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爾納到劉慈欣,什麼樣的科幻小說才算有魅力?

2020-12-18 湖南在線



文 | 吳巖

海洋是地球生命誕生的地方,隨著物種的演化,許多生物告別了海洋的搖籃,向陸地和天空進發,而海洋則成為來自遠古的記憶,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們的基因裡。

在19世紀,在法國布勒塔尼的海邊有一個男孩,廣闊的大西洋喚起了他無窮無盡的疑問、難以抑制的好奇心。海的那邊有什麼?大海裡生活著什麼樣的神奇生物?海底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千百年來人類對遠方未知世界的最熱切的嚮往,在他心裡瘋狂地滋長。

長大後,男孩成了那個時代最能催人向上的科幻作家——他的名字就叫作儒勒·凡爾納。1867年,他創作了一部名為《海底兩萬裡》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個故事仍然會令我們感到激動不已。

故事發端於一個巨大的、能撞擊且導致沉船的怪物,三個勇敢的科學家加水手,在偶然情況下掉落到怪物的脊背,他們發現其實這是一艘世界上最先進的多功能深潛船——鸚鵡螺號。偉大的尼摩艇長發明並製造了這艘可以永遠潛行的航海器。

鸚鵡螺號有著獨特的外觀和強大的功能,無盡的電力照管著潛水艇上的一切,海水中的動植物則提供了食品和衣服。它可以輕鬆自如地升起和下降,以至於人們以為它是一座移動的暗礁!

凡爾納的筆下刻畫了一位不畏強暴,勇於反抗,同情弱小的尼摩艇長,同時也描繪了風雲變幻、神秘莫測的神奇的大海。當鸚鵡螺號在海底航行的時候,讀者和潛艇一起見到了人類與大自然數千年對抗的可能結果。

凡爾納的大海有自己的性格。它有時悄聲低語,用溫柔的身軀撫慰潛艇,也撫慰著人類和海洋生物的心靈。有時它又會狂怒萬分,咆哮不止,用千鈞巨掌狠擊人類的自信,也令海中的生物膽顫心驚。

科技的發展成為凡爾納的萬花筒,他筆下的世界因此呈現出不可思議的繽紛色彩。地球的天空可以縱橫往來,地球的核心可以一穿而過,海洋的深處可以供人散步,而遙遠的太空也可以自由航行。從宇宙中的孤獨流星到巨大的機器島嶼、豪華的潛艇、主宰世界的飛船,凡爾納展現出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力。

在凡爾納之前,海洋一直是人類書寫與傳唱的主題。從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史詩《奧德賽》開始,千百年來不同國度的作家們把海洋當作舞臺,創作了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以及後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都在書寫大海的故事。但只有在凡爾納這裡,海洋與人類的未來產生了最為密切的聯繫。

《海底兩萬裡》在創作之初,原本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遊」總題下的一部「地理小說」,後世則認為它奠定了一類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小說中大量真實可信的細節無不建築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科學使幻想的雙翼飛得更遠。實際上,此後人們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鸚鵡螺號」,來表達對凡爾納的敬意。科幻小說具有這種打破幻想與現實之間屏障的獨特力量,這也正是它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到今天,凡爾納之後的科幻作家,一再地突破著想像力的邊界。在亞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卡爾·薩根的《接觸》中,人類的飛船向外直抵宇宙的核心;在菲茨·詹姆斯·奧布萊恩的《鑽石透鏡》中,主人公藉助顯微鏡,在一個水滴裡發現了叢林山嶽和美麗的仙女。同樣,在中國作家劉慈欣的《微紀元》中,向外太空探索更大宇宙的人類,同時也依靠納米技術獲得了更小世界的圖景。

還有一些作家在作品中想像人類與虛擬世界之間的交流。從1984年起,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陸續出版了《神經漫遊者》《計零》和《蒙娜·麗莎超速檔》,合稱「蔓生三部曲」。故事情節在當時看來相當怪異,主要講述一群「電腦牛仔」如何使自己與計算機網絡相互連通,並放棄軀體進入網絡空間去進行奇妙的探險。但在今天看來,吉布森的小說已沒有一點驚人的地方,因為他所想像的,幾乎就是我們今天網絡世界的真實寫照。

從宏觀到微觀、從自然到人類,凡爾納和他的繼承者們總在不斷地推演現實科學的未來發展,這是科幻小說最擅長書寫的主題。而讀者們在好奇心與冒險精神得到一次次滿足的過程當中,在現實生活裡也一再地見到想像世界的實現。

科幻是科技和未來雙重入侵現實的文學品類,如何理解和欣賞作品當中的科學因素,一直是讀者關注的問題。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認為,所有奇妙的高科技,初看都與魔法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中國的劉慈欣則說,科學本身展現出的美感,也能夠極大地拓展和超越我們人類過去和現在已經形成的想像力。

科幻建立在現實的科學和技術之上,但這個文類最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僅限於科技本身,更重要的,是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哲學、美學內涵。

在哲學上,科幻著重表達的是從不迷信權威的懷疑與求知精神。驅動這種精神的內部因素,是追求真理的好奇心;而實現認知的外部途徑,則是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方法:縝密的邏輯推理,與可重複的實驗。

在美學上,優秀科幻作品中的科學技術,不僅是解決問題、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更是一切情節的目的。科學上的發現總是更新著人們的知識結構,進而會深刻地影響和塑造讀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技術的發明則提供了新鮮的觀察視角與未來的可能性,所以科幻理論家們往往把「新奇」看成科幻的審美核心。

因此,在閱讀科幻作品的時候,我們不但能夠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形象、眼花繚亂的科技發明裡獲得樂趣、拓展想像力,也可以對作品中科學探索與應用的過程進行觀察。科幻作品讓讀者去關注科技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新發現、新發明對人類個體與社會的深刻影響:實際上,從特定的具體條件出發,運用理性想像力來進行推演和拓展,正是只有科幻才能提供的獨特樂趣。

本文為《海底兩萬裡》(「名著導讀」名家講解版)導讀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科幻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科幻與創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海底兩萬裡》

作 者:儒勒·凡爾納 著;陳筱卿 譯

郭英德 主編;吳巖 講解

出 版 社:嶽麓書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出版

本書特色

中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推薦閱讀

名家推薦。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科書總主編 溫儒敏 傾力推薦,分享閱讀方法。

名家權威講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科幻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吳巖 講解。

此次嶽麓書社「名著導讀」名家講解版《海底兩萬裡》,不僅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科幻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吳巖為大家進行講解,還特意選用著名譯者陳筱卿翻譯的版本作為底本。

陳筱卿,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人事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翻譯出版法國名家名著多部,達七八百萬字。

翻譯作品有:拉伯雷《巨人傳》、盧梭《懺悔錄》《新愛洛伊絲》、雨果《巴黎聖母院》等四部、大仲馬《基督山伯爵》、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羅曼·羅蘭《名人傳》、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六部、法布爾的《昆蟲記》、莫迪亞諾的《往事如煙》等。

「名著導讀」名家講解版《海底兩萬裡》中附有陳筱卿所寫譯序,在此與讀者一併分享。



《海底兩萬裡》譯序

文 | 陳筱卿

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法國19世紀的一位為青少年寫作探險小說的著名作家,特別是作為科幻小說題材的創始人而享譽全世界。

19世紀最後的25年,人們對科學幻想的愛好蔚然成風。這與這一時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

凡爾納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寫了大量的科幻題材的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了許多志趣高尚的人。他們全身心地獻身於科學,從不計較個人的物質利益。這位科學幻想小說體裁的創始人筆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天才的發明家、能幹的工程師和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他是在通過對這些英雄人物的描寫,體現當時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反映出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與資產階級那些一心在投機鑽營、貪贓枉法的人的不同。

凡爾納不同於那些脫離生活的書齋學者,他力圖將那些集高度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於一身的人作為自己的正面人物。譬如他的長篇小說《神秘島》(1874)裡的中心人物——工程師史密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所喜愛的浪漫英雄主義人物——尼摩艇長也是這樣的人。他筆下的英雄人物富於人性,沒有種族偏見,憎恨殖民主義者,同情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

從他的作品中讀者不難看出,他是這樣一個民主主義作家:在他所選擇的冒險小說體裁許可的情況之下,他儘可能地去表達自己對於壓迫者的憎恨,以及對於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平等原則上的團結一致的幻想。

《海底兩萬裡》是儒勒·凡爾納的一部力作,講述的是一位法國博物學家赴美參加科學考察活動後,正準備返回法國時,應邀登上一艘驅逐艦,參與驅逐盛傳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學家等人非但未能驅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獲。其實,所謂的怪物,竟是一艘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潛水艇。他們雖身為俘虜,但卻受到艇長尼摩的善待,只不過,為了保密的緣故,不許他們離開潛艇。因此,博物學家一行被迫隨潛艇遊歷各個海洋。後來,他們幾經艱險,得以逃脫,終將這一海底秘密公之於世。

相關焦點

  • 科幻迷的福音到!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劉慈欣手稿 都藏在這家...
    科幻雜誌1904年被科幻迷們稱之為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元年。這一年,荒江釣叟在《繡像小說》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語言風格和故事情節都很適合消遣。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刊載於《鏽像小說》為何清代的作家就已經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姚海軍認為,魯迅和梁啓超二人對中國科幻的啟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創辦《新小說》上連載法國作家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旅行》,這部作品後來名叫《海底兩萬裡》,令大家耳熟能詳。
  • 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海底兩萬裡》新譯本出版
    讀了凡爾納劉慈欣愛上科幻  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曾創作大量優秀作品,代表作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三部曲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其中,《地心遊記》和《神秘島》被改編為電影《地心歷險記》系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世界華科幻學會會長吳巖介紹,「凡爾納是科幻文學草創時代的重要作家,是他把科幻文學帶入了流行文學的視野」。
  •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徵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
  • 凡爾納,從科幻小說到現實世界的偉大預言家!
    說起儒勒·凡爾納,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但是只要提起《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氣球上的五個星期》等等作品,你一定會大叫「我知道了!」,對!就是他!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
  • 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
    法國19世紀作家儒勒·凡爾納以其革命性的科幻小說《八十天的世界》和《兩萬裏海》而聞名。誰是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1828年生於法國南特,儒勒·凡爾納在法學院畢業後從事寫作生涯,他是在遇到出版商皮埃爾朱爾斯·赫策爾之後邁開大步的,他寫出了許多作品,凡爾納經常被稱為「科幻之父」,他寫了許多關於各種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書籍
  • 寫科幻小說的高級工程師劉慈欣:連拿8年銀河獎
    多年來,很少有一部本土科幻小說像《三體Ⅲ》這樣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在網絡上,這部小說被頻頻提及,成千上萬的讀者把劉慈欣尊稱為「大劉」。  他是中國唯一連續拿了8年銀河獎的科幻小說家,「三體」系列的銷量超過15萬,是國內近20年來最暢銷的科幻小說。有評論認為,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 有「科幻小說之父」稱號的作家是誰?
    小師來考考你,有「科幻小說之父」稱號的作家是誰?A. 凡爾納B. 莎士比亞C.劉慈欣四個選項中,最陌生的要數A,凡爾納,BCD我們都在課本上見過,小師來簡單介紹一下凡爾納~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在2015年憑藉《三體》獲得有世界科幻「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後,劉慈欣這個名字再度成為媒體「熱詞」。這位筆下充滿原子、分子、粒子以及未來世界的作家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樣?他是如何走上科幻之路、攀上文學高峰的呢?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小時候總有很多問題想問,媽媽會讓我們去讀《十萬個為什麼》,再大一些,讀到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世界》和《魯賓遜漂流記》,會被裡面敘述的豐富的幻想和神奇的世界深深吸引,科幻的種子就這樣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扎了根。
  • 世界十大最著名科幻小說家,中國劉慈欣第九
    1、儒勒·凡爾納 ,代表作:《奇異的旅行》系列儒勒·凡爾納,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誌文章。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薦書|好看的科幻小說集錦:用寫作的溫度來抵禦現實的嚴寒
    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希望這些都會實現」2020這個印象中遙不可及又充滿幻想的年份,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到了,那些關於未來的想像實現了嗎?本期我們帶來科幻小說專題,包括獲得雨果小說獎的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以及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 身為科幻小說作家的凡爾納,是怎麼被譽為科學界「先知」的?
    從劇作家到科幻小說作家 在大仲馬的幫助之下,凡爾納連續幾次為劇院編寫劇本,並獲得了不小的反響。1851年的時候,一家雜誌的主編早上了法爾納,並希望他能創作有關歷史、地理方面的短篇小說。出版商是一個叫赫澤爾的人,同時他也是凡爾納的偶像維克託.雨果的出版商。這番舉動不僅開創出了科幻小說的熱潮,也引出了「超長航行」這一題材。和赫澤爾的合作最終因為《海底兩萬裡》出現了裂痕,最初船長的人設是一個波蘭科學家,並反抗沙皇俄國,但很明顯身為商人的赫澤爾並不想失去俄國的市場,因此才有了今天的《海底兩萬裡》。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原標題: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導讀: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在美國最權威的亞馬遜圖書排行榜的幻想類文學中,《三體問題》曾經衝到第30名,雖然這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次,但對於華語文學翻譯到國外的作品來說,還是頭一回。曾獲得二十八次雨果獎提名並獲獎五次的著名科幻小說作家Mike Resnick看過後不吝溢美之詞:「《三體》擔當得起任何讚譽,它是一部超乎尋常的小說。」
  • 凡爾納逝世115周年 他和他的星辰大海
    凡爾納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寫了大量的科幻題材的傳世之作。他的作品既展現了科幻小說的無窮魅力,也為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體的獨立發展開拓了道路。在他眾多的科幻作品中,《海底兩萬裡》《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最負盛名,它們被合稱為「海洋三部曲」,而事實上《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心遊記》《從地球到月球》也同樣精彩。
  • 凡爾納小傳:讓潛艇、火箭變為現實的「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凡爾納小傳:讓潛艇、火箭變為現實的「現代科幻小說之父」1828年2月8日,儒勒·凡爾納出生於法國的南特費多島。(《氣球上的五星期》插圖)自此,凡爾納和赫澤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籤訂合同,每年創作兩本科幻小說。凡爾納寫作進入了穩定的高產期,包括探索地下世界的《地心遊記》(1864年)、試圖利用大炮炮彈飛向月球的《從地球到月球》(1865年)、探索海底世界的《海底兩萬裡》(1870年)等等。
  • 《給孩子的科幻》出版,劉慈欣和韓松:對未來迷茫、焦慮
    劉慈欣劉慈欣:現在的科幻和以前不一樣了,我也對這種變化感到迷茫在談到科幻文學和當下現實的關係時,戴錦華說,由於劉慈欣的獲獎,歐美的科幻和中國科幻開始有了共振的空間。不過太空開發的停滯,可以使科幻小說仍舊保持想像空間。戴錦華和劉慈欣都認為,當今信息技術和文化把人分成「真正的個體」 的傾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戴錦華說,如今的文明趨勢是開發人類潛意識,而不是外太空,造成的後果就是一種毒品化的、提供快感的社會文化製品,繼而導致一種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和1960年代的個人主義是不同的。因為後者是在社會意義上的個人主義。
  • 今日精選書籍推薦—科幻小說
    今日的精選書籍為3本科幻小說類書籍,書名分別為《海底兩萬裡》、《呼吸》、《克萊因壺》。我個人很喜歡科幻小說類作品,讀起來特別帶感。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下次為大家專門推薦這本書。所以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當之無愧的《呼吸》作者:(美)特德·姜豆瓣評分:8.6本書介紹:作者出道30年,僅17個短篇,卻四獲星雲獎/四獲雨果獎/三獲 軌跡獎
  • 為什麼劉慈欣的《三體》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
    今天想聊聊劉慈欣,聊聊為什麼《三體》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因為大劉這是不計後果的寫作。作為一個科幻小說的瘋狂愛好者,古今中外的小說漫遊君看的不在少數,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寫出了令人驚嘆的點子,比如阿西莫夫的平行世界,時間旅行,心靈控制..阿瑟克拉克的神秘石碑,超級智慧..王晉康的複製人系列等等,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一部作品裡基本只圍繞一個點子去寫,而故事的完整性更強,這些都是職業作家,把寫作當做終身職業,是要吃飯的,所以會把很多點子小心翼翼地拆分開來寫
  •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星辰大海裡的秘密世界
    ■陳翔  人們習慣稱他為「科幻小說之父」,他小說中的很多想像,至今仍是人們科學探索的方向。濃密的捲髮與鬍鬚,在海風的吹拂下微顯凌亂,雙眉皺起,不停歇一副思索的樣子,眼角漸深的皺紋將他眼神的堅毅越凝越深,映出了兩萬裡的海底,映出從非洲到南北極,映出從地球到月球,映出人類探索世界過程中的更多可能性。這副面容,便屬於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伴隨過我們童年成長,也伴隨著科學探索成長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