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還都搞了兩次(八卦史記117)

2020-12-18 大嘴讀史

李大嘴 大嘴讀史

秦始皇有一個罪狀千古流傳,這就是焚書坑儒。

但其實,焚書是有選擇的,坑儒坑的也主要是方士。

另外,秦始皇只是最終下達焚書命令的,提出建議的另有其人,而且秦始皇也不是焚書的首倡者,早在秦始皇之前一百多年,他的老祖宗秦孝公就這麼幹過。

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改革的其中一條內容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不要唧唧歪歪,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這句話記載在《韓非子》上。

當然,秦孝公只是命令的發布者,提出焚書建議的是商鞅。

一百多年後的公元前213年,鹹陽宮內爆發了一場激辯。激辯的雙方一個叫周青臣,一個叫淳于越。辯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哪個更好。

秦始皇很不高興,我大秦實行郡縣制已經那麼長時間了,你現在跳出來說郡縣制不好,到底是幾個意思?

秦始皇把不知所謂的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置。作為郡縣制的擁躉者,同時又具有敏銳政治嗅覺的李斯當然知道站在哪一邊,而且還進一步向秦始皇提出自己的建議:社會輿論不太好,該統一思想、統一文化了,要以高壓態勢封殺一切異端雜說。

秦始皇立馬表態,就按你說的辦。焚書令就此頒布。

不過,焚書並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且有所區別。「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焚禁之列。不僅如此,所有書籍都留了備份,收藏在皇家圖書館。

幾年之後,項羽一把大火,這些古籍的孤本全部化為灰燼。

秦始皇是命令發布者,李斯是提出建議者,項羽是終結者。

再說說坑儒。

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令頒布之後的第二年,和焚書事件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當時,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被以盧生、侯生為代表的一批方士「晃點」,不過,只會自吹自擂糊弄人的方士們,在享受了榮華富貴之後,拿不出長生不死藥,只好攜帶巨資逃之夭夭,還對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各種詆毀。

秦始皇很生氣,追查到底,這些怕死的方士互相攀咬,落網的人越來越多,最終,秦始皇親自圈定了460多人,統統在鹹陽活埋。

不可否認,這460多人中一定有儒生存在,但主體或者說首犯,一定是那些裝神弄鬼的方士。

漢初大儒賈誼、董仲舒等對秦政多有評論,屢屢譴責焚書事件,但從未提及「坑儒」之事,可見坑的主要是方士。

不過,第二次坑儒事件就是真正的坑儒了。

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谷挖坑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象為由,誘騙博士諸生集於驪山觀看,然後把七百多名儒生全部活埋。

這是一次秘密行動,真相被掩蓋了二百多年。

張守節《史記正義》,顏師古注《漢書·儒林外傳》都引用了衛宏的觀點。

一個焚書坑儒,還有那麼多彎彎繞。

相關焦點

  • 坑儒焚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坑儒焚書,坑:活埋;焚:燒。焚毀書籍,坑殺書生。出自: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近義詞有:焚書坑儒、焚典坑儒,坑儒焚書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文化專制。
  • 秦始皇焚書時還留一套底,真正把經典書籍消滅的,是項羽的一把火
    綜合國內外不同學者的看法,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上,和大家解讀以下幾點:一、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同的事。「焚書坑儒」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漢代。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 言殊:此「焚書」非彼「焚書」
    活動組織者林先生稱,被焚毀書籍都是盜版書、偽書或誤導書,這些書是汙染人心靈的垃圾,燒毀這些書是希望讀者能拒絕這些心靈垃圾。這個事件因被概括為「焚書」而分外挑動人們的神經,有評論將其與發生在1933年5月10日柏林廣場上的「焚書」事件相提並論,警告「焚書」之後就是「坑儒」,並認為文明社會「不應該允許焚書在公共空間中出現」(4月15日《新京報》)。
  • 秦國焚書的細節:發生過兩次,有八類書不焚,得以幸運保存
    歷史上有兩次焚書事件。巧的是,兩次焚書都發生在秦。第一次發生在秦孝公時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內容其中一條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這次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都有提及,比較詳細。李斯提出焚書的緣由是一次爭論。爭論的主角一個叫周青臣,一個叫淳于越。爭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該實行哪種制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擺宴席宴請大臣。
  • 揭秘秦始皇坑儒的真相,坑的全是江湖術士?
    現在人們習慣上一提就是「焚書坑儒」 , 這已經幾乎都成了一個成語了 , 人們把這兩件毫不關聯的事情說成了一個, 也成了秦始皇的千古冤案了。其實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面,從來就沒有提過「坑儒」二字。他說的是「坑術士」。 而且也不是和焚書同時發生的,是焚書之後第二年的事情。
  • 秦始皇嬴政的「坑儒」事件,起因竟然是因為他想要長生不老!
    又為什麼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腦海中會湧現出「暴君」這兩個字,說明他還做了不少讓人詬病的事情,這直接決定了他和秦帝國的最終命運。如果說他做這些事情裡最為嚴重的大概就是「焚書坑儒」為首了。說到「焚書坑儒」事件,相信很多讀者朋友都有過耳聞,但是具體是怎麼回事你們了解嗎?
  • 秦始皇除「坑儒」之外,還曾兩次殺人,能否坐實他就是一個暴君?
    關於秦始皇是不是暴君,秦王朝的統治是不是暴政的問題,在史學界一直都在爭論不休,但是歷史上對於秦之"暴"行的記載並不多。正是因為史料的記載不詳,秦始皇則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位帝王,在無法否認他歷史功績的前提下,我們所知道的與秦始皇有關的幾件大事,比如修建陵寢和阿房宮,比如修築長城,再比如所謂的"焚書坑儒"等事件,是否屬於"暴政"的範疇還真的有待考證。
  • 李斯為何提議「焚書」?其背後潛藏的,不是情懷夢想,是利益人性
    ——《史記·李斯列傳》在文章開篇,我先要替李斯洗刷一下冤屈。我們很多人,都把「焚書坑儒」的罪過算在了李斯頭上,認為是他諫言「蠱惑」了秦始皇。可實際上,歷史上的「焚書」和「坑儒」是一前一後的兩件事,李斯只建議了「焚書」:要求尋常百姓和讀書人不得私藏百家之書,但博士可以收藏。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不能混為一談。
  • 你們都真正地了解秦始皇嗎?其實他「暴君」的頭銜是劉邦扣上去的
    焚書坑儒據《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成了譴責秦始皇暴政的「鐵證」。書上說,秦始皇為了鎮壓反對秦國統治的儒生,一怒之下坑殺了五百儒生,還將六國的典籍燒毀,這事件在歷史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和不可估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