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於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崑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網際網路走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身邊,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據數據顯示, 某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2018年,有252萬用戶發布非遺內容,超過六成生產者是90後。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媒介碎片化傳播,不但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
無論是馥鬱芳香的紹興黃酒、酥脆美味的驢肉火燒,還是味淡而鮮的金華火腿、脆嫩爽口的涪陵榨菜;又或是酸辣鮮爽的螺螄粉、料重味醇的羊肉泡饃,這些極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非遺食品一直是大家喜愛的美食,被一代代傳承著。
螺螄粉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子柒製作螺螄粉的視頻背後,找材料、做測評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李子柒分享考察和製作過程時說,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螄粉店,也和當地的非遺老手藝人交流。有網友說,李子柒的視頻「蘊藏著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讓我們離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越來越近」。是無數80後、90後、00後網友對非遺文化、東方美學流連忘返,年輕人愛上最美「中國風」……
我們知道,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國潮是中國的潮流、傳統文化潮流。隨著文化自信的確立,「國潮」「國風」正在變成年輕人的時尚文化新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國潮」「國風」作為追求表達自我情懷和時尚態度的新形式。
很多年輕人已讓中國文化、中國產品成為了生活中的常態,年輕人對國貨、國粹、國風等帶「國字號」的熱情,更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
故宮原本被看作是傳統文化圖騰的標誌,但隨著這幾年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的文創產品,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已經成為國潮文化先鋒……
年輕人喜歡的非遺文化、國潮、國風,正在以時尚文化的形式,走進當下年輕人的生活。這些非遺文化、國潮、國風包含了無限豐富複雜的因子,這些因子有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美學、中國精神、中國智慧……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為國潮、國風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藝術素材、題材、形象、形式、符號和理念,而最終成為國潮、國風的文化來源、基礎……在追逐、熱捧這種藉以時尚、文創形式流行的傳統文化中,體現出年輕人自我風格和生活態度,獲取了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而且,在這種潮流、風尚中,融進了社會熱點、時代價值精神,最終年輕人尋找到了一種「精神的契合」。
深遠的歷史淵源,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是非遺、國潮、國風等傳統文化成為時尚的依據和基礎。今天我們與歷史的、傳統的文化,不容否認確實存在著精神上的割裂和心理上的距離。這就需要我們用一定的文化方式和精神樣式,去彌合這種歷史和文化的割裂,拉近我們與傳統的距離。
非遺、國潮、國風這些傳統文化,有的利用電視文化的形式,有的藉助新媒體技術,有的經過文創開發,有的增加了時尚文化元素,它們帶著時代的精神趣味、審美風尚和文化的溫度,走向大眾,走向年輕人,使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解讀。
傳統、歷史,不再是僵死的、呆板的,而是生動、鮮活的,富有創造性的,這使我們與傳統更加親近,成為我們回歸歷史回歸傳統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