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時還留一套底,真正把經典書籍消滅的,是項羽的一把火

2020-12-04 易說蓮花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後代學者、尤其是儒家學者猛烈批判秦始皇的一個典型事件。我讀《哈佛中國史》系列叢書中的秦與漢,發現外國漢學家看中國歷史的角度,與中國本土學者看歷史的角度,有顯著的區別,可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綜合國內外不同學者的看法,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上,和大家解讀以下幾點:

一、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同的事。

「焚書坑儒」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漢代。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再往前追蹤一點,《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作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1、焚書是一種統一政策,為了政治思想的統一。

按照《史記》的記載,焚書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這時,距離秦始皇初並天下,已經過去8年。大家應該記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那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這是形式和制度上的統一,而自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諸子百家思想,秦統一8年過去了,仍然各行其道。

事件的導火線,是博士齊人淳于越,他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淳于越的話,代表的是主張恢復周朝分封制的守舊派觀點。

丞相李斯反駁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丞相李斯和秦孝公時支持變法的商鞅,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認為應該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使用與之適應的治世方法,沒有必要遵循古法。周朝正是因為使用分封制,設立諸侯國,才導致戰爭起伏不定,天下爭分,為了平定天下和長治久安,還是需要一統,法令出一。

李斯乘機進諫說:「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斯認為:政治統一必然需要思想統一。秦始皇採納李斯的意見,這才有了公元前213年的焚書。

2、坑儒,是因為秦始皇發怒,感到自己被忽悠了

根據《史記》的記載,原文是「焚詩書,坑術士」,並沒有提到「坑儒」。從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可以推斷,秦始皇坑殺的人裡,應該主要有術士,以及當時說了秦始皇壞話(或者沒說,卻被拉下水)而受牽連的儒生。

如果你仔細讀《史記》,就會發現秦始皇在尋仙問藥這件事上,是非常認真的!他的原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橫掃天下、稱霸四方的秦始皇對方士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支持方士尋仙問藥。

坑儒的直接原因,是方士侯生、盧生,因為找不到長生不老藥,就偷偷逃跑(有的版本說是攜帶錢財逃跑),同時還毀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等等。這種事,肯定有一群人跟著傳話,咬舌根。秦始皇聽說後,勃然大怒,一方面是感覺自己被欺騙了,二是追求長生不老的多年願望落空。罪魁禍首的人已經逃跑,這種失望和暴怒,就轉移到當時傳話,咬舌根的人身上。

秦始皇下令追查,當時不是有「連坐制」嗎?那些人自己挨打了,也招供了很多人,結果有幾百人被牽扯進來,最後以「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被處死。秦始皇採用坑殺,估計是殺雞嚇猴,警示其他人,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

綜上所述,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同的事,最好能分開去看。秦始皇是一個帝王,他不是一個聖人。後來的朝代,比如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因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一詩詞,也引發類似的事件。文字獄,不少朝代都發生過,死於非命的文人,少的幾十人,多的幾百人。這些都是封建階級統治的局限,秦始皇不是唯一一個,不過他的影響力最大,所以被罵得最慘。

二、真正把古代經典書籍消滅的,是項羽的一把火。

秦始皇焚書的目標,是實現全國上下思想的統一,所以,他並不是把所有的書都燒了。具體記載如下: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以吏為師。

按照這個原則,李斯下令沒收了《詩經》《尚書》以及私人撰述的哲學著作,將之藏於皇家圖書館,只供國家指定的學者進行學習研究。實用類的書籍,比如醫藥、卜筮、農業、種植等書不在禁止之列。

也就是說,秦始皇焚書時,各種經典書籍,都在皇家圖書館存有一套底,供專門的人研究。而中華書籍面臨最大的災難,卻是7年後項羽的一把火。公元前206年,當項羽軍隊攻入鹹陽、劫掠秦宮時,把秦朝的皇家藏書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如果項羽像劉邦一樣,就不會發生焚燒皇宮的事件,而中國歷代以來的經典書籍,也能保留下來。歷史沒有如果。幸好,漢代時,不少學者根據記憶,重新寫下書籍,一些舊屋倒塌時,也現出秦時藏匿的書籍,部分原版書籍重見天日。

今天的歷史故事就分享到這裡,原創碼字不容易,喜歡就點個讚,給個支持吧。如果你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各抒己見,和平交流。

PS:本文由易先生評歷史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都說秦始皇焚書,可知項羽也是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
    秦始皇的確是焚書了,這一點史書中記載的也很明確,後世也多批評這一舉動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但是我們翻閱歷史資料發現,項羽其實也是造成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秦始皇焚書的記載。焚書公元前213年,針對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 焚書坑儒一事,秦始皇淪為背鍋俠,真兇原來是項羽
    2000年以來,焚書坑儒成為秦始皇是暴君的最大證據。然而,如果翻開歷史書細心了解的話,就會發現,秦始皇焚書坑儒並不嚴重,真正的元兇其實是大英雄項羽。「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 安立志 | 魯迅為秦始皇焚書一辯
    賈誼系統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寫下了著名的《過秦論》,其中就有秦始皇「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頁2)司馬遷纂《史記》,在《秦始皇本紀》一章結束時,就曾以「太史公曰」的方式,大篇幅地摘引這篇名作。
  • 秦始皇焚書後,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的
    可如你所知,司馬遷修撰《史記》前,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全國各地的書籍都付之一炬,那些歷史資料想必也被焚燒,司馬遷從何參考史料?下面,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司馬遷修撰《史記》的史料來源。秦始皇焚書,只燒掉了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秦國官方收藏的書籍並沒燒。
  • 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文化遺產,可危害最大的卻是西楚霸王項羽
    而那些在街頭巷尾議論朝事,妄圖復闢舊制的官員百姓,秦始皇則實行了坑殺,禍及近五百人。轉折七年後,項羽大軍入鹹陽,他在鹹陽城所做的惡行,才使這場浩劫的厄運,真正的在華夏降臨。項羽在戰場衝鋒陷陣時,是位實實在在的千古英雄,而要說起對文化的尊重,他則是不折不扣的罪人。項羽自小就不愛讀書,推崇用武力解決一切,對文人墨客十分不屑。比如曾在其麾下效力的韓信、陳平等人,皆因項羽的辱文行為而投靠劉邦,即便對於亞父範增,項羽也時常怒於言表。鹹陽成為人間地獄!範增勸項羽選鹹陽為都,項羽對此建議嗤之以鼻!
  • 都說秦始皇焚書,儒家經典卻一本沒少,被燒的都是哪些書?
    秦始皇焚書之事人盡皆知,不了解這件事的人,以為秦始皇當年把天下所有的書籍都給燒毀了,華夏文明的許多精華部分在一場大火中毀於一旦,實則不然。如果真是這樣,為何儒家經典一樣沒少呢?秦始皇焚書之後,不只是包含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仍然流傳到後世,其他的例如法家的《商君書》、《韓非子》、《管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墨家的《墨子》、名家的《公孫龍子》……你叫的上名的先秦古籍,現在幾乎都能看到,這就說明秦始皇的焚書針對的並不是諸子百家的書籍,諸子百家的書當然也沒有因為焚書而失傳。
  •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還都搞了兩次(八卦史記117)
    另外,秦始皇只是最終下達焚書命令的,提出建議的另有其人,而且秦始皇也不是焚書的首倡者,早在秦始皇之前一百多年,他的老祖宗秦孝公就這麼幹過。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改革的其中一條內容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不要唧唧歪歪,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這句話記載在《韓非子》上。
  • 秦朝滅亡後,「焚書令」為什麼沒有立即解除?
    引言:"焚書令",是秦始皇在位時實施的一個政策,大致的操作為:非博士官,不得藏詩、書、百家語,民間所藏詩書等禁書,都要交給官方回收,然後焚之而後快。民間除了不能藏之外,也不能談論這些書籍等等。焚書令"實施時,也有一條規定說:除了任職博士官的,其餘人皆不得藏詩、書、百家語之類的書籍,若你藏了這些書,就會把你的書都燒掉。由此可知,"焚書令"之後的稱呼變為"挾書律"。"焚書令"中的"令"變為了"律"。也就是說,秦朝滅亡後,到了漢朝,"焚書令"仍然有效。
  • 真正「焚書坑儒」不是秦始皇,他是背黑鍋的,真正的人是他……
    我們都知道「焚書坑儒」這個歷史典故,這個說的是秦始皇嬴政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導致了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毀於一旦。「焚書坑儒」可以說把秦始皇給變成了一個歷史罪人。其實不然「焚書坑儒」的真正意思是被我們現代人曲解了而已,實際「焚書坑儒」中「焚書」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可以說各種學派的都有,各個學派之間明爭暗鬥,導致國家管理很是不容易,而且很多的文人習慣讚美以前的朝代,然後議論當今朝政,所以秦始皇乾脆就來個「焚書」,為的是統一文化,便於國家的管理,而且「焚書」並不是把所有的書都燒毀,秦始皇和李斯也不會這麼傻去做這麼一個千古罪人,
  • 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鹹陽,現存傳統典籍說「我要補充一下」
    這個行為就更加膨脹了,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只保留了「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而歷史方面的書籍,只要「非秦紀」那麼全給你燒了,甚至百姓私藏的《詩》《書》還有諸子學說典籍的,也都查抄出來被燒掉,只在鹹陽皇宮保存了一些。
  • 能讓秦始皇背上千古罵名的「焚書坑儒」,焚的是一些什麼書?
    前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鞏固這個新生帝國的統治,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有好有壞,歷史對秦始皇各種舉措的評價也是功過參半,其中使他背上千古罵名的,「焚書坑儒」在這些事中絕對是獨佔鰲頭,哪怕是時間歷經千載,這個罵名仍舊存在,那秦始皇做的這「焚書坑儒」到底是一件什麼事,為什麼會讓秦始皇挨了這麼多年的罵
  • 在焚書坑儒中秦始皇燒掉的書籍是否會影響歷史呢
    秦始皇焚書數量雖多,但種類並不多,真正毀絕失傳的更是少之又少。咱們先來看看具體情況。需要焚毀的書目包括兩大項:一是「史官非秦記」;二是民間的「詩、書、百家語。」總結起來,真正焚絕的只有六國的史書,其他所有書目都有存留——頂不濟國家圖書館還有一套。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所焚書籍,「諸侯史記尤甚」。
  • 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的文化專制,以及秦始皇遺書的流傳有何啟示?
    引言:公元前213年,為了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秦始皇採用宰相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政策,秦始皇下令焚毀書籍事件在歷史上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現在的人們只要一提到中國古典書籍秦商鞅變法時.學習的就是《法經》,即後來逐步形成的《商君書》;秦始皇建國以後,編撰了《呂氏春秋》,該書籍在秦官府中被收藏。可見秦朝時期,也存在悠久的藏書經歷,這些書籍未能被燒毀,除了人才收藏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秦始皇的燒書範嗣有明確的規定。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下詔,天下所有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言論等均要燒毀,但是詔書明確中央政府藏書不屬於該要求之列。
  • 唐朝詩人章碣這首詩,說項羽劉邦不是讀書人
    明代高棅編輯的《唐詩品匯》中還收錄了章碣的一首《焚書坑》。寫秦始皇的詩文歷來比較多,最著名的要數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了,這個早就編進了高中語文課本。秦始皇當政時有不少彪炳史冊的大事,他的功績不可磨滅,但也有焚書坑儒這樣的失策之作。後來詩人們對焚書坑儒也寫了不少詩歌,章碣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
  • 唐朝詩人章碣這首詩歌,說項羽劉邦不是讀書人
    明代高棅編輯的《唐詩品匯》中還收錄了章碣的一首《焚書坑》。寫秦始皇的詩文歷來比較多,最著名的要數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了,這個早就編進了高中語文課本。秦始皇當政時有不少彪炳史冊的大事,他的功績不可磨滅,但也有焚書坑儒這樣的失策之作。
  • 你所知道的秦始皇並不真實,他其實沒有焚書坑儒,而是另有其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於都城鹹陽與眾文武大臣及儒生大擺盛宴。不想於宴會之上發生爭執,起因是以博土生淳于越為首儒生們主張恢復商周之時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朝中大臣則表示反對,他們贊同都縣制,李斯當眾指責淳于越等人「道古以害今」,淳于越等人不以為然,並予以口舌還擊。
  • 史上最大冤案,焚書坑儒不是秦始皇幹的,那究竟是誰幹的
    因焚書坑儒,而導致的大量重要書籍慘遭銷毀中華大量文化精華丟失這對於後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那麼焚書坑儒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是誰做的呢?威震四方的項羽,這個人他的人物性格是非常複雜的。從古至今,人們都知道,他可以說是力大無窮,無堅不摧。你說他殘忍暴力吧,霸王項羽,在當年帶兵打仗時那屠城的事情也是一次兩次了。但你要說,項羽宅心仁厚吧,也不是沒有道理。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稱「 焚書 」。 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衝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赤眉入關、三是董卓遷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蕭繹焚書。
  • 秦始皇焚書坑儒,一直背負罵名,此事孰對孰錯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到底利弊在哪裡呢?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原六國餘孽並不死心還妄圖推翻秦朝,恢復之前分裂割據為王的狀態。所以六國餘孽大肆傳播原六國書籍,宣揚原六國,希望以此來吸引百姓了解原六國、效忠於原六國。
  • 你們都真正地了解秦始皇嗎?其實他「暴君」的頭銜是劉邦扣上去的
    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成了譴責秦始皇暴政的「鐵證」。書上說,秦始皇為了鎮壓反對秦國統治的儒生,一怒之下坑殺了五百儒生,還將六國的典籍燒毀,這事件在歷史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和不可估量的損失。但真實的事情是這樣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收天下之兵,表面上風平浪靜,背地裡卻暗潮湧動,六國的遺老遺少們總在暗中勾結,以圖復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