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龍華新聞記者 袁春燕 通訊員 唐茜/文 記者 蔡維澤/圖)堂鼓、大鑼敲響,咿呀唱腔迴蕩在龍華文化藝術中心影劇院內。12月2日晚,由當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龍華區文化名家孟廣祿領銜演出的「2020年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名家孟廣祿專場演出」在此精彩上演,為龍華市民帶來了精彩劇目《秦香蓮》。據悉,12月3日晚還將演出《戰馬超》和《赤桑鎮》,喜歡京劇的市民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本次活動由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龍華青年京劇院承辦,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北京京劇院參加演出。演出集結當下京劇藝術頂尖藝術家和劇院,有當代著名京劇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龍華區文化名家孟廣祿;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主演翟墨等名家名角。
當晚,臺上弦歌高唱、抖扇舞衫,京劇藝術家們塑造出了生動鮮活的舞臺形象,唱念做打,將觀眾帶到京劇藝術殿堂和歷史煙雲裡。
據悉,龍華區文化名家孟廣祿工作室自去年10月14日正式落戶龍華,並由孟廣祿擔任深圳市龍華青年京劇院名譽院長。自工作室成立以來,2019年開展了名家戲曲演出、戲曲進校園等活動,2020年開展了京劇公益培訓班及「京韻龍華」線上京劇普及推廣等活動,創作精品劇目《哪吒鬧海新傳》並在龍華區進行全國首演,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了廣泛好評。
一直以來,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在引進高端文體人才,打造高端文體品牌,集聚高端文體資源方面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根據《深圳市龍華區文化體育名家工作室扶持辦法》,著眼於引進海內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體育名家,鼓勵名人、名家在龍華區設立工作室,發揮社會影響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為促進龍華區文體事業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延伸閱讀
龍華青年京劇院已進駐龍華五所學校
促京劇發展從娃娃抓起
本報訊(龍華新聞記者 袁春燕)去年10月14日,與文化名家孟廣祿工作室一同成立的,還有龍華青年京劇院。關於龍華青年京劇院,許多龍華人或許還不熟悉,但這一年來,龍華青年京劇院在默默推動著京劇文化在龍華的生根發芽,從娃娃抓起,致力開墾龍華京劇文化土壤,營造全區京劇文化底蘊和氛圍。
「龍華青年京劇院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優秀的戲曲青少年人才。對熱愛京劇的中老年市民,我們也會定期開展公益培訓講座,爭取做到讓京劇文化全面覆蓋老中青不同年齡範圍。」龍華青年京劇院相關負責人聶晴介紹道。
聶晴表示,目前龍華青年京劇院已進駐龍華五所學校,展開京劇娃培養計劃,協助學校成立京劇社團;組織文化名家演出,讓龍華市民感受到傳統京劇文化的薰陶;積極編排現代京劇,推出西遊記系列《三打白骨精》和《哪吒鬧海新傳》。「這兩部現代兒童京劇的創新之處在於我們是結合了傳統話劇的特點,同時在音樂上也進一步豐富,加上戲曲的念白、唱腔以及加入戲曲武戲等元素而創編,同時也是基於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做的一種嘗試,我覺得在龍華嘗試和推動做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聶晴看來,要長遠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留在深圳、留在龍華,支撐和幫助龍華青年京劇院發展、成長。
隨著龍華青年京劇院的逐步發展,聶晴表示,接下來龍華青年京劇院也將通過不斷編排新的戲曲作品,進一步活躍龍華的京劇文化氛圍,同時,會把編排的作品推向全國,擦亮龍華京劇院的招牌,「我們還會進一步完善創編的兩部兒童戲劇,同時也希望以現代京劇、現代戲曲為切入口,把觀眾的關注焦點引導到傳統戲曲上來,感受傳統戲曲的精髓和魅力。」
■名家專訪
「唱的是戲 講的是五千年歷史」
12月1日晚,孟廣祿抵達龍華後稍作休息,便匆匆趕到了位於壹城中心的龍華青年京劇院,接受記者採訪。難掩疲憊倦意的孟老師,耐心答覆著記者的提問,並就京劇文化發展以及創新淺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結束採訪後,孟老師還與各京劇團的青年京劇演員面對面交流,為第二天的演出提前做好準備。
記者:孟老師,您曾幾次來深圳、龍華演出,您覺得深圳、龍華的文化氛圍如何?
孟廣祿:我來深圳好幾次了,深切感受到深圳在文化發展方面的腳步一直未停歇。深圳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因為其包容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其文化也是多樣化的。而龍華呢,就像是早晨的太陽,正處於成長時期,在此之際來龍華發展文化,我認為很有意義。
記者:文化名人孟廣祿工作室落戶龍華後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括進校園開展公益培訓等。就您個人而言,京劇進校園、京劇從娃娃抓起更多是起到何種作用和意義?
孟廣祿:我們所說的京劇進校園,目的不在於讓每個孩子都學唱京劇,而是讓他們感受京劇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元素,也讓他們明白一句話——「端自己的飯碗,吃自己的飯」。京劇是一種文化,通過進校園,把這種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而在培育京劇人才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好苗子。我們不僅要從唱功、學戲上教育孩子,更要教育孩子學做人,增強自己的道德意識。
記者:據了解,您是龍華青年京劇院的名譽院長,您認為如何才能提升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如何解決京劇人才培養問題?
孟廣祿:首先是要在劇目上有所創新,我們要多編排百姓喜聞樂見的、能弘揚民族精神的好作品,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其次是要「推新人、促中人、重老人」,以這種思想理念來發展和完善文化人才梯隊,把京劇人才培養起來。
記者:京劇作為傳統文化,其魅力仍然讓不少人傾倒並持續吸引著他們的關注,但也有部分人可能會覺得「京劇跟不上潮流時代」,對此,您是怎麼看待的?
孟廣祿:對待京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要做到提前宣傳,在人們心中撒下傳統文化的種子。京劇人應該考慮的是要如何唱響主旋律,唱出有中國夢的作品,這樣我們到國外去演出才有話語權。要通過京劇展演這種形式,講出中華民族自己的故事,傳遞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其實,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小孩喜歡京劇,這是好現象,國人正一步步把民族精神立起來。唱戲兩個字包含的意義很深遠。唱的是戲,講的卻是五千年的歷史。因此,唱戲不光是唱一齣戲,而是在洗禮人的靈魂,立起人的思想。你看《鍘美案》講的是剛正不阿;《遇皇后打龍袍》《赤桑鎮》講的是廉政、廉潔。說書唱戲,其內核就在於教育人。
記者:傳統文化既要繼承也要創新,您能談談您對京劇創新的看法和理解嗎?
孟廣祿:創新立足之處還是要創作百姓們喜歡看的劇目,其實中華文化是一塊基石,在這塊基石上,我們可以蹦,可以跳,但是不能跳下去,得抓住自己的精神和目標,唱響我們自己的主旋律,進而在這塊基石上跳躍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龍華新聞記者 袁春燕/文 蔡維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