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的閃亮名片

2020-12-11 中國科技新聞網

在重慶醫科大學超聲無創治療腫瘤技術培訓班,學員參加超聲治療技術臨床應用培訓。圖片來源:科技部國際合作司

為了獲得到中國參加一個培訓班的名額,東歐某國的6位申請人,同時給科技部火炬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磨坦發郵件,不厭其詳地闡述自身資格和應被選中的理由。

來到中國參加了這個培訓班的某國學員,看到其他國家有兩個名額,還為自己國家只有一個名額而鳴不平。是什麼樣的培訓班,讓報名者和參與者都如此看重,甚至產生激烈競爭?

這是科技部在發展中國家培訓班框架下專門針對高科技園區規劃的一期培訓班,由火炬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記者從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了解到,這類在發展中國家相當富有影響力的培訓班工作,已經持續了20餘年。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科技部主辦的各類培訓班重點更加聚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培訓班在開展科技人文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每期招收發展中國家科技政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約20人,實實在在地見證和促進了「民心相通」。

培訓班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資料顯示,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課程系列,涉及農業技術、信息和製造技術、科技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環境、新能源、醫療衛生和科技政策與管理等眾多領域,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技術人才,傳授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

比如,由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組織實施、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鐵路建設技術國際培訓班」於2018年7月—8月在成都舉辦,共有巴基斯坦、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尼西亞、莫三比克和尼泊爾等6個國家的20名學員參加此次培訓。

在20天的學習過程中,培訓班採取技術講座、技術交流和現場教學、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地讓學員體驗了中國鐵路發展的偉大成就。

有的培訓班,因為太受歡迎,甚至從國內開到了國外。

2018年,重慶醫科大學承辦的「聚焦超聲無創治療腫瘤技術發展中國家培訓班」在埃及開羅開課,來自埃及、蘇丹、葉門、約旦、科威特、尼泊爾等6個中東、北非國家的23名學員,參加了為期15天的超聲治療技術理論知識學習、超聲治療技術的基礎原理模擬實驗和超聲治療臨床應用實踐培訓等。

多家國內外媒體進行了跟蹤報導,擴大了中國的國際社會影響力。

科技園培訓班分享「中國經驗」

中國國家高新區是創新創業的高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陣地,也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地。科技園區的國際合作對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創新創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比如,2018年科技部主辦了東南亞、南亞科技園(開發區)培訓班,來自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孟加拉、斯裡蘭卡、阿曼、埃及、喬治亞、巴西等10個國家的23名學員齊聚北京,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

據介紹,該培訓班設計了10個課程板塊,包括中國科技園發展及經驗案例分享、跨國技術轉移、中關村歷史發展概述、科技園發展規劃、企業孵化理論與實踐等,為學員全面展示了中國科技園(開發區)發展的經驗與成果。

在此類培訓班中,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民心相通?據了解,此次培訓班創新地採用了一對一的導師—學員制度,由長期從事科技園(開發區)規劃和科技企業諮詢的一線諮詢師擔任導師,與學員單獨進行互動交流,針對每個學員的需求及其國家的特殊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輔導,並深入探討科技園建設與國際合作在該國的可行性。

結果表明,該制度受到學員的歡迎和好評,並為未來的科技合作初步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來自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國的學員明確表達了合作意願。

理念認同是「朋友圈」合作的基礎

「技術培訓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管理培訓班』,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有了更明確的重點。」磨坦說,「與中國籤署過『一帶一路』科技園合作協議或者備忘錄的國家,比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蒙古、南非、埃及是重點培訓對象。」

然而,在援外項目中,受援國雖然十分關注我國現階段已經取得的成績,但由於國情差別,合作項目往往難以一蹴而就地建設成功。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國際業務總監王明陽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促進思想觀念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才能更有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以蒙古為例,因參與援建蒙古國國家科技園的規劃工作,自2013年起,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共組織來自蒙古國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等多個單位的4批次共15位學員來華參加中國科技園區培訓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溝通和交流效果。

正是基於理念認同的堅實基礎,這一援建項目也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探索,蒙方評價為「此項目極大地促進了中蒙雙方科學家和學者的交流,並成功探索了中蒙兩國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為促進中外溝通共享創新理念、提升相關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擴大了科技合作的「朋友圈」,已成為「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的閃亮名片。

責編:李芳

相關焦點

  • 人文交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跨越文化差異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作為中國特色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健前行中取得豐碩成果,不斷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路線圖日漸清晰,內涵、外延充分拓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增強。當前,共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明顯提速,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越來越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柱。
  • 強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要素支撐
    人文交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於推進民心相通、增強政治互信、深化經貿合作,發揮國家關係穩定錨、務實合作推進器、人民友誼催化劑的作用。  自「一帶一路」倡議發出以來,我國秉持絲綢之路精神,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文交流與合作,有力推進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政黨、智庫、青年、城市、社會組織等各領域合作,不斷拓展人文交流的寬度和深度。
  • 中國「透視眼」——中國科技閃亮「一帶一路」
    中國「透視眼」——中國科技閃亮「一帶一路」) 信威集團與柬埔寨、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電信運營商合作,為當地民眾帶去可靠、實惠、高速的移動通信體驗;神霧集團研發的節能環保技術方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可能;上市公司碧水源與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籤訂諒解備忘錄,用自主研發的膜技術,助力解決當地水資源匱乏問題……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更有一批高科技企業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探路者、先行者,中國科技閃亮「一帶一路」。
  • 「一帶一路」 中國——馬來西亞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29日在...
    主論壇:共建「一帶一路」,中馬經貿人文合作邁上新臺階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致辭論壇由馬來西亞金斯利戰略研究所主席丹斯裡楊元慶博士主持。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在致辭時說,」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進中馬兩國務實合作和利益融合,也促進兩國人文交往。
  • 觀察丨開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需要妥善處理的幾組關係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作為中國特色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顯著成效。人文交流重在提升國家形象,而國家形象則是一種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的複合建構,具有多元、多維、多態的複雜特徵。比如,2015年度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在海外受訪者心目中,中醫、武術和中餐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張名片,而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中,「孔子、儒家思想」則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 以冰雪文化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發揚我國冰雪文化,必將為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注入更大正能量。我國冰雪文化的歷史淵源與豐富內涵冰雪資源作為天然水資源之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特殊重要資源條件,歷史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民族群眾,就是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創造悠久燦爛文明的,同時還不斷開闢了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道路。
  • 新日電動車「一帶一路」走好科技創新路
    今年9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關於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的通知。作為國家級頂層戰略,一帶一路沿用古代絲綢之路的名稱,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
  • 海安市:舉辦523文化藝術節暨「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節
    5月23日上午,海安市在523文化產業園舉辦523文化藝術節暨「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節開幕式。活動現場,塔吉克斯坦、伊朗駐華大使等外國友人發來祝賀視頻,同時進行了523絲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儀式。為祝賀中國海安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成立,國家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胡振民專門題寫了牌匾。現場還舉行了落戶523文化產業園的有關項目的籤約儀式。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汪政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教育為「一帶一路 」夯實人文之基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之要,在於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三周後,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交流互鑑之道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大開啟。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一帶一路」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鑑的途徑。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具有對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 多國專家:以人文交流消除隔閡 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
    受訪機構供圖新華社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楊淑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12日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各國與會專家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增進文明交流互鑑建言獻策。本屆論壇設置了13個平行論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經濟治理、新冠疫情下太平洋島國的社會經濟與對外關係、國際移民治理與發展趨勢、人文交流等議題展開,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20餘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個大學與機構的約300位代表出席。
  • 「一帶一路」五年來 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一帶一路」文化)
    (人民圖片 胡揚輝)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將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關國家一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臺,鼓勵更多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深化生態、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
  • 「一帶一路」 中國——菲律賓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26日在馬尼拉...
    主論壇:共建「一帶一路」,中菲各領域合作前景廣闊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在主旨演講中就當前中菲關係發展、中國發展對世界的經濟做出的貢獻、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合作及菲律賓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以及中菲如何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等方面做了精彩闡述。
  • 2020中俄文明對話:「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領袖大連論壇暨「第五...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潘婧妍 蘆思宏) 10月19日,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方校長辦公室、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分委會指導,大連外國語大學主辦的「2020中俄文明對話:『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領袖大連論壇暨『第五屆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交流月』開幕式」召開。
  • 讓科技創新的「閃亮名片」照耀世界
    他說,我國有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高速鐵路、超級水稻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生產生活領域也有不少資助創新的科技產品和應用,比如阿里巴巴的仙子商務、海爾的智能家電、小米的手機等,要大力對外宣傳中國品牌,努力打造「中國創造」、「中國智慧」的閃亮名片。
  • 多元文化交流夯實「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
    劉瑞華 2018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五年來,從倡議理念到現實行動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黑龍江省作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參與省份,連續四年將「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政策」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的必然要求、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根本路徑、推動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戰略舉措
  • 人文「雲交流」不停歇 數字經濟推動「一帶一路」文旅交流發展
    受疫情影響,很多文化交流活動從線下轉到線上,依託近年來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紅利,線上演出、展覽、娛樂等線上交流活動另闢蹊徑,大放異彩,惠及國內外受眾,不僅對幫助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度過難關、恢復生產取得了積極成效,也為常態化疫情條件下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國際合作,促進「一帶一路」文化沿線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復甦和繁榮發展提供了示範和借鑑。
  • 「一帶一路」萬裡行在上海發車
    新華網上海8月8日電(記者周文其)「一帶一路」萬裡行走進米蘭世博會活動8日在上海舉行車隊出發暨授旗儀式。  上海曾於2010年成功舉辦世博會,近年來,上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也明顯加快。
  • 「一帶一路」五年來 中外文化交流成果豐碩
    (胡揚輝/人民圖片)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將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關國家一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臺,鼓勵更多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深化生態、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
  • 華東交大國際文化交流節:近距離感受「一帶一路」人文風採
    5月9日,華東交通大學第十二屆國際文化交流節在北區列車廣場舉行。本次國際文化交流節以「織絲路線,聚國際情」為主題,通過展區展示、遊戲互動、舞臺表演等多樣形式,向師生詮釋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真諦,打造全校師生近距離感受「一帶一路」人文風採的交流平臺。
  • 企業如何推動「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
    文/戴有山2015年是「一帶一路」戰略從倡議轉變為實際行動的元年。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真正產生實效離不開沿線國家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各自戰略的相互對接。在此背景下,企業與組織的活動將最為頻繁和活躍,企業應適應文化交流格局的轉變趨勢,在國際合作和交往中積極承擔其必要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