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把你的減法生活變成加法人生

2020-12-05 幸遇之

古人說「大道至簡」,做人做事力求至簡,捨去不必要的多餘之物,以便心不為物所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周國平在《願生命從容》中寫道:「智者共同的特點是:一方面,因為看清了物質快樂的有限,最少的物質就能使他們滿足;另一方面,因為渴望無限的精神快樂,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們滿足。」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有人喜歡燈紅酒綠,有人深愛獨品香茗。有人執著於堆砌物質,有人追求精神富足。

但是人生的美好不在於你賦予它喧囂繁華,而在於你賜予它至簡真知,獲得靈魂深處充沛豐盈的幸福感。

這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01《斷舍離》是一個至簡的減法秘訣

斷舍離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法則,甚至是一種純粹的心靈修習。

「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空間。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一切,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通過物品來認識、發現、肯定自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從而改善看不見的精神世界,讓人從外在到內在,都徹底煥然一新。通過不斷給你的生活做減法,從而獲得人生自在豐盈的幸福感。

02給物質做減法,讓你的生活不再擁擠

斷: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兩年前,我去日本旅遊時帶回來很多面膜。藥妝店的面膜品類繁多,價格又比國內便宜,抱著「一次購買,省錢省事」的心理買了十幾袋,回國後使用次數卻寥寥無幾。然而一年前發現面膜裡的膠質變成粘稠的坨狀「果凍」,瞬間興致缺缺。

心一橫,開始執行「斷」。把家裡過期的調料、食品、藥品、護膚美妝品全扔了。把物品明確分為必要、需要和想要。每次想買東西時,就問問自己是否有必要或者真的需要。

限制總量是為了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達到自然而然提升品味的境界。長此以往,你不僅能夠培養自己選擇最合適最具價值的東西,還可以有效節省開支,節約被物質佔據的空間和時間。

舍:物品在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衣帽間的衣物只進不出是個苦惱的問題。我丈夫的衣物已經由四個格縮成三個格再減至兩個格,其餘的地方被我的衣物塞得滿滿當當。很多幾年前大肆購買打折的衣物由於心寬體胖如今也穿不下了,但一直不捨得處理,反而越積越多,直到把衣帽間堆積如山。

咬咬牙,決定開始「舍」。把穿不了、不想穿的衣物捐到愛心小屋,一些閒置的物品整理出來掛到鹹魚出售。就拿在京東買的歐樂比衝牙器來說,只試用了一次就以衝擊力太大受不了為由打入冷宮,現在經過半價出售後便快速成交了。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幫助自己,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擁有是深信不疑的錯覺。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你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當真正捨棄的那一刻,你知道它會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你的心是釋然的。

離: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體現美感不僅是物品轉移,「離」還能應用於思想升華,讓你在生活與工作裡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

不斷地重複拷問物品,也拷問自己的「斷」與「舍」,挑選出與當下的自己最相乘的物品。經過精挑細選篩選出的少量物品,能夠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歸了屬於自己空間一般的離開。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物品其實就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鏡子,它讓你直面自己的欲望。很多時候,我們想擁有,不願意捨棄,也源於自己的執念。

一旦開始施行斷舍離,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能慢慢融洽起來,不斷提升自我肯定感。因為放開執念,人才能夠有自信。

很多斷舍離的實踐者都獲得前所未有的舒適感和釋放感。在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都得到了改變。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行動才是一切。要記住,只有你自己才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總會」付諸實現。

03給心靈做減法,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

不盲目地社交,才能擁有真心朋友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則故事:有一位男士因為生意上出了意外急需要一筆錢,他把自認為的本地好朋友挑出來按照親疏關係打了10通電話。他們之間從來沒有金錢的借貸關係,也沒有任何工作牽連。一直打到第10個朋友的電話他才借到錢,但對於之前那9個人的經濟實力來說,借點小錢是很輕鬆的事。

故事到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如果不是這次借錢,我還以為我有很多朋友,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是這麼孤獨。」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幫助過你的人永遠都會幫助你,但你幫過的人就不一定會永遠幫助你。」

朋友圈的好友人數越來越多,能圈住的真心朋友卻越來越少。你要清楚的知道哪些朋友只適合一起娛樂,對於這一類朋友,就只娛樂不談其他;還要看明白哪些朋友可以放心依靠,對於這一類朋友,就要用心對待。

因為真正的朋友在質而不在量,留下來的永遠都是最好的。珍惜可靠的朋友,同樣努力使自己成為他人心裡可靠的朋友,這樣,你才能在這個世界紮下根來。

不沉迷於過去,才能收穫美好未來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時間觀心理學」認為:「我們不能總是沉湎於過去,如果要前行,就必須要兩隻腳都站在『此時此刻』,如果一隻腳深陷過去的泥潭,另外一隻腳踩在現在,你就需要拔出自己在過去的那隻腳,讓兩隻腳並排站在一起,才能走出現在的一步。」

朋友小B前幾天告訴我,她打算跟男友明年修成正果,我打心眼裡替她幸福。

她曾經有過一段七年愛情長跑,期間男方幾次出軌,她最後都心軟原諒,就連第三者珠胎暗結時,她甚至去找了道公想要幫男方清除孽緣,可還是分手了。

之後身邊的親戚朋友給她介紹對象也無一成功,那時她還記著過往的種種美好,也對受傷憤憤不平。好在經過時間的療愈,她終於能夠放下過去,擁抱現在的幸福。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說過,幸福取決於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

住在過去的人是沒有未來的。畢竟過去的都已如煙飄散,你只有把心打掃乾淨,才有空間容納新的一切。不能勇敢放下的人,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有多美好。

不執著於欲望,才能保持心靈純淨豐盈1)金錢至上,小心腳下

2017年熱劇《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一位部委項目處的處長,在機關房改房的家中吃著炸醬麵,回答反貪總局問詢時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裝修家具土的掉渣。但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裡,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人民幣!

當今社會人們要實現小康生活不得不努力掙錢,但把金錢利益放在人生最寒冷的至高點時,為了爬到巔峰會不擇手段。這時,金錢就不再是鞭策你踏實拼搏的加速器,而是變成活活吞噬你的無底洞。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把對金錢的欲望放在一個合理的高度正確看待並腳踏實地,才不會迷失方向。

2)逐權之路,萬丈深淵

《魔戒》裡有個角色叫咕嚕的平民,意外撿到魔戒被其力量吸引而墮落,便妄想擁有無上的權力,於是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正如為權力而痴狂的野心家,不惜一切代價去追逐權力,但那些權力的弄潮兒只能開始追逐,卻不能掌控最後的結局。

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謹慎而行,才能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在名利誘惑面前不動搖,在風浪考驗面前不畏懼。否則,腳下的路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萬丈深淵。

3)食色性也,頭懸尖刀

英雄難過美人關,自古以來便有「烽火戲諸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諸多印證。

而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知道色慾對於男人來說是一種阻絆,便想了一個方法: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欲望,把自己變成一個不停運轉的工作機器,並且他還為自己定製了十二條規定,每天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他正是由於始終保持拼搏的心態,不驕傲自滿,不貪圖享受,時刻克制欲望,驅使自己不斷向前,成為了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過分貪求、執著,沉溺,最終都會淪為錢、權、色的奴隸。歌德曾說:「貪婪過度,總要受害。如果沒有一顆知足的心,定會受許多損失。」所以迷於往外求取以至於無法悉心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無法接觸自己的靈魂深處,失去了內心的安寧。 

04結語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心靈做減法,當你卸下負擔,身心純淨的時候,反而更清楚你生命的意義在哪裡,美在哪裡。

正如米開朗基羅在塑造《大衛》時教皇問他:「請告訴我你才華橫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一經典雕像的?」他答道:「很簡單,我把所有不是大衛的大理石都去除,大衛就誕生了。」

我一直很喜歡《阿甘正傳》的一段臺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時會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純簡的人。」

這就是「斷舍離」的奧義:「less is more」——越簡單,越自在,越幸福

作者簡介: @幸遇之, 執筆捉光,煮字為藥,幸而遇之。

相關焦點

  • 斷舍離:過減法生活,獲得輕盈人生,探尋斷舍離的奧秘
    不少人喜歡保留一大堆以往的舊物,但是這樣不捨得丟棄的人生是十分沉重的,俗話說得好:捨得,有舍才有得。我們要學會做物質上的減法、做精神上的加法,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輕盈。雜物管理大師山下英子,也是她提出了「斷舍離」的概念。
  • 斷舍離: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擁有最舒爽的人生
    「斷舍離」的要義斷舍離發起人山下英子老師說: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不僅如此,還總是被外界牽著鼻子走,無形中為自己「加」了形形色色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東西成了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負擔,致使我們在冗長瑣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我們的生活和心理都需要斷舍離。
  • 風靡全球的「斷舍離」,做物質的減法,做精神的加法
    你是否經常會存在這樣的困擾:「無論怎麼收拾,房間還是亂糟糟的」或者「即使是一些東西已經用不上了,還是捨不得把它扔掉」。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斷舍離」概念創始人,也是本書作者山下英子認為,這類人就像是:「本來能在乾淨的溪流瀟灑暢遊的香魚,逐漸變成了水槽淤泥口邊困頓窘迫的鯰魚。」那我們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情勢呢?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斷舍離》這本書的真正內涵就是,成功的人,都要懂得個生活做減法。在電影《遺願清單》中的片頭有一段獨白是這樣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說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
  • 斷舍離,學著過減法生活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追求財富和名利、地位的過程,不斷地積累知識、能力、經驗,不斷做加法的過程。同時,我們的一生又在不斷地做著減法:減少幼稚,減少不切實際,減少貪心……漸漸長大成熟。《斷舍離》,是2009年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一部關於家庭生活類的家居整理、收納術。斷:斷開對物質的膨脹欲望,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學會取捨,定期清理掉堆放在家中沒用的東西。
  • 陳數助陣山下英子《斷舍離》讀書會 分享:減法生活是內心的充沛
    昨日(1月10日),「自律女王」陳數友情助陣山下英子《斷舍離》的北京讀書分享會。曾為《斷舍離》中國再版傾情作序的陳數,已經將「斷舍離」哲學踐行了五年,此番以讀者身份與山下英子暢聊心中對於「減法生活」的探討,引發現場觀眾掌聲不斷。據悉,陳數與山下英子結緣於個人微綜藝《SHU理生活》。
  • 人生下半場,學會斷舍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時間自由、金錢自由、精神自由.....殊不知人生下半場,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斷舍離,會讓你的生活變得很輕鬆,精神更自由。
  • 美國導演斷舍離:連續三年穿同款T恤,為生活做減法,此刻就快樂
    「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最近幾年十分受人追捧,很多人都開始提倡一種減法生活。在美國洛杉磯,紀錄片導演馬特就奉行著極簡主義生活,他甚至還連續三年穿同一款T恤,而且穿著這些同款衣服出現在鏡頭裡,那些網友也根本沒人發現這一點。馬特這才發現:其實沒有人在乎你穿什麼。
  • 為生活做減法的人,才能為幸福做加法!
    生活的欲望就像是看不見的無底深淵,裡面充滿了讓人無法抵抗的魔力,當你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時,才發現在生活的重壓下心力憔悴,陷入生活的泥濘裡無法動彈,在人生路上駐足不前,眼看別人蓋高樓宴賓客,你卻獨自躲在屋簷下抬不起頭!
  • 斷舍離:成功的人,都在給生活做減法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歸根結底就是身上承載的東西太多,不光是物品還有情感,你的生命被這些東西無情的消耗著。斷舍離是一生的功課,開掛的人生,從學會「斷舍離」開始!給生活做減法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
  • 減法的哲學,讓你愛上簡單而又充實的生活
    看似讓人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卻總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每天要面對各色各樣的事物,做各種各樣的選擇,日子總被瑣碎的事情弄得拖沓不堪。減法哲學,是一種讓你重新思考和定義生活的方法。通過「做減法」的思維,去掉多餘累贅的事物,留下必不可少的部分,徹底將生活整理一遍,再將減法哲學融入到今後的生活中,時刻保持簡單而高效的生活方式。
  • 極致的人生,一定是斷舍離!(句句精闢)
    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境界。命運的深層次意義,就是要學會放棄,放棄一切浮躁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與富足。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懂得捨棄,為生活主動做減法,這是一種極高的生活智慧。心中無塊壘,身上無疾病,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緊握在手裡,只會弄傷自己。
  • 人到中年要學會「斷舍離」:給生活做減法的人,餘生才會越走越順
    人到中年,就要學會,開始不斷的做減法,讓自己的生活,因為減法,而更精確,更美好,更有質量的提升!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
  •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未讀 | 未來·電臺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殊不知,人生學會做加法的同時,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剛搬進去時都想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自己舒服待著的地方。當我們無休止的忙碌無休止的熬夜,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親情和友情。人一過而立之年就要學著用「減法」生活。
  • 人生不只需要加法,也需要減法;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有時,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這都沒有錯,但有時也需要用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淡泊。人生的加法,給我們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積累,加入親情的溫馨,使人生更加豐盈;而人生的減法,為我們減去多餘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使人生更健康。因此,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 生活從來都不會順心順意,你的人生需要斷舍離
    很多時候讓我們無法拋棄的東西,往往是那些你認為很重要,但是卻不知何時能用得到,卻依然無法割捨堆積起來,從而給生活帶來了一絲負擔或壞情緒,長此以往就變成了無形的壓力。當這種壓力逐漸累積達到峰值時,壞情緒或者負面的東西就會成為導火索直接讓我們爆發。
  •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從加法時代到減法時代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這本書是由日本作者:本田直之編著。他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概念和新幸福觀,即「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是與《斷舍離》相仿的讓生活更輕鬆的人生整理術。我們生活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物質的便利,帶給我們了更多的生活優越感。
  • 對生活做減法,快樂才會變加法
    可是生活不應該這樣匆匆忙忙,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找事幹,我們活著,人生應該慢一點,雖然我們要養家活口,但是,我們也需要享受生活的浪漫。 當你終於靜下來,能夠認真思考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也許我們每天需要的並不太多,真正的生活品質,需要對生活做減法
  • 經典人生感悟:人生就像學算術,加法過後是減法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修行的路上你總會遇到各種苦難、坎坷,修行的多了,自然閱歷也多了,對於很多事情也就看的更明白了。只是修行者也會分聰明與愚笨。聰明的修行者善於總結經驗,為了成功不斷歷練,使得自己的人生更加絢麗多彩;而愚笨的修行者依然會懷揣一顆浮躁的心,糾結著某個事物或者某個人,不肯妥協,最終路途還是無比困難。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像在做加減法, 做加法是為了得到,做減法也相應地意味著失去,畢竟有得有失才是人生。
  • 2020年15條斷舍離清單,學會告別,教你走向輕盈精緻的人生
    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敢於捨棄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丟掉生活中不重要的80%,剩下的20%會讓我們收穫更多,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有意義。如果你連捨棄東西的勇氣都沒有,還怎麼談獲得?有舍才有得,能成大事者都是敢於捨棄的極簡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