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年輕人的文化新寵

2020-08-26 光明網

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身邊,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據數據顯示, 某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2018年,有252萬用戶發布非遺內容,超過六成生產者是90後。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媒介碎片化傳播,不但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

無論是馥鬱芳香的紹興黃酒、酥脆美味的驢肉火燒,還是味淡而鮮的金華火腿、脆嫩爽口的涪陵榨菜;又或是酸辣鮮爽的螺螄粉、料重味醇的羊肉泡饃,這些極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非遺食品一直是大家喜愛的美食,被一代代傳承著。

螺螄粉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子柒製作螺螄粉的視頻背後,找材料、做測評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李子柒分享考察和製作過程時說,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螄粉店,也和當地的非遺老手藝人交流。有網友說,李子柒的視頻「蘊藏著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讓我們離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越來越近」。是無數80後、90後、00後網友對非遺文化、東方美學流連忘返,年輕人愛上最美「中國風」……

我們知道,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國潮是中國的潮流、傳統文化潮流。隨著文化自信的確立,「國潮」「國風」正在變成年輕人的時尚文化新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潮」「國風」作為追求表達自我情懷和時尚態度的新形式。

很多年輕人已讓中國文化、中國產品成為了生活中的常態,年輕人對國貨、國粹、國風等帶「國字號」的熱情,更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

故宮原本被看作是傳統文化圖騰的標誌,但隨著這幾年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的文創產品,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已經成為國潮文化先鋒……

年輕人喜歡的非遺文化、國潮、國風,正在以時尚文化的形式,走進當下年輕人的生活。這些非遺文化、國潮、國風包含了無限豐富複雜的因子,這些因子有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美學、中國精神、中國智慧……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為國潮、國風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藝術素材、題材、形象、形式、符號和理念,而最終成為國潮、國風的文化來源、基礎……在追逐、熱捧這種藉以時尚、文創形式流行的傳統文化中,體現出年輕人自我風格和生活態度,獲取了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而且,在這種潮流、風尚中,融進了社會熱點、時代價值精神,最終年輕人尋找到了一種「精神的契合」。

深遠的歷史淵源,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是非遺、國潮、國風等傳統文化成為時尚的依據和基礎。今天我們與歷史的、傳統的文化,不容否認確實存在著精神上的割裂和心理上的距離。這就需要我們用一定的文化方式和精神樣式,去彌合這種歷史和文化的割裂,拉近我們與傳統的距離。

非遺、國潮、國風這些傳統文化,有的利用電視文化的形式,有的藉助新媒體技術,有的經過文創開發,有的增加了時尚文化元素,它們帶著時代的精神趣味、審美風尚和文化的溫度,走向大眾,走向年輕人,使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解讀。

傳統、歷史,不再是僵死的、呆板的,而是生動、鮮活的,富有創造性的,這使我們與傳統更加親近,成為我們回歸歷史回歸傳統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當遊戲遇上傳統文化 讓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原標題:當遊戲遇上傳統文化 前不久,一款文物製作的遊戲吸引了很多玩家。遊戲中,玩家可以通過自己製作「文物」來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今,越來越多的遊戲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年輕人平時會關注電子遊戲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嗎?他們是否喜歡遊戲與傳統文化產生「化學反應」?
  • 「國潮」當道,看傳統茶企如何乘勢營銷,讓年輕人追捧「潮茶」文化?
    正如當下眾多傳統茶企聯合故宮這一「國潮」IP,讓茶和「國潮」完美相遇,一改傳統茶的老舊刻板,形成了一股獨特的藝術風潮。 作為傳統茶文化基因與潮流融合的新時尚,「國潮風」逐步成為消費新寵,在短短兩年間迅速成為潮流標杆,受到年輕消費者的熱烈追捧,讓茶文化再次復興,變得更時尚、更年輕。
  • 年輕人怎麼愛上傳統文化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身邊。
  • 九鼎經典拍賣:搭乘數字經濟快車 與傳統文化藝術接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九鼎經典拍賣:搭乘數字經濟快車 與傳統文化藝術接軌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藝術搭乘科技快車再度回歸大眾視野,成為了當代年輕人新寵,如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廣大好評,反映出市場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巨大需求,創新藝術文化鑑賞方式,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解構與再創造,
  • 推廣傳統文化,要理解年輕人喜好
    原標題:專訪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業部部長阿里·阿斯加爾·穆奈桑推廣傳統文化,要理解年輕人喜好本報記者 李司坤會議期間,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業部部長阿里·阿斯加爾·穆奈桑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訪談中,穆奈桑部長表示,中伊兩國悠久的歷史、共同的文明符號使得兩國在文化旅遊領域開展合作的潛力巨大。他同時向記者介紹,面對來自西方國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伊朗本土的傳統文化在年輕人當中重新煥發了生機。「伊朗和中國都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文明古老的國家。」
  •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需「擁抱」年輕人
    四川省曲協副主席、哈哈曲藝社創始人田海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需「擁抱」年輕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自「十四五,文化聽你說!獻策四川文化改革發展」大型網絡建言徵集活動正式啟動以來,網友反響強烈,紛紛通過網絡通道為四川文化改革發展建言獻策。
  • 那些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年輕人
    在日本和法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比如東京和巴黎,也是手藝文化興盛的地區——常去的中國遊客,應該深有體會。而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手藝文化卻不一定興盛,即便這些地區視野更廣、消費能力更強,傳統文化受到的重視卻較少,露出程度往往還不如一些地方小縣城。趙普將其歸因於各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支持力度不同。
  • 這屆年輕人,在B站追捧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大規模復興 讓人激動的是直播的內容和質量,魏晉齊腰襦裙,唐朝齊胸襦裙,明朝襖裙馬面等,一場場古風華服秀再現再現各朝各代悠久華裳,喚起了眾多年輕人的熱情。他們以彈幕的形式不斷為之歡呼,有彈幕說,「這都是活了的畫」。
  • 白先勇:應觸動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嚮往
    他12日在京領獎時說,當初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讓年輕人有看到我們傳統文化的美的機會,觸動他們內心對傳統文化的嚮往。據太極傳統音樂獎組委會副主任謝嘉幸介紹,在全球50餘個報名參選項目中,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製作人、作家白先勇,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學科奠基人之一、美國民族音樂學學會創始人布魯諾內特爾,中國屈家營村「音樂會」的林中樹和印度知名西塔爾琴大師拉維香卡脫穎而出,摘得本屆「太極傳統音樂獎」。白先勇說,得到這個獎是對青春版《牡丹亭》的肯定,是對崑曲這個古老藝術的肯定。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大量的尚待開發、或尚待介紹給年輕人的驚喜,我們自己看到這些東西時會感到非常自豪,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根源,也是我們的底蘊。」年輕人掀起「中國風」熱潮《江南百景圖》的火爆,正是如今青年「中國風」熱潮的一個縮影。國風,是一種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將中國元素與現代流行趨勢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 張藝謀談創作:傳統文化是創作源泉 年輕人該多看看傳統文化作品
    談到電影的創作初衷,張藝謀表示傳統文化一直是他的創作源泉,《影》觸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水平、價值判斷,完全是水墨畫,一種古老的繪畫,希望年輕人多看看傳統文化的作品,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電影上獨特的美學。
  • 非遺走紅網絡,年輕人愛上了傳統文化
    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媒介碎片化傳播,不但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無論是馥鬱芳香的紹興黃酒、酥脆美味的驢肉火燒,還是味淡而鮮的金華火腿、脆嫩爽口的涪陵榨菜,又或是酸辣鮮爽的螺螄粉、料重味醇的羊肉泡饃,這些極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非遺美食一直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點滴,被一代代傳承著。‍
  • 傳統文化「鬧」新春 京東年貨節讓「送文化」成新趨勢
    電腦數碼:傳統文化與創意科技擦出「新年味」火花據大數據統計,送禮時年輕化消費核心群體更鍾意於電子類、海淘洋貨等「高單值」商品。京東年貨節考慮到新時代年輕人「既要潮又要雅」的送禮需求,充分體現年味兒情懷,與多家電腦數碼品類廠商推出了具有中國傳統年畫元素的新年定製禮盒。
  • 非遺走紅網絡,年輕人怎麼愛上傳統文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非遺走紅網絡,年輕人怎麼愛上傳統文化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身邊。據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
  • 打香篆、古法胭脂……年輕人喜歡的傳統文化有點冷門
    從彈幕對古箏等古典樂器演奏的常年追捧,到紅色文化破次元點燃年輕人的熱情,再到近日打香篆、赤水獨竹漂等非遺項目在短視頻網站上的超高人氣,傳統文化的「雲」上生存並沒有遇冷,反而在青年網友的助推下,有日趨增多的勢頭。
  • 音樂類短視頻APP異軍突起:迎合年輕人流行文化
    其中音樂類短視頻成為2017年興起的新寵,憑藉簡單易上手的用戶操作,充滿時尚感、創意的內容和豐富的內置濾鏡插件、音樂庫等功能,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      快手月活位居行業榜首,抖音短視頻進前五究其原因,音樂類短視頻APP之所以能迅速成為爆款產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差異化定位,以音樂為切入點打造受年輕人青睞的流行文化     在諸多垂直領域中,音樂是一種強表達的工具。當音樂和視頻結合,可以突出和加強短視頻想要表達的部分,更符合年輕人的個性表達,迎合年輕人的流行文化。
  • 鐵拐李、鍾馗「變臉」QQ表情,傳統文化「巧遇」年輕人
    文人畫作品與QQ名片、主題、背景、表情包、個性籤名、頭像掛件、來電動畫等創意結合的產品,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富有文化特色的社交體驗。  QQ個性裝扮與郭西元文人畫的結合,通過現代、趣味的方式向年輕人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既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普及。
  • 年輕人新玩法:虛擬網絡影音串聯傳統文化
    對此,B站主播「納蘭尋風」解釋,「在一部分年輕人眼中,只要提到傳統藝術,就好像是遙遠的東西。這個節目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感受一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魅力。如果你只是某一個圈的粉,看了一遍不能完全理解,這時你會去了解了相關的內容,甚至回頭再來看一遍,或許你會有新的收穫。」
  • 豫劇——被年輕人忽視的傳統文化
    有時候我到現場聽戲,看到戲臺底下坐著的都是老人,有些年輕人來了,拍幾張照片也就離開了。我相信,和我一樣的年輕人不喜歡戲曲,不是因為戲曲吸引不了他們,而是他們沒有真正體驗過一次。年輕人每天沉浸在現代化的娛樂設備當中,沒有機會去體會戲曲,如果他們認真體會一次,就會像我一樣,永遠愛上。
  • 電子國風:用音樂,讓年輕人聽懂中國傳統文化
    站在偶像產業爆發的風口,不同於其他日系韓系歐美風的入局者,SING女團不僅憑藉電子國風的音樂路線突圍而出,更解鎖了讓中國傳統文化走進當代年輕人的新姿勢。讓年輕人聽懂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姿勢隨著我國經濟、文化領域的繁榮發展,對於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播、傳承需求也變得更為迫切。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變成讓年輕人喜歡、讓外國人聽懂,就是當下文藝工作者需求去解答的難題。 從去年開始,以《中國詩歌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綜藝紛紛迎來口碑和收視率豐收,既讓大家找回了詩意中國,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