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王鑫鑫
今年上高三的小A同學在家長陪伴下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心理科門診,說自己經常緊張、心慌、手心出汗、口乾,在弱勢學科的課堂上,症狀會更加明顯,總想上廁所,感覺上課聽不進去,嚴重時要掐一下自己才能夠稍微緩解。小A同學雖然用減少活動或休息時間更加努力學習來彌補,但症狀似乎變本加厲,入睡困難、易醒,煩躁易怒,胡思亂想,有時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家長也很擔心,母親急得經常偷偷掉眼淚。
距離高考越來越近,門診學生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尤其是高三學子。今天,我們邀請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曹重陽醫生就一起來聊聊考生如何做好心理調適,緩解心理焦慮,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家長如何調適好自己的心態、情緒,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挑戰!
不焦慮,先從家長做起
克服孩子焦慮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是家長不要傳遞不恰當或過重的壓力給孩子。
多項調查資料表明,高考學生感到最重的心理壓力很多是來源於他們的父母。很多父母身上體現得「考試焦慮」現象甚至比兒女還要明顯。這勢必會加重考生的考前焦慮,因而給考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家長不把焦慮情緒傳達給孩子,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儘量避免對孩子過度關注
不要每天都問孩子:「今天複習完了嗎?題都做會了嗎?」事實上題永遠做不完,也沒有人是「複習完了」才去參加考試的,這樣過多的詢問,只會強化他內心的不安,增加孩子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
不要總是跟孩子討論最後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言語中帶著威脅和恐嚇。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要從一條湍急的河流上走過一座獨木橋,過橋之前不斷地說掉下去會如何如何,那麼過橋的時候還能走的安穩嗎?
要對孩子現狀有客觀的認識
家長要接受「孩子學習的狀態和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扭轉過來的」這個現實,以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恰當的調適。不要整天強調必須考多少分,必須考什麼學校。
避免行為過于謹慎
不要將高考衝刺搞得跟如臨大敵一般,在家走路的腳步、說話的聲音都很輕、所有人的生活都為高考讓路……其實,有時家長過于謹慎,反而會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心理負擔。
考生產生焦慮的原因
出現焦慮症狀的原因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個性因素差異。有些學生的個性較為敏感、內向、行為孤僻,這類人由於其社交能力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差,不善與人溝通,遇到問題時壓力和抑鬱情緒也不容易得到宣洩和疏解,更容易在高考這樣的壓力下發生高考焦慮症。
心理素質強弱。個體心理素質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他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和抗幹擾能力、對壓力的合理解釋和調節能力、以及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暗示的能力。因此,心理素質的強弱是引發高考焦慮症最根本的原因。
外界環境的壓力。有些家長平時對子女要求嚴厲,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關注。一旦考試失利,給予孩子的不是鼓勵而是責怪,導致無形中給考生施加了很多壓力。
考生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適量運動。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情緒、釋放壓力、改善睡眠。
學會放鬆。到了這個時候,調整心態比突擊學習更重要。可以通過調整呼吸、放鬆肌肉、與能夠理解自己的家人、老師、朋友傾訴,幫助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
不與別人攀比。備考的過程中,不要以別人作為自己的標杆,只要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就是極大的成功。
多做自我鼓勵。多回憶一些自己做某件事成功的場景,鼓勵自己,提升自信。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