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大道至簡」,做人做事力求至簡,捨去不必要的多餘之物,以便心不為物所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周國平在《願生命從容》中寫道:「智者共同的特點是:一方面,因為看清了物質快樂的有限,最少的物質就能使他們滿足;另一方面,因為渴望無限的精神快樂,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們滿足。」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有人喜歡燈紅酒綠,有人深愛獨品香茗。有人執著於堆砌物質,有人追求精神富足。
但是人生的美好不在於你賦予它喧囂繁華,而在於你賜予它至簡真知,獲得靈魂深處充沛豐盈的幸福感。
這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01《斷舍離》是一個至簡的減法秘訣
斷舍離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法則,甚至是一種純粹的心靈修習。
「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空間。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一切,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通過物品來認識、發現、肯定自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從而改善看不見的精神世界,讓人從外在到內在,都徹底煥然一新。通過不斷給你的生活做減法,從而獲得人生自在豐盈的幸福感。
02給物質做減法,讓你的生活不再擁擠
斷: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兩年前,我去日本旅遊時帶回來很多面膜。藥妝店的面膜品類繁多,價格又比國內便宜,抱著「一次購買,省錢省事」的心理買了十幾袋,回國後使用次數卻寥寥無幾。然而一年前發現面膜裡的膠質變成粘稠的坨狀「果凍」,瞬間興致缺缺。
心一橫,開始執行「斷」。把家裡過期的調料、食品、藥品、護膚美妝品全扔了。把物品明確分為必要、需要和想要。每次想買東西時,就問問自己是否有必要或者真的需要。
限制總量是為了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達到自然而然提升品味的境界。長此以往,你不僅能夠培養自己選擇最合適最具價值的東西,還可以有效節省開支,節約被物質佔據的空間和時間。
舍:物品在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衣帽間的衣物只進不出是個苦惱的問題。我丈夫的衣物已經由四個格縮成三個格再減至兩個格,其餘的地方被我的衣物塞得滿滿當當。很多幾年前大肆購買打折的衣物由於心寬體胖如今也穿不下了,但一直不捨得處理,反而越積越多,直到把衣帽間堆積如山。
咬咬牙,決定開始「舍」。把穿不了、不想穿的衣物捐到愛心小屋,一些閒置的物品整理出來掛到鹹魚出售。就拿在京東買的歐樂比衝牙器來說,只試用了一次就以衝擊力太大受不了為由打入冷宮,現在經過半價出售後便快速成交了。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幫助自己,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擁有是深信不疑的錯覺。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你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當真正捨棄的那一刻,你知道它會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你的心是釋然的。
離: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體現美感不僅是物品轉移,「離」還能應用於思想升華,讓你在生活與工作裡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
不斷地重複拷問物品,也拷問自己的「斷」與「舍」,挑選出與當下的自己最相乘的物品。經過精挑細選篩選出的少量物品,能夠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歸了屬於自己空間一般的離開。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物品其實就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鏡子,它讓你直面自己的欲望。很多時候,我們想擁有,不願意捨棄,也源於自己的執念。
一旦開始施行斷舍離,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能慢慢融洽起來,不斷提升自我肯定感。因為放開執念,人才能夠有自信。
很多斷舍離的實踐者都獲得前所未有的舒適感和釋放感。在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都得到了改變。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行動才是一切。要記住,只有你自己才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總會」付諸實現。
03給心靈做減法,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
不盲目地社交,才能擁有真心朋友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則故事:有一位男士因為生意上出了意外急需要一筆錢,他把自認為的本地好朋友挑出來按照親疏關係打了10通電話。他們之間從來沒有金錢的借貸關係,也沒有任何工作牽連。一直打到第10個朋友的電話他才借到錢,但對於之前那9個人的經濟實力來說,借點小錢是很輕鬆的事。
故事到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如果不是這次借錢,我還以為我有很多朋友,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是這麼孤獨。」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幫助過你的人永遠都會幫助你,但你幫過的人就不一定會永遠幫助你。」
朋友圈的好友人數越來越多,能圈住的真心朋友卻越來越少。你要清楚的知道哪些朋友只適合一起娛樂,對於這一類朋友,就只娛樂不談其他;還要看明白哪些朋友可以放心依靠,對於這一類朋友,就要用心對待。
因為真正的朋友在質而不在量,留下來的永遠都是最好的。珍惜可靠的朋友,同樣努力使自己成為他人心裡可靠的朋友,這樣,你才能在這個世界紮下根來。
不沉迷於過去,才能收穫美好未來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時間觀心理學」認為:「我們不能總是沉湎於過去,如果要前行,就必須要兩隻腳都站在『此時此刻』,如果一隻腳深陷過去的泥潭,另外一隻腳踩在現在,你就需要拔出自己在過去的那隻腳,讓兩隻腳並排站在一起,才能走出現在的一步。」
朋友小B前幾天告訴我,她打算跟男友明年修成正果,我打心眼裡替她幸福。
她曾經有過一段七年愛情長跑,期間男方幾次出軌,她最後都心軟原諒,就連第三者珠胎暗結時,她甚至去找了道公想要幫男方清除孽緣,可還是分手了。
之後身邊的親戚朋友給她介紹對象也無一成功,那時她還記著過往的種種美好,也對受傷憤憤不平。好在經過時間的療愈,她終於能夠放下過去,擁抱現在的幸福。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說過,幸福取決於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
住在過去的人是沒有未來的。畢竟過去的都已如煙飄散,你只有把心打掃乾淨,才有空間容納新的一切。不能勇敢放下的人,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有多美好。
不執著於欲望,才能保持心靈純淨豐盈1)金錢至上,小心腳下
2017年熱劇《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一位部委項目處的處長,在機關房改房的家中吃著炸醬麵,回答反貪總局問詢時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裝修家具土的掉渣。但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裡,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人民幣!
當今社會人們要實現小康生活不得不努力掙錢,但把金錢利益放在人生最寒冷的至高點時,為了爬到巔峰會不擇手段。這時,金錢就不再是鞭策你踏實拼搏的加速器,而是變成活活吞噬你的無底洞。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把對金錢的欲望放在一個合理的高度正確看待並腳踏實地,才不會迷失方向。
2)逐權之路,萬丈深淵
《魔戒》裡有個角色叫咕嚕的平民,意外撿到魔戒被其力量吸引而墮落,便妄想擁有無上的權力,於是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正如為權力而痴狂的野心家,不惜一切代價去追逐權力,但那些權力的弄潮兒只能開始追逐,卻不能掌控最後的結局。
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謹慎而行,才能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在名利誘惑面前不動搖,在風浪考驗面前不畏懼。否則,腳下的路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萬丈深淵。
3)食色性也,頭懸尖刀
英雄難過美人關,自古以來便有「烽火戲諸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諸多印證。
而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知道色慾對於男人來說是一種阻絆,便想了一個方法: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欲望,把自己變成一個不停運轉的工作機器,並且他還為自己定製了十二條規定,每天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他正是由於始終保持拼搏的心態,不驕傲自滿,不貪圖享受,時刻克制欲望,驅使自己不斷向前,成為了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過分貪求、執著,沉溺,最終都會淪為錢、權、色的奴隸。歌德曾說:「貪婪過度,總要受害。如果沒有一顆知足的心,定會受許多損失。」所以迷於往外求取以至於無法悉心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無法接觸自己的靈魂深處,失去了內心的安寧。
04結語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心靈做減法,當你卸下負擔,身心純淨的時候,反而更清楚你生命的意義在哪裡,美在哪裡。
正如米開朗基羅在塑造《大衛》時教皇問他:「請告訴我你才華橫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一經典雕像的?」他答道:「很簡單,我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都去除,大衛就誕生了。」
我一直很喜歡《阿甘正傳》的一段臺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時會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純簡的人。」
這就是「斷舍離」的奧義:「less is more」——越簡單,越自在,越幸福。
作者簡介: @幸遇之, 執筆捉光,煮字為藥,幸而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