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日前由果麥文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聯合推出新譯本。《海底兩萬裡》是凡爾納的經典作品,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將凡爾納視為自己的科幻啟蒙者。本版譯自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本,未作刪節,配以精美插圖,再次還原了凡爾納筆下美麗神秘的海底世界。
讀了凡爾納劉慈欣愛上科幻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曾創作大量優秀作品,代表作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三部曲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其中,《地心遊記》和《神秘島》被改編為電影《地心歷險記》系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世界華科幻學會會長吳巖介紹,「凡爾納是科幻文學草創時代的重要作家,是他把科幻文學帶入了流行文學的視野」。《海底兩萬裡》作為凡爾納的代表作,依託新奇刺激的海洋探險故事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早被翻譯到中國是在1902年,題為《海底旅行》,真正風靡國內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凡爾納是上世紀60年代以後作品被引進最多的科幻作家,影響了很多讀者,包括我自己。」吳巖說。
雨果獎有科幻文學「諾貝爾獎」之稱,其2015年獲得者、《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表示,「小時候曾從父親的藏書中翻出一本凡爾納的書,從此迷上了科幻。後來就如饑似渴地尋找新出版的科幻小說」。俄國宇航之父齊奧爾斯基也坦言,凡爾納的小說啟發了他的科學幻想。在吳巖看來,雖然科幻小說在本質上依然屬於文學作品,但是作者的幻想都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科幻文學是一門關於未來的藝術,「正是這種關於未來的科學想像與文學性結合,造就了科幻的魅力」。
想像有根據科幻變成了現實關於海的傳說一直在文學作品中流傳,神話故事《精衛填海》《哪吒鬧海》、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這些故事喚起了很多人對海洋的嚮往和海底世界的想像。該書責編、果麥文化編輯王敏告訴記者,「我小時候沒見過大海,對海底世界的所有幻想都來自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我嚮往潛艇、潛水服,希望能親眼看到珊瑚與鯨魚。現在我有機會親自來做這一本書,於是便有了這版《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裡,尼莫船長開著他的「鸚鵡螺號」,載著「客人們」馳騁海洋,與海洋共處,也與海洋對抗,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王敏介紹,凡爾納的作品是一種幻想和科學分析的結合,《海底兩萬裡》中那些形形色色的海底動物均有考證。而《海底兩萬裡》中,凡爾納想像的潛水艇與鐳射槍已成現實,美國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即以「鸚鵡螺號」命名。正如凡爾納所言:「但凡人能想像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將它實現」。
未刪節譯本展現更多文學性書中,尼莫船長和他的「鸚鵡螺號」,以及船上的「客人們」途經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極,飽覽海底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與形形色色的生物,也遭遇土著人圍攻、鯊魚侵襲、冰山封路等諸多挑戰,最終回到北冰洋,抵達挪威海岸。吳巖認為,相比在科學想像上的魅力,很多科幻作品的文學性可能會相對弱一些。就凡爾納而言,《海底兩萬裡》算是他文學性較高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對人物塑造可圈可點,比如船長尼莫,既有幫助採珍珠人的熱心溫情,也有對抗土著人的嚴峻冷酷,形象很飽滿。
《海底兩萬裡》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生動無比,既是科學的語言,又是藝術的語言,再現了海底世界的瑰麗與神奇。據王敏介紹,此新譯本翻譯自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本,未作刪節,內容更加全面,「以前的譯本為了突出故事性,刪除了很多海洋景觀和海底生物的靜態描寫,這個譯本把這些東西保留了下來,更完整地還原了海底世界,也更好地展現出作品的文學價值」。王敏表示,「雖然凡爾納已經過世一百多年,但他的作品從未過時」。
記者 付曉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