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鹹陽,現存傳統典籍說「我要補充一下」

2020-09-22 悠然念滄

眾所周知,目前所有我們可以看到的古代典籍,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災難,有幸保存而流傳下來的只是古代典籍的一小部分。單以《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所記載的書目考證,十不存四,尤其是諸子百家的典籍失傳情況最為嚴重。至於後世那就更厲害了。

自從春秋戰國開始,各諸侯為了自己的統治,對諸子的部分典籍,經常是「惡其害己「而採取「去其籍」的做法,只要你的書影響到了諸侯的利益那麼就把你的書全部消滅。到了秦一統六國,稱霸天下。這個行為就更加膨脹了,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只保留了「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而歷史方面的書籍,只要「非秦紀」那麼全給你燒了,甚至百姓私藏的《詩》《書》還有諸子學說典籍的,也都查抄出來被燒掉,只在鹹陽皇宮保存了一些。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項羽來了就直接辦理。一入關,項羽殺了投降的秦三世子嬰,沒收了「寶貨婦女」。意猶未盡就「燒秦宮室」,這一把火燒了三個月才熄滅。這麼一來百花齊放的諸子百家典籍已經被摧殘的差不多了。如果秦始皇沒有焚燒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典籍,項羽這一把火也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取秦而代之的漢朝,破除了秦朝的這些弊病,尊崇儒術,專門成立了書籍收藏的制度和校書官吏,這些典籍才得以喘息。可剛喘口氣,腳還沒站穩,王莽又來了,烽火長安,少不了點上一把。王莽也只是曇花一現,到漢武帝時期,統治者重視經文典籍,各地的「鴻生巨儒」都帶著典籍不遠萬裡接踵而至。這下算是站穩了腳跟。漢代之後也就到了大家熟悉的三國直至魏晉南北,雖然戰火不斷,但對典籍流傳所造成的影響遠遠沒有之前的厲害。

然後隋唐時期歷史也是驚人的相似,開元盛世仿佛曆歷在目,來了個安史之亂。肅宗代宗雖然加以修補,可經不起黃巢之亂。宋代雖然在慶宗歷宗時期爆發了一下,女真兵禍又至。元代自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這麼一段時間,只有20來年沒有戰爭,一個奔跑在「戰爭之路」的朝代,這個背景下圖書典籍自然沒有什麼好的待遇。到了明代,繼續故事,李自成繼續一把火。



清朝算是離得比較近了,前期雖然沒有兵禍,但有著名的「文字獄」。什麼涉及前明史料,弘揚民族大義攘夷之類都會獲罪。甚至「刻書送版訂書者,一應俱斬」。到乾隆時期《四庫全書》開館,名義上是在搜羅各類遺書,暗地裡幹著銷毀典籍的勾當。

「若有詆毀本朝之書,或系稗官私載,或系詩文專集,著即行據實呈送,交《四庫全書》處檢查,如有關礙者,即行撇出銷毀。」 《乾隆東華錄》

據統計修四庫全書時銷毀的典籍約有十萬部,除了銷毀,還有大量的篡改,讓不少典籍成為了殘卷或者是「修改版」。過了「文字獄」這個坑,又迎來了「太平天國」運動,沒二話,接著燒。到了清道光帝,一場鴉片戰爭讓西方列強踏入國門,此後的數年間,各類典籍被侵略者劫至海外。日本人重野成齋僅以十萬元,就把陸氏皕宋樓、守先閣、十萬卷樓之書運去了日本,抗戰之際,日本人又以四十萬元獲得李盛鐸(木齋)的遺書,哈佛大學又以六萬美元託燕京大學代購方志,且懸有徵訪書目,照單全收,然後又擴大目標至各類善本書,後來的敦煌典籍又被道士王園肆意變賣,精華部分大多數被外國人購得。造成了現在「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卻不在中國」的現狀。不禁讓人嘆息。

相關焦點

  • 都說秦始皇焚書,可知項羽也是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
    說起秦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也是個頗具爭議的皇帝;其中文化上最大的爭議就是獨裁專治,焚書坑儒;但是把造成先秦典籍的亡佚的全部罪責全歸咎於秦始皇也是不對的。秦始皇的確是焚書了,這一點史書中記載的也很明確,後世也多批評這一舉動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但是我們翻閱歷史資料發現,項羽其實也是造成先秦典籍亡佚的幫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秦始皇焚書的記載。
  • 秦始皇焚書時還留一套底,真正把經典書籍消滅的,是項羽的一把火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後代學者、尤其是儒家學者猛烈批判秦始皇的一個典型事件。我讀《哈佛中國史》系列叢書中的秦與漢,發現外國漢學家看中國歷史的角度,與中國本土學者看歷史的角度,有顯著的區別,可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 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文化遺產,可危害最大的卻是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在戰場衝鋒陷陣時,是位實實在在的千古英雄,而要說起對文化的尊重,他則是不折不扣的罪人。項羽自小就不愛讀書,推崇用武力解決一切,對文人墨客十分不屑。比如曾在其麾下效力的韓信、陳平等人,皆因項羽的辱文行為而投靠劉邦,即便對於亞父範增,項羽也時常怒於言表。鹹陽成為人間地獄!範增勸項羽選鹹陽為都,項羽對此建議嗤之以鼻!
  • 秦始皇焚書後,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的
    修史不是寫小說,不能自由發揮,任何修史者都要參考史料,參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漢書》,便明顯參考了司馬遷的《史記》。可如你所知,司馬遷修撰《史記》前,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全國各地的書籍都付之一炬,那些歷史資料想必也被焚燒,司馬遷從何參考史料?下面,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司馬遷修撰《史記》的史料來源。
  • 秦始皇焚書坑儒,一直背負罵名,此事孰對孰錯
    史書有說秦始皇多次廣邀群儒大尺度辯論是非,不像"焚書坑儒"這麼殘暴,好多書籍表明當時還是允許廣泛交流的,像農業,醫學不在焚燒之列。秦始皇打掃戰場後,為統一,對反動思想肯定要清洗。何為"焚書"?秦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下令燒掉秦以前的許多古典文獻,主要包括六國的史書和諸子學派著作(尤其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儒家典籍),但典藏在博士官的圖集不在焚燒之列。
  • 能讓秦始皇背上千古罵名的「焚書坑儒」,焚的是一些什麼書?
    」這是兩件事情,只是這兩件事情對文化造成了一次巨大的摧殘,所以將其合併了,我們今天只說「焚書」。「焚書」,並不是要焚燒掉天下所有的書籍,而是將那些不利於自己一統的書籍焚燒了。雖然朝廷的「焚書令」是下了,但是民間的書有沒有被焚燒乾淨,是需要打問號的。民間有句俗語叫「一個人藏東西,一百個人都找不著」。如果說有人故意將書藏起來,想找著無疑是難於登天的。何況秦朝剛完成統一,官吏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而且需要處理的事情有很多,總不能把時間全放在找書這件情上。再說了「焚書令」發布後兩年秦始皇就逝世了,此時天下已經開始動蕩,所以說當時民間焚了多少,藏留了多少,是誰都不知道的。
  • 焚書坑儒一事,秦始皇淪為背鍋俠,真兇原來是項羽
    這段話,主要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想要知道秦始皇是不是背黑鍋,那麼有兩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坑儒坑殺「犯禁者」,這件事說不清。有的人說是術士(方士),欺騙或鬧事的術士,有人說儒生,反正現在很難搞清楚。但筆者認為,估計既有術士也有少量儒生,術士居多,因為秦始皇被術士的長生不老戲弄了。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稱「 焚書 」。 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衝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赤眉入關、三是董卓遷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蕭繹焚書。
  • 項羽:火燒阿房宮這鍋我不背
    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感嘆阿房宮的富麗堂皇、雄偉宏大,以及阿房宮被項羽「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給一把火燒掉了的可惜。專家考察得出「阿房宮根本沒建成」的結論千百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使無數珍貴文物毀於一旦並大肆搶掠、屠殺這些觀點,深入人心,許多影視劇中對此也是十分贊同。直到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項羽這才得以昭雪。
  • 秦朝滅亡後,「焚書令」為什麼沒有立即解除?
    二、回顧一下"焚書令"的具體內容為了說明「焚書令」為何在秦滅後沒有立即解除,首先要看看「焚書令」到底有哪些內容。大家一說"焚書令",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焚書令"焚盡了天下所有書,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王充在《論衡·正說篇》中也說了這件事,他認為博士官職收藏的《詩》、《書》、《百家語》是不會的,燒的只是非博士官職的私人收藏。後世的學者也有很多人贊同他的看法。《焚書辨》也為"焚書令""洗白"道:"博士收掌之書未焚於秦始皇",這些書籍真正丟失的原因是因為項羽。
  • 阿房宮真是項羽一把火燒掉的嗎?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每徵服一國,就繪製該國宮室圖,在秦國都城鹹陽的渭水南岸仿造宮殿,稱「六國宮殿」。相傳當時共有宮室 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長楊宮等宮殿。想當年,鹹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
  • 那把火燒了三個月,項羽卻無辜被冤枉了兩千年──火燒阿房宮的真相
    這樣一座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極度奢華的阿房宮,卻在項羽入關時, 一把火燒掉了,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裡盡成灰燼。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宮建於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每徵服一國,就繪製該國宮室圖,在秦國都城鹹陽的渭水南岸仿造宮殿,稱「六國宮殿」。相傳當時共有宮室一百四十五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長楊宮等宮殿。
  • 我們誤會了秦始皇兩千年
    其實,「焚書」與「坑儒」完全是兩件事,連起因都完全不同,只不過兩件事時間相近,又都和文人有關,所以經常放在一起來說。先來說「焚書」,這件事的起源是秦始皇的一次壽宴。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不過,這個焚書並不是燒掉所有圖書,而是對民間古代典籍,包括不合時宜鼓吹復古倒退的一些儒家書籍,進行了焚毀。
  •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被世人誤會兩千多年?誰又能明白秦始皇的苦心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自稱為始皇帝,開創了此後幾千年的皇帝制度。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認為他功大於過,有的認為他過大於功。但是無論後人怎麼評價,秦始皇都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影響一直深入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被世人誤會兩千多年?
  • 焚書坑儒的「鍋」秦始皇不背,士大夫:真相其實騙了你千年
    但是秦始皇不僅有功,還有過。秦始皇不僅留下了千古功績,也留下了千古罵名。說到秦始皇的千古罵名,很多人都愛揪著「焚書坑儒」這一條不放,自古至今,關於秦始皇這方面的罵名就沒有斷絕過。從小接受各種磚家、學者薰陶我們,自然對他這種行為嗤之以鼻,其實不僅是我們,歷朝歷代的平頭百姓們一起被忽悠了1000多年。
  • 你所知道的秦始皇並不真實,他其實沒有焚書坑儒,而是另有其人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初中的歷史書上,我們就能讀到秦始皇從李斯建議,焚書坑儒,以至於秦始皇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根據史料所記載的:始皇帝嬴政滅六國之後,即刻採取雷霆手段加強中央集權。
  •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真的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嗎?不要被騙了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此上足可見額阿房宮氣勢恢宏,佔地之廣。這也體現秦王朝當時的極盡奢華,這也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阿房宮賦》中又寫到:「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霸王項羽建立西楚政權, 為何定都彭城而不是鹹陽?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自立西楚霸王,繼續以彭城為國都。彭城自黃帝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被認為是形勝之區,常有」得彭城者得天下「之說。項羽攻佔鹹陽後,擺了鴻門宴讓劉邦臣服,沒住幾天就引兵屠滅鹹陽城,殺死秦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把秦王宮美女珍寶一股腦搶了就往彭城跑。此時一韓姓儒生跟他說,鹹陽易守難攻,三秦天府之國,可以稱霸。項羽一聽我問候你老母,早幹嘛不說。
  • 都是口音和秦始皇惹的禍:儒家的「古今文之爭」是怎麼產生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下詔焚毀秦國以外的列國史記、非秦朝官方所藏的百家書籍,禁止民間藏書與開設私學,嚴禁以古非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儒家思想當時是秦朝重點打擊對象,民間的儒家典籍遭遇浩劫。秦朝末年,無知而殘暴的項羽火燒鹹陽,秦朝官方保存的儒家典籍也基本被焚毀。
  • 「焚書」是大勢所趨,「坑儒」是迫不得已,秦始皇並沒有錯
    秦始皇「焚書」是為了思想上的統一「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情,「焚書」一事要先從郡縣制開始說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四海昇平,八方臣服。焚書可是戰國之亂,諸侯拼殺剛過去沒有幾年,一個齊人要讓分封制死灰復燃,是何居心!再者說,現在天下已定,戰亂已經消失,那麼最重要的,應該是思想上的統一,所以在李斯提出「焚書」的時候,秦始皇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