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講一下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我們一起下海去吧

2020-12-18 六百八視頻

今天帶給大家的書,是經典科幻名著、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海底兩萬裡》。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作品第二多的作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裡斯蒂。在全世界範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累計已有近五千種。而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海底兩萬裡》可以說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它不僅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更把影響力的觸角伸到了大眾文化裡。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就是以《海底兩萬裡》中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命名的。

雖然凡爾納很受讀者歡迎,還和H·G·威爾斯、雨果·根斯巴克並稱為「科幻小說之父」,不過,有件事卻讓他耿耿於懷,甚至成為終身遺憾:他努力了好多次,甚至動員了同為作家的好朋友小仲馬去做工作,也一直沒有選上法蘭西院士。在凡爾納看來,這說明主流文壇並沒有認可自己的文學創作。那麼,科幻小說到底有沒有文學價值?如果有的話,具體體現在哪兒?本期音頻,我們先講故事,在故事中感受凡爾納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然後再通過對故事的分析,來看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是如何實現的。

1869年,《海底兩萬裡》開始在《教育與娛樂雜誌》上連載。這個雜誌的主辦人是當時最成功的出版家赫澤爾,巴爾扎克和波德萊爾的編輯。為了打響第一炮,凡爾納和赫澤爾把第一個故事的主題定為海洋。選擇這個主題,一方面是因為凡爾納從小就跟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據說,11歲的凡爾納曾經悄悄在船上找了份工作,打算跟著船去印度洋,沒想到還沒離開法國,就被父親逮了回來;另一方面,隨著航海業的發展,人們對大海表面已經有了初步認知,而海底則仍是神秘的未知世界,既令人恐懼又令人神往。

小說的主線劇情,是博物學家「我」和尼摩船長駕駛鸚鵡螺號,10個月中遊遍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等地,經歷了種種冒險,見識了各種奇觀。這種探險小說對故事情節的要求很高,跌宕起伏、懸念叢生那都是最基本的,作者還得在立足現實的前提下腦洞大開,融合一些奇幻成分,但要是編情節的時候用力過猛,就很容易忽略人物刻畫,導致性格扁平。接下來,我們就跟著《海底兩萬裡》的故事線走上一程,看看它有沒有辦法做到兩者兼顧。

凡爾納是位老到的作家,小說開篇,他並沒有急匆匆直奔主題,開始環球旅行,而是用了整整6個章節來鋪陳氣氛。不斷有船隻在海上遭到攻擊,攻擊者是誰?是巨型鯨魚?是來自海底的未知怪物?還是人類發明的可怕機器?撲朔迷離的描寫攪動著讀者的好奇心和恐懼感,也包括書中的主人公「我」。於是,「我」應邀登上林肯號,出海追擊這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

在接下來的文字裡,我在複述故事的部分採用「我」來指代主人公,請留意哦。

在海上航行了一陣之後,林肯號終於遇上了怪物,決定主動出擊,卻不料被怪物弄得人仰船翻。「我」落入水中,性命攸關之際,誤打誤撞爬上了一艘潛艇。沒想到,所謂的怪物,就是這艘潛艇。接著,幾個壯漢突然從潛艇裡面冒出來,將「我」關進潛艇中的密室,這唱的是又哪出呢?幸好,「我」還有兩個患難獄友,一個是有著古怪名字的僕人貢協議,另一位是林肯號上的叉魚能手尼德·蘭。

被關了幾天之後,我們終於見到了小說核心人物,尼摩船長。他主動邀請「我」同遊海底世界,但作為交換條件,「我」將永遠不能回到岸上。「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起來了,尼摩船長為什麼那麼討厭陸地?還沒來得及想明白這個問題,尼摩船長就帶「我」參觀了鸚鵡螺號。參觀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尼摩船長是個天才工程師,鸚鵡螺號就是他設計的;而且,他還特別有品味,會彈管風琴,又博覽群書。不過,經過「我」的仔細觀察,船長的書架上竟然沒有一本政治類的圖書,這又是為什麼?上一個問題還沒答案,新問題又冒出來了。聽到這裡,你千萬別以為尼摩船長是個躲在海底的書呆子,其實他在待人處事方面手腕也很高超。比如,書裡寫到,船長曾讓幾個俘虜用不同的語言講述林肯號的遇難經過,由此判斷俘虜們沒有串供或者撒謊。

海底美景堅定了「我」留在潛艇上的念頭,可衣食住行怎麼解決呢?這就輪到凡爾納繼續發揮想像力了。他們吃的是海龜肉、海豚肝和用鯨魚奶做成的奶油;穿的衣料來自貝殼類動物的足絲;鬆軟的床墊是用海藻製成的;鯨鬚可以當蘸水筆,墨魚汁收集起來就成了墨水;潛艇照明和動力全都依靠電力。要知道,在現實世界中,電燈的普及使用是19世紀70年代的事,感謝凡爾納,讓小說人物提早10年用上了電燈。

凡爾納運用想像力和科學知識構建起了一個自給自足的海底小世界,讓後世的科學家、發明家們非常嚮往。我們前面提到,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就是以鸚鵡螺號來命名的,這世上有成千上萬種的海洋動物,為什麼偏偏選中鸚鵡螺呢?因為正是鸚鵡螺的特殊結構,為人類建造潛艇提供了靈感。請你回憶一下,本期音頻封面上畫著的,就是鸚鵡螺的殼。鸚鵡螺的殼被多個橫斷的隔板分隔成三十多個獨立的殼室,除了動物體所在的最後一個大殼室,其他的都充滿氣體。動物體慢慢長大,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建構起嶄新的隔板。而各個殼室之間有一根貫穿的細管,可以把氣體輸送進各個殼室,通過氣體的調節來操縱身體浮沉與行動。潛艇的工作原理也是這樣。

鸚鵡螺號的生活愜意舒適,但廣袤的海底世界一直在撥動「我」和讀者的好奇心,它和我們熟悉的陸地世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機會終於到來。尼摩船長邀請「我」去海底森林打獵。我們穿上潛水服,背上儲氣瓶,行走在海底平原的細沙上,成群結隊的魚兒替代了獅子老虎,色彩繽紛的珊瑚裝點著海底森林,我們一路走馬觀花,一直走到幽暗的海底大峽谷深處。

在第一次和海底世界有了親密接觸之後,海上風平浪靜了一陣子。可是有一天,尼摩船長二話不說又把我們幾個人關了一夜,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一定要限制我們的自由?「我」有滿肚子的疑問還來不及得到解答,就被叫去照顧潛艇裡受傷的水手。水手最終傷重不治,悲痛的船長要舉行海底葬禮,「我」由此見識到了珊瑚王國。在隱秘的珊瑚森林中有一片墓地,矗立在墳頭的十字架是天然長成的珊瑚,珊瑚蟲還會慢慢把墓穴包裹起來,為死去的水手帶來永恆的安寧,再也不會受到世人和鯊魚的打擾。

這次的損兵折將讓所有人的情緒降到谷底,尼摩船長有了新提議:既然到了錫蘭島海域,就去參觀一下採珠場吧!一邊參觀,船長一邊介紹了中國人養殖珍珠的方法:往軟體動物的肉囊褶皺裡放一小塊玻璃或金屬,軟體動物就會在刺激下不斷分泌珍珠質,包裹住顆粒物,形成珍珠。正這麼說著話,一個暗影突然襲來,大家以為是鯊魚,再定睛一瞧,原來是採珠人在辛勤工作。採珠人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他們通常不穿戴任何防護設備就潛入海中,不僅耳朵和眼睛常常充血,還要提防鯊魚的襲擊,但他們得到的報酬卻很少。

大家以為只是虛驚一場,正準備打道回府,卻發現手無寸鐵的採珠人真的被鯊魚盯上了。眼看那人就要喪命,船長挺身而出。這倒出乎「我」的意料,因為這段時間接觸下來,「我」感到船長十分憎惡人類,不成想這次卻及時出手相救。他把採珠人安全送回小船上,還送給他一小袋珍珠。這次的救人義舉豐滿了尼摩船長的性格,儘管他口口聲聲說不願和人類來往,但情急之下,他不會袖手旁觀——船長隱藏的俠肝義膽就此露出端倪。

鸚鵡螺號航行到了紅海,「我」和船長探討起紅海這個名字的由來。《聖經·舊約》的故事《出埃及記》記載,相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來到海邊,他把耶和華賜予的手杖伸向大海,海水立刻自動分開,退出一條通道讓以色列人通過,法老軍隊急忙追入海底,摩西等以色列人上岸後再次伸出神杖祈禱,海水重新合攏,法老這邊全軍覆沒,鮮血染紅了海水。紅海由此得名。這當然只是傳說故事。其實,紅海海面偶爾會季節性地出現大片紅色藻類,形成血海這樣的奇景。尼摩船長還提到了正在開鑿的蘇伊士運河,這倒不是現代人的新點子,早在古埃及時代,法老就下令開鑿了運河,但多次廢棄。蘇伊士運河最終在1869年竣工,聯通了紅海和地中海。

但是,小說中的鸚鵡螺號此時此刻還無法取道蘇伊士運河,尼摩船長卻告訴「我」只需兩天就可以從紅海穿越到地中海,這怎麼可能做到呢?滿腹狐疑的「我」跟隨船長進入駕駛艙。船長親自掌舵,在深海巖壁上找到了一個由蝦兵蟹將把守的洞口,鸚鵡螺號義無反顧地衝進黝黑的長廊,再從洞口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中海。這當然是凡爾納天馬行空的創造,但當時的人們只要通過小說稍稍想像一下,在未知的深海中冒出那麼一條神秘的通道,都會激動萬分。到了20世紀,人造海底隧道成為了現實,像英法海底隧道不僅能通汽車,還能通火車。

鸚鵡螺號進入地中海後,思鄉心切的「我」動了逃跑的念頭,叉魚能手尼德·蘭也一個勁地攛掇,我們定下計劃,等到晚上就偷偷乘小艇離開。「我」忐忑不安地等待時機成熟,內心仍有一絲遺憾和不舍,因為「我」再也無法繼續這奇妙的海底之旅了。約定的時間一點點逼近,船長卻冷不丁跑來邀請「我」去打撈維哥灣的寶藏。維哥灣位於西班牙西北部,1702年,英國和荷蘭的聯合艦隊在那裡擊敗法國和西班牙聯軍,並且擊沉了剛從美洲歸來的西班牙珍寶船隊,大量白銀沉入海底,成了現代尋寶者的探險勝地。「我」由此知道了尼摩船長巨額財富的來源,但仍有一個謎團困擾著「我」。「我」親眼見到船長曾把一箱箱的黃金轉交給神秘的潛水員,那人是誰?船長為什麼要給他錢?

逃跑不成的「我」繼續海底之旅,又見到了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早在他的《對話錄》裡提到,大西洋上本來有塊大陸,那就是亞特蘭蒂斯,但洪水和地震在一夜之間使這個富有、強大的國家沉入海底。這到底是傳說故事還是確有其事,直到今天也沒有定論。凡爾納在小說裡,為我們描繪出了他心目中高度發達的古老文明應有的形象。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的探險之旅即將進入尾聲,凡爾納一改之前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突發事件接連而至,把小說推向了最後的高潮。先是潛艇擱淺南極,在氧氣即將耗盡命懸一線的時候,從冰窟中逃生;接著巨型章魚又纏住了潛艇螺旋槳,一名水手在和怪獸的搏鬥中不幸犧牲;當眾人還沒從痛失同伴的情緒中恢復過來時,尼摩船長又做出了冒險的決定,他要追擊一艘軍艦。到這裡,「我」心中的幾個謎團終於解開了:原來「我」最早乘坐的林肯號是被鸚鵡螺號故意撞沉的;「我」那天之所以又被關起來,是因為尼摩船長準備發起新一輪攻擊,他擔心「我」會礙事;尼摩船長一直待在潛艇中,一方面是為了避世,另一方面則是以潛艇為武器報復世人。「我」眼看著鸚鵡螺號撞沉戰艦,船上所有人命喪海底,感到心灰意冷,決心離開,潛艇卻在此時碰上了挪威海域的大漩渦,幸好「我」和貢協議、尼德·蘭乘坐的小艇及時脫離了潛艇。在劇烈的顛簸中,「我」一頭撞暈過去。

當「我」醒來時,已身處漁家小木屋,兩萬裏海底之旅就此結束,陪伴「我」完成這段奇妙之旅的尼摩船長和鸚鵡螺號則生死未卜。故事戛然而止,疑問仍縈繞在「我」心頭:船長是存心把潛艇引入大漩渦的嗎?他是生無可戀了嗎?還有,船長所做的一切到底為了什麼?所有秘密隨著鸚鵡螺號沉入了海底。

凡爾納在小說結尾留下的謎團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他和編輯赫澤爾產生了分歧。凡爾納給尼摩船長定下的人設,是個反抗俄國統治的波蘭英雄,妻女也因受到牽連而死去,但赫澤爾考慮到潛在的俄國市場,不願意冒犯俄國讀者,建議把船長塑造成反抗奴隸制的英雄,兩人互不退讓,那些疑團也就懸而未決。幸好,凡爾納在續作《神秘島》中打上了補丁,尼摩船長最終成為了反抗英國暴政的達卡王子,印度民族起義失敗後,他建造起鸚鵡螺號,伺機撞沉軍艦復仇。

故事講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從主人公的視角裡跳出來,回答一下開始的那個問題:除了科學價值外,《海底兩萬裡》的文學價值具體表現在哪裡?

這種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小說對人物的塑造上。凡爾納傾注了大量心血來塑造尼摩船長這個角色。他愛護手下,對仇人卻冷酷無情;他聲稱憎惡人類,但也出手救了主人公和採珠人;妻女的照片一直掛在臥室牆頭,念念不忘,但支持他活下去的動力卻是仇恨。這種性格複雜的悲情人物很容易出彩,但也會因為內在矛盾而顯得邏輯混亂。幸好凡爾納用復仇英雄這個更大的設定,賦予了他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合理性,塑造出了一個複雜而令人難忘的船長形象。

凡爾納在刻意為船長設計了神秘身世的同時,也在故事中留下各種細節,邀請讀者一同破解謎題,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比如,前面我們提到,主人公在參觀圖書館時發現船長博覽群書,可唯獨沒有政治類的藏書,到最後結合船長的身份就會明白,這是因為他厭煩了政治;還有,船長曾把幾箱黃金交給神秘的潛水員,聯繫他的行為邏輯,想必是在資助某地的革命。凡爾納做到了自己挖的坑,自己都能填上,先是設置層層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到最後撥雲見日,水落石出。但他又聰明地設下了一個扣,留待續集去解決,這樣讀者就會繼續購買雜誌和小說。這些雖然是類型小說的常用手段,但凡爾納用得純熟而不落俗套,多年以後看仍然不顯得過時。

和靈魂人物尼摩船長比起來,主人公「我」的塑造就平淡了些。主人公和尼摩船長形成了互補又矛盾的關係:主人公是博物學家,船長是天才設計師,兩人趣味相投;主人公眷戀大陸,船長憎惡人世,立場的不同才能製造故事衝突,推動情節發展。不僅如此,凡爾納還把自己的心願投射到了主人公這個人物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凡爾納讓主人公替自己圓了他的海底探險夢。

小說中還有兩個功能性人物,僕人貢協議和叉魚能手尼德·蘭。貢協議負責插科打諢,調節小說氣氛;尼德·蘭名字原文是 Ned Land,land 正是大陸的意思,這也暗示他是最堅定的逃跑派,當主人公在去與留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時候,是尼德·蘭加重了「離開」這邊的砝碼。

除了在人物塑造上獨具匠心之外,凡爾納的作品在他本人去世之後,頻繁進入哲學家羅蘭·巴特、米歇爾·福柯、薩特等人的視野。通過他們的闡釋,凡爾納也成 cult 文化的代表人物。所謂 cult 文化,是指某些小眾文化因為本身具備的獨特魅力而被特定人群追捧或膜拜,繼而對主流社會產生影響。

羅蘭·巴特在他的著作《神話學》中說:「凡爾納營造了一個封閉的宇宙,有其獨立的時間、空間和存在原則。他不斷地完善這個世界,充實這個世界,就像荷蘭派畫家,事無巨細地畫出所有細節,擺上人類的發明和設備。」該怎麼理解這段話呢?簡單來說,以凡爾納為代表的科幻小說鼻祖們,在他們的文本中創造了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比如,在《海底兩萬裡》中,「造物主」凡爾納構建起鸚鵡螺號這個迷你世界,再往裡面填塞各種衣食住行的元素,甚至建立起獨特的審美規範。凡爾納讓這個世界在文本中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得讓讀者願意生活在其中。如果我們不是太過狹隘地理解文學,那麼,毫無疑問,在世界觀的開掘上勉力前行的科幻小說家們,凡爾納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當然是出色地履行了文學的天職。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凡爾納三部曲之一,海底兩萬裡了解一下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談背景給學生介紹這本書,除了要讓他們體會作者所描繪的奇異迷人的海底世界,了解重點情節,還要給孩子介紹作者寫這部作品的意圖和創作背景。波蘭人民反對沙皇獨裁統治的起義遭到殘酷鎮壓是凡爾納創作《海底兩萬裡》的一個導火索。
  • 永不過時的凡爾納與《海底兩萬裡》
    [書籍信息]  作者:[法]儒勒·凡爾納  譯者:張竝  外文書名: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  ISBN:978-7-201-09989-7  [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裡
  • 凡爾納:海底兩萬裡,《地心歷險記》
    凡爾納:海底兩萬裡,《地心歷險記》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人,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尼莫船長,《海底兩萬哩》兒時讀過的科幻小說你還記得多少?那些父母讓你閒時閱讀的、學校規定成為課外讀物的、在書展裡放在童書欄裡的科幻書本——《地心歷險記》、《月球上最早的人類》、《海底兩萬哩》……裡頭的人物,你還記得多少?
  • 海底兩萬裡:科幻作家凡爾納的靈感從它而來
    腦洞大開海底兩萬裡提起法國作家凡爾納,人們對於他的科幻作品並不陌生。《海底兩萬裡》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以及《神秘島》並常常稱為「凡爾納三部曲」。《海底兩萬裡》大概成書於1870年,講述了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螺號」潛艇船長尼摩週遊海底的故事,可以說為很多人童年時期打開過一扇對海洋嚮往之門的科幻小說。靈感來源凡爾納科幻小說的靈感可以說是空穴來風,他受到了美國科學家富爾頓的激勵。
  • 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海底兩萬裡》新譯本出版
      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日前由果麥文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聯合推出新譯本。《海底兩萬裡》是凡爾納的經典作品,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將凡爾納視為自己的科幻啟蒙者。本版譯自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本,未作刪節,配以精美插圖,再次還原了凡爾納筆下美麗神秘的海底世界。
  • 《海底兩萬裡》糾錯記
    相信大家都看過《海底兩萬裡》吧?我本人是個凡爾納迷,包括《海底兩萬裡》在內的三部曲,還有《地心遊記》、《80天環遊地球》、《從地球到月球》,這些書我不知翻來覆去看過多少遍。這學期我們的語文課正好精讀《海底兩萬裡》這一本,期末的閱讀報告,我想分享一些不一樣的閱讀歷程和收穫。
  • 《海底兩萬裡》:跟隨神秘的尼摩艇長去冒險吧
    《海底兩萬裡》ISBN:978-7-5212-0419-3之後他們跟隨神秘的尼摩艇長,在四大洋的深海裡歷經了長達兩萬裡的環球探險之旅。》風行世界百餘年,書中的情節、描寫與科學性都是裡程碑級的,有人甚至表示「沒有讀過《海底兩萬裡》,就不算讀過科幻小說」。
  • 《海底兩萬裡》法國凡爾納經典名著作品初中中考語文知識點匯總
    【作者簡介】凡爾納(1828年~1905年),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
  • 《海底兩萬裡》小說式的海洋百科全書
    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曾寫過《海底兩萬裡》、《地心遊記》、《氣球上的五星期》、《環遊世界八十天》等著名書籍。上周我們分享了他名篇佳作之首《海底兩萬裡》的故事梗概,今天咱們繼續介紹這部作品。這本書寫於1869年至1870年,在過往的150年時間裡,它被翻譯成了各種語言,而且被多次翻拍為電影和動畫等影視作品,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 適合學生閱讀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儒勒·嘉布希勒·凡爾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兩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該書最早被翻譯到中國是在1902年,題為《海底旅行》,最初連載於《新小說》。儒勒·嘉布希勒·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並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 《從地球到月球》 《環繞月球》 《八十天環遊地球》 《氣球上的五星期》 《徵服者羅比爾》 《太陽系歷險記》 《地心遊記》 《烽火島》 《多瑙河領航員》等。
  • 世界經典名著:海底兩萬裡
    世界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經典代表作《海底兩萬裡》,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凡爾納經典科幻,徵服了全球讀者!被翻譯的次數高達 4702 次,是翻譯成外文至多的法國作家!  ◆本書譯自法語原版,一字未刪,完整典藏!譯者金桔芳,榮獲法語翻譯界至高榮譽——傅雷翻譯出版獎!
  • 《海底兩萬裡》名著導讀
    《海底兩萬裡》是儒勒·凡爾納黃金時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寫於1870年,與《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合為三部曲,本書為第二部。這部創作享有百科全書式的榮譽。大學畢業後,凡爾納並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在與大仲馬的一次會面後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為了寫出優秀的科學小說,凡爾納在1850年到1860年的十年間,埋頭收集各項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同時翻閱和研究大量書籍、報刊、雜誌且抄錄了25000張記錄卡,還經常參觀博覽會和展覽會,同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旅行家們交談。終於,凡爾納成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 《海底兩萬裡》——中考必考名著讀書筆記
    今天把《海底兩萬裡》讀完了,真的是非常精彩,語言生動,讀起來特別有意思。海底兩萬裡,法國小說家凡爾納的作品。如果要我給大家分享這本書的話,我想我會講以下內容:一、關於作者凡爾納是法國小說家,他一生創作104部作品,代表作《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八十天環遊地球》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和《海底兩萬裡》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凡爾納也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
  • 《海底兩萬裡》:一段神奇的海洋之旅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著作,他自幼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11歲時,他曾志願上船當見習生,遠航印度,結果被家人發現,父親強行將他從港口拉回了家。為此凡爾納還挨了父親一頓狠揍,並躺在床上流著淚保證:以後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 《幻書啟世錄》海底兩萬裡背景一覽 書靈妮莫怎麼樣
    導 讀 《海底兩萬裡》一書相信各位玩家們一定都曾經讀過,在《幻書啟世錄》的世界中《海底兩萬裡》化為了書靈妮莫和玩家並肩作戰
  • 閱讀推薦 ||《海底兩萬裡》
    推薦一本好書——《海底兩萬裡》新城三小  604班  朱禮鑫
  • 《海底兩萬裡》,最具科幻魔力的作品
    《海底兩萬裡》這部書是凡爾納三部曲中最具科幻魔力的,小時候我也讀過此書,但是通過假期對這本書的重讀,我對這個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們又爬到了船上——「鸚鵡螺」號上,接下來被「抓」到了船中,「鸚鵡螺」船長熱情的招待他們,他們也和船長一起,經歷了在海底的「旅行」,其中大都是一些可怕的場面。最後,他們都逃走了,但是又遇到了北冰洋大風暴漩渦,幸運的是,他們活了下來。他們共在船上生活了十個月,走過了兩萬裡,本書也以此為題目。
  • 宅家的日子,讓孩子跟著科幻小說家凡爾納一起環遊世界
    宅家的日子,文藝君推薦給孩子們五本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跟著生動有趣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一起,展開一場環遊世界的大冒險吧!儒勒·凡爾納(1828—1905),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他生於海港城市南特,自幼喜歡航海,曾擅自離家做水手,又被父親找回。
  • 風靡了150年的海底旅行大冒險——《海底兩萬裡》
    今天簡老師要給大家分享這部關於海洋的科幻作品——《海底兩萬裡》,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助手康塞爾和捕魚手尼德·蘭一起隨鸚鵡螺號潛艇週遊海底的故事。故事的講述者是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我們後邊就叫他阿龍吧。為了證實猜想,阿龍應邀登上了林肯號,船在海上航行了半年後,終於遇上了怪物。林肯號企圖捕獲它,卻被怪物撞翻,艦上的人都被衝進大海裡。
  • 漫談《海底兩萬裡》,科幻設定與後世文化
    一、關於船長和鸚鵡螺號《海底兩萬裡》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於1869年~1870年間完成的科幻作品,講述了作為法國博物學家的「我」和兩位夥伴意外登上了尼莫船長指揮的強大的潛艇「鸚鵡螺號」,然後跟隨船長週遊海底世界數萬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