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清流「花縣長」花8年青春對付一件事:種花
清流縣來了個「花教授」
他姓黃,卻常被同事叫做「花縣長」;他是科技副縣長,但老百姓卻習慣性稱他為「教授」。
他叫黃宇翔,福建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從2005年開始,他一頭扎進「路隘、林深、苔滑」的三明市清流縣,8年的青春主要對付一件事:種花。
黃宇翔在山區種花種出了名堂:他的研究成果,使福建打破了鮮切花種苗依賴國外進口和省外調入的局面,進入大規模組織培養的新階段;在他的推動下,清流縣世代種水稻的「泥腿子們」開始做起了鮮花生意,清流縣建成8000多畝全省最大的鮮切花基地,成為「中國綠化苗木之鄉」「福建省鮮切花之鄉」。
一片花香中,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嵩溪鎮花農魏良奇說:一畝非洲菊,大棚、滴灌設施加上管護成本約為1萬元,市場行情較好時,年產值可達3萬元,一個家庭種上5、6畝年收入就有10萬元,「比種糧划算,比種煙輕鬆」。
在山區推廣種花並非一帆風順。2005年黃宇翔以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清流時,人生地不熟,連個像樣的工作間都沒有,實驗室設在廢棄的一所村小學內,為了走家串戶方便,他買了個二手摩託車,鄉間小路不好走,經常摔得鼻青臉腫。
第一年推廣種花,免費賒苗,義務技術指導,好說歹說勸動了5家農戶,最後卻全部變卦,老百姓形象地表達自己的顧慮:種蘋果賣不出去還能自己吃兩口,花爛在地裡可啥都剩不下。
2007年,黃宇翔決心在清流建設一個像樣的試驗和苗圃基地,縣裡撥給了50萬元的啟動資金,黃宇翔自己籌集了180多萬元,掛牌「鴻翔農莊」的基地建成了,但因為當時花卉產業規模小,種苗銷路難,農莊在2008年連續8個月發不出工資,工人跑了一半,銀行和施工隊又緊著催債,黃宇翔一度感到「幹不下去了」。
在最艱難的時刻,省市縣各級的支持給了黃宇翔信心。省領導來清流調研農業問題時,鴻翔農莊是必去的一個點;市裡對清流花卉鋼架大棚建設給予每畝8000元補助,極大減輕了花農負擔;清流縣出臺了包良種供應、技術指導、花卉收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公司賒種苗款、補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三包兩統一賒一補」花卉扶持政策。
從奔忙於實驗室和田間地頭的「技術保姆」,到帶動形成全縣花卉支柱產業的科技副縣長,這個面容黝黑的小個子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都撒在了清流的鄉間田野。「每次在鮮花交易大廳看到花團錦簇的景象和老百姓數錢時的笑容,就感覺自己的8年光陰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黃宇翔說。
8年中,黃宇翔和鴻翔農莊成了清流花卉的一張名片,承攬了全縣主要鮮切花種苗供應和技術培訓,老百姓種花、賣花碰到難題,找「花教授」脫口而出。在他的帶動下,清流縣的花卉產業漸成規模:全縣年產鮮切花5億枝,中國蘭花等盆栽花卉20萬盆,觀賞苗木30萬株,實現產值2億多元,參與花卉苗木生產經營從業人員近萬人。
今年4月,黃宇翔即將卸任清流縣副縣長,返回省農科院作物所。他說,回到省城,生活方便了,但作為農業科研人員,最好的舞臺仍是田間地頭,最需要你的人仍是農民朋友,自己會一輩子堅持「花教授」的本色,把好品種、好技術送到希望的田野上。(記者 塗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