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記住的日子。」
總有人會說,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回頭望去,必能看到自己來時的路。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只能記得住曾經的山河壯麗或曾經歷的雲霓彩虹,許多事情早在時間的磨洗下慢慢忘記,或者變得有些模糊不清。
說老實話,我們的記憶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靠。
因此在很久之前人們就有了記錄的習慣,用記錄的方式幫助自己記憶。希望等到若干年後,翻開泛黃折頁的手帳本,還能夠重新回憶起當初的美好與溫馨,重溫那些曾經的感動。
手帳就像是一部寫給自己的紙上電影,是給我們自己撰寫的人物傳記。
因為記錄,所以快樂
記錄自己的體驗,本身就是快樂的。
有本書叫《哈默手稿》,它被稱作是達文西的手帳本。裡面有達文西對科學的猜想、道聽途說的寓言、腦海中奇奇怪怪的腦洞、別人寄給他的書信等等等等,反正想到哪就寫到哪,通通被他記錄了下來,堪稱地表最強手帳。就算過去了六百多年,這本書在手帳界的地位那也是屬於殿堂級的。
其實手帳界的骨灰級玩家不光只有達文西一個名人,還有班傑明·富蘭克林、英國遊記作家布魯斯·查特文、日本紀實作家澤木耕太郎、文化人類學家梅棹忠夫、德川幕府統治末期的冒險家松浦吳史郎等等,都是手帳界的忠實擁躉。
為什麼大佬普遍愛手帳?
達文西曾經說過一句很厲害的手帳宣言:「人的記憶力最不可靠。最好準備一本筆記本在手邊,隨時可將眼前所見的事物速寫下來。」
這大概就是手帳的功能之一了吧,手帳是一種「完好的保留」。
與隱約記得「那個地方可真好看」相比,能夠清楚記得見聞的內容和細節更令人愉悅。手帳就是將那些特別的體驗完好地保留在你的手邊,方便你隨時重溫的工具。即使印象已經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淡化,但是只要翻開以前的手帳,還是能夠將那段曾經的記憶再次喚醒,逐漸清晰,甚至能更深刻地刻印在腦海裡。
就像是看書和看電影一樣,好的電影和書籍總是能讓人們一刷再刷。
重要的體驗不能全部交給記憶,因此,我們才要記錄。
手帳其實就是將那些一閃而逝的體驗完好的保留了下來。因為記錄,所以才能一直重溫曾經的快樂。
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發現
在某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儀式感?」
我記得有個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人生於世,就像在一條漫長的黑暗河流裡漂泊。而所謂的儀式感,大概就是人類於這河流上建造的閃閃爍爍的小燈塔。靠這些燈塔,我們才能標定我們的存在。」
我們總是習慣在相似的事件上不停地打轉,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重複著相同的軌跡,經常在不經意間吐槽著生活的無趣,又在心裡暗戳戳的羨慕著那些生活中充滿儀式感和小確幸。
可能我們都忘了,就算是生活中簡單普通的小事,其實都是值得紀念的小美好。
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生活,只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也許就是一頓想了很久的滷肉飯,也許是清晨窗邊那些吵吵鬧鬧的鳥叫,也許是身邊的一花一草......
正是這些不經意間的小細節,才留下了你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的閃光時刻。老實說,憑藉一己之力發掘出的幸福感會特別強烈,也許這些東西其他人不屑一顧,但是我們卻將它視作珍寶,畢竟這樣發現的小美好是獨屬於自己的寶藏。
所謂的儀式感,所謂的手帳,不就是要在人生中給自己建立這樣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聖地」嗎?
它幫我們把生活中的小確幸放大,讓我們學會去感知記錄身邊的美好,看到原本平平無奇的生活之中也是充滿著鑽石般的光芒。
把小日子寫進手帳裡
如果沒有這些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也許就算是我說了這麼多手帳的好處,還是會有人會因為手帳事業太麻煩而投反對票的吧。畢竟對於有些人來說,寫手帳這件事兒雖然很棒,但是真的好繁瑣啊,對於構圖無能還沒有靈感的人來說,還是放棄比較實在。
不過我覺得,只要你決定記錄下點兒什麼,哪怕只有一點點,那也會成為你獨一無二的美好回憶呀。
奧野宣之在《旅行手帳完全指南》裡說:「寫手帳應該從不把它當做負擔開始。」
就算你覺得記錄太麻煩,那你也可以從收集身邊的「小物件」開始呀,比如說一片初秋的落葉,一張深夜的電影票,一個旅行的小地圖......那就請從你感興趣的地方開始入手吧,寫手帳又不是寫日記,寫滿了文字也好,鋪滿了各式各樣的圖片或者葉子也罷,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呀,只要你能在主觀上獲得快樂就可以了,也許這樣你就能從中找到那個「豐富多彩的自己」。
我好喜歡那本書裡的一句話:「所謂的手帳,就是對『感受樂趣的能力』的一種發揮。」
我一直都覺得重要的美好不能全部交由記憶來保存,所以我們才要記錄。將那些一閃而逝的美好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才可以讓你多次喚回那段記憶,重新感受到當初的美好與溫暖。
請不要大意的抱著這樣的決心來做手帳吧,用自己感到美好的點來塞滿手帳本吧!
不管過了多久,無論什麼時候,當你再次翻開它,就像回到了那一年的那一天,它讓我們記憶中的所有的美好都有了安身之所。
在一本手帳裡,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