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石頭的史書......
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發祥地,是文藝復興的搖籃。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義大利風格建築,早已是時尚和經典的代名詞,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激發了無數藝術設計者的想像和創作,成為熱愛建築者的源泉之一。
伴隨著頻繁的政權更替、文藝思潮的演進以及舶來文化的影響,義大利的建築呈現出豐富多變的風格和獨特的風韻,各種流派在這裡匯聚、交替、融合。
15世紀前後,義大利的住宅和宮殿就已經讓整個歐洲為之豔羨,其建築風格在世界建築史上鐫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義大利擁有眾多的著名建築,分屬不同的建築風格,其中以拜佔庭式、羅馬式、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建築最具特色。讓我們一起通過其代表建築簡要了解這四種建築風格,領略其華美或雄壯的風情吧!
(Byzantine Architecture)
威尼斯 聖馬可大教堂
&34;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帝國為拜佔庭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
拜佔庭帝國以古羅馬的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為基礎,融合了東方阿拉伯、伊斯蘭的文化色彩,形成獨特的拜佔庭藝術。
威尼斯 聖馬可大教堂 內部
拜佔庭式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佔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拜佔庭式代表建築: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等。
☞ 屋頂造型普遍使用&34;。
☞ 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佔庭式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 內部
☞ 創造了把穹頂支撐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
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極大的自由。
俄羅斯 東正教教堂
☞ 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Roman architecture)
比薩大教堂與比薩斜塔
羅馬式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又稱羅曼建築。其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比薩大教堂 外觀
比薩大教堂 內部
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建築的著名實例。始建於1063年,它繼承了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形式,運用傳統的科林斯式圓柱,不設立中庭,外牆用磨光的大理石貼面,逐層用修長纖巧的柱子和連拱裝飾,使建築的外部與內部一樣華美,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羅馬式代表建築:比薩大教堂及其鐘樓(比薩斜塔)、圓形競技場、萬神殿等。
☞ 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以連列小券、門宙洞口以同心多層小圓券減少沉重感。
☞ 窗戶、門、拱廊上均採用半圓形的拱券結構。
古羅馬 圓形競技場
☞ 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
☞ 西面設一、二座鐘樓,有時在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設有鐘樓。
☞ 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
☞ 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
☞ 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萬神殿
萬神殿 內部
羅馬式建築作為向哥德式建築的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Gothic Architecture)
米蘭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典型哥德式建築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德式建築以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米蘭大教堂 內部
哥德式代表建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錫耶納大教堂、俄羅斯聖母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 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彩色大玻璃。設計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米蘭教堂 頂層 飛扶壁
☞ 以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表現為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的空間,再結合鑲嵌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巴黎聖母院
☞ 教堂的平面基本為拉丁十字形,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 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
錫耶納大教堂
☞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 由於採用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Baroque Architecture)
羅馬耶穌會教堂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34;,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巴洛克式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
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飾以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聖彼得大教堂 華蓋
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雕刻家貝爾尼尼。
羅馬耶穌會教堂 內部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羅馬 聖卡羅教堂
巴洛克式代表建築:羅馬耶穌會教堂、聖卡羅教堂、波羅廣場、德國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維也納美泉宮等,這些建築都集中體現了巴洛克風格。
☞ 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
☞ 不囿於結構邏輯。常採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
維也納美泉宮 內部
☞ 充滿歡樂的氣氛。反對神化,提倡世俗化。
☞ 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徵。常採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築形象產生動感;又或者把建築和雕刻二者混合,追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發刺激感。
德國 科隆大教堂
義大利的風格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它的發展不僅成為對人的尊嚴和對科學價值的覺醒,也早已是時尚和經典的代名詞,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激發了無數藝術設計者的想像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