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儒勒·凡爾納,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但是只要提起《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氣球上的五個星期》等等作品,你一定會大叫「我知道了!」,對!就是他!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凡爾納作品被翻譯的數量位列世界第二,排名在莎士比亞之上(第一名是推理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
凡爾納的作品受到全世界人民喜愛的原因,除了他的故事裡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堅韌不拔的主人公,瑰麗神奇的風景外,主要是源於他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預測,這些情節激發了人們野外冒險、研究科技、探索太空的熱情。
凡爾納作品最神奇在於那些科學幻想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一變為了實現。
被譽為「現代潛艇之父」的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裡說「凡爾納是他一生的舵手」,西蒙·萊克正是在讀了凡爾納《海底兩萬裡》後,對凡爾納描繪的一艘名叫「鸚鵡螺號」的潛艇產生了狂熱的興趣。1898年,他造出的現代意義上第一艘潛艇正式航行。
1863年,凡爾納在《20世紀的巴黎》中成功描述出影印機、傳真機、無線電報、電視、子彈列車、電椅死刑等「未來科技」,同時,凡爾納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預言,他說未來的巴黎會建設「一座沒有很大實用價值的燈塔刺向夜空」,哈哈!大概應該是下面這個建築吧。(艾菲爾鐵塔擬建於1886年,開建於1887年)
1886年,凡爾納在《徵服者羅比爾》中預測,「將來人類一定會駕駛比空氣重的物體作定向飛行」,還和好友成立了「鼓勵藉助比空氣重的機器進行空中飛行協會」(巨長的名字)。
在1903年萊特兄弟首次試飛飛機成功。
將凡爾納的科學幻想變成現實最讓人驚訝的是在1865年發表的《從地球到月球》,及1870年發表的續集《環繞月球》,這兩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的主席想要向月球發射炮彈以建立與月球的聯繫,探險家建議將炮彈設計為空心的。幾個朋友克服困難建造了大炮與炮彈,並乘坐由大炮發射的炮彈出發飛向月球。途中遇到流星而偏離軌道,在離月球4500千米處繞月飛行。後來,三位探險家利用繞月飛行的機會,仔細觀測了月球,最後炮彈速度越來越快,脫離了月球的引力範圍,從而進入了地球的引力圈,最終落在太平洋。
這個故事幾乎就是美國後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說明書,當登月計劃成功的時候,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之父」的稱號實至名歸。
「預言家」凡爾納用自己充滿想像力的科幻故事吸引了一代代的孩子走進科學,喜愛科學,崇尚科學,也許這才是凡爾納一生最大的成就吧。
(註:以上郵票版權由其國家郵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