲中,玩家可以通過自己製作「文物」來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今,越來越多的遊戲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年輕人平時會關注電子遊戲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嗎?他們是否喜歡遊戲與傳統文化產生「化學反應」?
  •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戲曲與電視劇、綜藝搭檔,能否真正點燃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面對網生代,傳統戲曲還有多少路要走?本周,正在愛奇藝上熱播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下文簡稱《鬢邊》)迎來大結局。這部以京劇為背景的網劇引發了年輕觀眾對於戲曲的關注和熱愛。
  • 年輕人怎麼愛上傳統文化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身邊。
  • 推廣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從歷史上看,任何文明的興起,一定都需要文化先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推廣國學,勢在必行。從國際上看,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國家開始以"價值觀不同、文化不同"為藉口,分化民眾對中國的敵視,從思想層次上造成中西人民分歧。
  • 中國年輕人對傳統並不淡漠
    當代青年能接觸到更真實的歷史文化     記:當代中國青年似乎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淡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似乎已經成為一大問題。作為一個精通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漢學家,您對此是怎麼看的?    阿:每一代人都會覺得下一代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自己少。可事實並非如此。
  • 馬來西亞華人大力推廣漢服及中華傳統禮儀(圖)
    中新網3月12日電 據香港《亞洲周刊》報導,馬來西亞年輕華人推廣穿漢服運動,以讓華人了解華夏文化原貌。他們將漢服與電影《孔子》結合,提出「穿漢服看孔子」口號,並將進一步向社會推廣成人禮、祭禮、射禮、年節禮等中華傳統禮儀。  三月三日晚上,中國影片《孔子》登陸馬來西亞。
  • 柳下揮VS王津跨界暢談文物修復:網文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廣在於潛移默化
    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粉絲,柳下揮從它在年輕群體中的火爆得到啟發:「並非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要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講述和展示。我本身又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所以就萌生了寫一部關於文物修復的小說,就是《獵贗》。」王津老師則談到了文娛化的內容對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工作的促進作用。「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播之前,文物修復很少人專注,招工都很困難。
  •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手工藝
    「當下傳統工藝已經過時,不被年輕人接受了」的論調一度成為許多傳統工藝行業與「手藝人」面臨的挑戰。2017年3月,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應運而生。80後的許靜健就是其中積極的倡導組織者之一。「傳統工藝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煥發生機,我們都要抓住青春的尾巴。」言談幽默的他,在核雕工作時卻很顯得很沉穩。
  • 遊戲衍生品也能推廣傳統文化 文創如何與產業融合?
    現場圖來自騰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衍生品開發團隊的崔長傑表示,想把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用各種方法傳遞給年輕人。在他看來,遊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比如,在給一個麻將遊戲做手工傳承拍攝時,崔長傑發現,哪怕是麻將上的一個文字,都能夠傳遞出創作者用心的一筆一划,「其實有非常多的好東西,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落汲取。」
  • 這屆年輕人,在B站追捧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大規模復興 讓人激動的是直播的內容和質量,魏晉齊腰襦裙,唐朝齊胸襦裙,明朝襖裙馬面等,一場場古風華服秀再現再現各朝各代悠久華裳,喚起了眾多年輕人的熱情。他們以彈幕的形式不斷為之歡呼,有彈幕說,「這都是活了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