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腹有詩書氣自華 筆墨縱橫揚清風

2020-11-04 山水詩鄉一群人

在中國畫壇上,一個畫家在與畫壇泰鬥陳佩秋先生並不相識的情狀下而得其稱賞點讚者,並不多見;而因這位畫家作品的清逸高古而三次信筆為其品評題詞者,更為絕少,而國畫家李福林就是這絕少中的一位。

做到這一點,李福林靠的絕非幸運,而是實力。「八大逸意」「形神皆似」「朱耷餘韻」,這是陳佩秋先生對其作品的概論和評介。

李福林生於1951年,山東濟寧人,先後畢業於山東省工藝美院和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深得張立釗、郭志光、魏啟後、楊象憲、陳我鴻、楊碩等書畫大家的親傳。他的畫重筆墨、尚意趣,取法高古,放任恣縱,簡潔洗鍊,清逸橫生,盡得中國花鳥畫的大寫意精神。

2早在1988年,著名藝術和美術評論家力群先生因事來濟,偶見李福林一幅小品墨竹,賞賚心動,欣然為他當時在人美出版的畫集作序曰:「我畫竹十載,看了他的風竹,亦大為喜愛。他的一幅取材於孔府後花院的橫幅風竹,未曾畫筆直的竹杆,就顯得與眾不同,而竹葉用墨的濃淡及其排列變化,則既自然又有瀟灑之感,既獲造化之風韻又有無限的情趣,則顯示作者的功力和才華……李福林不過四十,已取得現有成就,唯其年輕,則前途無量也。」

那一年,李福林37歲。力群先生的稱賞,無疑為他藝術之路的前行增添了無窮動力,他也由此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火熱情懷,投身藝海,酬謝知遇。

2013年5月31日,海派名家周傳玉先生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李福林畫集》呈陳佩秋先生過目,時年已93歲高齡的陳佩秋先生觀後大喜,並稱賞說:「你這位老鄉畫得非常好。學八大,不容易,而且他學八大有變化,墨好,筆觸也好,我見過很多學八大的,卻沒他畫的好。」

陳佩秋先生不但是中國泰鬥級的國畫家,同時也是名揚海內外的書畫鑑定家,老先生的肯定和讚賞,給了40餘年如一日仍矢志不渝的李福林莫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前行的信心。

那一年,李福林62歲,墨成池,筆成冢,紙成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多年前,北京一名畫家偶觀李福林的作品,脫口評介道:「此人的畫很乾淨,沒有銅臭氣,不容易。」

此評一出,李福林感同身受,欣慰不已,視為同道知己。在他看來,學習中國畫,首先要具備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廣闊胸懷,學畫先做人,做一個正派的人,心正則畫正,心不正則筆不正,筆不正則書畫不正。他甚至強調,筆是思想的靈魂,墨是思想的土壤,只有正確的靈魂在正確的土壤中生根,筆墨間揮灑潑就的,才能是既無愧於心更無愧於時代的偉大作品,才能撐起天下百姓喜聞樂見的精神天空。

在李福林看來,藝術的靈魂貴乎「新」和「難」。他本身的藝術根基立足於傳統,他對創新的觀念是相對而言的,始終堅信:沒有舊就沒有新。他細心鑽研國畫的繪畫元素,用精煉的線條和傳統的筆墨,去描繪景象的質感、體積和動感。他認為「新」是要經過知識和技巧的累積,而經驗的累積和駕馭技巧是費時費力的,這曲折艱難的過程就是「難」。

李福林作畫選材,心境闊達,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皆可入畫,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勁墨酣,古拙雄闊,獨創新境。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

李福林因以「草篆書」入畫,擬物不求寫實,狀在似與非似之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風格。他酷愛梅蘭竹菊,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歲寒三友」。畫菊則伴以巖石,或插以高瘦的古石,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併入畫,生意盎然。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深為藏家推崇。

自1973年以來,李福林作品不斷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大型畫展和邀請展,1995年獲文化部優秀作品獎,《人民日報》《歐洲時報》《澳門日報》《大眾日報》、韓國月刊《美術世界》《中國書畫》《國畫家》、法國《絲綢之路》《中華新時代》等報刊雜誌以及山東電視臺都曾給予專題介紹;1988年應邀赴日本山口縣四城市舉辦畫展並進行藝術交流;1994 年應韓國月刊《美術世界》之邀赴漢城耕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996 年應邀赴巴黎舉辦個人畫展;2012 年6 月赴美國參加「水墨聚焦——2012 走進聯合國書畫藝術展」;2013 年6 月赴巴林王國參加「水墨聚焦——2013 中國書畫藝術展」;2016 年6 月在山東省博物館舉辦《李福林中國畫展》;2019 年6 月作品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展覽;1990 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李福林畫選》;1996 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李福林畫集》;2013 年2 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書畫名家李福林畫集》;2020年1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李福林畫集》。

縱觀李福林畫作,崇古卻不廢今,尚傳統卻力求突破,他的畫是以國學為根為基為土壤,深植下「心的憧憬」和「夢的求索」,在勤拙和苦奮潤養下脫塵而出的一道風景……那風景中暗含著千秋的忠義,吐放著華夏的底氣和神力,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揮別嚴冬酷夏寒秋後專為暖春而備的。

簡介:山東濟寧人,先後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校、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現為曲阜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合肥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復旦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

(王長鷹 李建民 隋代國) 2020年11月2日



相關焦點

  • 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其大意:雖然人身上穿著粗織劣布生活,但是胸中有詩書、有學問的人氣質自然非凡,與眾不同。
  • 軲轆體*七律·腹有詩書氣自華
    夢雪詩詞作者|夢雪圖片|網絡一腹有詩書氣自華二祥雲蒙罩似仙家,腹有詩書氣自華。幾許鳳姿存畏羨,三分鶴態聚雄誇。縱任邁俗知微道,但憑修身是大遐。胸藏梅竹容傳福,腹有詩書氣自華。今日個能才筆給,當年堪可玉箋拿。不聞紛擾看天地,敢教襟懷獨向嘉。
  • 腹有詩書氣自華(轆轤體)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何須著意競豪奢。清寧淡泊今朝事豔麗枯萎昨日花。心無掛礙行方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坐看庭前花絮舞,起聽海上浪濤譁。悲歡得失隨風去,再握時鞭逐駿驊。情牽故裡思漸近,腹有詩書氣自華。承繼古風存孝道,圍堂共暖話桑麻。(五)八鬥縈懷出有車,謫仙賣醉帝王家。
  • 「我們都是新時代接班人」楊伊濼 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氣自華》獨處鬥室,掩卷遐思,倏爾梔子花香撲鼻而來。臨窗而望,豔陽高照,暖陽在梔子叢中含笑,惹得清風微醺似醉。手捧《平語近人》,感覺書香馥鬱,沁人心脾。窗外,雲捲雲舒,窗內,習爺爺的諄諄教誨在我耳畔迴響:我們一定要強化活到老學到老的的思想,主動來一場「學習的革命」。啟超先生也有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董卿的代名詞,也是一個人最好的化妝品
    提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你想到的第一個詞是誰呢?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董卿。董卿,一位喜愛又認真讀書的女子,既高貴典雅,又淡雅如畫。她猶如一幅畫,蘊含無數的內容,給人無盡的遐想;恰似一杯香茗,嫋嫋香氣,讓人回味無窮。董卿,詩一般的女子,美成畫,腹有詩書氣自華,理應如此。
  • 淺談「腹有詩書氣自華」
    近日偶再賞讀蘇軾的《和董傳留別》,頗有感觸,整首詩既通俗又不失詩的意境,更有詩的內涵和作者的期待。「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嚴辦老孺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看跨市蘇,詔黃新溼字如鴉」。
  • 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代蘇軾 《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譯文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俺的名字。
  •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古詩作品《和董傳留別》之中,其詩全文如下: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腹有詩書才能氣自華
    眉州大地舉世聞名的大文豪蘇東坡曰「腹有詩書氣自華」,而達到「有詩書」和「氣自華」,需要何等漫長的艱辛過程,集腋成裘、積沙成塔非一日之功。 路漫漫其修遠兮,每個人所謂的成功,要走的路還遠,要趟的河還寬。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而學習,是唯一的必要的手段。
  • 腹有詩書氣自華,另半句少有人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月涵 藝述史官方原創 生活中,我們看到一個人很有文化,出口成章地,都會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他,說他,「腹有詩書氣自華」。
  • 學「習」用典故丨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指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闡明了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繫,凝練概括,深得讀者喜愛。今天人們引用它來說明讀書求知可以培養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也用來讚美別人學問淵博、氣度不凡。
  •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和董傳留別》 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一句鍾情】「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粗繒大布」和「腹有詩書」的強烈對比,是對讀書人的最高讚許,相比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少了世俗與功利,多了清高與自持。 在寒微的境遇中,不憚清貧,不慕浮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用詩書來豐富和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此處的「氣自華」,不僅指人的氣質面貌,更指人的思想境界和處事格局:不汲汲於功名,不營營於利祿,在浮華中堅守,在堅守中修為。
  • 敦煌: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敦煌: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2020-05-21 0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用文字雕刻自己的生活,腹有詩書氣自華。多年後,涉世漸深,那些引以為傲的文字支撐不了自己面對生活的風雨時,才驚覺有些「書生意氣」並沒有真正讀到自己的內心裡。每每這時,陪伴身邊的先生總會勸說讀書要養氣,要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 世人皆知「腹有詩書氣自華」,卻不知道上一句也很經典
    如「有緣千裡來相會」、「不愛江山愛美人」、「多情自古空餘恨」,這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你還能答出它的上下句嗎?當然,諸如此類的詩詞名句有很多。今天我們便選擇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來具體看看。即「腹有詩書氣自華」上一句是什麼?對於這句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也都知道它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之手。
  • 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和董傳留別》 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 唯有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百家號:微妙唯有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可笑浮生多蹉跎, 一夜閱盡五百年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就是地上神仙百般詩書對海談,傾心向海一杯盡讀盡詩書不覺狂,古往今來我為王頭頂碧霄舞日月
  •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得以升華
    唯有經常讀書才能氣自華。一個人讀書一天可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如果他堅持讀書那麼我相信他一定會成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哪裡有什麼一蹴而就,只不過是一步一個腳印積累起來的,哪裡有什麼一下子就成功,那只是你沒有看見別人背後默默付出的努力而已,成功是有原因的,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成功需要能夠頂得住世間俗人的冷嘲熱諷,並且能在冷嘲熱諷中繼續前進。這樣的人才剛剛具備了成功的資本。最後祝大家天天開心,健健康康。
  • 飽讀詩書的好處――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
    飽讀詩書的好處——胸藏文墨虛若谷 腹有詩書氣自華1、虛若谷: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2、 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自宋代蘇軾的《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 走近肖戰的書單|腹有詩書氣自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這首詩可能不為人所熟知,但「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句卻廣為流傳,它精闢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氣質之間的關係,強調了氣質是讀書的必然結果。清代學者梁章鉅曾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讀書與否和讀書的多寡,所表現出來的人的內在氣質和素質是絕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