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3日
6時59分迎來了「霜降」節氣。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
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
霜降節氣特點是
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
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由於「霜」是天冷、
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
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
「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
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但是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準確來說應是「結霜」。
在氣象學上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通常出現在秋、冬、春這三個季節。「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兩者不是同一概念。
一
描寫霜降的優美詩詞
嚴歌苓在《霜降》裡寫道:
春天時,不知道秋天的事,
秋天來了,知道了所有的事。
隨著最後一片落葉歸根,
隨著最後一枚碩果收藏,
一歲榮辱,到此終結。
讓我們平靜地送走昨天,
欣喜地迎接明天,
不管四季如何更替,
生命總有恆常的溫暖。
《霜降》
左河水
一朝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
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歲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氣溫逐漸降低,露水凝結成了霜。
霜降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季。
蘇軾有詩曰:
「千林掃作一番黃,
只有芙蓉獨自芳。」
此時樹葉轉變為金色,
在秋風的吹拂下更是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蕭瑟秋風,葉葉梧桐墜,
為秋天的離開畫上詩意的句號。
霜降習俗
賞菊花
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為此時菊花盛開,正值賞菊的好時節。
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僅可以禦寒保暖,還能補筋骨。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閩南臺灣 吃鴨子
在閩南一帶、臺灣地區,霜降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北方常說的「貼秋膘」。閩南有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充分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廣西 吃牛肉
廣西玉林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廣東 送芋鬼
小孩以瓦片壘梵塔,在塔裡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後,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後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闢除不祥,表現了人們樸素的吉祥觀念。
北方 登高
秋季山林、高山空氣新鮮,大氣中的浮塵和汙染物較少。霜降時節登高遠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還可舒緩心情。
霜降時節,這樣養生
「霜降三防」要做好
一防秋燥: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易出現口乾、唇乾、咽幹、便秘、皮膚乾燥等現象,燥易傷津。
二防秋鬱:晚秋時節,天氣漸冷,草木枯黃,落葉落果,萬物蕭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鬱。
三防秋寒:霜降節氣,氣溫驟降,老年人極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同時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這個時間節點後不再適合「秋凍」。對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應按時增減衣服,以免溼邪、寒邪入侵,導致生病。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但是,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滋陰潤肺宜「平補」
為防止秋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蓮藕及各種豆類製品等。
秋燥時節,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過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