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美術篇》回望百年來中國美術演進歷程,以16位大師的親身經歷,呈現了一部視覺版的中國現代美術史。他們大多出身貧寒,但是自強不息,經受了歲月的磨練,用超乎尋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雖然他們都生活在相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但是在藝術實踐上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創造。他們為世人留下的是美輪美奐的精湛作品,是現代美術史上永不磨滅的文化遺產。
20世紀40年代,對於傅抱石而言,是其短暫藝術生命中的一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傅抱石,不僅在學術的研究和探索中完善了個人的美術理論體系,而且積極地將其付諸實踐,創作了一大批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他的獨樹一幟的繪畫技法,就是在這期間逐漸創立並得到了完善。
傅抱石《白嶽黃山兩逸民》,無紀年,根據作品的風格面貌判斷,約作於1943年。「白嶽黃山兩逸民」句,出於王世禎冶春詩。兩逸民指程邃與孫默。程邃為明末清初山水畫名家。「白嶽」即「齊雲山」,古時「白嶽」、「黃山」並稱。有「新安多佳山,而齊雲嚴於黃山為最。黃山、白嶽相對,細看從來無厭時」之句傳世。
圖寫群山巍峨,壁立千仞,勁松俯仰呼應其間。這大約是作者印象中的黃山、白嶽的寫意。他用方折而爽勁的筆劃勾皴山峰石壁,類乎大斧劈,氣勢險峻。這種方折而類於大斧劈的筆法,是他的筆墨嘗試之一種,在他1943年的作品中時可見到的。圖下端平臺上並坐兩人,舉目忘情於山間,即程、孫兩逸民也!作品雖以「白嶽」、「黃山」名之,卻也借鑑了蜀地山川的特點,既不乏雄壯,又兼以秀美。加之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將內心的激烈壯懷融入其中,畫中的勃發之氣似乎隨時都會奔湧而出,令人心潮澎湃。傅抱石認為中國山水畫應該「暢寫山水之神情,以景寫情、寓意於景,以情景交融為上」,《白嶽黃山兩逸民》一圖可以說正是傅抱石身體力行其藝術主張的一個明證。
傅抱石在蜀八年,恰逢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抗戰八年,如其所言:「中華民族美術的建設是在先負起時代的使命,而後始有美術的可言;是在造成統一的傾向,而後始有『廣大』、『莊嚴』、『永遠』的收穫」,此幅《白嶽黃山兩逸民》對於隱士的表彰, 即「寓有國家興亡之意」(郭沫若語),在悲愴中也不難感覺到畫作中充盈著的那種磅礴奔放、自由不羈的生命氣息。在「特定的基本內容以外又豐富了許多別的東西,這是中國繪畫史上愛國主義的優秀傳統」,也是我們解讀傅抱石中早期作品時不可忽缺的要素之一。
文章來源 | 研露藝術空間
聲明 | 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即作處理。
2013年12月18日,《百年巨匠——傅抱石》開機儀式在南京傅抱石紀念館舉行
《百年巨匠——傅抱石》攝製組採訪傅抱石之子傅二石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美術篇》一、二、三部總導演趙偉東與傅抱石女兒傅益瑤在銀谷藝術館合影
監製 | 衎堂 燕辰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10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