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玫瑰過敏的雲南「花香蘭」 靠種花帶領村裡鄉親致富

2021-01-16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雲南姑娘李香蘭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幼年時,父親入獄母親改嫁,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長大。長大後,她發現家鄉特產玫瑰花可以作為特產銷售出去,幫助村民致富。通過學習和努力,一個對玫瑰花過敏的姑娘,卻種植了千畝花田,將花朵進行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用真金白銀來回報老鄉。

用玫瑰幫助鄉親致富的李香蘭。受訪者供圖

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

李香蘭是一個標準的南方妹子,面容娟秀,聲音溫柔,介紹自己也是娓娓道來。李香蘭告訴新京報記者,讀小學時,父親因為打架鬥毆入獄,母親也因此改嫁。沒有父母的照料,她和姐姐從小只能跟著奶奶一起生活。

年邁的奶奶只能種些玉米稻穀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貼補家用,她小時候每次放學,書包往家裡一扔,就跑去幫鄰居做農活,以換取每次一兩塊錢的費用。「當時家裡沒有電燈,做作業要在一根蠟燭燒完之前趕緊寫完」,李香蘭回憶。

幸好,鄉裡鄉親總是幫助她們。「有時候到飯點了,看著我和姐姐蹲在門口發呆。鄰居就知道我們家裡沒米了,把我們姐妹倆叫到家裡吃飯。」雖然童年悽苦,但是李香蘭卻十分樂觀,「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也是被愛著長大的」。

鄉裡人湊錢資助上學

說起學業,那是李香蘭的痛處,她覺得沒能上大學,是自己一生的遺憾。她告訴記者,考上初中時,一年的書費要300元,對家裡來說,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她甚至不敢和奶奶說,只敢偷偷在家門外哭。

讓她沒想到的是,開學前一夜,鄰居們到她家裡,將五塊、十塊錢,送到了她手上。當天晚上,是鄉親們給她湊夠了書本費。李香蘭說,她一輩子也忘不了這300元,更忘不了幫助過她的鄉親們。但生活卻並沒有對她網開一面,「我以為湊齊300元就能上學了,但其實還要湊生活費。初一讀完就輟學了,家裡實在沒錢。」

輟學後,李香蘭在縣城餐館洗過碗,做過服務員、推銷員,也曾在加油站給過路車輛加油。「那時我14歲,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總得討生活,雖然想出頭,卻總覺得生活在原地打轉。」李香蘭說。

可食用玫瑰帶鄉親致富

改變李香蘭命運是在2016年。她告訴記者,當年夏天,她回家時碰到鄉裡一位叔叔從田裡回來,滿面愁容。原來,叔叔種了三畝多食用玫瑰花田,以往都是拉到縣城市場上賣, 2016年市場行情不好,沒有賣出去。一年的耕作,將要面臨血本無歸。

在市區打工的李香蘭想到了開網店,於是就自告奮勇,幫著鄉親叔叔在網上試著賣。李香蘭說,當天下午,她就註冊了一家網店,將食用玫瑰花上架到店鋪裡。沒想到,因為價格便宜,原生態無汙染,食用玫瑰賣得很快。

「從這件事兒上,我看到了商機,決定試一試。」李香蘭很快把網店正式開起來。每天忙著在地頭收穫,打包,發貨。第二年,李香蘭的店鋪一天可以接上千單,成為整個雲南賣可食用玫瑰花最火的店鋪。「食用玫瑰花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我要帶著鄉親們一起賺錢,也是我報答大家的心意。」

李香蘭在田裡勞作。受訪者供圖

她回到老家龍潭村田埂,跟鄉親們提了這個想法,還擔保「你們只管種,我來收鮮花去賣」。沒想到,鄉親們卻拒絕了。「大家還是擔心種了賣不出去,思想比較保守,我能理解。」

直到鄰村一個「膽兒大」的村民找到了李香蘭,想要試一試。「第一年種了七分地的食用玫瑰,交給我,不到一個月就賣完了,掙了不少錢。第二年,他一下擴張到了20畝。」掙到錢的消息一下從龍潭村村頭傳到了村尾,原先不敢嘗試的村民紛紛找到李香蘭,表示要加入。

「到現在,有30多家農戶加入種植隊伍。」李香蘭說,目前覆蓋的總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

「花姑娘」卻對玫瑰過敏

時間撥回到2020年。村裡的鄉親跟著李香蘭,靠種植玫瑰花發了財,有的蓋起了二層小樓。

為了感謝李香蘭,鄉親們給她取了個名字「花香蘭」。村民陳希福告訴記者,從2017年加入以來,李香蘭像是老師,手把手教他選玫瑰、種玫瑰,還在玫瑰園裡和他們一起採摘玫瑰,包裝玫瑰。「小女娃愛學習,總是上網、看書,學習種植玫瑰的技術。」

讓陳希福沒想到的是,直到2019年年底,鄉親們才發現,原來,李香蘭對玫瑰過敏。「她每到幹活兒的時候,就會臉紅、咳嗽。我們每次問她怎麼了,她就說感冒。直到去年年底,我們才知道,這是過敏的反映。」他說,大家心疼李香蘭,想讓她歇一歇,但她也總是笑著說「沒事」。

李香蘭在地裡採摘。受訪者供圖

說起來對玫瑰過敏,李香蘭告訴記者,「其實我一直對玫瑰過敏,不僅會起紅疹、咳嗽,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呼吸困難。但是看著鄉親們幹勁兒十足,大家又因為玫瑰脫貧致富了,我心裡真的高興。不管再怎麼辛苦,我都會堅持下去的。」

現在的李香蘭,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蹲在家門口哭泣的小女孩,通過努力,帶著感恩的心,帶著全村的鄉親走上了致富的路。她說,甜蜜的人生是熬出來的,就像這玫瑰糖。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相關焦點

  • 致富不忘家鄉 胡學明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
    致富不忘家鄉 胡學明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周小華 編輯:李子璇 2015-12-23 10:40:54
  • 《咱們村的致富帶頭人》|何斌:養牛養出「好日子」 帶領鄉親共致富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外經過多年打拼,有的事業有成,有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們選擇回鄉創業,成為村裡的創業致富帶頭人。他們親身示範,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遂寧市船山區唐家鄉萬福村的何斌就是其中的一位。
  • 何斌:養牛養出「好日子」 帶領鄉親共致富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外經過多年打拼,有的事業有成,有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們選擇回鄉創業,成為村裡的創業致富帶頭人。他們親身示範,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唐家鄉萬福村的何斌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帶你了解何斌的故事。
  •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2015-05-25 11: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左江日報這幾句話在龜鱉養殖戶中廣泛流傳,既形象地說出了龜鱉業的養殖特點,又是養龜鱉致富者的真實寫照。  5月21日,記者走進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採訪時,見到了廣西龜鱉產業協會的副會長、崇左市龜鱉產業協會副會長、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龜鱉養殖協會會長「龜鱉養殖大王」黃仍,村裡人都稱他為「龜王」。在他的六層樓前,你很難想像這座不起眼的樓房裡養了10000多隻不同品種的龜鱉,價值高達上千萬元。
  • 上海軍酒董事長韓宏偉:心繫故土,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由於沒有鐵路,陸路運輸則是唯一辦法,他同幾位老鄉率先嘗試,引進解放牌運輸車,將永城葛店煤礦的優質無煙煤,先後運往連雲港和華東其他省市,隨著生意越做越大,銷售渠道越鋪越廣,他開始帶動葛店村的鄉親們一同致富,1987、1988年,在韓宏偉的扶持下,陸續為鄉親們購進了約200輛解放運輸車,當時每輛車的購價在四五萬,對於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這個數字簡直是「天價」,眼看村民灰心
  • 曹康宏:返鄉發展生態旅遊 帶領鄉親奔康致富
    曹康宏在外經商多年,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就一直琢磨著利用家鄉獨特的旅遊資源和生態資源,回家發展鄉村旅遊,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是否真正做到這一點,對於初次返鄉的曹康宏是一大考驗。因為旅遊對他來說,完全是個陌生的行當。「剛開始回去發展的時候,真的是太困難了,什麼都沒有,完全就是從零開始。」談起11年前回家鄉發展時的情形,曹康宏直搖頭嘆息。
  • 返鄉大學生曹曉飛帶領群眾致富
    作為第一個回到村裡的大學生,曹曉飛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種植棗樹、開設網店讓大家共同致富的舉措贏得了村民的讚譽。曹曉飛的父親曹明志,1983年來到尤喀克薩提村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我父親之所以留下,是因為村裡的維吾爾族鄉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這家送幾公斤大米、那家送一袋麵粉幫助他度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日子。
  • 空間+種田文:上山打獵,下河抓魚,帶領村裡的人走上致富之路!
    空間+種田文:上山打獵,下河抓魚,帶領村裡的人走上致富之路!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3本帶隨身空間小說:上山打獵,下河抓魚,帶領村裡的人走上致富之路!喜歡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閱讀喲!
  • 福建清流「花縣長」8年帶鄉親種花致富
    福建清流「花縣長」8年帶鄉親種花致富   福建清流「花縣長」花8年青春對付一件事:種花  清流縣來了個「花教授」  他姓黃,卻常被同事叫做「花縣長」;他是科技副縣長,但老百姓卻習慣性稱他為「教授」。
  • 澄邁縣仁興鎮仁興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英運:帶領新興苗村變致富「新星」
    澄邁縣仁興鎮仁興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英運:帶領新興苗村變致富「新星」 2020-07-27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她是靠什麼來帶頭致富?靠種菜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湧現出了許多致富帶頭人 有人帶頭種桑養蠶 有人帶頭養豬養牛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致富帶頭人 是靠種菜帶頭致富的
  • 我國雲南最美寨子,曾被列入貧困縣,現靠年輕姑娘跳舞走向致富
    在我國雲南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不僅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還有屬於自己的習慣。比如說他們居住的地方就特別有特色,比如說傣族的吊腳樓,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去參觀。在我國雲南普洱就有一個非常美的村寨,而且以前還是一個貧困縣,不過這幾年在年輕小姑娘的帶領下擺脫了貧窮,今天跟大家說的這個地方就是老達保村。
  • 「蛙王」伸援手 鄉親共致富
    陳小仔告訴記者,2017年以前,他因為沒有致富技能又缺乏資金,導致家庭貧困。楊昌和得知後,主動出資與他合夥養殖青蛙,通過兩年努力,陳小仔一家建起了新房,擺脫了貧困。    4年前,楊昌和從外地返鄉創辦青蛙養殖基地。幾經努力終獲成功,實現畝均純利潤近2萬元。楊昌和致富後,先後安置6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基地就業,每月工資達4000元。
  • 江西公安機關精準幫扶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
    「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日子會更好」江西公安機關精準幫扶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10月21日,江西省于都縣公安局駐張軍村第一書記溫樹華(右)走訪貧困戶。57歲的江西贛州街坪村村民楊臣先,一生搬了兩次家。第一次是1988年,為了修建贛江中遊的大型水庫——萬安水庫,當時25歲的楊臣先揮別故居,就地後靠遷進了山坳裡的土坯房。
  • 張天倫: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
    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記「遂寧市人才創新創業獎」獲得者張天倫從農村去到城市,他是人人豔羨的「大老闆」;從城市返回農村,他是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他曾當過木工、賣過水果、燒過鍋爐……發展致富後不忘幫助鄉鄰增收,幫扶困難群眾,資助貧困學生……一件件創業實事,一個個幫扶故事,讓張天倫先後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四川生態農業經濟十大領軍人物、四川省脫貧攻堅奮進獎、遂寧市人才創新創業獎。
  • 帶領鄉親脫貧攻堅-農業大健康·舒躍文:躬耕農人謀定新農商
    帶領鄉親脫貧攻堅-農業大健康·舒躍文:躬耕農人謀定新農商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贏信採編:「歲末年初是總結的時刻,對於剛過去的一年,不少網友的心情用微博熱搜話題來概括就是:2019
  • 1種花,不是玫瑰卻「勝似」玫瑰,因開花太漂亮,價格比玫瑰還貴
    如今,玫瑰花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花卉了,花店裡的花卉銷量最高的一般都是玫瑰,這主要是因為玫瑰完美的花形和浪漫的花語深入人心。不過,最近幾年,花卉市場上卻有一種花,看起來勝似玫瑰,顏值完全可以跟玫瑰媲美,甚至有超過玫瑰的架勢。確切地說,它的花朵比玫瑰還漂亮,價格也比玫瑰還貴。
  • 「我的扶貧故事」我想做帶領鄉親們致富的人|望謨縣蟠桃街道城南...
    2018年12月,我了解到雲南養殖紅娘蜂成本低、效益高,養殖技術也要求高,我立馬跑去雲南,了解養殖要求和技術,回來後立即組織群眾召開會議,商量發展養殖馬蜂,群眾聽了後,覺得是新鮮事,我們這裡到處都是野馬蜂,人工飼養到底是否可行?群眾疑惑重重。