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2020-12-07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說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都吃什麼」的話題,身為「80後」的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相信就有難忘的記憶。

1984年,這位未來的「美職籃巨星」,還是個4歲的「小吃貨」。飯量奇大無比:每天要吃兩個雞蛋喝兩瓶牛奶,而且「吃飯離不開魚」。到了稍大一點,飯量更漲得跟「個頭」一樣快,「一頓能吃四塊大排」。雖然以姚明自己的話說「我們家並不窮」,可如此飯量,依然叫當時姚明父母天天發愁。為這「夥食問題」,後來區體校還給姚明每月發了一百元「營養補貼」。多年以後的姚明也感慨說:「我小時候對營養的需求甚至成了家裡的負擔。」

可見,即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工薪家庭想「上點營養」,錢包都是不富裕。

當然,有些先富起來的城市,那是經常「上營養」。比如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廣州:1986年廣州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費豬肉約26公斤、植物油6.6公斤、牛羊肉4.08公斤。當時的廣州市民,對「吃」更是越發講究,比如1986年中秋節時,廣州市場上以品質優良著稱的「清平雞」,每公斤漲到20元錢,卻依然在節日期間大火,一天賣出1700隻。還有每公斤2元的「優質多維營養米」,是年9月一個月裡賣出1800噸……

這種「營養水平」,在今天看似乎不算啥,放在當時,卻堪稱鶴立雞群:1986年的廣州市,市民每人每月基本收入是109元,而在同一年,全國城鎮居民每月的平均收入才76元。廣州居民每月的豬肉消費,比全國平均水平多8公斤,牛羊肉消費多1公斤,家禽消費多9公斤。1987年來廣州「體驗生活」的著名影星楊在葆,走訪了一些廣州工人家庭後,也發出一聲由衷感慨:「相比其他地方,就好像天天在過年。」

放在全國其他城市,「夥食水平」可就差一些了。在《京華時報》2008年的採訪裡,北京市民陳林回憶了1980年時家裡的夥食,當時全家每天的夥食費不到一塊錢,每個星期能吃到一頓豬肉和兩次雞蛋。這在當時的北京,已經算是「高夥食標準」。

1981年,學者章徽考入大學,當時大學食堂裡,素菜多是兩毛錢一份,帶點肉就要三毛錢,一份紅燒大排要四毛錢。看上去價格便宜,但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的職員,月工資也只有46元。沾點葷腥?那是十分不易。而放在全國其他城市,作家魚在洋小說《陽光下的迷惘》裡那一句「午飯,又是白白的麵條還有大塊的白菜」,更是許多家庭餐桌的真實寫照。

許多現代年輕人熟悉的快餐,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更是不折不扣的大餐:1987年11月12日,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當時的北京市民人均收入約89元,而肯德基的一塊普通原味雞,售價就是2.5元,幾乎相當於北京人大半天的工資。但即使這樣,開業當天店裡五百個座位瞬間座無虛席,許多市民在門外雪花裡,排了兩個小時隊在等到位子。之後的好些年裡,北京新人辦婚禮,首選都常是肯德基。一場熱熱鬧鬧的婚宴後,就連肯德基的包裝盒都要被新人帶回家,成為多少北京家庭的「結婚紀念」。

以《經濟觀察報》的感慨,那時候「不少家庭要攢上一個月的收入來嘗一嘗肯德基」,如此價位,自然意義重大。

而比起「吃肉」來,八十年代中國人的另一個「吃飯問題」,就是「吃菜難」。由於地域與季節的限制,哪怕在北京,冬天可供應的蔬菜依然非常少。還是在2008年《京華時報》對北京市民陳林的採訪裡,那時「冬季的北京,桌上的主角永遠是大白菜、土豆、蘿蔔、白薯。」這種「餐桌風景」,當時也遍及冬天的北方城鄉。「冬天儲備大白菜」更是多少「80後」的童年記憶。

比如「童年大王」鄭淵潔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的代表作《309暗室》裡,那一句「每當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守著一座金城吃熬白菜而毫無怨言時,他們就確信皮皮魯和魯西西是兩座金山」。說的是皮皮魯魯西西的童話奇遇,卻也是多少孩子們「吃熬白菜」的生活。

不過,比起城市裡的餐桌來,放在縣城以及農村,「上營養」就更不容易。作家劉紹棠那篇被編入教科書的散文《榆錢兒》裡,描述了自己家鄉通縣農村,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生活變化。文中那一句「1982年更有酒肉了」,曾叫多少「學生黨」們上著課流口水。但其實在那時,縣鄉地區的家庭想「有點酒肉」,也並不容易。

比如1983年,未來的著名作家阿來,還是四川省馬爾康縣中學的一名教師。暑假時接到了一個「自治州筆會」的邀請,還不懂啥叫筆會的他,一聽說這次筆會可以「每天交八毛錢管三頓有肉的飯」,立刻毫不猶豫交錢參加,因為「那會三頓有肉就很不簡單了」。然後,就這麼在筆會上靈感大發,寫下了處女作《振響你心靈的翅膀》,走上了文學之路……

縣裡尚且如此,農村當然更可以想。

雖然中國各地農村的收入水平不同,但一直到1986年時,中國農村的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62元。華北地區的農民收入575元,最高的華東地區也只有610元。比起城鎮收入來,還是要差不少,想要「吃好」,當然也更不容易。

以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人民大學學者劉成玉的統計,1981年到1987年,當時中國農村人均消費的肉食數量,只有城市人均消費量的百分之五十二,鮮蛋消費量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食用油消費量是百分之六十六,魚蝦消費量更只有百分之四十。城鄉的差異,反映在餐桌上十分明顯。

但對於當時的農村來說,這樣的水準,已經是在大踏步前進。1988年,學者李慷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蹲點,親眼見識了改革開放十年來農民生活的變化:以當地南竹村支書的話說「肉比過去吃的多了」。改革開放前,村裡農民每年也就殺30來頭豬。到1988年春秋時,村民們竟一口氣殺了160頭豬,每家能做100斤左右的燻肉,一口氣能再吃大半年。甚至「肉吃多了,水菜也少吃少種了,農民嘴巴也刁了。」

這位書記的描述,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大農村地區「餐飲生活」的縮影:農民們每年節衣縮食,通常都是到過年時才「放開了吃」。同樣是以學者劉成玉的估算,許多地區農民在春節20天的肉食消費量,竟佔到全年肉食消費量的近一半。這看似「枯燥」的數字,卻是那個時期,無比熱鬧的農村春節,是多少生在農村的「80後」朋友們,記憶裡揮之不去的「年味」。

不過,雖說「上營養」不容易,上世紀八十年代,也確實是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在大幅度改變的時代。每年的飲食消費裡,肉菜蛋的消費比重都在增長。即使是「吃的不如城裡」的農村,1987年中國城鎮的人均牛羊肉消費,比1981年增加了2公斤,而1989年的中國農村,農民人均消費的肉食,也比1981年增加了5公斤。

同樣是關於「吃」,上世紀80年代末,更有一件關乎千家萬戶餐桌的大事:1988起正式啟動的「菜籃子工程」。不到五年時間,中國就建起了八千多個農副產品市場和八萬多個城鄉集貿市場,昔日「單調」的集市上,雞鴨魚以及各類蔬菜突然多了起來。昔日的「冬季三寶」大白菜、土豆、蘿蔔,冬天「只吃熬白菜」的日子,都在漸漸遠去。中國人,就這樣越吃越好,甚至1987年「廣州天天過年」的生活,也漸漸變成大多數國人的日常……

那些曾經難忘的「八十年代夥食」,那「越吃越好」的歷程,就是改革開放的中國,一個無比生動的註腳——越吃越好的中國人,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新聞晚報《籃球明星姚明:童年為喝牛奶進體校學習籃球》、蔣家風《籃球之家的一顆小明珠》、張恩眾,呂志勇《我國城鎮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初探》、鄧演超《廣州人的生活方式》、經濟觀察報《開放中國:改革的四十年記憶》、陳煜《中國生活記憶:80年代》、魚在洋《陽光下的迷惘》、章徽《記憶中的八十年代》、張化橋《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張翠珍《淺談我國農村收入的地區差異》、劉成玉《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的特點、形成原因及利弊分析》、鳳凰書品《圍觀名人故事:魯豫有約系列》、李慷《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農民生活》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錦集
    七八十年代鄉村的鄉村自然美景,民風純樸,一片和協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純樸的農民一起拉莊稼。看一看七八十年代的小學生是不是很天真可愛,非常的純樸,他們面對的只有鄉村的美麗大自然,放學後,一起捉迷藏,玩泥巴。相信這些現在的城裡孩子是不會體會到的。
  • 七八十年代流行穿什麼?「的確良」你穿過嗎?
    如果問這個夏天流行穿什麼?可能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一樣,因為現在的衣服款式多,布料多,每個人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款式。但是如果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你去問當時流行穿什麼?所有人都會集體回答三個字「的確良」。在現在看來,這種布料頗為土氣,化纖布料,也不舒服,不透氣。
  • 我的故鄉在八十年代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    記憶中應該是第一次知道冰棍的味道,當時能吃上一根油條或幾隻饅頭,算是開了一次大葷。記得一位劉同學坐在座位上吃三隻白面饅頭,邊吃邊對我說,吳,等我有錢的時候,我一日三餐都吃饅頭。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當我們在懷舊時,「八十年代」是否被誇大了?
    而大部分中國人所體驗到的現代性經驗,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的事情。 今天,我們經常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懷念的是那個時代爆發出來文藝的創造性和形式的豐富性。這是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中國慢慢進入了一個「常態」。劇烈的社會變動離我們越來越遠。而這個過程中,中國社會慢慢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秩序和價值體系。
  • 上世紀70年代,人們都吃些什麼?竟吃的這麼津津有味!
    如今社會,人們一照面就愛詢問對方:「你今天吃什麼了」?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每天吃什麼成了讓人最煩惱的事情,想想七八十年代的光景,讓人忍不住一陣唏噓,下面我們來一起回味下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和飲食吧!站著吃,蹲著吃,還有光腳的小孩。再想想如今的鄉村酒席,一桌近十人,少則三四桌,多則七八桌,上十桌,放著桌上的魚肉不動,反倒尋找青菜,真是有意思。一塊烙餅,一碗白米粥也能讓小孩吃的心滿意足,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那時的孩子們大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鄰居們可不比親人差,但凡殺個雞,宰個鴨也會讓你來吃兩口,關係和諧。
  • 老照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沒有美顏,女生笑容很燦爛
    1、這是一組上世紀八九是年代拍攝的老照片,那時候沒有美顏,不存在濾鏡,人們的笑容很自然,情侶恩愛,家庭和睦。圖集整理:馮玄一2:沒有美顏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照片:情侶恩愛,家庭和睦3:沒有美顏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照片:情侶恩愛,家庭和睦4:沒有美顏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照片:情侶恩愛,家庭和睦5:沒有美顏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照片:情侶恩愛,家庭和睦6:沒有美顏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照片:情侶恩愛,家庭和睦7
  • 3本輕鬆甜爽言情小說推薦:在戀愛綜藝吃瓜~八十年代嫁先生~
    《穿成病弱女配後我出道了》、《八十年代嫁先生》、《在戀愛綜藝吃瓜》1、《穿成病弱女配後我出道了》作者:故箏立意:無論變成什麼樣的人,都要自立自強2、《八十年代嫁先生》作者:暮見春深《八十年代嫁先生》PS:女主身穿,不黑原男女主,輕鬆甜爽打臉 甜文 爽文主角:季燦燦&陳序一句話簡介:大佬們帶躺小鹹魚立意:自力更生,發憤圖強。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中國
    #老照片#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從八十年代的流行語中便可見一斑。八十年代的經典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摸著石頭過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80年代陳衝、張瑜兩位大紅大紫的上海姑娘。二,八十年代當紅的電影女明星,嶽紅、斯琴高娃等。三,八十年代,鞏俐的泳裝日曆。
  • 與朱偉《重讀八十年代》
    2013年,朱偉曾在博客中以《我與八十年代》為題,想依自己的生活軌跡回憶80年代的各個節點,記錄他與一位位作家的交往過程。可惜的是,文章剛剛寫到1980年,就沒再更新了。是因工作繁忙。如今,大部分文章被集結成書,命名為《重讀八十年代》。朱偉說,這個專欄的寫作建立在他與作家熟識的基礎上。他口中的「熟識」,大概與我們現在的定義不同,至少程度不同。在80年代,趣味相投的人是可以用大把大把的時間,從早到晚,整日整夜混在一起的。那時候,他是《人民文學》的編輯,與作家們既是編輯與寫作者的關係,也是朋友知己。
  • 三十年的變遷,八十年代的回憶
    ,物質匱乏的時代,都要動手來做的,很多手藝人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當年的人活動範圍基本上就是家裡,附近鄰居家和田地裡,那個年代一個村子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世界吧,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以前的那個時代人們相處的很好,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人人平等的時間,相處也沒有隔閡,那時很多時候做什麼事都要靠人力的,也需要相互幫助,物質上也能相互接濟,我印象中,哪家有紅白喜事的,差不多半個村的人都會到場的
  • 張薔復出,告訴你什麼是八十年代的迪斯科
    時代飛速發展的洪流之下,懷舊情緒頻頻擊中受眾的心,張薔和新褲子樂隊推出的唱片:《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正是因此獲得熱捧。有人說,張薔就像一種神秘的天文現象,每隔十五年就降臨一次演藝圈。這話聽上去像是一句玩笑,但她的演藝生涯也確實如此,她成名很早,是中國歌壇最具開創性的女歌手。
  •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中國人似乎什麼魚都吃,為何不吃金魚?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筍殼魚並非是我國的一種魚類,它原產於東南亞諸國及澳洲大陸,所以在八十、九十年代,我國就先後進行了對該魚類的引進,並且很快這種魚就泛濫成災,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魚在引進幾十年之中,最初並沒有人在意它,在當人在意它的時候,已經成為了「稀缺性」魚類,並且在中國很難長到成年,
  • 八十年代的金飯碗,人人都不得不愛,最終結局卻是職業敗落?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在八十年代的「5大金飯碗」,引得不少人都競相追逐,可惜的是,現如今最終淪為了底層職業,這裡面究竟有什麼故事呢?八十年代出現的五大金飯碗要說起八十年代裡有什麼,現在的很多人都對這一特殊的時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一致認為,人生中最最值得關注的年代可能就是八十年代了吧。要說起唱片和學校門口吆喝著賣冰棍的,滿滿回憶就湧出來了,這是屬於八十年代特有的傳統文化。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青春的回憶。
  • 《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網絡潮人陳村,他用一種類似遊戲的態度做了很多認真而有價值的事情。他的多情讓他深刻理解他人和苦難,用文字把青春歲月浸滿了溫情。
  • 七八十年代,土地多人少吃不飽,現在地少人多吃不了,是啥原因
    七八十年代,土地多人少吃不飽,現在地少人多吃不了,是啥原因。七八十年代還不是最苦的,在我的記憶中六十年代末才是,缺衣少食是常見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以前的苦,主要原因是農作物的產量低,沒有很好的種植技術。
  • 八十年代的中國女孩真的很美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一,從1975年開始,乘坐中國民航國家航班的乘客可以免費獲贈一瓶茅臺酒。一開始只是免費贈送一瓶茅臺酒,後來直接改成免費暢飲,此福利直到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才被取消。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外表細膩、內在強大的作家王安憶。她總是像一名優秀的馬拉松選手那樣,憑藉著出色的耐力和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 北京畫家「土味兒」手繪八十年代
    《漫步八十年代》2020年12月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著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著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